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是怎样灿烂的——谈《动物凶猛》的电影改编

发布时间:2022-12-17 01:47:4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 
阳光是怎样灿烂的 
谈《动物凶猛》的电影改编 
史晓丹然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摘要: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和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看起来没有丝毫的联 系,但是最后在两人的共同协作下铸就了一部银幕经典,一部汇集了所有非凡魅力的电 影。所以说改编电影促进了艺术门类之间的融;r与贯通,互相为彼此提供传播的渠道,使 
文学和电影都得到了公众广泛的认知。姜文在电影里故意淡化了小说里的个人化记忆与 情绪,通过对人物形象和部分情节的合理性改编,使电影更具有大众艺术的普遍性与“同 情”特征,更加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同时,电影与文学本就是两种不同本质的艺术形式,姜 文通过对光线、色彩、音响、符号语言的出色加工运用,使文学作品里的抽象描写更加具象 的呈现在银幕上,从另一种角度来说,这也是影视艺术对于文学作品的一种成就。 
关键词:王朔;姜文;电影改编 


《动物凶猛》——“文革”中的青春记忆 
(一)“文革”背景下的群体记忆 
《动物凶猛》是王朔在1991年完成并发表的短篇小说,这是一篇带有回忆性质的半自传体小说,小 
说的大背景是“文化大革命”,王朔的青春时光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度过的。王朔作为 

个亲历者,用文字淋漓尽致地再现了这一切。小说以平实的语言记述了王朔和伙伴们度过的“火热” 
青春时光,在缺少社会关注和家庭关爱的情况下,他们肆无忌惮的逃课、泡妞、打群架,毫不保留地宣泄 
着自己的青春。正如哲学中讲到的,绝对的自由并不是孩童应该有的生活 ],他们极力想表现的正是他 们最缺少的——一种规定之内的自由、存在感和安全感。正如小说的名字《动物凶猛》一样,他们在如火 如荼的岁月里的行为,在动荡的“文革”中表现出的叛逆和自我都是兽性的驱使,但是这当中也不乏属于 年轻人的活力。青春有它固有的属性,只不过是放到不同的年代会有不同的韵味,美好或者残酷。在王 朔的眼里他和伙伴们经历的就是残酷的青春,在郭敬明眼中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处在“文革”中的 孩子,在动乱中不能安稳的学习,受混乱不堪的环境影响,他们变得无助又迷茫。他们无休止地逃课,聚 在一起抽烟喝酒打架,观众可能误以为他们已经得到了自由,其实这恰恰是思想上受到严重束缚的表 
现。在他们人格初步形成的青春期,没有大量的书籍来引导他们成长,陪伴他们的只有《外国民歌200 
收稿日期:2014—05—18 
作者简介:史晓丹,女,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传媒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 
然,女.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传媒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 
]05 

首》和《牛虻》,电影也只有《列宁在1918》,整个社会环境显得没有丝毫的生气,没有青春的活力,一切都 显得死气沉沉。他们的思想和灵魂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他们的反叛行为是在向大环境叫嚣,是在向自 
由呼喊。细读王朔的《动物凶猛》你会发现,在王朔写完自己和伙伴们的叛逆行为之后都会加上这样一 
句:“我也不知道这一幕是不是真正的发生过,但是在我记忆里是存在的。”这也阐明了王朔的小说或者 
是在电影中表现出的各种叛逆行径有它的戏剧性,很多都是在“文革”那个备受压制的年代由王朔幻想 
出来的,也可以理解成王朔心里想做但是由于现实的原因不能够做出来的事情。一个时代不管是混沌 还是繁荣,总会在这个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身上留下烙印,或喜或悲。 
(二)王朔对人性的诠释 
人性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是在“人之初、性本善”的基础上经外部 
环境的影响下人类行为活动的外露,同时也暴露出了人类的各种欲望。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就很细 
腻地描绘了包括性、暴力、自由等在内的人类欲望。从小说题目《动物凶猛》来看,也能读出几分人类本 
性中那股原始欲望的力量。小说以回忆的方式记述了王朔自己的青春和成长经历,也表现了在人格初 
步形成时期,处在青春期的他受“文革”和当时大环境的影响所暴露出的多重欲望。正如弗洛伊德所说 的,是欲望推动了人类和自然的发展_¨ ,也正是王朔的各种欲望推动着他的成长,欲望的满足可以给 
他带来快感。例如暴力欲望的满足,他们为了汪若海去报仇,自己狠狠地拍了仇人几砖头,由瞬间的极 度紧张带来了一种释放和满足的快感。由于性欲的推动,促使他去拍拖姑娘,而且还幻想和于北蓓发生 关系。当他知道米兰和高晋在~起的时候,自己怒冲冲地找到米兰,想要对米兰实行性暴力,以宣泄自 己积攒已久的对米兰的欲望。王朔借《动物凶猛》这样一个标题很好地诠释了特殊环境特殊群体的 
本性。 
二、《动物凶猛》的电影改编 
《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小说《动物凶猛》,从一种艺术形式到另一种艺术形式的再现,有变动是必 然的。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包括马晓军及小伙伴们的性格塑造以及他们之间的纯真友谊在电影中都得 
到了很好的还原。然而《阳光灿烂的日子》作为一部成功的电影,更多地体现了导演对于原著的改编。 
(一)从小说到电影的主题深化 
王朔的小说中讲述的故事发生的背景就是在炎热的夏天,完全可以以《阳光灿烂的日子》来作为小 说的名字,但是他最终选择了《动物凶猛》。题目往往是一篇文章的文眼,这就表明了王朔想要表达的不 仅仅是自己青春年少时在炎热的夏季留存的美好回忆,更多的是出于青春期的年轻人内心的躁动、对于 “性”的不知所措和渴望,这就是人固有的自然属性所诱导的行为,如此看来《动物凶猛》更能表现王朔想 
通过小说表达的主题。但是透过《阳光灿烂的日子》,观众更多看到的是姜文对于原著主题的偏重,他透 过镜头展现给我们的更多的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他用留恋和惆怅的情怀去追忆那段美好纯真的时光, 包括和伙伴们在一起时所表现出的英雄主义情节,对旺盛生命力的赞美和对初恋的美好回忆。姜文在 电影中增添了温情因素,使伙伴们的青春时光在阳光下曝露和消遣。 
(二)从小说到电影的情节变动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小说《动物凶猛》在情节方面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变动的。王朔在小说开始 
处写到了自己30多岁时去火车站送亲戚的场景,而且在火车站他出现了幻觉,看到了一位并非真实存 在的女性和她的孩子。在看完电影和小说之后观众会知道,其实王朔把这位陌生女子具象成了小说的 人物——米兰,可见这位女性在王朔的生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王朔在一开始就引出了这样一位 
神秘女性,然后小说中间再写自己和伙伴们,再然后直到米兰的清晰出现。在姜文的电影中并没有在开 
始提到这位神秘女性,因为电影和小说想要表达的主题是有区别的,假如姜文在开始给观众一个包袱, 引出这个神秘女子,那么电影就不能叫《阳光灿烂的日子》,换做王朔的小说原名会更好。姜文在电影中 不想刻意去突出某一个人,而是表现一群人,一群人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从而向特殊年代的美好回忆这 

主题靠拢。王朔在小说中一直让米兰贯穿始终,小说一开始幻想中是她,小说中自己苦苦追求的人是 
她,小说结尾男主人公在游泳馆满脑子都是她,所以说王朔还是偏重于动物凶猛的主题,表现处于青春 
]o6 

期的、生命力饱满的年轻人有的那种性欲望、青春期的躁动,以及暴力倾向。关于初识米兰,小说和电影 存在很大分歧。小说中马晓军和米兰第一次面对面的接触是在局子里,涂抹着鲜亮口红的米兰遭到民 兵的辱骂才引起马晓军的注意。而在姜文的电影中,马晓军和米兰的第一次见面,是米兰从公安局经 
过,马晓军看到的一个背影,并不是像王朔小说中写到的那样。王朔这样写是想让自己和米兰贴的更 
近,两人也可以同流合污,这样两个人还存在交集,还有发展的可能。而在电影中导演去塑造米兰这个 角色,究其根本同样是为了表现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青年男女的美好回忆。 
(三)小说在银幕上的人物塑造 
在王朔的小说中涉及了包括高洋、米兰、于北蓓、高晋、汪若海、方方、孙逊在内的主要人物,而且在 
小说中,王朔大部分的笔墨都用在了自己和米兰身上,其他人只是根据故事需要按部就班的出场为两位 主人公服务。但是在姜文的电影里,每个人物都很鲜活,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阳光灿烂的日子,都平等 地在阳光下宣泄自己的青春。姜文针对小说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对每个人物的名字都作了调整,使电影 中人物的名字口语化,而且和自身的性格和大环境相符。例如马晓军,在“文革”的大背景叫小军的人很 
普遍,而且姜文也出白军人家庭,就是这样很普通的名字就拓宽了影片的受众,每一个观众都能够在电 
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拉近了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在那个年代,你兴许是马晓军,兴许是刘忆苦。 其中值得一提的角色是于北蓓。在王朔的小说里于北蓓的角色地位仅次于米兰,尽管于北蓓经常跟米 
兰开各种过火的玩笑,但两人的关系还是情同姐妹。于北蓓这一角色使作者在情感表达上变得勇敢,可 
能是出于感激。王朔在小说中把于北蓓的出身、个人资料,以及最后的去向交代的很详细,但是在姜文 
的电影中,于北蓓只是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出现,最后不知去向。个人认为姜文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在为于 北蓓解围,因为于北蓓在影片中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于北蓓大大咧咧的性格注定了她在这群人中扮 
演的是丑角,周围那些男孩已经把她划成了同性,是哥们。她最终也不会博得任何人的喜欢,而且她也 知道最可能和她产生关系的马晓军和刘忆苦都喜欢米兰,所以说消失是她最好的选择。其实依当时“文 革”的大背景来看,电影中于北蓓的扑朔迷离也是合理的,因为从于北蓓所做过的事来看,抽烟、打架、主 动吻男生,她的这些行为是和那个时代背离的,她这种人也不会在“文革”大环境中长久的存在。 
姜文还创造性的在电影中增加了一个人物形象,就是在家属院门口的傻子。在王朔青春年少的记 忆里没有这样一个傻子,更多的是像米兰和于北蓓这样的少女,由于姜文和王朔的不同人生经历和背 景,那么在姜文的电影里出现这样一个傻子,必然会有姜文的独特用意。傻子总是出现在这群年少无知 
的青年人合群打架泡妞的场景中,从傻子一开始出现到影片的结尾马晓军坐在车里与路边的傻子呼喊, 整个夏天整个成长的过程都有一个头脑简单、无忧无虑的傻子相伴,可以说傻子是他们成长和青春记忆 
的见证者,同时也是正值青春年少的这群孩子内心真实感受的一种具象化表现。 
三、《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改编风格 
(一)姜文的视听语言风格 
1.姜文独特的色彩运用。《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的是发生在炎炎夏日的故事,然而影片的真正摄 
制时间是在冬天,透过影片中的一个穿帮镜头也会发现,就是马晓军说话时从嘴里冒出的雾气。但是客 观环境的障碍并没有影响到姜文对期待意境的表达。依当时的大环境来说,影片的色调应该比较暗和 
冷,但是姜文导演想要表达的并不是对于“文革”的反思,而是关于在阳光下的青春和成长。所以影片在 色调上也做了特别的处理,整部影片使用了暖色调,给人感觉明媚而鲜亮,使这群孩子在这样温和的基 调中成长,回忆也会显的美好温馨。本片在用光上也很出色,在保证光照强度的条件下,也为影片的剧 情和主题服务,使姜文想要表达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主题能够很好的营造,同时也使画面很有历史的 
质感。影片在拍摄角度上大量地使用仰拍,仰拍往往表现一种距离感,陌生化的效果 l 。在表现马晓 
军苦苦追寻米兰时大量使用仰拍,马晓军的陌生化突出他与以往的不同,凸显他精神世界的冲突。 
2.姜文独特的音响运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音响主要分为三种:画外音、人物对白、音乐。姜 文成功地运用了画外音,以成年马晓军沧桑的独自,引导观众回到真实的过去。包括在电影的中间和后 半部都大量地用到了画外音,为展开叙事和丰富剧情而服务,同时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大背景,突出强 
1 O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32fff89ba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77.html

《阳光是怎样灿烂的——谈《动物凶猛》的电影改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