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造

发布时间:2014-03-17 14:44:4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三大改造

1、改造的内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2、改造的方式:建立合作社,赎买。

3、改造的目的:实现把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4、改造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重返联合国和中美建交

一、近代史上美国的侵华步骤:

1.追随英法、协同侵略。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中美《天津条约》等,以攫取侵华特权。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

2.独立的“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因忙于美西战争而错失时机。为加深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在承认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3.一战期间和20年代,与日本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一战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4.扶蒋反共”政策。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二、现代史上中美两国关系

1.1949~1972年的全面对抗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2.1972年中美关系走向和解、建交和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问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3.发展到今天的合作与斗争相交织(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美国始终未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②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及作用得到的启示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反过来,只有更快更好的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的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所以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今后我们如何继续走好和平发展之路1、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一切友好国家和平相处2、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197812月。地点:北京。

内容  a.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领导。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深圳等经济特区及其作用和影响

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作用和影响

a.经济特区以国家给予的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吸收侨资、外交,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我国同国外的经济技术的交流与代表作,培养了大批现代化建设人才,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

b.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c.深圳等经济特区创建的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5.“一国两制”与港澳回归

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最初是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但一国两制同构想的成功初中首先是在香港地区。

7、香港、澳门回归

香港回归:199771         澳门回归:19991220

香港、澳门回归说明:

a.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     b.中国强大了,国际地位提高了;

c.香港、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回归是理所当然的;

d.我国在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对台湾问题的解决,一定会起到示范作用,有利于实现祖国对台湾的和平统一。

6.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7.邓小平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后,中国改革进入一个新时期。

改革重点是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改革走上了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之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于冲破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说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进行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弊病,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等缺点。这种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的阶段。大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

影响:①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②在社会主义改革不断受挫的情况下,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功,也向世人证明:社会主义拥有顽强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新的借鉴经验——创立符合本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启示:①改革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路,是我国的基本国策。②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③改革要注意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一起抓。④培养每个人高度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并树立为国家乃至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奋斗的决心与勇气。⑤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时期(1949——20世纪90年代)

    1)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时期(1949——1978年)

  特点:探索中曲折前进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世纪90年代)

  特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表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

明确提出富强(经济现代化)、民主(政治现代化)、文明(文化现代化)的目标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建国伊始,人民政府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了市场物价,合理调整工商

业,统一财政经济,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达到并超过历史上最高水平,国

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备了条件。

    2.工业化建设的开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953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

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到1957年,第

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超额完成,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

础。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了正确的路

线和方针,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1958年初到1960年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

设中,在指导思想上犯了急于求成的严重的倾错误,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这一时期,自然灾害严重,再加上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从面造成了我国国

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

    1960年起,中共中央决定全面调整国民经济,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为中国的现代化

建设准备了物质技术基础和骨干力量及工作经验。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十年工作中

的主导方面。但是,由于错误判断国际国内形势,的错误在经济方面尚未彻底纠正,在政治、思

想、文化方面又有发展,终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

内乱,使中国陷入空前的浩劫之中,使党、国家、人民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它从反面为

我们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提供了历史借鉴。

    4.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

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从而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农村的重点是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种责任制,把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家庭变成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家庭联承包责任制,为中国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转化创造了条件。在城市的重点是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在经济发展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迈进。

2)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目的是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

流,扩大对外贸易往来,吸收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经济管理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服务,加速现代化的进程。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随后,对外开放区从

沿海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

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1992年中共十四大宣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所得出的科学结论。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

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

略目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开始步入小康社会。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①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即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③人民公社化(从1958年到改革开放前):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人为地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4.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和教训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

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

实际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改革就是要改掉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

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把改革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

位,以改革促进社会发展,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化改革。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507852b25c52cc58bd6beb9.html

《三大改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