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三大步骤

发布时间:2018-11-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三大步骤——引言 2010-01-11 12:22:31| 分类: 财经管理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先进标志。企业是否在信息化建设上有所突破,也是企业自身在行业里是否拥有竞争力的一个表现。
目前国内的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众多标榜信息技术龙头企业所做的事情仍然是建设最初级阶段的信息化,并非达到一个很高的层面。
讨论企业信息化建设,我们必须要了解,企业为什么要建设信息化?这个问题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答案,网上也有很多专业或者非专业的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最终也没讨论出什么结果。但是根据目前市场状况,很多企业建设信息化目的就是面子工程,在与客户谈判的时候会将信息化建设这个事情拿出来进行宣扬,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还有的企业建设信息化是随大潮,竞争对手都上ERP了,我们必须上,但是对于为什么要上,上了之后能达到什么效果,并不做评估,甚至这些评估都是这些软件的销售人员来进行的。这个现象看起来很滑稽,但是实际情况确实如此。我们可以看一个例子:上海贺利氏公司北京分公司在筹划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原因是总公司在用ERP,那么分公司也得上,怎么上、上什么,并未做调查,信息部开始在网络上搜各种ERP厂商,然后打电话预约面谈,面谈大概介绍了分公司的情况,然后这些软件厂商的销售员开始推荐产品了,并且回去制作一个方案发给it经理,这些方案内容包括:软件功能模块、功能介绍、价格,有的甚至连企业实施这些方案能得到的收益都没有任何分析,有的能给出简单的分析。实际上贺利氏的管理人员自身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糊里糊涂就上了用友U8。贺利氏是大型的跨国企业,其下属管理人员如此,很难想象这么多国内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之路有多么坎坷。
对于很多企业管理者来说,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很多人认为,it就是电脑,it部就是管电脑、网络、电话等在中关村能买到的那些东西的一个部门,进而认为,信息化建设就是购买电脑,用office
如同购买任何一件商品一样,信息化建设也是基于企业的需要而进行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难以解决的困难,甚至有些是顽疾,为企业带来了很多的困惑和麻烦,正好信息化能解决其中一部分甚至全部难题,那么企业就需要建设信息化系统了。所以,企业为什么要建设信息化?原因只有一个,是企业遇到难题,而信息化建设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难题,所以企业需要建设信息化。信息化建设的起因是企业有需求(当然这些需求有可能是企业本身表露得很明显的,也有可能是隐藏在企业内部尚未发觉的)而不是厂家为了卖产品而推销信息化设备和程序。
信息化建设在我国最早出现在82年左右的人口普查。当时美国IBM公司向中国捐献了一批电脑,并且为中国培训了第一批电脑操作员。这是中国本土最早一批从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人员,从而使中国开始认识到信息技术。1986年左右,中国出现了一批计算机培训学校,授课的正是82年接受IBM培训的第一批信息技术员。这批计算机培训学校为中国的信息化进程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1988年,用友软件股
份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中国本土信息化服务的兴起。发展到2010年,中国出现了数万家各类信息化建设的公司,包括硬件供应商、软件供应商、系统集成商、咨询顾问公司、it整体外包等,还包括国外杀进来的IBMSAPORACLE、微软等知名公司,信息化建设服务可谓铺天盖地。这些企业互相之间竞争不断,重复洗牌、并购、分裂等,时至今日仍然为了瓜分有限的市场而不懈努力。
分析这些信息技术服务商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国内最有名的用友浪潮还是国外最有名的SAPOracle、微软,所提供的也只是一个软件系统,要么是ERP,要么是OA,无论这些企业在系统内部设计开发得如何精细,其本质仍然是一个软件,或者说是一件商品。
那么,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如何才能实现最终的目标呢?笔者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分三步走。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三大步骤——第一步
实现加强执行力而进行初步信息化建设 2010-01-11 12:27:33| 分类: 财经管理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执行力是个很时尚的话题,有人认为,企业的症结在于执行力不够,如果执行力够强硬的话,企业管理就变得相当简单了。实际上这个观点稍显片面。
企业的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如何诞生的?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某人(为了叙述方便,该人代号为A)拥有建立企业的资源(包括资金、技术、客户等),想投入玻璃行业,创建一个玻璃行业的企业。那么首先需要考虑的有三点,第一是需要将这些产品生产出来,第二是需要将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出去,第三是要将生产和销售管理起来。那么需要至少建立三个机构:工厂、销售部、总部,来实现这三个功能。
1、工厂
工厂的职能是生产产品,那么建立工厂需要哪些要素呢?第一,需要至少一条生产线,来完成生产过程;第二,需要购买原材料;第三,需要地方周转生产出来的产品。所以,在建立工厂的时候,至少需要建设三个部门:原材料仓库、车间、成品仓库。
实际上工厂的部门远远不止这些。我们通过工厂产品的形成流程来分析工厂需要设立哪些部门。

产品形成之初需要设计,那么需要设立设计部;如果属于来款加工的,至少需要建立一个绘图部门,将客户提供的款式绘制成车间需要的施工图。在车间拿到图纸之后,需要确定有无原材料,需要建立采购部和原材料仓(原材料仓库在各个行业体现的模式不一样,有些行业将五金仓单独列出来,或者将包装材料单独列出来,但实际都属于原材料仓库的范畴)。确认原材料足够生产的需要,需要将原材料进行加工,那么需要生产车间和生产线,从而建立生产部(按工段一般分为前段、中段、后段等下辖部门)。生产部将产品生产出来之后,一般企业都会事先进行抽样检测,以保证产品的良品率,从而建立品质部门(每个行业对这个部门称谓不一样,家具制造企业叫试装部,软件行业叫测试部)。抽查测试合格后,需要对产品进行包装,从而设立包装部。包装完成之后,产品即进入成品仓库。
用一个图示来说明这个组织架构。

1 可能有的行业或者某些企业部门设置与上图并不一样,但是一般制造型企业的部门设置大概是这个框架。
2、销售部
广义的销售部包括与销售相关的部门,比如销售部、宣传部、售后部、物流部等。销售部的组织架构比较简单,一般来说分为:营销总监,大区经理,省级负责人,销售员;宣传(推广)部、售后部和物流部一般来说分部门经理和员工;

2
3、总部
总部所包含的部门不确定,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总部部门,如同财务系统的总账一样。一般企业总部部门的安排是围绕生产和销售的管理和支持来进行设定的。比如生产和销售需要人员安排,那么总部设定一个人事部,生产和销售的账务需要盘点,那么设立一个财务部。
一般制造型企业总部至少包含如下部门:财务部、人事部、行政部,可能还包含IT部。财务部负责与公司账务相关的事务,包括报销、奖励、工资、付款、收款(某些公司收款任务由销售部担当)、月底总结、成本核算以及其他相关核算和分析;人事部负责与人事调动和安排以及人力资源配置等相关事务,包括员工招聘、任免、调动、免职、绩效考核以及相关人力资源分析和培训;IT部负责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事务,包括硬件和软件的采购、维护保养、更新,员工IT技能的培训以及企业信息化支持的相关工作;总部其他事物均可以交给行政部管理,包括考勤、保安、办公用品的管理、前台接待、保洁、后勤(某些企业后勤部单独列出)等。
下面列出一个图标来标明企业总部部门的组织架构。

3 总体来说,一个企业,其包含至少有如下结构:



4 这些组织架构的信息化建设的模式
总所周知,建设信息化系统包括硬件的购置和软件系统的实施,硬件以计算机为网络终端,服务器为存贮机构,网线、路由器、无线设备等为经络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软件则以ERPOACRM等管理系统为基本功能模块进行配置。
1ERPOACRM等管理系统的区别和联系。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也叫企业资源规划)。这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咨询公司 Garter Group Inc.1990年提出来的,最初被定义为软件包,但迅速为全世界商业企业所接受,并且成为继网络泡沫热潮之后掀起的又一投资热潮。现已经发展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之一。它源于1960年代诞生的生产/库存管理技法-MRP(Manufacturing ResourcePlanning:生产资源计划
它具有两种意思。广义上讲是指在有效利用整个企业经营资源的观点上,谋求购买、生产、物流、会计等的整体业务功能,并追求经营高效化。
其狭义的含义是指以实现ERP概念为目的的"一体化业务软件包"本身。有的人还这样下了定义,即"ERP是把贯通于生产、材料、营业、人事、会计等企业整个部分的人力、资金等各种经营资源重新构筑为一个一体化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的代表企业lee-engineering运动。" 办公自动化(OA: OFFICE AUTOMATION就是采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使企业内部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一个企业实现办公自动化的程度也是衡量其实现现代化管理的标准。
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即客户关系管理。这个概念最初由Gartner Group出来,而在最近开始在企业电子商务中流行。CRM的主要含义就是通过对客户详细资料的深入分析,来提高客户满意程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一种手段。


5 ERPOACRM的区别分为以下几点:
1 ERP侧重企业资源的管理,而OA则侧重对这些管理行为进行管理。比如,ERP可以管到企业的材料、人工、生产进度、场地、库存等内容,但是OA可以告诉我们,该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更有效的管理。CRM则是专门针对客户和客户关系进行管理的一个系统。
2 三者者内容不一样。ERP以财务记账为基础,延伸出诸多功能,包括供应链、进销存、生产排班、原材料消耗控制、库存量控制、账务分析等内容;而OA是以工作流为基础,延伸出管理流程、知识文库、员工学习、管理自动化等内容。CRM包含客户资料,业务进度等内容 3 三者适用范围不一样。根据各自特点,图5列出了各个部门所能应用到的系统. 根据上图可以得知,一个企业需要至少实施三个系统才能保障信息技术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各个系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应有的功能。
2、分析

企业为了实现信息化管理和生产,不得不至少实施三个系统才能初现其效。虽然企业要求三个系统互相协作,但是目前看来,三个系统却很难实现这一点。
国内目前的ERP厂商知名的数用友、金蝶、神州数码等,这些厂商以ERP为主业,也开发了一系列周边产品,或有自己的OACRM系统,例如神州数码、金蝶,或购买其他品牌的OA系统例如用友收购致远OA,将其更名为用友致远,但就市场认知度和这些OA本身的专业程度看来,还远远不及专业OA厂商例如金和、泛微。所以,企业需要得到最好的ERPOA系统,需要购买用友的ERP和泛微的OA或者其他组合,很难同时用到用友的ERPOA。例如上海市锦江航运有限公司,就用到用友的U8系统和泛微的OA系统。
国外的ERP厂商则更加专注于本行,SAP在全球独领风骚,但是相比于泛微的OA系统,其管理功能仍然欠缺,ORACLE也如此。所以中海油集团同时用到SAP和泛微的OA产品。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这些企业需要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产品,但是国内甚至全世界任何一家IT信息服务商都很难独家提供所有功能和模块即使是用友这样的知名企业OA功能根本难以与其ERP系统功能相协作。有些企业通过二次开发,实现了OAERP的信息互通,但是其效果却差强人意。因为ERP的数据结构与OA的数据结构完全不一样。
可以通过下列示意图来理解目前企业实施信息系统的大致状况:

6
可以看出,目前国内企业通过上不同的管理系统解决信息化需求,但是这些系统相互之间又难以沟通,呈现各自为政的现象,这种现象又导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被人为的分割成至少三个相对独立的三个部分。
三、这种信息化建设模式的结果
前面分析,这种信息化建设模式并不能完全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但是这种模式却做到了一点:增强执行力。在许多企业的管理者眼中,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目的,就是贯彻执行力。这一点,目前的信息系统能做到。
还是拿贺利氏举例,贺利氏在实施OA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阻力,公司总经理下决心要改变现状,首先从自己做起,需要自己审批的各类申请必须通过OA提交申请,否则不予理睬,面对总经理强硬的决心,公司的OA实施起来比较顺利。实施OA之后,公司的制度、通知直接通过计算机进行传达和执行,即使员工和下层管理者有心违抗,但无法改变,只能执行。所以,企业在建立第一步信息化之后,对上级领导意志的执行力明显增强,甚至达到absolutely(无容置疑)的地步。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三大步骤——第二步
为了加强管理能力而进行深入的信息化建设 2010-01-11 12:29:53| 分类: 财经管理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一部分提到,中层管理基本都要用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系统,甚至有的员工也需要用到两个系统,因为单一的系统基本无法满足本职位的信息化需求,需要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系统来配合完成任务。
在第一步信息化建设完成之后,底层员工和中层管理者在使用信息化系统的时候,会对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库进行初步的信息添加,因此,信息化初期收集信息就在日常运作中慢慢进行下去了。
一、实施了初步信息化建设的状态
实际实施中,很多时候底层员工是对信息化的建设是抵触的。信息化给他们带来很多不便。例如工作没有以前悠闲了,因为信息系统可以直接下达命令并且监视其工作进度。而且底层员工在执行一个任务的时候,必须比以前多做一件事情,就是将数据录入信息系统,这无疑又增加了底层员工的工作量。
大多数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初期,都是需要高层领导一刀切的决心作为支持
的。例如上海锦江航运有限公司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初期,总裁不接受任何以传统方式比如递交纸质申请
单的审批申请,包括请假、请求资金支持、报销、申请用车等等,总裁和高级经理们只接受从OA系统递交的流程审批申请。于是底层员工和低层管理者被迫使用信息化系统,在这些成员接受信息化系统之后,信息化系统才能真正打开企业之门。
信息化系统进入企业之后初期,需要收集企业信息。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运作流程、企业的人员配备和企业的规章制度等等。信息化系统在依据企业的特点和企业独有的文化进行改造和信息植入之后,才是信息化系统迈入了企业这扇沉重的大门。
信息化系统扎根企业之后,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都将在信息化平台上开展工作。由于信息化系统的网络特征,这些工作开始迈入一个全新的体系,称之为协同工作(来源于OA协同办公理念,因为OA是办公软件。而信息化则是对全企业所有工作的囊括,因此将协同办公的概念延伸到协同工作上)。
二、信息化建设的初步成效
1 协同工作为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凝聚力
传统的工作模式给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带来了壁垒;部门内部工作的协同性也不如现在。实施信息化建设之后,部门内部可以在一个工作平台上开展工作,员工之间的工作进度和工作信息可以实现实时共享,管理人员也可以对下辖员工的工作进行实时的协调和分配。小组成员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合作状态,因此小组之间的凝聚力得到了加强。各部门之间由于在使用同一个数据库,在实施信息化系统的时高层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在各个信息化系统中得到贯彻各个部门经理之间必须按照既定规则开展工作,而且都是在高层的统一规划的管理下开展的,因此原先存在于在各个部门的工作之间壁垒消失了,每个部门的工作都是在高层的统一调度下开展,于是部门之间的凝聚力也同样得到了加强。


7

7可以看到,在整个企业人员的任务分配上,都源自于高层的决策者的决策。高层决策者向信息系统提交决策内容,系统接受决策内容后,根据事先设定的规则,将决策内容分解成若干个部门任务,并由信息系统统一自动分工和安排给各部门经理,部门经理们接到信息系统下达的任务之后,制定本部门的工作计划,提交给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按照事先设定的规则将任务分解成若干模块,并且落实到每个部门员工,然后自动将任务模块分配到相应员工。员工完成本职位的任务模块之后,提交给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接受到每个员工提交的任务成果,信息系统首先对这些任务成果进行审核,是否符合当初下达的任务要求,若是,则按照事先设定的规则合并成最终部门任务结果(若否,系统会自动按照事先设定的规则进行处理),由部门经理进行审查核对;部门经理审核通过之后,将任务成果提交给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收集每个部门的部门任务,仍然首先审核部门任务是否达到要求,然后将各部门的任务成果按照事先设定的规则统一汇总,合并成最终任务结果,并自动反馈给高层决策者。
企业每个部门的员工在接到本职工作任务时,这些任务本身都是按照部门任务进行分解的,因此这些任务在完成提交的时候,都能合并成部门总任务成果。同理,部门经理在接到部门任务的时候,这些部门任务本身也是高层决策者决策任务的分解,因此这些部门任务成果提交之后,也能合并成完整的决策任务。由于信息系统在任务的分配、下达、汇总的过程中严格遵照企业的任务执行模式执行事务的流程,因此整个企业在信息系统的规范下进行运作,每个员工、每个部门之间都在信息系统的调度之下形成了无形的凝聚力。
2 协同工作为企业带来强而有力的执行力
由于信息系统在其中起到的是传达和分配的功能,而信息系统会按照事先设定的规则(这些规则往往是企业文化和运作模式的反应,也是高层管理理念的体现)严格执行,除非系统出现问题,否则这些任务的分解和汇总将严格贯彻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运作模式。在执行流程的过程中,信息系统不会因为特殊原因和意外因素改变任务的分解、汇总和合并规则。因此,决策者的决策任务会准确无误而且及时的传达给
部门经理,部门任务也会准确无误并且及时的传达给员工,员工的任务成果也会及时的、准确无误的被系统审核、汇总、合并,最终及时的、准确的达到决策者的控制台。
企业决策者在进行改革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很多来自下级或者底层的阻力,他们有很充足的理由:企业按照以往的运作模式已经运行得很好,没必要进行改革,或者部门情况不适宜在现阶段进行改变。但是决策层在决定改革的时候,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论证,这个无需重复考量,并且决策者决定进行改革的目的往往是着眼于企业的整体性和未来发展的战略,而不是某个部门的得失。因此在推行改革一旦触动部门利益的时候,该部门就会出现抵触现象,阻碍改革的进行。
信息化系统建设完成后,这些改革可以直接通过调整系统来完成,而无需对部门经理和员工进行压迫式的督促和贯彻。因为,改革内容已经将该部门的工作方式或者内容进行了划分,无需多言。如果部门经理或者员工觉得不合理,决策层可以采取的应对方式是:既然已经改革了,你们先试用着,道理嘛,慢慢跟你们讲。于是通过信息系统,改革内容成功实施。
3 协同工作为中层管理者提高了管理效率
中层管理者日常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三个:一是下达上级任务和提交工作成果。将上级任务根据本部门的人员、知识、结构等特点进行分解,并且落实到下一级;在下一级提交工作成果的时候进行审核,确保下级提交的任务成果与当初分配下去的任务是一致的,或者这些工作成果能解决上级下达的任务难题,然后对这些工作成果进行汇总,提交给上一级管理者。二是对本部门的工作、人员、结构进行及时的协调,以期得到更好的凝聚力、执行力和得到更好的工作进度和质量。三是制作相关报表,回报本部门的各类情况,包括人员、结构、能力、知识等。
实施信息化建设之后,中层管理者的工作中有两个部分交给了信息系统,分别为任务的传达和报表的制作。那么中层管理者的精力更多的投入如何制定任务传达模式、如何设定报表的样式以及如何更好的协调部门资源。因此,在实际管理中,管理者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能更好的为企业、部门产生更大的价值。
这样一来,信息化建设给企业带来第二个结果就是:企业执行力和凝聚力得到加强,中层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被更大限度的挖掘,日常事务的处理速度加快,并且处理能力大大增强。这些都是企业管理能力增强的体现。因此,信息化建设给企业带来的第二个层次的贡献就是企业管理能力的增强。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三大步骤——第三步
为决策层做出正确的决策而进行的信息化建设 2010-01-22 14:31:24| 分类: 财经管理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很难有人相信,信息化建设对企业高增的决策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高层通过信息系统对企业的运作进行及时的掌控。
1、传统模式的企业中,高层对企业运作的掌控是相当艰难的。这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 企业成员的工作流程不能达到有效控制。高层在建设企业运作体系的时候,会相应的把企业的运作方式建立起来(当然建立的过程需要部门人员参与),并向下传达,以求有效执行。各部门在接到高层的通知之后,将高层的意见转化为部门的制度,然后进行执行。
实际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步骤容易出现问题。首先,部门经理在给高层汇报情况的时候,容易出现偏差。虽然在高层做出决策的时候,部门经理也参与其中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但是这些意见有两个可能会出现的偏差:一是部门经理对本部门的情况知道的并不详细,或者说由于某些因素导致部门经理对本部门的情况掌握的并不精确;二是部门经理为了本部门的部门利益,而故意做一些有利于本部门这个小团队但不利于整个企业这个大团队的汇报。这个情况在某些大型国有企业存在着。总之,高层在决策的时候,部门经理汇报的情况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尤其是前者,由于管理思想的落后,管理水平的落后,技术的落后,这种情况目前在我国的企业中大量的潜伏着,暗地里给企业的管理带来各种不便。
其次,部门经理在把高层意见转化为部门制度的时候,容易出现偏差。高层的决策绝不是将部门意见的简单叠加,而是将各个部门的情况汇总,进行深加工,基于整个企业、集团的利益而慎重制定出来的决策。但是这些决策在下达到部门之后,部门经理对部门情况很熟悉但是对于整个企业甚至整个集团的情况掌握的可能不尽详细,或者由于部门经理自身的管理水平的原因,导致在转化的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难以察觉的偏差,而这些偏差正好使员工执行的效果偏离了高层所需要的结果。
再次,部门经理在正确将高层的决策转化成部门制度以后,便要求员工按照制度执行。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监控和督促,员工在执行制度的时候,常常会不按照经理既定的流程来办事。很多员工很难理解这个问题:我只要能达到预期结果就行了,为什么流程是如此的必要,还大张旗鼓的进行流程的设计和布置。有些管理课程强调自由的管理:只要事情的结果能完成任务,流程如何都无所谓。这样具有很明显的弊端(至于这些弊端是什么不属于本文所述范畴,如果各位看官有兴趣,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因此,在流程控制上,传统的运作模式容易出现问题,导致企业不可控。
综上所述,高层在下达决策的时候,中间遇到的级别越多,到底层执行的时候越容易发生不可预知并且难以察觉的偏差。因此,高层决策的执行遇到多种来自部门和员工带来的难以控制甚至难以发现的变动,导致最后执行的结果总与高层所期望的目的有偏差。

2 高层难以及时掌握企业的精确资料。
高层的决策的时候,需要掌握企业的精确资料,而且需要掌握及时的资料,以便做出应对紧急情况或者当下环境的及时策略。而传统的管理模式却难以做到这一点。
首先,企业的详细资料难以统计。
以前,企业的各类数据都被单独制作成资料保存在部门档案柜里。例如人事档案,公司账务,公司的业务数据,公司的奖惩制度等。实际上这些档案是相互影响的,如果要知道这个员工在2005年第三季度的情况,那么要统计出这条信息,需要全公司的几乎所有部门都参与进来。首先人事部需要提供这个员工在20056月、7月、8月的人事档案,接下来财务部需要提供这三个月的工资、奖金、提成、补贴、报销等信息,业务部门要提供这三个月该员工的销售情况,行政部要提供当时的制度等。这些资料在收集的过程中或许根本不详细,或许某些资料已经遗失,或许仅仅为了一个员工的信息,这么多部门都参与进来,而且某些部门在提供这些信息的时候工作量还比较巨大,因此,要统计这条信息,在传统的管理模式当中,几乎是不可实现的。
产品档案也是如此。企业的产品信息一般都会很详细的保留在相关部门,以便查阅。但是如果真的想知道某个产品在2007年的相关成本,却是不可知晓的。在这些产品信息的科目之中,可以提供大致如下数据:产品的材料价格、产品的用料、产品的制作周期、产品所用人力、制作产品所消耗的能源、产品的质量和体积等资料,但是产品的成本却不仅仅包含这些。
产品的成本包含产品本身在制作当中所消耗的有形资源价值,而且还包含企业为最终销售该产品所消耗的无形资源的价值,例如广告费用、维护费用、后勤支持费用(招待费用、员工的各类补贴、奖金)、行政费用、固定资产损耗以及管理费用等在产品信息里无法统计的费用项目。
但是产品的真实成本也是任何企业的高层所需要知道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辅助高层进行精确的决策。但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却提供不了这些信息,或者说只能提供一个仅供参考的信息(并不准确的信息)
高层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大量的公司资料,但是由于技术、管理制度等因素,高层往往很难掌握这些真实有效的信息,因此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行进的并不顺畅。
其次,企业的各类报表难以及时递交。
高层管理者不可能去资料库翻找每个产品的点滴信息,去询问每个销售员每天的销售情况。高层管理者了解企业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部门提交的报表,各类报表将企业的运营情况详细的呈现在高层管理者的眼前,使他们掌握了企业的情况,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但是传统的运作模式中,高层在向部门经理了解部门运营情况的时候,部门经理制作报表往往需要花费1天甚至更多的时间,尤其是销售状况。销售总监在向华南区经理了解华南区这个月的销售状况,销售经理需要制作报表,报表内容需要统计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海南几个省份的销售情况,包括每个省业务代表的业绩、每个省下面每个地区的业绩,这个月每天的销售业绩、每周业绩统计,每天/.每周/度(每人/每地区/每省)用于销售的开支以及开支统计,哪些客户购买了多少公司的哪些产品等等内容。统计这些数据销售经理和经理助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制作报表,审核,然后提交给销售总监。销售总监拿到这些报表之后,实际上销售数据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华南区经理在制作报表的这一天,广东深圳的业务员张三卖出去价值300万的医疗器械一台,在销售总监打开报表的那一刻,柳州业务员李四的客户退回价值50万的药品这些都是本月华南区所发生的大事但是销售总监在报表里却难以及时统计。
财务报表亦是如此。财务账务随时都在发生借和贷,那么在财务报表制作完成的时候,实际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于传统运作模式在统计上的弊端,因此每个月底,财务部门通宵加班的情况比比皆是。出差的业务员月底才将发票和各类报销凭证递交给财务进行报销,采购支出、工资支出等各类数据,月底才能进行统计,这些数据集中到月底几天需要财务部门做出处理。年底也是如此,每年年底除了销售部门以外,财务部门也是最忙的一个部门,因为年度统计集中在最后一个月进行。实际上统计出来的数据还不包含最后一个月的数据虽然很多企业针对这种状况将统计制度进行了调整但是统计工作仍然任务量大、效率低下、准确率低下。
2、信息化建设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1)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将企业数据的收集深入到企业的方方面面。
信息化在建设之初,便需要将信息化的特点和企业的管理模式相结合,进行架构和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企业的各部门、各个流程、各类档案、各类表格以及其他相关信息,都会记录到系统数据库之中,多个系统分别记录相关数据,便能将各类数据详细记录下来。
信息系统在实施后便严格按照既定的规则收集各类信息,而且即时保存。只要保持系统不出问题,这些信息都不会丢失,而且随时供方便快捷的查询。
OA系统能深入与企业管理流程相关的细小环节。包括人事、行政、后勤、销售的相关环节,包括部分费用。ERP能管理涉及到生产、库存、财务等相关环节,主要涉及进销存、报表、成本核算等。(具体内容详见本博客《产品成本与企业决策》一文)其他的各类系统分别管理各自的内容。这些系统在运行的时候都严格按照既定的规则进行数据的收集。

我在《产品成本与企业决策》一文中阐述了企业产品成本相关数据的收集,各位看官可以通过那篇文章了解到信息系统是如何深入企业管理方方面面的。
员工在使用信息化系统的时候,必须完完整整的按照系统要求填写相关数据。管理层或者决策层基于任何需要需要收集相关数据,只需要在系统里改变一个或者几个参数即可实现数据的收集,而无需要对员工一再嘱咐。
2)信息化系统能随时进行信息统计,并且能即时制作报表
信息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使用者在提交每一条数据的时候,系统都会即时储存在服务器之中。所以在收集数据的环节上,信息系统能达到几乎即时收集的效果。例如,销售员出差在外地,由于业务的需要,急需财务给预支5000元。传统流程中,业务员首先给销售经理联系,告诉经理由于出现了另外一个大的意向客户,需要额外费用进行业务公关。销售经理通过之后,申请财务预支5000元,财务预支款项之后,需要等到该业务员出差归来提交消费发票之后才能将这5000元记录进账务。这样一来中间会有一个时间的推延,即做不到即时统计,如果涉及到跨月度,给财务统计还带来了统计上的麻烦。在实施信息化系统建设之后,这个现象将得到解决。业务员在异地进行费用申请,流程转到业务经理,经理通过之后,到达财务部门(某些大金额款项的申请需要得到更高级别管理者的审批),财务部门通过之后,流程结束,出纳即给该业务员打款。在流程结束的那一刻,信息系统已经将这条数据收录进系统的数据库。
因为信息化的所有基于数据库的操作平台以及功能模块都将各自收集的数据储存在数据库中,这些数据在经过整理之后,可以互通有无,更有甚者将所有平台的数据库都进行关联,甚至这些平台所收集的数据都储存在一个数据库之中,然后进行各类分析和统计。这样可以让系统更加准确的保存信息、处理信息、统计信息。目前国内一般是将不同的平台各自的数据库进行关联,用一些数据接口以及中间程序将数据进行流转,还达不到多个平台共用一个数据库的程度。
即时收集数据,也可以即时统计数据并且制作报表。企业管理所需要的各类报表设计并不复杂,关键是数据的完整性和获得数据的速度。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后,这些数据的结构即可随需求而设计,并且很容易被贯彻实施。所以管理者在需要了解企业的相关信息,只需完成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设计报表;第二步,根据报表的需求设计数据,并且将这些数据的收集需求传达给it部门进行信息系统的改造;第三步等待接收报表(但是往往信息系统在收集数据的时候由于系统的使用人员在写入数据的时候需要花费时间,而且收集能够被用作统计的数据往往需要企业在一个时间段的经营数据,所以这个需要花费时间。一旦出现数据,那么信息系统的收集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很多时间)。
根据统计分析,实施第一步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数据存储速度对比手工记录数据的速度提高了7000倍;查询数据的速度对比手工查询速度提高12500倍;统计和制作报表的速度提高800倍。在进行第二步信息化建设之后,记录数据的速度提高了7000倍,查询数据的速度提高30000倍,制作报表的速度提高1500推算第三步信息化建设之后记录数据的速度提高7000查询数据的速度提高50000-70000倍,制作报表的速度至少提高4000倍。

3)高层在需要制作一个新报表的时候,可以直接通过信息化系统的设置达到执行的效果,从而加强了执行力,通过控制信息系统的数据,也可以达到掌控企业各部门工作进度和质量的目的。信息化建设将收集数据的触角深入到企业的各个角落,保证了系统数据库里面数据的全面和精细,高层便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数据统计成的各类报表来了解企业的方方面面,以及企业及时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的传达在信息系统直接完成,几乎没有流转的延迟。
二、高层决策者利用信息系统做出准确的决策
1 传统的信息收集方式很难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数据结构的调整,而且这些信息难以统计,制作报表程序复杂。
信息化建设之前,企业的数据都被保存在纸质的档案中或者用excel表格储存起来。企业在需要在数据中增加一个科目的时候,这些纸质的数据和excel表格储存的数据便很难派上用场了,纸质的数据几乎毫无用处了。
1)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管理关系会随着企业在行业、市场上的格局发生变化。一个新的管理关系会带来新的统计方式,新的统计方式会要求有新的数据结构,那么在高层决策者想得到这个新结构的数据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困难。首先,中层管理者需要完全领会新结构的数据与新管理关系的关系,然后他们才会真正将策略传达下去;底层员工也需要理解新结构的数据会给企业和员工带来什么样的更好的价值。其次,新的数据结构必将带来新的业务流程,新的业务流程是否能尽快融入到企业的日常运营之中,这个也是考验企业管理效率的一个关键所在再次用作于新的数据结构的业务流程是否能尽快制定出来,管理者的架构能力和管理能力在此就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因此,管理者的个人能力在数据结构的变更过程中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信息化建设之前,即使是管理得相当有条理的企业,管理者的个人能力也相当强,在执行新结构数据的收集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难题。其中,员工如何提交新结构数据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传统的数据结构提交方法多种多样,有提交表格的,有口头汇报的,也有提交各类票据的。但是有些新的数据结构并不适合这些信息的提交模式,也就是说这些模式所提交的数据不能完成新结构数据的提交任务,相反信息化系统则可以完成(详见本博客《产品成本与企业决策》)。其次,新的提交方法是否被员工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借鉴别人的提交方法是否符合企业本身的特点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2)新的数据结构,带来新的工作内容。传统的统计方法适合于传统结构的数据,而基于新统计方法的要求而收集的数据在收集完成之后是否又适应这个新的统计方法?
例如,新的决策者要求下属提供每件产品每分钟/小时所贡献的利润(利润贡献速度)统计表格。管理者们所能收集到的数据并不能计算出这个表格所需要的数据,于是他们协商,创造了一种新的数据提交
模式:每次花费以及生产-销售周期和库存周期都需要对应产品一一上报,因为这些数据能提供计算产品的利润速度的各个数据准备。但是,这些数据提交上来之后,管理者却面对这些新结构的数据束手无策。因为,即使这些数据都满足计算利润贡献速度的条件,但是其中的对应公式并不明确,拿到这些数据之后仍然无法计算出利润贡献速度的结果。
问题出在哪儿呢?问题就出在收集数据的时候,数据结构与统计的要求并不符合,虽然基于统计的需要才制定的数据结构,但是反过来数据结构却不利于统计。很容易就分析出一个统计需求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数据,但是基层员工提供了基本数据,但这些基本数据却统计不出想要的结果。实际上问题的症结还是新的数据收集模式的不合理,这些基于新的数据模式而设计的信息收集模式在新结构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将数据结构进行了整理,这些整理是必须的,否则数据将无法收集,而这些整理又使数据偏离了最初的设定而无法进行精确而有效的统计。
3)数据进行初步统计之后,将要把数据统计的结果制成表格提交给决策者。传统的统计流程在数据提交的过程中,将数据结果提交给报表制作者,报表制作者在制作报表的过程中,会对数据进行分类加工,然后罗列在表格上。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很多部门和人员。到达高层的报表往往会涉及各个部门的统计数据,在这些统计数据的提交过程中,会发生个别部门数据统计工作量较大导致的提交延迟的情况。那么在最后一个部门的统计数据提交完成之后,其余部门的实际情况会发生变化,导致其他部门的统计数据并不能够反映实际情况那么在提交报表之后决策者所依据的资料就不能完全提供决策的依据了。
2、建设信息系统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新的统计带来新的数据需求,而信息系统会直接在系统中将统计模式转化为计算机的计算方式,然后按照计算方式来确定数据结构,这些数据结构信息无需要层层下达,也无需要各个管理层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归纳总结上报,这些原始数据直接到达计算系统,最初的数据结构也得以完全保存,因此,在数据的统计方面,信息系统可以完全规避常规模式带来的诸多不便。
接上节的例子。决策者需要得到新的报表(利润贡献速度表),那么管理者只需要分析到,利润贡献速度表需要哪些类型的数据并且确定数据结构即可,完全无需要担心获得数据之后的层层统计问题,因为信息系统可以帮助管理者干好这些事情,而且信息系统的统计控制直接获取的是源数据,而非经过人为加工的二次数据(经过加工输出的数据称为结果数据,但是在企业数据处理中,经常会经过几次加工而得到结果数据,因此在经过加工,但还需要继续加工的数据称之为二次数据。二次数据在表达客观情况的效力弱于源数据),因此,信息系统所统计的结果数据比人工统计的结果从表达企业经营状况来讲,更具有参考价值。另一方面,因为层层的人工数据统计流程会产生诸多问题,信息系统直接从最高统计器直接抓取源数据,因此有可能或者必然出现的中间统计问题便得到解决,从统计方式上来说,这种方式更加简洁,维护起来也比之前的统计方式更加轻松,成本也更加低廉。
3、新系统提交的报表辅助决策

高层的决策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正确的决策会引领企业越来越兴旺,错误的决策也可以将企业领进万劫不复的深渊。高层的决策对企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甚至超过了企业的任何规章制度、运营模式、管理水平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虽然目前管理理论体系中对决策的研究已经很深入,但是可行性的研究仍然不够,很多理论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很难在日常管理中很快的与企业相结合起来制造效益。
决策的要素分为两个:一个是决策者的决策能力,另外一个就是决策者所了解的企业信息。二者共同决定了一个决策的正确还是错误,可行还是不可行。
目前国内企业的决策者很注意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但是更重要的却是决策者对企业信息的了解程度,他们却忽视了。如果一个决策者决策能力一般,但是对企业了解很详细而且这些信息都是正确的,那么做出的决策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大方向不会错;而如果一个决策者对企业信息不了解或者说了解的是错误的,那么决策能力越高,做出的决策也会偏差的越远。
上海某德国在华投资的医疗企业(为了叙述简便,下文将该公司称为德国公司)在06年的时候对公司在国内经营的产品进行了调整,将利润低的产品放弃不做,而将企业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利润较高的产品上。在做出这个决策之前,公司决策层向中层要了一个表格,就是企业的利润表格。在利润表格上显示,A产品的利润低于5%B产品的利润低于3%。按照公司的制度,利润低于30%的产品时要被放弃的。因此,AB两种产品被该公司放弃不经营了。在公司决策层下达这个文件的时候,销售部有两个销售员随即提交了辞职报告。
2007年,公司在对行业进行调查评估的时候,异常发现在北京有一家新兴公司,代理德国进口的A产品和B产品也就是这家新兴公司专门经营被德国公司放弃的两种产品而且年营业额达到了8000万。经过仔细调查,该北京公司就是当初从德国公司辞职的两个销售员创建的。于是德国公司的决策层意识到自己的决策可能失误了,他们开始查找决策失误的原因。首先决策规则是毋庸置疑正确的,因为在医疗行业,毛利润超过70%是很正常的,纯利润高于30%也是行业水平,低于这个利润就没有多少价值了,而且这两种产品的纯利润只有3%5%,仅仅抵消了通货膨胀,也就是说企业在经营这两种产品的时候几乎没有利润。其次,做出这种决定也不需要多高的决策能力,信息收集上来之后,做出这种决策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决策失误的原因只有在利润表格上寻找了。经过各级、各部门管理者以及涉及到统计和数据提交的员工长达7个月的分析,终于找到症结了,这个利润表格统计有误,实际这两种产品的毛利润高达200%纯利润也高达115%
在传统的统计模式下,该利润表格的统计流程毫无问题,数据来源也真实可信,为什么出现了最终结果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巨大反差呢?主要出现在传统的统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管理者的管理需求了。决策层在需要表格的时候,相关部门的管理者需要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但是传统的统计模式只能提供具有某些结构元素的数据,与管理者所需要的数据结构不能吻合,但管理者只能对这些结构不一样的数据进行强行统计,导致决策出现重大失误。

因此,该德国公司便寻求一种新型的数据结构,来满足企业的统计需求,而这些新数据结构的推广与执行,正是借助其强大的信息系统,因此在决策层下达决策的第二个月,公司上下就按照该数据结构来提交各种数据。从2007年至今,该公司进行了4次产品调整,均未出现06年类似的失误。
在建立强有力的数据收集、统计系统,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据收集之后,这些数据能给企业决策者带来准确的企业信息,从而帮助决策者进行正确的决策。
总结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三个步骤实际与企业管理的三个层次是紧密联系的。第一个层次是加强底层员工和主管的执行力度,这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是遥相呼应的;第二个层次是提高中层管理者(部门经理)的管理水平,这个与信息化建设的第二步是是紧密联系的;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是加强企业高层决策者的决策水平(尽量减少错误决策,尽量细化正确决策),则是与第三步密切相关的。可以说,信息化建设对企业来说,是企业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的一个举措,效力覆盖到整个企业,是任何管理者或者管理理论都无法企及的。

8 企业信息化建设三个步骤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工作:

第一步,建立数据库,即应用适合企业的各类系统,例如OAERPHRFS等。因为国内仍然没有出现某个系统能完美的完成这些系统的所有功能,所以,要达到良好的执行效果,必须给相应的部门配以相应功能的系统。
第二步,实现内部信息沟通,即建立不同系统中数据交流的桥梁,以便于中层管理者进行信息统计。某些品牌有多个系统,多个系统之间可以实现天然的数据交换;但品牌与品牌之间的产品却存在着数据鸿沟,需要进行进一步建设,以达到各个系统之间数据的无缝转换。
第三步,实现企业信息集成,即将这些不同功能、不同厂商的系统功能完全集成在一个系统之中。实现这种集成有两种方式:一是建立一个独立的强大的数据库平台,将所有系统的数据都按照同一个结构存储在一个数据库之中,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完全共享;二是重新应用一个强大的系统平台,将这些不同功能的系统集成到一个系统之中,那么数据也就在各个功能之中实现了完全共享。
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尚处在普及第一步的阶段,很多企业甚至都没有进行第一步信息化建设,因此,要完成三步信息化建设,达到企业完全信息化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什么是信息化规划
企业信息化规划,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在理解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业务规划的基础上,诊断、分析、评估企业管理和IT现状,优化企业业务流程,结合所属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和战略,制定企业信息化的系统架构、确定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及具体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选型和实施策略,对信息化目标和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协调发展地进行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时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有效充分地利用企业的资源,以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鹰腾咨询在管理上市系列丛书之《上市·策》中提到,企业信息化规划在时间上的跨度一般是三到五年。每年要根据面临的新环境、企业的新发展和技术上的新趋势等因素对其做出调整和完善。
编辑本段企业信息化规划步骤
鹰腾将企业信息化规划的过程总结如下:
环境分析

对企业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是信息化规划必不可少的工作,它是规划的依据。在这部分工作中,需要深入分析企业所处的国内外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企业具有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发展机遇与威胁等。其中,三点尤为重要,第一,要分析行业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发展动力,发展方向,以及信息技术在行业发展中起的作用,第二要分析并掌握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方向。第三,要了解竞争对手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包括具体技术,实现功能,应用范围,实施手段,以及成果和教训等等。
企业战略分析
企业信息化是为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服务的。为了进行企业信息化规划,在这部分,要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需求。明确为了实现企业级的总目标,企业各个关键部门要做的各种工作。同时还要理解企业发展战略在产业结构、核心竞争力、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市场、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定位。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明确上述各个要素与信息技术特点之间的潜在关系,从而确定信息技术应用的驱动因素,使信息化与企业战略实现融合。
分析与评估企业现状
对企业的现状分析与评估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企业的业务能力现状和企业的IT能力及现状。企业的业务能力分析是对企业业务与管理活动的特征、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运作模式、业务活动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作用进行分析,揭示现状与企业远景之间的差距,确定关键问题,探讨改进方法。信息化现状分析是诊断企业信息化的当前状况,包括基础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状况,分析信息系统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适应能力,给出信息化能力评估。
业务流程分析与优化
在前三步的基础上,分析并确定那些流程中不合理、效率低、与企业战略目标不符的流程及环节,发现能够在现有环境中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并使企业获得竞争力的关键业务驱动力以及关键流程,从而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流程。

信息系统的特点如果能够和这些直接创造价值的关键业务流程融合,这对信息技术投资回报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也是信息化建设的成败的一个衡量指标,在这一步中,实现信息化与企业业务上的融合。
信息化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在企业战略分析和现状评估的基础上,按照优化流程的业务运作模式,制定企业适应未来发展的信息化战略,指出信息化的需求。需求分析包括系统基础网络平台、应用系统、信息安全、数据库等需求。
信息化战略的制定
根据前面五步分析的结果,制定和调整企业信息化的指导纲领,争取企业以最适合的规模,最适合的成本,去做最适合的信息化工作。这里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根据本企业的战略需求,明确企业信息化的远景和使命,定义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企业信息化在实现企业战略过程中应起的作用。

其次是起草企业信息化基本原则。它是指为加强信息化能力而提出的基本的准则和指导性的方针。信息化基本原则犹如国家宪法,它代表着信息技术部门在管理和实施工作中要遵循的企业条例。是有效完成信息化使命的保证。

然后是制定信息化目标。它是企业在未来几年为了实现远景和使命而要完成的各项任务。对于所形成的每一个业务构想,明确IT对其支持的理想状态,即IT战略目标。
总体构架和标准
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基于业务发展需求和对信息化的需求,首先,从系统功能、信息架构和系统体系三方面对信息系统应用进行规划,确定信息化体系结构的总体架构。同时,还需要拟定信息技术标准。这一部分涉及到对具体技术产品,技术方法,和技术流程的采用。它是对信息化总体架构的技术支持。通过选择具有工业标准,应用最为广泛,发展最有前景的信息技术为标准,可以使企业信息化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兼容性,扩展性,灵活性,协调性,和一致性。从而提供安全,先进,有竞争力的服务,并且降低开发成本和时间。
信息化项目分解
分析整个信息化过程中的资源投入和工作重点中存在的问题,确定弥补差距所需要的行动,将整个信息化过程分解成为相互关联,互相支撑的若干子项目,定义每一个项目的范围、业务前提、收益、优先次序、以及预计的时间、成本和资源;并对项目进行分派和管理,选择每一项目的实施部门或小组,确定对每一项目进行监控与管理的原则、过程和手段。
信息化保障分析

针对每个项目,进行保障性分析,即按重要性排列优先顺序,进行准备度评分,并根据结果做出初步取舍,形成路标规划。然后对项目进行财务分析,根据公司财力,决定取舍。
合同管理制度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龙腾公司合同管理工作的管理机构、职责、合同的授权委托、洽谈、承办、会签、订阅、履行和变更、终止及争议处理和合同管理的处罚、奖励;
本标准适用于龙腾公司项目建设期间的各类合同管理工作,厂内各类合同的管理,厂内所属各具法人资格的部门,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龙腾公司合同管理办法》
3 定义、符号、缩略语

4 职责
4.1 总经理:龙腾公司经营管理的法定代表人。负责对厂内各类合同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以法人代表名义或授权委托他人签订各类合法合同,并对电厂负责。
4.2 工程部:是发电厂建设施工安装等工程合同签订管理部门;负责签订管理基建、安装、人工技术的工程合同。
4.3 经营部:是合同签订管理部门,负责管理设备、材料、物资的订购合同。
4.5 合同管理部门履行以下职责:
4.5.1 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办法并逐步完善规范;
4.5.2 参与合同的洽谈、起草、审查、签约、变更、解除以及合同的签证、公证、调解、诉讼等活动,全程跟踪和检查合同的履行质量;
4.5.3 审查、登记合同对方单位代表资格及单位资质,包括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技术装备、信誉、越区域经营许可等证件及履约能力(必要时要求对方提供担保),检查合同的履行情况;
4.5.4 保管法人代表授权委托书、合同专用章,并按编号归口使用;
4.5.5 建立合同管理台帐,对合同文本资料进行编号统计管理;
4.5.6 组织对法规、制度的学习和贯彻执行,定期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报告工作;
4.5.7 在总经理领导下,做好合同管理的其他工作,
4.6 工程技术部:专职合同管理员及材料、燃料供应部兼职合同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
4.6.1 在主任领导下,做好本部门负责的各项合同的管理工作,负责保管“法人授权委托书”
4.6.2 签订合同时,检查对方的有关证件,对合同文本内容依照法规进行检查,检查合同标的数量、金额、日期、地点、质量要求、安全责任、违约责任是否明确,并提出补充及修改意见。重大问题应及时向有关领导报告,提出解决方案;
4.6.3 对专业对口的合同统一编号、登记、建立台帐,分类整理归档。对合同承办部门提供相关法规咨询和日常协作服务工作;

4.6.4 工程技术部专职合同管理员负责收集整理各类合同,建立合同统计台帐,并负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3a5664c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5c.html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三大步骤.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