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70周年征文

发布时间:2020-10-17 00:42: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校庆70周年征文】

“忆海拾贝”——一零一二三事

1965届高三4 曲振国

阳春三月 “一零一中”迎来70岁的生日作为母校的同龄人,在这大喜日子里,有好多话要倾诉。然而我自知不能像校友里的作家、作曲家、画家们那样,用诗的语言抒发对母校的深情;放声高歌表达对母校的赞美;用画笔描绘母校的美景……。那就给大家讲几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吧

初识“一零一”

1959年初,一个冬日里,我和两个小伙伴,奉母命给在一零一中上高中的大姐曲炳慧传达“指示”。走出北京大学西门,北行百十来米就是“一零一中” 朴实无华的校门。进到校园正是上课时间,寂静无人。我和小伙伴逛来逛去,走到后面,有两排灰色平房,在东面一列第一间教室的东墙上看到一幅壁画——有一个骑手全神贯注的驾驶着疾驰的摩托车,车牌上书写着“101”,(年长的校友们应该还记得这幅画)。我们百无聊赖,就攥起雪球向墙上仍,比谁扔的准。

“你们在干什么?”身后一个严厉的声音质问着,回头一看是一位大哥哥,我们吓得垂手而立。大哥哥看到我们害怕的样子,态度马上缓和下来:“这样做不好。”随即用手把壁画上的雪痕拭去,在擦到“101”时,格外仔细。询问我们来学校做什么后,他告诉我们,不要乱跑,等一会儿就下课了。然后就向医务室的方向走去。我们老老实实地等到下课,但心里并不服,对大哥哥的举动心存不解。

然而,世事难料,当年我就考进了“一零一”的初中,并一下子在这里度过了6年的中学时光。直到进入“一零一”,我才理解了那位大哥哥为什么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到他对“一零一”的真爱。此后,我没有见过这位大哥哥,如果他仍然健在,应该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我衷心感谢他给我上的“学前第一课”——珍惜一零一的荣誉,并铭刻吾心,伴随着我,直到今天。

小球藻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说,1959年至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的经历是抹不掉的记忆。当年,学校的领导看着这些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营养匮乏,心急如焚。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想办法改善伙食。此时,19607月《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文章介绍了一种藻类植物——小球藻,言之它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含有30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含量高达50%以上,还富含脂肪、糖类、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学校领导受到启发,经过考察,了解到小球藻生产的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在充足的日光下,它的光合作用能力是其他植物的数十倍,殖极快,遂决定试验生产。说干就干,在原来浴室西南侧的土坡上,依势建了四五个大的水泥方池,呈阶梯状排列。同时由生物老师牵头,组织已有的生物小组具体实施,本人也有幸参加。老师把我们又分成几个小小组,有的负责配制培养液;有的负责监测生产状况;有的参加具体生产,隔一段时间轮换一次。这件事对我们来说是挺有意思的:在第一个池子里放入藻种、培养液和水,几天就变浅绿了。根据小球藻的生长情况,过一定时间后放流到下一个池子。就这样一个一个池子放下去,绿色越来越深,到了最后一个池子,就成了绿油油、稠乎乎的液体。送到食堂,清洗干净,在熬制大米粥、白面糊糊、玉米糊糊时加进去。说实在的,入口后并无异味,滑溜溜的还挺好喝。我们的工作一直持续到国家经济好转才停下来。

那时,我们生物小组就是按照老师的安排工作,并未对小球藻有深刻的认知。时至今日,写这篇文章时又查阅了一些资料,方知小球藻还真是好东西。31亿年前,小球藻(Chlorella)就作为一种最早的生物形态存在于地球上。研究发现:小球藻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叶绿素、矿物质和独特的生长促进因子CGF。同类份量的小球藻和日常食物相比较,其蛋白质含量是牛肉的2倍,鸡肉的3倍;铁质含量是葡萄干的50倍,猪肝的16倍;钙质的含量是牛奶的2倍;维生素含量是葡萄干的4倍,胡萝卜素是一般植物的100倍,叶绿素是一般植物的10倍,是螺旋藻的3倍。实际上自上世纪中叶开始,在世界上就已经掀起了小球藻研究和应用风潮,它被视为可有效促进健康的天然保健食品,现在更是风靡全球。那时我们就听说小球藻将作为宇航员的专用食品,而现在已成为事实。关于小球藻的功能就不一一列举了,有大量的资料可查(不知为什么现在国内热炒的是螺旋藻,而小球藻却少有人提)。

我要说的是,小球藻——这种单细胞的藻类植物在我们度过困难时期时做出了贡献。

囊括

1963年北京市恢复了中学生春季田径运动会。一开始,大家对三年困难时期后召开的这次运动会并未看好。随着各个项目的展开,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运动场里有一批留着小平头的男孩子和一批梳着小抓阄的女孩子跑得快、跳得高、扔的远,创造了优异的成绩——仔细看,他(她)们都是一零一中的运动员。大会最后宣布成绩:男女6个年龄组的总分第一名都被一零一中获得。会场沸腾了,我们“拉拉队”在看台上又蹦又跳,欢呼雀跃,各兄弟学校都投来了羡慕和惊诧的目光。

会后,大家都在探询一零一中为什么能创造这样的“奇迹”,有什么“秘诀”。甚至有人在坊间传闻,那些运动员的头发短,阻力小——当然,这是笑谈。其实,在我们看来原因很简单:在困难时期的3年中,我校的运动队一天也没有停止训练,而学校领导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补贴给运动员开小灶,千方百计保证运动员能吃得饱些、好些——这就是不是秘密的“秘密”。(小球藻也应该是发挥了作用的)说心里话,那时,我们这些非运动员还真是有点儿羡慕和“嫉妒”的。

在雨天

1963年的暑假,我们这些住家在北大、清华和西苑机关的学生还有一项任务——每星期轮流到学校菜地值一次班。8月里,北京的大雨陆续下了一周,雨大的就像天上直接往下倒水一样。轮到值班那天,妈妈问,雨这么大,还非得去吗?出于责任心,我坚持要去。走出北大西门,放眼一看,马路像一条大河,水没过了膝盖。有些大公共汽车都“趴窝”了。趟着水走到学校,值班的同学也陆续到了。菜地里汪洋一片,活是干不成了,但带班的老师心疼的都快哭了,一面拿干毛巾给我们擦水,一面带着自责埋怨道:“这么大的雨,你们干嘛来呀!嗨,也没法通知你们。”(那时绝大多数家庭没有电话座机,当然更没有手机了)雨小一些了,老师把我们送出校门,并一再叮嘱我们要注意安全。

顺便说说一零一的劳动教育。从初中到高中,每周的生产劳动课是必不可少的。校园里,山上的果树,地里的菜蔬,都是我们的劳动对象,还有冬天到菜窖里倒白菜。除此之外,种水稻、挠秧、收稻子;给树木刷白灰水(防虫)、打草等——我们的足迹踏遍了圆明园的山山水水。还到过西山城子煤矿下矿井挖煤,在北京珐琅厂跟班劳动(三班倒)……。也就是在这些劳动实践中,我们认识了社会,拉近了与工人、农民和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受益匪浅。以至于当我们几年后真正走进社会时,就很快能适应,融入了。

“为革命而学习”

回忆起几个数字:1965年我们高三6个班大约有二百六七十个学生参加高考,录取率在95%以上,而当年全国的录取率是1/273.7% 。那年一零一50多人考上了“哈军工”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以至于“哈军工”的招生人员笑谈:一零一干脆更名为“哈军工附中”吧。

这就要说到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记不清是1964年还是1965年,有一期《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长文:《为革命而学习》。文章列举了从马恩列斯到毛主席是如何在青年时代刻苦、勤奋的学习,投身于革命;也写了很多中外大科学家如何努力学习,为科学献身的事例。号召我国的青年学生要“为革命而学习”,报效祖国。在我们所处的年代“为革命学习”绝不只是一句口号,而的的确确是一种动力。顺便说一句,1965年高考的作文题目之一就是“论为革命而学习”。

“刻苦读书,但不读死书”是一零一优良学习传统的真实写照——学生在老师的教授和指导下,除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内容外,还用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态度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举几个例子:大概在19601961年,我们上初二、初三时,很多同学的书桌上都出现了厚厚的4大本书——黑龙江大学的《俄语教程》Ⅳ)。在一开始,有少数同学发现了这本教程,就自学起来,后来逐步发展到有相当多的同学跟进,一时间“风靡”了全年级。看到这种情况,老师的态度很明确——予以鼓励,但希望同学根据自己的情况量力而行。

我们还记得一位同学为了“想见”这个词的用法,和语文老师争得面红耳赤。还有的老师鼓励同学要找出尽量多的解题途径,而称之为“殊途同归”……。

但“不读死书”并不代表我们不“硬背”,很多知识必须牢牢地记在脑子里。近几年我们班同学聚会时,有的同学仍能一字不差的背诵出白居易的《琵琶行》(600多字)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400多字)。要知道我们都是年近年近七旬的人呀,可见当时的功力有多深。

“教学相长”是一零一老师的宗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说到这儿,一定要“点赞”我们的老师。一零一汇集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他(她)们的教学水平高,认真负责、言传身教、呕心沥血,无愧于“园丁”的称号。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仍然能回忆起很多老师的音容笑貌,甚至他(她)们每个人在课堂上的特点,授课的语气,板书的字体。老师不但传授给我们知识,还教会我们如何做人,这些珍贵的财富,使我们在几十年的人生道路上受益匪浅。

上面所说的只是我在一零一度过的2190天中一些记忆碎片。从这些小故事里不难看出,我们一零一有多么好的领导,有多么好的老师,有多么好的传统,有多么好的环境和氛围。6年中,我们不但掌握了扎实的知识,锻炼出健康的体魄,还培养出强烈的责任感,以致终生受用不尽。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和同年级的同学们都已到了“不逾矩”的年龄。在过往的几十年里,不论身在何方,我们都心系母校,曾为她蒙受的苦难而担忧;也为她恢复元气,再度崛起而高兴。我们衷心祝愿她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这就是我们对一零一的情结——Love is Love!——爱就是爱。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5147722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78.html

《校庆70周年征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