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古街老巷

发布时间:2016-07-31 14:37: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镇江的古街巷

镇江是座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三千多年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早在西周初期,镇江城内街巷已初显雏形,星移斗转,城市街巷规模逐渐扩大,盛时达400多条街巷,许多街巷名称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既反映了古城镇江特有的城市山林风貌,又体现出镇江的沧桑巨变。 镇江城襟山带江,丘陵起伏,历存“三山五岭八大寺”之说,从南朝宋、唐、宋、元、明、清历代逐渐形成。三山,即月华山(千秋桥东)、日精山(三五九医院内)、寿邱山(江苏大学梦溪校区内);五岭,即骆驼岭(中街内)、梅花岭(南门大街磨盐巷内)、乌风岭(东门坡)、胭脂岭(胭脂巷内)、凤凰岭(城隍庙后);八大寺,即罗汉寺(中山桥旁京口饭店内)、善照寺和龙华寺(均在寿邱山上)、水陆寺(水陆寺巷内)、弥陀寺(弥陀寺巷内)、灵建寺(三五九医院东)、青苔寺(四牌楼万古一人巷内)、惠安寺(药师庵巷内)。古时,镇江城还有“一泉路、二道巷、三官塘、四牌楼、五条街、六摆渡、七里甸、八角亭、九如巷、十(石)浮桥”这样的民间传说。随着都市变迁,有些街巷名已不复存在了。

镇江北临长江,古运河穿城而过,是贯通南北漕运的重地,素有“银码头”之称“西津渡古街、丹阳码头、溧阳码头、新河街、运河路、上河边、下河头皆因临水而得名。嘉定《镇江志》曾有上河下河巷记载。西津渡古街原是临江一条栈道,沟通了拓建于六朝渡江水道古西津渡,古街铺就了长青条石,深邃的车辙印记了古街的沧桑历史。古街上建有元代的石塔,清代重建的待渡亭、观音洞、救生会。数道砖砌券拱门上嵌有白石横额,刻有“同登觉路”、“层迹耸翠”、“飞阁流丹”等字句。待渡亭内遗有清代画家周镐的《西津古渡图》石刻。由古渡向西为晚清形成的街道店铺,街道两旁建有清一色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窗栏的二层楼面商铺。

宋代镇江城内有大市、小市、马市、米市、菜市五市。鱼巷、醋巷、粮米巷、柴炭巷、砖瓦巷则是过去鱼、醋、粮食、柴炭、砖瓦砂石建材集散交易场所。剪子巷、簸箕巷、棒棰营、篾篮巷、打索街、果子巷、磨刀巷都同当地居民多数以生产剪刀,制作簸箕、棒棰、篾篮以及编织绳索,经营果品,磨刀剪为业而得名。

镇江历来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有回族、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藏族、侗族、壮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他们的信仰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街巷名。如山巷附近清真寺所在地,即为清真寺街。回民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常以“爸爸”为巷名,“爸爸”是回民对长者的尊称。镇江城外有爸爸巷,城里则有大爸爸巷和小爸爸巷,两巷相距不远。另外,水陆寺巷、弥陀寺巷、太平寺巷、会莲庵巷、药师庵巷皆因寺庵得名;寿邱街、笪家山、润州山路、宝盖路、骆驼岭、凤凰岭均以山、岭起名;丁卯桥路、解放桥巷、鸿鹤桥路、网巾桥由桥得名;宗泽路、林隐路、一泉路、塔山路、铁城路、双井路、珍珠路、古楼岗、梦溪园巷则以风景名胜人文景观命名;张家巷、王家巷、严家巷、刁家巷、马家巷、丁家巷皆随名人姓氏称之。相传清顺治进士、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早年曾在南门虎踞桥畔的一巷内居住,张家巷因此得名。近日笔者赴张家巷寻访,发现张玉书故居依然保存完好,只不过前后皆被高楼住宅所困,古巷宽已不足五尺了。

随着时代变迁,镇江城内不少街巷渐渐消亡。据有关资料记载,从清末以来,镇江城消亡街巷名总共约有360多个。古时同一路段的地名通常分段较细,如现在的解放路,古时就分别有小教场、观音楼、大市口、四牌楼、高桥、鼎斜街、大教场等地名。现在城市道路一经扩建贯通,一般只用一个路名,其它街巷名也就随之消亡了。建国初期,镇江还更新合并了一些不合时宜的旧街巷名称,如将节孝祠巷更改为节约巷,济良所巷更改为互济巷等。同时新命名一些街道名,如劳动路、解放路、电力路、和平路、健康路等。听老人们讲,1951年春天,驻守在镇江解放军某部队,为了给镇江人民造福,决定开山拓宽劳动路。一天中午,炊事员给挖掘东岳门山的筑路施工战士们送来了饭菜。当战士们在作业现场席地而坐正吃午饭时,突然“轰”的一声,山体大面积坍塌,还在吃饭的11名战士被埋在土里,全部遇难身亡。当时,镇江百姓无不为之伤心落泪。

最近几年,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在消亡一些街道的同时,又大量开辟更新了一些街道,如弥陀寺巷小区的兴建,原果子巷、月朗巷、小八叉巷逐渐消亡。新开辟和更名的街道有把苏北路改为长江路、镇焦路改为东吴路、环城路改为梦溪路、镇句路改为朱方路、渡口路改为润州路、丹徒路改为学府路等。新开拓的引资大道、南徐大道、谷阳路、檀山路、跑马山路、黄山北路、黄山南路、中山北路、金水路、江滨大道、宗泽路、万古一人路等更是数不胜数。这些街巷不仅延续了历史文脉,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和变迁镇江古街老巷

大西路昔日字号

“字号”,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即“商店的名称”,俗称“招牌”。清代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卷六之中提到市肆号,大多喜欢用吉祥的字眼,朱彭寿把这些“字眼”戏作一诗:“顺裕兴隆瑞永昌,元亨万利复丰祥,泰和茂盛同乾德,文吉公仁协鼎光;聚益中通全信义,增恒大美庆安康,新春正合生成广,润发洪源厚福长。”

大西路是镇江著名的商业老街,亦称“西门大街”,民国年间,街巷一带,各种店铺鳞次栉比,可谓三百六十行,应有尽有。多数经商者“贾而好儒”,对店铺取名往往采朱彭寿先生诗词中的吉祥“字眼”组合而成,以显示儒雅风韵,生财之道。

“顺裕兴隆瑞永昌”:诸如顺泰昶玻璃店,裕康祥绸缎店,裕隆茶叶店,天兴楼茶馆,隆生祥纸店,瑞和烟店,永润昌家具店,鸿昌照相馆。

“元亨万利复丰祥”:诸如元生东南杂货店,亨得利钟表眼镜店,万和兴油麻店,万祥五金店,复裕祥糖香海味店,祥丰酒行。

“泰和茂盛同乾德”:诸如泰康绸缎店,同泰和烛店,同兴茂袜店,宝盛银楼,同裕钱庄,乾源祥皮货店,德兴恒皮货店,德安池浴室。

“文吉公仁协鼎光”:诸如文华银楼,文成堂书店,吉兴裕锡箔店,公济中药店,仁和香店,存仁堂中药店,协和祥米行,鼎大祥绸布店,戴文光笔墨店,大光明理发店。

“聚益中通全信义”:诸如聚源糖香海味店,中和裕糖香海味店,全泰盛信局,信昌糖香海味店,义兴祥米店,义兴升油漆店。

“增恒大美庆安康”:诸如增泰来颜料店,恒顺酱园,大成书局,大元棉花席子店,美丽西餐馆,庆章鞋店,德安衣店,福康泉浴室。

“新春正合生成广”:诸如新泰恒纸店,三新池浴室,谢馥春香粉店,宴春酒楼,富春茶园,道生钱庄,广成隆糖栈,广新茶叶店。

“润发洪源厚富长”:诸如润州旅社,洪盛昌糖香海味店,源昌祥布店,天源楼茶馆,厚生参茸店,富禄全茶食店。

五十三坡  

佛教典籍《华严经》有一个劝人为善的故事。说是善财童子因为受到文殊菩萨的教化而幡然悟性,于是决定走遍全国寻访圣贤,以求得进一步的升华。善财童子一路南下,跋山涉水饥餐露宿,先后求教于53位高知者。最后在观世音菩萨的点化下大彻大悟,成为观音的左胁侍。如今在全国各大寺庙都可以看到站在观世音身边参拜高知者的善财童子的塑像。据说善财童子参拜的第一位高知者就是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海云法师。现在焦山上还建有海云堂,以纪念这位大智大德的高僧。五十三坡的地名便是从这一故事中得到的启发。我们每上一级台阶,仿佛就是参拜了一位圣贤,走完了53级台阶,也就意味着完成了对53位高人的求教。像善财童子一样,陶冶了情操,净化了思想。五十三坡计有53级台阶,取名五十三坡,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官塘桥

官塘桥地处著名的南郊风景区边缘。北宋时期就开始有官民定居,并设有兵马驿站。因驿道屡遭山洪破坏,冲积成一沟塘,影响交通,官府出资在沟塘上修建了一座木桥,取名官塘桥,官塘桥镇也因桥得名。

古 老 梳 儿 巷

古老的镇江城内,曾经流淌一条美丽的河流,这就是关河。关河已消失,却留下了无数与它有关的街巷名,上河边、下河头这些巷名至今还保留,而上河街却在清朝改成了梳儿巷,为什么改成梳儿巷呢?因为这里曾设立机房,织机上有部件“梳栉”,故名。

现在看似普通的梳儿巷,在清代却是赫赫有名,因为这里有清朝创办的一家民间慈善机构:育婴堂,一座尼姑庵,一座大户人家豪宅,而在巷头,曾经耸立着一座牌坊,这座牌坊至今还保留着,这也是市区保留下来最为完整的一座牌坊。

清康熙年间,在这个巷子里住着一大户人家,主人创办了一家慈善机构,专门收养弃婴。这所建筑三进,九间,四厢,特别之处是在门口设立了一个洞,带木头斜坡,如果有谁家家境贫寒无力抚养小孩,可将小孩放进木坡,小孩滑入里面,省了尴尬,但这也要有道德的自律,必须是因为家境贫寒确实无力抚养小孩才能将小孩送到这里。

走进育婴堂,二、三进为四合院,还保留找当年的布局。育婴堂在建筑上并无奇特之处,它的价值在于充分体现了古代人的道德观。

出了育婴堂,来到当年的尼姑庵,大门很有气派。解放后,这里设立了工厂,许多尼姑做了女工。这座建筑的布局比较简单,体现了出家人的心境。

原先在寿邱街和梳儿巷交汇处有座牌坊,后来改造街道时移到天慧园停车场旁的一个过道里,两个大石柱架着几块横石,有字的横石上刻着“旌表扬洪彭妻吴氏节孝之坊”,而在其上下的横石上都刻着双龙戏珠的图案。

镇江市区古代曾经立过无数的牌坊,但保存完整的却只有这座吴氏节孝坊了,十分珍贵。

可以想向当年梳儿巷的样子:依山(寿邱山)傍水(关河),一座牌坊立在巷头,房屋林立,大户人家的豪宅,育婴堂、尼故庵依此排列,长长的石板路伸向远处。

如果想去参观梳儿巷,可以从中山东路进寿邱街入梳儿巷,或从正东路进梦溪街入梳儿巷。

大 西 路 的 古 巷

大西路的巷子是镇江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巷子群,走进巷子,犹如走进了迷宫。

从大西路走进薛家巷,在这个巷子里,相传曾经有一道士薛阆仙,他是一名郎中,由于医道精良,前来求医的人络绎不绝,颇负盛名。此巷也因为他的姓氏而得名。

从薛家巷拐个弯,就来到了九如巷。九如巷是镇江最长的一个巷子,长达862米,以诗经《小雅·天保》篇取名九如巷。九如巷内的徽派建筑保留得比较完整,马头墙高高耸立,看上去很有气势。

走出九如巷,来到因横贯宝塔路而得名的宝塔路横街,朝西走一会,眼前出现了穆源小学,这是当年为回民子弟办的学校。而在穆源小学周围,曾是回民的聚集区。回民以杨姓居多。杨家门因杨姓在巷口砌有拱形圈门,上刻“杨家门”故名。“爸爸”系回族对长者的尊称,镇江有三处以爸爸命名的巷子,大市口的两个命名为小爸爸巷、大爸爸巷。而大西路的一个巷子命名为爸爸巷。

离爸爸巷不远,有几处高大的徽派建筑,这是清末商人们居住的地方,建筑看上去很气派,宽大的门楼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居住在这里的商人为李、于、张三姓,为表示生意兴隆,将此处取名为同鑫里。

走出同鑫里,来到清真寺街,这里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清真寺。走过新建的宽大马路,来到残存的山巷。山巷因由宝盖山下通向原西门大街(大西路)的一条道路而得名。

从山巷走入皮坊巷,此巷内曾经存在制革作坊。拐个弯之后,走到了大夫桥,大夫桥得名是因为相传早年有名医乔大夫居此,宅前有三块石板旱桥。

走出大夫桥,来到万家巷。相传清乾隆年间,万姓在此巷口开铜锡店,故名万家巷。从万家巷走入宽大的大龙王巷,此处原来存在一座龙王庙,巷因庙而得名。

大龙王巷朝南的方向有一巷,名为节约巷,此巷原名节孝祠巷。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在云台山麓建有节孝祠,一名贞节祠,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有97家捐立牌坊,上刻节孝姓氏,立有碑记,后屡修屡毁,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移建山巷德星宫。巷因节孝祠的名。1953年改名节约巷。

沿着大龙王巷,走入吉康里,曾经居住在这里的卓姓为求吉利而将此处命名为吉康里。吉康里有一拱形门,这西方的建筑式样看上去很大气。从吉康里来到民国春街,此街因此地曾有民国春菜馆而得名。民国春街朝北通三元巷,三元即状元、榜眼、探花,此巷以“三元及第”吉利之意,取名三元巷。

民国春街附近有小白龙巷,在民国初年,此巷内设有小白龙救火会,俗称小白龙巷。走出小白龙巷,来到了小街。从小街的西面走进幽深的同兴里,清末广东人徐姓在此开设同兴鸡鸭行,故名同兴里。同兴里连接染坊巷,此巷内有一古井。

如果想去大西路巷子里访古探幽,可坐2路车在宝塔路站下车,从薛家巷进入古巷,或在伯先公园站下车,从小街进入古巷。

大 西 路 街 巷 寻 古 迹

站在云台山上,俯瞰西部城区,那是一大片乌黑黑由大街小巷连接的民居,总让人浮想联翩。

下了云台山,来到广肇公所。广肇是广州和肇庆的合写,这是广东省的两座城市,民国期间,广东客商们云集于此,畅谈大事,孙中山曾在这里召见各界人士,发表演讲。广肇公所有一座漂亮的门楼,砖石上浮雕“五福盘寿”和琴棋书画,以及福禄寿三星,樵、渔、耕、读等花饰保存完整。

从小街走进大龙王巷,再折向节约巷,可见第十六中学的围墙上嵌着许多长形的石刻,最上端有的刻着“圣旨”,有的刻着“令”,这是节孝祠的碑刻。节孝祠,清雍正元年(1743年)始建于银山(现云台山)之麓。乾窿、嘉庆、道光年间增建石坊、楼宇,咸丰年间毁。后建于现在的位置,同治9年(1870年)落成。至宣统年间统计,获旌表的为920余氏,每一碑上刻一节孝妇,记载孝女姓氏及旌表的时间。字多楷书、阴刻。

在十六中里,有一座清朝建成的火星庙戏台。戏台坐北朝南,东西两侧有形状相同的看廊,中间为天井场地,前台东、西两角高翘。上有如意云纹绶带缠蝙蝠,银锭及“文王求贤”、琴、棋、书、画,福禄寿三星及双童子掌大扇,招财进宝等七仙像图案、浮雕,栩栩如生。后台与前台相连,两侧与看台相通。有“寿”字和牡丹流水纹饰浮雕砖。两侧看廊各为五架梁房屋9间,看廊为雅座包厢,空地为普通观众席。当时,每年农历6月23日在此举行庙会,演戏,致祭,十分热闹。平时于此聚会者甚多,演戏经常不断。火星庙供奉的神,出自西域,以火神祠之。宋嘉定中迁于今址,清乾窿年间重修,后多废兴,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战火,同治初(1862—1863)重建。

走过火星庙巷,就来到布业公所。清光绪年间,镇江的五十多家布店的店主在此议事,镇江棉布多来自苏州、常熟等地,鲁、赣、豫等地客商来此交易。

布业公所有两个门,大门为磨砖雕花门楼,二门朝西为八字门,磨砖雕花门楼看上去较为气派。

穿过山巷路,走进清真寺街,就是清真寺。清真寺有两个门,大门很气派,一般不开,小门朝北。在大门不远的地方,地上嵌着当年立的界碑。清真寺(西大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道光二年(1822年)建成。咸丰三年(1853年)毁,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1982年整修,以中国的古典建筑与伊斯兰教风格相结合,风格独特,造型宽宏,为全省之冠。

想观赏大西路街巷的古迹,可以坐2路汽车在伯先公园下,向北走约三分钟抵达广肇公所参观;从广肇公所巷走到小街,再拐进大龙王巷,走入节约巷,参观节孝祠碑刻;进入十六中,参观火星庙戏台;通过火星庙巷,走入生产巷,参观布业公所;走出布业公所巷,过山巷路,进入清真寺街,参观清真寺。

东 大 院 的 民 居

宝盖山的北面山脚原来有两块菜地,一块被称为东菜园,一块被称为西菜园。1908年,这两块菜地变成了工地,工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建造着新房,房子建成后,一批因为建造宁沪铁路而搬迁的市民们住到了这里。1954年,这两块地方分别被称为东大院和西大院。

这里的老房子式样很多,有西式建筑,也有中式建筑,屋顶的构造也各有不同,有帽形的,三角形的,还有高低错落形的。

走进东大院,仿佛走进了建筑的博物馆。

东大院7号的房子形状如同福建土楼中的方楼,四面高墙垒起,中间是一巨大天井,看上去十分的壮观。正门用磨水清砖砌成,边角有砖雕。房子正面砌成两层楼高的墙,只露出一个大门,五个窗子,看上去很森严。

东大院11号是一座西洋式建筑,大门用青砖砌成,门的顶部劵形,看上去十分的漂亮,这座建筑的里间廊柱也是西式的。当年的主人喜欢住在西式建筑里。

东大院5号的房顶如同一顶帽子,房子的正面密密麻麻砌着青砖,上部有三个漏空窗,窗子用青砖巧妙地拼出图案,表达着美感。进门之后是一个小小的天井,天井的后面是堂,堂的正面有一个木楼梯通到二楼。

东大院16号房顶为三角形,十分的奇特。走进院子,一个地下室连着院子。

东大院3号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火墙高高耸立,高低错落,在绿叶的陪衬下分外美丽。

东大院的建筑有很多拐角,这些拐角去掉了棱角,设计为一弧度,是为了防止经过这里的人撞上棱角受伤

如果想参观东大院的民居,可以坐2路车在伯先公园站下车,走到京畿路、宝盖路、伯先路三叉路口,进入东大院。

难忘三官塘

现已消逝、但曾令无数人称奇的三官塘,位于今中山西路与黄山南路交会处南侧、京沪铁路桥洞之东北角。三十年前,这里还是镇江的郊区。

三官塘由三个连在一起的方形水池构成,每个水池约有一人多深、两米多见方,青砖砌壁,池壁上藓苔斑斑。头池池底有数个泉眼终日不停涌冒泉水,头池满了,便向较低一点的二池溢进,二池满了再向更低一点的三池溢进,三池水满,遂流入长长的水沟,蜿蜒流淌,最后汇入古运河。水沟两旁则是大块大块的菜地。

笔者在三官塘附近生活过,和许多人一样吃过用过塘里的水。那水清澈透明,纯净自然,冬暖夏凉,引如甘霖。池底有不少形状似黑鱼的“七星鱼”,因鱼身两侧对称地长有七颗白点,故名。此鱼因被人们奉为“神鱼”,而自由自在地受保护生存着。每到夜深人静之时,尤其是明月当空之夜,月亮倒映池中,它们便水中嬉戏,搅得水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此景被称为“神鱼戏月”。

据说,后人将此塘取名“三官塘”是为了纪念当初修筑完善它的三任地方官。不知哪朝哪代,有位地方官发现了这里的泉眼,遂筑池蓄水,供缺水的乡民们饮用。继任地方官觉得吃水用水在一个池内不好,便又砌筑二池,使吃用分开。又一任地方官上任后,觉得在用上还应细分,且水满后四处漫流甚为可惜,于是又砌筑三池与水沟,并严格规定:头池水供人吃,二池水淘米洗菜,三池水洗衣洗物,水沟里的水浇地。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都自觉地遵守着。

约上世纪70年代末,因附近建水厂搞基建时,破坏了三官塘的泉脉,三官塘从此干凅。而可能是选址不对的缘故,水厂又未建成,中途下马。没有多久,三官塘被填没,原址上盖起了楼房。镇江从此少了一景,千年古城少了一处很有价值的古迹。

镇江的“里”

里,是街坊的意思,古代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镇江目前还保留着27个里。一天下午,我们走进镇江的里,去寻找过去的时光。

临西门桥的古运河边有一群古代的建筑群,沿着河边行走,忽然发现这组建筑群里有一个劵门,青砖砌成,劵门上刻的字告诉我们这里是同德里。同德寓为同心同德,谈、高、聂、王、陈五姓人家曾在这里共同居住,相安无事。

在同德里的对岸,中华里隔河相望,建于1936年的中华里因主人在中华路有房产而得名。中华里前后有两排建筑,在前排建筑的拐角处,发现墙角的下部为弧形。房子的墙角一般是直的,如果你走路不小心撞到墙上,直的墙角会让你头破血流,而弧形的墙角就不会造成如此惨重的后果,古人如此细心的设计让我们赞叹他们的体贴之心。

在大西路魏同心巷一个支巷的里面,发现了一座西方式的劵形门,门的两边立着两根廊柱,劵门上刻着“吉康里”三字。民国时代镇江建筑盛行中西结合,这西方式的劵形门在当时很流行。吉康里为卓姓家族居住的地方,在查阅镇江里资料时,我们惊讶地发现27个里中有6个里为卓姓所建,卓姓家族为何要建如此多的里?

在小街的西边有两个里并列在一起:吉安里和同兴里,两个里面积不大,都有一个公共通道,通道里光线较暗。吉安里是六个卓姓所建里中的一个,又一座高大的劵门。而相邻的同兴里为广东人徐氏所建,他在附近开了同兴鸡鸭行,居住的地方被他命名为同兴里。

与小街相接的里还有“东长安里”,这也是卓姓所建。东长安里原名长安里,改为东长安里是因为在小码头街也有一个长安里,后人根据两个里不同的地理位置分别命名为东长安里和西长安里。

行走在小码头街去寻找西长安里。一座朴实的门映入眼帘,门上刻着“长安里”三字,这就是西长安里。从门里望去,一条通道旁分列着高大的徽派建筑,漂亮的风火墙高高耸立。

在西长安里的附近,一座青砖与红砖混砌的里门格外引人注目,门额上刻着“德安里”,门上有一座阁楼,在阁楼上可以监视每一位进入里的人。

吉瑞里紧邻德安里,建于1914年,里门为青砖砌成,在里内,又一座古老的井,井水清澈。

里作为中国古代市民共同居住的地方,保留着当年古代人生活的痕迹。

乌风岭和酒海街的传说

正东路北侧东门坡与梦溪园巷交会处有一山岭,名叫乌风岭,是镇江城内有名的“三山五岭”之一。正东路南侧有一条街名叫酒海街。“乌风”是一种毒蛇的名字,何以会成为一个山岭的名字?一条街为何又以酒海冠名呢?幼时听祖辈们讲古,说乌风岭与酒海街的地名都来自于一个传说。

不知是什么年代,乌风岭下有一个酱园,老板夫妇年事已高。膝下只有一个儿子。老板为了儿子能早日继承家业,就叫儿子到广州去做生意,借此磨练磨练,增长阅历才干。那时广州商业繁荣,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这位公子在做生意的闲暇免不了走街串巷闲逛游玩。一日逛至一宅院的门口,见一长相十分漂亮清秀的少女与一中年妇人在谈话,公子的眼球立刻被这少女的美丽吸引,直到少女和妇人进门走得看不见了才失魂落魄地回到住处。

从那时起这公子做起事来总是心不在焉,一坐下来就痴痴发呆。同伴们觉得很奇怪,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变了个样,一再追问才吐露了实情。谁知其中一个同伴听后笑着说,我就住在你听说的女子家旁边,凭你老兄的才貌家境,我愿代为说合。时隔两天,此人笑吟吟地来说,你老兄艳福不浅,我一说就成了,由于女方仅此一女,希望他们尽快成婚。于是很快就洞房花烛了。

花烛之夜,洞房内红烛高烧,满室生春,公子喜不自禁。谁知盖头揭开后却发现这女子泪流满面。问何故,女子却说出使公子一下子掉进冰窖的话来:“我身患麻风病,现尚未发作,父母希望能为他们生一后代以延续香火,你是外乡人不知内情。我见你老实忠厚,不忍心害你,你今夜不要让我家人知道赶快溜回镇江。我日后麻风病发作本地不能住,到镇江找你,希望你能做好事收留我,给我一碗饭吃我就感恩不尽了!”公子听后十分感动,当即表态:“你我虽未同房,拜堂已有夫妻名分,如你今后到镇江我一定像妻子一样待你。”于是公子连夜返回了镇江。

后来,酱园老板夫妻相继去世,这位公子继承了家业。这时广东的那位姑娘因麻风病发作,家乡无地容身,千里迢迢,辗转流浪,到镇江来投靠公子。公子果然没有食言,不仅热情收留了她,照顾既体贴又周到,并叫家中佣人称呼她夫人,姑娘十分感动。

过了一段时间,姑娘得知公子为信守当日的诺言,至今不肯娶妻,既十分难受又深深内疚,思前想后,决定自杀。为了不惊动其他人,这天她乘夜深人静,悄悄地来到后园,想找一口井跳下去,找来找去没有找到,看到有几只盛满酒的大缸,她便跳入一只缸中,准备溺死算了。谁知跳进缸后她几口酒一呛就什么也不知道了,昏了过去。第二天吃早饭时,众人不见她出来,到处寻找,见到院中有一只酒缸内的酒淌了一地,走近一看才发现她昏在酒缸内,大家急忙七手八脚地将她救了起来。姑娘醒来后,公子一边耐心地劝慰,一边指派专人盯紧她。谁知奇迹出现了:姑娘自此麻风病日渐好了起来,皮肤变得白皙细腻,光滑水嫩,成了一位漂亮大姑娘。公子和姑娘莫名其妙,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想到了酒缸中的酒。于是两人来到酒缸一看,乖乖咙的咚,只见一条很大的乌风蛇泡在酒缸中。原来那时的乌风岭还是“原生态”,风景秀美,而乌风蛇长期就栖身在此深林茂草之中,这日下山觅食把酒当谁饮用,醉后坠缸而死,这酒便成了乌风蛇药酒。正好姑娘跳进酒缸里寻死,歪打正着治好了姑娘的麻风病。公子和姑娘因心地善良而得到了幸福,两人结为夫妻,子孙繁衍。

酱园内有治麻风病的药酒,这一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四乡八镇,登门求药不断。公子心地善良,有求必应,并砌了一个大酒缸泡制乌风蛇药酒,以满足更多麻风病人的需要。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公子的善举,就把酱园所在的那条街叫酒海街,将乌风蛇栖身的山岭叫乌风岭。

两个地名,一个传说,一代又一代流传着……

镇江在民国时期,曾为江苏省会,时达20年之久。省会前后经历了“建制镇江”、“迁治苏北”、“侨置皖北”、“还制省会”四个不同时期,为研究民国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建制镇江”时期,系指民国十八年(1929年)二月,江苏省政府从南京迁至镇江,机关正式对外启用印信办公时起,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十月止,省会从事建设的八年多时间。“迁治苏北”时期指日军侵华,镇江沦陷前夕,省政府从镇江撤往苏北,辗转江都,淮阴,兴化等地,“流亡”执政五年多时间。“侨置皖北”时期,指江苏省政府从1943年春,由江苏境内进入邻省安徽北部的阜阳公立桥后,“安营扎寨”二年半,隔省而治的时期。“还制省会”时期,指抗日战争胜利后,接收日军投降和归还原建制施政,至1949年4月23日镇江解放的三年零八个月时间。至此,镇江列为省会20年(注一)的历史宣告结束。现将其四个不同时期情况简述如下: 

 一、建制镇江(1929年2月―1937年10月)

  民国十六年(1927年),蒋介石另立中央,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四月十八日在丁家桥16号原江苏省议会举行成立典礼,由蔡元培代表国民党中央党部授印,胡汉民代表国民政府受印。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所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利用国家机器,进行反共和消灭武汉国民政府。五月一日即发出秘字1号公告进行“清党”,并列出需即通缉的共产党人名单,进行搜捕。在此基础上,对在南京政府势力所及范围内的各省政府和党务部门进行改组和重建,以维护南京政府的巩固和发展。1927年4月26号,南京政府首先任命钮永建、何应钦、叶楚伦、白祟禧等16人为江苏省政务委员会委员。5月2日江苏省政府宣布正式成立,地点设在南京的湖南路。《省政府组织法》颁布后,政务委员会改为省政府委员会,钮永建为主席。时南京为首都并列为特别市,江苏省会必须在省辖境内另觅新址。至于应设在何处,委员中意见分歧,出现三种不同意见,一说设在苏州较为理想,另一说设在镇江尤为得宜,还有人认为设在扬州更为得当,且陈情述理,各执一词。为此,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七月十七日提交省政府第80次例会进行审议并进行投票议决,结果镇江得6票、扬州得2票、苏州得1票,通过镇江为江苏省省会,丹徒县改为镇江县。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七月二十七日发出第701号指令,正式批准镇江为江苏省省会。省政府立即着手省会迁镇事宜,八月九日成立省政府迁镇筹备处,由周爱吾任主任,地点设在镇江道署街原敏成学校内。省政府第81次会议又决议,新省会建设经费暂定为100万元。

  筹备处经过三个多月的筹划,省府迁镇事宜基本就绪,方案经省政府核准。省政府和民政厅安排在原清代将军衙门办公(今市**局和华联商场所在地),门前由北向南的一条路改名为省府路(今市政路)。省财政厅设在省政府东南侧的原清都统署(即抗英名将海龄的都统府,今市政路40号军分区招待所,名优士园),门前一条东西向的大路,定名为财政厅前(路)。省建设厅安置在原清代八旗衙门办公,继因该地大部分已作为江苏省第九师范所用,省政府遂拨款四万元,将该校迁至青云门的鼓楼岗,与镇江中学合并。该校设在八叉巷附属小学的东部作省农矿厅办公场所,农矿厅后并归建设厅,此处改设为江苏省保安司令部。省教育厅设在北门的县学内(今中山东路8号三五九医院)。

  省政府还决议,省会迁镇后,省党部先安置在旧学宫内,待南门小教场新建的大楼建成后,迁至新址办公。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八月二十二日该楼建成(今解放路21号镇江中级法院即为其旧址)。

  民国十八年(1929年)二月三日,江苏省政府令各厅处限10日内全部从南京迁至镇江,按指定地点办公。

  省会设在镇江县第一区内,其范围西至金山河,界高资镇;东隔京岘山,界丹徒镇;南界黄鹤山及观音山;西南一角界烟墩山;正北滨长江。东西长约11里,南北阔约7里,面积约77平方里。依地域形势又可分城内、城外、小码头、河北四个部分。

  省会迁镇后,省府着力于建设新省会,拟将省会区域改造划分成为行政区、工业区、码头区、商业区、旧市区、住宅区、学校区、园林区。首先,着手拆(城)墙、填(淤)河、筑(马)路,并制定了全面的省会建设计划。从民国十八年

(1929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止的8年多时间,省会建设初见成效,城厢面貌大为改观,成为五百多年来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虽有的建设项目因政局改变而中缀,有的未能实现,但对后人却有所启迪。

  此外还建立了省会**局,下辖7个分局,25个分驻所。在省会境内镇江县设有第一区公所(署)下辖48个乡镇,专司保甲事宜。省会在东门外上方寺还建造镇江监狱,又名模范监狱。千秋桥街原清代守备衙门内改设江苏省临时军法承审处,还有法院、看守所,以强化司法机构,巩固其统治地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52b3a8302768e9950e73813.html

《镇江古街老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