名家游记散文

发布时间:2021-01-23 20:59: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名家散文 | 庐山游记 丰子恺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只疑云雾里,犹有六朝僧。”(钱起)这位唐朝诗人教我们“不可登”,我们没有听他的话,竟在两小时内乘汽车登上了匡庐。这两小时内气候由盛夏迅速进入了深秋。上汽车的时候九十五度,在汽车中先藏扇子,后添衣服,下汽车的时候不过七十几度了。赶第三招待所的汽车驶过正街闹市的时候,庐山给我的最初印象竟是桃源仙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茶馆酒楼,百货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过他们看见了我们没有“乃大惊”,因为上山避暑休养的人很多,招待所满坑满谷,好容易留两个房间给我们住。庐山避暑胜地,果然名不虚传。这一天天气晴朗。凭窗远眺,但见近处古木参天,绿荫蔽日;远处岗峦起伏,白云出没。有时一带树林忽然不见,变成了一片云海;有时一片白云忽然消散,变成了许多楼台。正在凝望之间,一朵白云冉冉而来,钻进了我们的房间里。倘是幽人雅士,一定大开窗户,欢迎它进来共住;但我犹未免为俗人,连忙关窗谢客。我想,庐山真面目的不容易窥见,就为了这些白云在那里作怪。

庐山的名胜古迹很多,据说共有两百多处。但我们十天内游踪所到的地方,主要的就是小天池、花径、天桥、仙人洞、含鄱口、黄龙潭,乌龙潭等处而已。夏禹治水的时候曾经登大汉阳峰,周朝的匡俗曾经在这里隐居,晋朝的慧远法师曾经在东林寺门口种松树,王羲之曾经在归宗寺洗墨,陶渊明曾经在温泉附近的栗里村住家,李白曾经在五老峰下读书,白居易曾经在花径咏桃花,朱熹曾经在白鹿洞讲学,王阳明曾经在舍身岩散步,朱元璋和陈友谅曾经在天桥作战……古迹不可胜计。然而凭吊也颇伤脑筋,况且我又不是诗人,这些古迹不能激发我的灵感,跑去访寻也是枉然,所以除了乘便之外,大都没有专诚拜访。有时我的太太跟着孩子们去寻幽探险了,我独自高卧在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山楼上看看庐山风景照片和导游之类的书,山光照槛,云树满窗,尘嚣绝迹,凉生枕簟,倒是真正的避暑。我看到天桥的照片,游兴发动起来,有一天就跟着孩子们去寻访。

爬上断崖去的时候,一位挂着南京大学徽章的教授告诉我:“上面路很难走,老先生不必去吧。天桥的那条石头大概已经跌落,就只是这么一个断崖。”我抬头一看,果然和照片中所见不同:照片上是两个断崖相对,右面的断崖上伸出一根大石条来,伸向左面的断崖,但是没有达到,相距数尺,仿佛一脚可以跨过似的。然而实景中并没有石条,只是相距若干丈的两个断崖,我们所登的便是左面的断崖。我想:这地方叫做天桥,大概那根石条就是桥,如今桥已经跌落了。我们在断崖上坐看云起,卧听鸟鸣,又拍了几张照片,逍遥地步行回寓。晚餐的时候,我向管理局的同志探问这条桥何时跌落,他回答我说,本来没有桥,那照相是从某角度望去所见的光景,啊,我恍然大悟了:那位南京大学教授和我谈话的地方,即离开左面的断崖数十丈的地方,我的确看到有一根不很大的石条伸出在空中,照相镜头放在石条附近适当的地方,透视法就把石条和断崖之间的距离取消,拍下来的就是我所欣赏的照片。我略感不快,仿佛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商业广告的当。然而就照相术而论,我不能说它虚伪,只是“太”巧妙了些。天桥这个名字也古怪,没有桥为什么叫天桥?

含鄱口左望扬子江,右瞰鄱阳湖,天下壮观,不可不看。有一天我们果然爬上了最高峰的亭子里,然而白云作怪,密密层层地遮盖了江和湖,不肯给我们看。我们在亭子里吃茶,等候了好久,白云始终不散,望下去白茫茫的,一无所见。这时候有一个人手里拿一把芭蕉扇,走进亭子来。他听见我们五个人讲土白,就和我招呼,说是同乡。原来他是湖州人,我们石门湾靠近湖州边界,语音相似。我们就用土白同他谈起天来。土白实在痛快,个个字入木三分,极细致的思想感情也充分表达得出。这位湖州客也实在不俗,句句话都动听。他说他住在上海,到汉口去望儿子,归途在九江上岸,乘便一游庐山。我问他为什么带芭蕉扇,他回答说,这东西妙用无穷:热的时候扇风,太阳大的时候遮阴,下雨的时候代伞,休息的时候当坐垫,这好比济公活佛的芭蕉扇。因此后来我们谈起他的时候就称他为“济公活佛”。互相叙述游览经过的时候,他说他昨天上午才上山,知道正街上的馆子规定时间卖饭票,然后买一瓶酒,跑到小天池,在革命烈士墓前奠了酒,浏览了一番,他就在十一点钟先买了饭票,然后拿了酒瓶回到馆子里来吃午饭,这顿午饭吃得真开心。这番话我也听得真开心。白云只管把扬子江和鄱阳湖封锁,死不肯给我们看。时候不早,汽车在山下等候,我们只得别了济公活佛回招待所去。此后济公佛就变成了我们的谈话资料。姓名地址都没有问,再见的希望绝少,我们已经把他当作小说里的人物看待了。

谁知天地之间事有凑巧:几天之后我们下山,在九江的浔庐餐厅吃饭的时候,济公活佛忽然又拿着芭蕉扇出现了。原来他也在九江候船返沪。我们又互相叙述别后游览经过。此公单枪匹马,深入不毛,所到的地方比我们多得多。我只记得他说有一次独自走到一个古塔的顶上,那里面跳出一只黄鼠狼来,他打湖州白说:“渠被吾吓了一吓,吾也被渠吓了一吓!”我觉得这简直是诗,不过没有叶韵。宋杨万里诗云:“意行偶到无人处,惊起山禽我亦惊。”岂不就是这种体验吗?现在有些白话诗不讲叶韵,就把白话写成每句一行,一个“但”字占一行,一个“不”字也占一行,内容不知道说些什么,我真不懂。这时候我想:倘能说得像我们的济公活佛那样富有诗趣,不叶韵倒也没有什么。

在九江的浔庐餐厅吃饭,似乎同在上海差不多。山上的吃饭情况就不同:我们住的第三招待所离开正街有三四里路,四周毫无供给,吃饭势必包在招待所里。价钱很便宜,饭菜也很丰富。只是听凭配给,不能点菜,而且吃饭时间限定。原来这不是菜馆,是一个膳堂,仿佛学校的饭厅。我有四十年不过饭厅生活了,颇有返老还童之感。跑三四里路,正街上有一所菜馆。然而这菜馆也限定时间,而且供应量有限,若非趁早买票,难免枵腹游山。我们在轮船里的时候,吃饭分五六班,每班限定二十分钟,必须预先买票。膳厅里写明请勿喝酒。有一个乘客说:“吃饭是一件任务。”我想:轮船里地方小,人多,倒也难怪;山上游览之区,饮食一定便当。岂知山上的菜馆不见得比轮船里好些。我很希望下年这种办法加以改善。为什么呢,这到底是游览之区!并不是学校或学习班!人们长年劳动,难得游山玩水,游兴好的时候难免把吃饭延迟些,跑得肚饥的时候难免想吃些点心。名胜之区的饮食供应倘能满足游客的愿望,使大家能够畅游,岂不是美上加美呢?然而庐山给我的总是好感,在饮食方面也有好感:青岛啤酒开瓶的时候,白沫四散喷射,飞溅到几尺之外。我想,我在上海一向喝光明啤酒,原来青岛啤酒气足得多。回家赶快去买青岛啤酒,岂知开出来同光明啤酒一样,并无白沫飞溅。啊,原来是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气压的关系!庐山上的啤酒真好!

松堂游记

朱自清

去年夏天,我们和S君夫妇在松堂住了三日。难得这三日的闲,我们约好了什么事不管,只玩儿,也带了两本书,却只是预备闲得真没办法时消消遣的。

出发的前夜,忽然雷雨大作。枕上颇为怅怅,难道天公这么不做美吗!第二天清早,一看却是个大晴天。上了车,一路树木带着宿雨,绿得发亮,地下只有一些水塘,没有一点尘土,行人也不多。又静,又干净。

想着到还早呢,过了红山头不远,车却停下了。两扇大红门紧闭着,门额是国立清华大学西山牧场。拍了一会门,没人出来,我们正在没奈何,一个过路的孩子说这门上了锁,得走旁门。旁门上挂着牌子,“内有恶犬”。小时候最怕狗,有点趑趄①。门里有人出来,保护着进去,一面吆喝着汪汪的群犬,一面只是说,“不碍不碍”。

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一眼先是亭亭直上,又刚健又婀娜的白皮松。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方八面都来得好。中间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大理石柱,大理石栏干,都还好好的,白,滑,冷。白皮松没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净几,坐下来清清楚楚觉得自己真太小,在这样高的屋顶下。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

堂后一座假山,石头并不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里头藏着个小洞,有神龛②,石桌,石凳之类。可是外边看,不仔细看不出。得费点心去发现。假山上满可以爬过去,不顶容易,也不顶难。后山有座无梁殿,红墙,各色琉璃砖瓦,屋脊上三个瓶子,太阳里古艳照人。殿在半山,岿然独立,有俯视八极气象。天坛的无梁殿太小,南京灵谷寺的太黯淡,又都在平地上。山上还残留着些旧碉堡,是乾隆打金川时在西山练健锐云梯营用的,在阴雨天或斜阳中看最有味。又有座白玉石牌坊,和碧云寺塔院前那一座一般,不知怎样,前年春天倒下了,看着怪不好过的。

可惜我们来的还不是时候,晚饭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我们什么都谈,又赌背诗词,有时也沉默一会儿。黑暗也有黑暗的好处,松树的长影子阴森森的有点像鬼物拿土。但是这么看的话,松堂的院子还差得远,白皮松也太秀气,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原》那首诗,那才够阴森森的味儿——而且得独自一个人。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有点儿!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可是想,若是一个秋夜,刮点西风也好。虽不是真松树,但那奔腾澎湃的“涛”声也该得听吧。

西风自然是不会来的。临睡时,我们在堂中点上了两三支洋蜡。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我们隔着烛光彼此相看,也像蒙着一层烟雾。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

(原载1935年5月15日《清华周刊》第43卷第1期)

【注释】①趑趄:[zījū]行走困难。也比喻犹豫徘徊。

②神龛:[kān]旧时中国民间放置道教神仙的塑像和祖宗灵牌的小阁。

清新俊逸,意深境远

——朱自清《松堂游记》赏析

朱自清(1898年—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来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2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488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朱自清散文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言志表意;其二,览胜记游;其三,书怀抒情;其四,感悟觉世;其五,指摘时弊。他的览胜记游散文,如《踪迹》《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等中有许多为人所称道的散文名篇,这些记游散文将对自然风情的描写和人文景观的刻画紧密融合在一起,清新俊逸,意境深远,读罢,可以让我们领略朱自清散文“以微示广传其神,轻描淡写得其趣”的艺术风格,下面以他的《松堂游记》为例,具体分析。

一、条理清晰的结构

写游记,最常见的就是“以游踪为线,移步换景”的方法,此文也不例外。作者以游踪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将自己的所见所感串联起来,如时间上,按 “出发的前夜—想着到还早—中午—晚饭后—临睡”的时间顺序写自己一天的生活;空间上,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如“上了车”“车却停下了”“ 过了两道小门”“ 堂后一座假山”“松堂的院子”等,这种时空交错手法的妙用,使得景与情的描写相互映衬,构成了条理清晰的篇章。

二、详略得当的手法

本文中,作者在云日如火的盛夏来到松堂,抒写了自己消夏避暑的怡然自得之情,文章并非因物写物,而是缘情写物,并且详略得当,如写松堂着墨不多,主要是用虚笔,一笔带过;写庭院的白皮松用实笔,较为详细,如写种植的疏密合理,写形态的刚健婀娜,写树影的稀少阴森;写松堂后的景物,假山、无梁殿、旧碉堡、汉白玉牌坊等,更是不惜笔墨用实笔来写,由近而远,由低而高,从不同角度层次分明地写了假山和后山的各种古迹,把松堂的前后左右,上上下下写得细致入微,虽然,相对于松堂,白皮松和堂后的各色景物只是陪衬,但是,不着笔衬景,主景松堂则显得孤立单调,写好了衬景,也就找到了作者炎热盛夏来到松堂而不觉溽热的缘由了,这种一反常规,用虚实映衬的手法绘景写情,真是别具匠心,而且作者在写景的同时,还抒发了感受,如“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方八面都来得好”“石头并不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等,夹叙夹议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三、情景交融的描写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景语”是指对景物的描摹,“情语”是指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散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其实旨在表达情感,也就是说写景只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如开头段,“想着还早呢”VS“不远”“大红门紧闭”“得走旁门”“内有恶犬”“不碍,不碍”,节节生变,作者的情感也由“颇为怅怅”“没奈何”到最终化解。再如文章结尾段,作者也没有放弃情景交融地描写,如“月亮老不上” “月亮上来了”“云越来越厚”“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等,这些景物的变化,也衬托了作者“沉默”“由他罢,懒得去管了”“ 喘不出气来”心境的变化,不仅构思的意境美而且富有情趣,给人留下遐思的余地。

四、优美奇巧的意境

散文创作讲究情景交融,情感的悲喜是以景物的色彩为依托的。松堂并不是著名的旅游胜迹,是少有人来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容易勾起的是人们悼古伤今的落寞情怀,而作者表达的则是盛夏纳凉、暂忘尘俗的闲适,这种情感是作者通过景物描绘所达到的意境表现出来的。如着意用凝练的语言、生动的修辞、别样的表达描画景物蕴含的神韵,创设奇巧的意境,诱发读者的联想,使已呈衰象的景物显出卓特的风采,透出新鲜的情趣,为读者勾画出一幅神韵天成、真趣盎然的松堂水彩画。

五、生动形象的修辞

朱自清的散文之所以富有魅力,还在于他在景物描写时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修辞句。如写黑暗处松树的长影子:“阴森森的有点像鬼物拿土。”写夜色的黑暗:“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这些恰当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真实可感地描绘出事物的情态特征。再如,月亮在期盼中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在宽敞高大的松堂了点燃洋蜡,“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这些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别出心裁,启人联想,提升了语言魅力。

六、朴实风趣的语言

朱自清的散文并不苛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他崇尚语言的自然而又善于提炼,在朴实中透露风趣,在自然中彰显表现力。如写松堂白皮松的美在于疏密布局的和谐,不说“密密栽植,就显得挤得慌”,而说“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不说“四角上各种一棵,疏是疏了,可是不好看”,而说“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不说“高大轩敞的亭子刚好跟四围的松树相吻配”,而说“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等等,这些口语式的语句,自然朴实中显示出形象的概括力,恰如其分地传达出作者的心境,读来自然亲切而又趣味无穷。

近代诗人郁达夫曾经评价说:“朱自清的散文,能够贮满一种诗意。”的确如此,朱自清的散文美点甚多,几乎都是散文中的精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他的作品,他会让你爱上散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2d2a92b0b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5e.html

《名家游记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