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1-09 19:21:4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海禁政策对明清经济的影响
我国的对外贸易先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隋唐时期水陆并进,南宋时以海路贸易为主,元朝时海陆并进,明朝中后期起,对外政策由开放趋向闭关政策;对外贸易伴随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就和发展;而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实行的闭关政策,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发展的产物,是中国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它阻碍了正常的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阻碍了中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重要根源之一。
明初在沿海口岸设立市舶提举司作为主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置提举官以领之,所以通夷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其后,因沿海不靖,遭遇来自海上外来势力侵扰,一度关闭对外口岸并实行海禁,遍设卫所于海岛,建起了万里海防,成为保卫国土的海上长城。至永乐初复置市舶司,明中期日益严重起来的东南沿海倭患促使封建王朝的对外政策进一步向着内向和保守的方向发展,最终导致了嘉靖年间的全面海禁。
清王朝完全承袭了明朝的典章制度,清初实行的海禁政策只是针对海上抗清力量,没有外力势力自海上侵扰的问题,却实行了全面的禁海,在沿海六省大规模禁海之外,并实行了大规模的迁海。
明清都有海禁政策,就明清海禁政策而言,二者最大的不同,是明代虽有海禁,却是对外开放的,并有郑和下西洋之壮举。综观清王朝从入关到鸦片战争前约200年间的海外贸易政策,可以说除去康熙中期以后的短短30余年相对开放外,绝大部分时间都处在闭关、半闭关状态。与明代相比,清前期的对外态度显然更加封闭、保守,实行严格的“闭关自守”政策。


当时与朝贡联系在一起的官方开展的对外贸易被当作政府外交活动的一部分进行的,即贸易从属于外交,重政治而轻经济。这部分贸易于当时,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赔本买卖,吃亏的是老百姓和当时政府。从这个角度上分析可以勉强算为一个有利面,然而总览海禁政策,其负面影响非常深远,其深远程度可能是当年的决策者们始料未及的。
明清两朝政府缺乏对海洋的足够认识,视海洋为畏途,长期对海外贸易认识消极,防守过严而不知进取,视出海谋生、谋求发展的商民是不安现状易致祸乱的异己势力,对于商民出海不但不予积极鼓励和扶持,反而采取各种措施予以限制,船舶、人数、规模越小越好,船舶的续航能力和防卫能力越低越好;对于海外华人势力,不仅不予支持,反而视为化外之人,大加歧视,明朝初年千方百计劝谕其回国,明朝后期任由西班牙殖民势力欺凌杀戮;对于东亚海域的庞大市场,始终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不计经济税收之得失,不是广开利源通过贸易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而是将与西方人的贸易尽量控制在有限的地域内和有限的范围内,规模越小越好,寓种种限制于对外商品流通之中。严重束缚了日益发展的民间海外贸易,在明代严行海禁和后来虽然开禁或部分开禁而仍多限制掣肘下,在清康熙时开海乾隆时又收缩为一口通商的情形下,中国民间海外贸易势力始终得不到正常的发展,民间海上力量也就难以与有着国家强大支持的西方殖民航海势力相竞争了。明朝时期虽然推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任何形式的海外贸易和人员流动。
然而,因为海外贸易有厚利可图,走私始终无法禁绝。也有大量民众不顾官方严厉的海禁政策,远渡重洋,奔向东南亚、日本等地,从事贸易、商贩、垦殖、矿冶等,从而致使政府丧失了大量的税收和劳动力。
由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悠久,明朝初年虽然实行了海禁政策,但民间的对外贸易却并十分活跃,中国私人的出口商品价格低廉,又没有各税收,使海上贸易具有极大的利润空间,其商品也极具竞争力,各国商人都愿意与中国做生意。导致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尤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4175adebe23482fb5da4c56.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