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1

发布时间:2019-12-01 17:26: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夜书所见》

4.《夜书所见》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送、挑”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些许开心的心情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猜一猜

1.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种声音,先仔细听,猜一猜,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打开促织的声音网址,听叫声,借助图片了解这种昆虫。)这促织呀,还出现在了一首诗里面呢!就是《夜书所见》这首诗。

2.释题: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1:“夜”是晚上的意思。

 2:“所见”是看见的意思,“书”是写的意思。

连起来说: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二、初读古诗

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首先要读准字音和节奏,再加以细细地去揣摩,才能更好地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

1.“萧萧”读一声。

2.强调“挑”字读三声。“挑”是什么意思?(借助注释理解)

3.读古诗。按照平长仄短的节奏读古诗,蓝色线是拖音处。

三、品读古诗

1. 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

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是什么风?(秋风)

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

发出什么声音?(呼呼)

什么感觉?(好冷啊)

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这样的秋风,作者想要吗?不想要,是秋天主动“送”来的。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2.此时作者身处哪里?(江上)还身处哪里?(身在异乡)

3.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

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地想想,在这样一个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他为什么在外地“做客”,不回家?(儒士的济世安民理想,为了国家和人民,补充叶绍翁资料。)此处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4. 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在这黑茫茫之中,他又看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篱笆下的一盏灯)

5. 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看到那一团灯火,他又想到了什么?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挑逗促织呢!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呢?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自己家中的孩子也如此逗过蛐蛐呢!)

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地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啦。(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接下来就是要“斗蛐蛐”了,更是有趣极了!

6.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了一些的开心,快乐……)板书:一些快乐

深秋的景致触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几句诗句表达的淋漓尽致。

7.背诵诗文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饱含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身处异乡,诗人不仅热爱家乡的山山水水,而且思念家乡的亲人!有一天我们出门在外,也会思念家乡的亲人的!

4、补充拓展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一个令人想与家人团圆的季节;秋夜,特别是月圆之夜,夜深人静,常使游子望月思乡比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使孤身漂泊的游子产生浓烈的思乡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指导生字,布置作业

1.指导生字“送、挑”的书写。

2.背诵《夜书所见》和思乡的诗句。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见:梧叶  挑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秋风   思乡、孤独

     感:动客情 一些快乐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学案(含答案):4.《夜书所见》

4.《夜书所见》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送、挑”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些许开心的心情变化过程。

【新知预习】

一、标出加点字的读音。

促织 萧萧 )(

2、《夜书所见》是( )代( )写的。

3、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萧萧:_____________________

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促织:_____________________

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夜书所见》这首诗写于( )季,天气( ),从( )字可以看出来;诗句中“儿童挑促织”是作者( )到的。

【达标练习】
我会填:

萧萧梧叶___________,江上秋风___________

知有儿童________促织,夜深篱落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新知预习】

1、tiǎo xiāo xiāo

2、 叶绍翁

3、萧萧:风声

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促织:俗称蟋蟀,也称蛐蛐

篱落:篱笆。

【课堂探究】

《夜书所见》这首诗写于( )季,天气( 寒冷 ),从( 寒声 )一词可以看出来;诗句中“儿童挑促织”是作者( )到的。

【达标练习】
我会填:送寒声,动客情,挑,一灯明。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夜书所见》人教部编版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1.教师:搜集古诗的相关的音频、图片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与生对话,导入古诗
1.与学生对话,体会如果自己在外孤单心情。
2.板书课文题目,理解课文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3.理解整个诗名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的谈话的交流,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的情感基调,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诗题和诗句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字典等读准字音,把这首诗正确、流利地读出来。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在读准字音的情况下,注意读准节奏。
5.教师范读,指导停顿。
  节奏应该是二二三拍。
6.学生熟读。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来读准、读通古诗,再通过适时的全班交流学习来达到巩固自主学习的效果,实现对古诗的初步感知。

三、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给古诗加注释,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注释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那些非常难的词语,但是不要生硬的往里面套,只要明白诗人所写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感情即可。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2.不理解的地方,交流讨论,尝试解决。(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设计意图】在关注和理解注释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适时地交流,不仅可以互相释疑,还能互想学习,提高整体学习的效果。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意。
1.学生再读古诗,并且仔细看图,思考: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图画中的景象体现了那几句诗的意思?
  初步感知古诗,大致了解古诗意思。
2.深入体悟诗意、诗情。

1)思考:在这样的夜晚,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
   人都是有感情的,出门在外就很容易想家、想亲人。也就是第二句“动客情”。

2)思考:动客情,动的是什么情?往后读。

3)这个时候诗人看着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到孩子们正在捉蟋蟀,肯定非常开心,诗人也替他们开心,可是,诗人这时不是在自己的家乡呀,这个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
  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
  得出结论:那么,“客情”第一个是:诗人的思乡之情,第二个是:思念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4)理解再读,品味赏析。
  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声调要缓慢些。。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学生先读,老师指导,老师再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再读、细读、品读中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意境,最后再体悟出诗情,并指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将这种情感进行表达。
五、趣味活动,强化记忆
1.把《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3.老师读诗的前面,学生接后面,直到学生基本会背为止。
4.小组比赛。

【设计意图】连起来说诗句的意思、师生互接接答诗句等多种形式,都可以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加深对古诗的学习和理解。
六、拓展阅读,增加兴趣
1.你们还读过哪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
2.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起体会诗歌的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3.背一背。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可以将学生对课内古诗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延伸到课外,自主学习和积累更多的古诗文,从而进行更多的积累性学习。
七、板书:

                夜书所见
                叶绍翁
               梧叶 秋风
                挑促织
                动客情

教学反思:

教学这首诗时,首先注重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如:教师范读,小组、男女赛读,以游戏形式激发朗读、诵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在学生充分诵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其次,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引导其展开想象,让学生投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在教学第一、二行诗时,我让学生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我请班上的外地孩子谈谈: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这里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这时,学生那根思乡的弦被触动了,通过自身的感受,从中理解了“动客情”,体会了诗人的真实情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3eb62e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f4.html

《《夜书所见》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