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

发布时间:2020-04-12 00:35: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记叙文阅读

考点: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把握文章的主旨

3、找准文章的线索

4、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5、把握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6、分析人物形象

7、辨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8、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

9、分析语句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10、赏析记叙文的语言

11、了解记叙的顺序

12、区分写作手法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常见问法: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

答题思路:

1、分析文章的标题: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句式:通过(事情),表达(赞扬、抒发)了的感情(精神、品质)。

答题技巧:

1、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将标题适当补充一下,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一段难忘经历。

2、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找出文中的记叙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最后一课》一文的要素:时间是普法战争期间,地点是法国阿尔萨斯省一个乡村学校,人物是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事件是韩麦尔先生给孩子们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普法战争期间,法国阿尔萨斯省一个乡村学校里,小弗朗士在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堂课上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3、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连贯;二是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课文实例:《背影》

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父亲在送行时,攀过月台为我买橘子。

答题公式:

答题时一般采用“人+事+结果”的形式,注意要紧紧扣住核心事件来作答,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写出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把握文章的主旨

常见问法:

1、找出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句子。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题思路:

1、记叙文的主旨,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我们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把握记叙文的主旨:

(1)联系写作背景;

(2)分析文章材料。看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出作者要表达的主旨;

(3)抓议论抒情句。

2、把握记叙文主题的方法有: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答题技巧:

(1)归纳主旨:

A.要抓住中心人物与核心事件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

B.抓住文章结尾处的议论抒情句。

C.掌握公式:

中心思想=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下面是各类文章表达中心思想的一般句式:

a.本文记叙了----表达了(赞颂了)----精神(品质)(批判了----)(写人、记事类)

b.本文描写了-----抒发了(表达了)---思想感情。(写景、状物类)

c.本文通过----故事,说明(告诉)了---道理。(寓言、童话类)

(2)谈感悟及收获:先把握好中心,然后将其升华或深化,或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结合现实谈一谈重要性、必要性等。

课文实例:《背影》表现了怎样的主旨?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

答题公式:

中心思想=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即:通过描写----歌颂、赞美,批判、讽刺-----或表达了作者------感情;蕴含了-----哲理。

(三)找准文章线索

常见问法:

1、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2、本文以-----为题目有何作用?

3、某事物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出现?

答题思路:

线索的选定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及其全局的构思的配合。

(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如《我的母亲》一文的第二部分就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母亲勤劳而伟大的一生。

(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文章题目“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说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像这样以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来写出人物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很多,文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换具体而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3)以人物为线索。如《最后一课》以“我”(小弗朗士)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4)以一事为线索。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这一中心事件。

(5)以一物为线索。一物:一事指作品中说描绘的具体的物。如《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情节是围绕紫藤萝瀑布展开的,紫藤萝瀑布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紫藤萝瀑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阿长与山海经》中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济南的冬天》中以我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为线索。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文章线索的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课文实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线索。问题中从----到----是一种表示空间转换的词语,文章也以此分为两部分。所以本文的线索应是作者生活环境的变化。

答题公式:文章以---为线索,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四)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常见问法:

1、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2、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3、文中某一句话,和哪里相照应?

答题思路:

记叙文常用的层次(部分)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时空转移划分。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按时空转移分为两部分内容。(2)按人物出场情况划分。例如:《最后一课》a上课前;b上课时师生;c下课后。(3)按事件的发展变化划分。例如:《散步》分为a散步、b分歧、c统一三部分。

(4)按画面变化划分。(多用于散文)例如:《春》盼春---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赞春。

(5)按作者感情变化划分。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紫藤萝瀑布》赏花—忆花—悟花。

(6)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

课文实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结构分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第二部分(9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经历。

答题公式:按时空转移划分,按人物出场情况划分,按事件的发展变化划分,按画面变化划分,按作者感情变化划分等。

(五)把握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常见问法:

1、某个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2、本文以----为题目有何表达效果?

3、给文章加题目或换题目。

答题思路:

标题含义:可能会有表层义和深层义,要注意联系文章中心。

(1)指出修辞,抓住特征,说明作用;

(2)联系中心,需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分析;

(3)挖掘表层、深层含义。

题目的作用: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走一步,再走一步》;

(2)充当文章线索《背影》;

(3)充当文眼;揭示文章中心(突出主题)《童趣》;

(4)新颖、设悬念、引发读者的注意和阅读兴趣等《变色龙》;

(5)引发读者思考;

(6)作者思想感情的触发点《紫藤萝瀑布》《背影》

课文实例:

《爸爸的花落了》题目的含义:

一方面写爸爸养的花凋落了;另一方面暗示爸爸也离开了人世。

题目的作用:拟题巧妙新颖,一语双关,耐人寻味,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答题公式:标题含义:表层义是---深层义是----,要注意联系文章的中心。

《爸爸的花落了》标题作用:作为文章的线索;或象征人物的形象或精神;揭示文章中心或概括文章内容;新颖独特,吸引读者。

(六)分析人物形象

常见问题:

1、文中某某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2、结合全文分析某某的形象。

答题思路: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文章。中心思想主要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来体现。在概括人物形象时要注意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学会从事件中提炼人物的性格特点;一定要概括全面,因为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是多方面的,在文中也会表现为多面性;另外不要忽略了人物的基本特点,例如家境、职业、外貌等。应注意:

(1)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

(2)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归纳其心态。

(3)注意侧面描写,其中常包蕴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作用。(4)结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

答题技巧:

(1)抓住主要事件,主人公做了哪些事,这些事件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品质;

(2)从原文中找出关键词语

课文实例:

《皇帝的新装》人物形象分析

皇帝:是一个昏庸、虚伪、愚蠢、胆怯、自欺欺人的人。

诚实的老大臣、诚实的官员:自私、虚伪、愚蠢、胆怯、自欺欺人 。他们共同的特征是自私、虚伪、愚蠢和欺骗。作者抓住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了他们年龄、身份、地位的不同,准确、传神地描写了人物的神态、语言、行动、特别是人物心理,表现了每个人物的异与同。

答题公式:

----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身份)

(七)辨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常见问法:

1、文中有哪些环境描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题思路: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种。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社会环境描写:

例:《最后一课》中,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做好铺垫。

自然环境描写:

例:(1)烘托(表现)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为下文买下伏笔(做铺垫,反衬----)例:《羚羊木雕》我一个人慢慢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烘托了我内心的凄凉。

(2)设置了----的背景,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例:《最后一课》中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的唱歌——环境衬托,烘托人物的性格,从侧面写出小弗朗士的贪玩。

(3)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生动、形象、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等。例:河北中考《小扇轻摇的时光》中: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其表达作用是什么?——景物(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渲染了农村夏夜安适恬静的气氛,烘托“我”轻松闲适的心情。

(4)用景物衬托所歌咏的对象的特征,揭示环境的象征意义。例:《仰望一棵树的姿势》第二段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解析:描写高原贫瘠、荒芜、狂风呼啸的恶劣环境,为下文描写小树做铺垫,衬托小树的坚强

课文实例:《走一步,再走一步》环境描写: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暮色开始四合。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些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的推移,天已经很晚,渲染了一种荒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我孤独恐惧的心情。

答题公式:

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自然环境特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暗示背景;为下文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与-----照应;升华主题;烘托人物的精神品质。

最常见的作用:

景物(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渲染了----的气氛,烘托出----的心情。

(八)分析句子的含义

常见问法:

1、结合全文,谈谈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2、请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

答题思路:

文章重点句子一般指这么几种:

a.用做文章标题的句子;b.有深层含义的句子(通常与中心有关)c.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d.过渡句;e.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f.景物描写句(见景物描写的作用);g.人物描写句(见塑造人物的手法及作用)。

基本答题技巧:

A.抓主干的同时,注意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句子的内涵;

B.抓关键词语,如强有力的动词,富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以及一些特殊的副词;

C.根据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的特征、功能,分析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D.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因为任何一个重要句子都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E.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因为社会背景与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密切联系;

F.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G.结合文章中某一信息点,概括回答为什么

解题思路:

这类题侧重答原因,可以遵循直接原因——深层原因这个思路,其中深层原因要结合主题分析。理解句子含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到深层含义。双关句解说双关语义;比喻句还原修辞本意;哲理句解析蕴含的哲理;深奥难懂句抓关键词,结合上下文,化难为易。

例:重庆市中考《为我唱首歌吧----》地15小题:如何理解它们是她曾经听到的最美的也是最后的声音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解析:最美的声音是因为这声音是欢乐的声音,生命的声音,给人力量的声音。最后的声音是因为伊丽莎白已失去听力,六个同伴已长眠地下。

课文实例:

《散步》:你如何理解文章末尾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含义?

这句话寓意深刻。它不仅突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含蓄地写出了”——一个站在生命之链连接点上的中年人——对生命和社会的责任。体现了家庭责任感,或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答题公式:首先要提取句中关键词语,分析运用这些词语的目的及达到的效果,联系文章写作的背景,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九)分析语句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常见问法:

1、某个段落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某个段落可否删去,为什么?

3、说说某个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思路:

分析语句在文中的作用。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强调人物与主旨的关系,三看语言特点。

(1)结构上的作用:在开头:常设悬念埋伏笔做铺垫、引出下文、点题、总领全文等。在中间: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等。在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总结全文,扣题等。

(2)内容上的作用:在开头,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代环境背景;在中间,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人物形象;在结尾,常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3)语言上的作用:结合修辞与句式分析。例:《背影》首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内容核心,突出背影,使读者产生悬念)

课文实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中: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南京拒绝合平,都很泄气。在文中有何作用?(分析了人民解放军取胜的原因。一方面突出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强,另一方面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合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其军队没有斗志的军情。这样写增强了这篇新闻的思想性)

答题公式:分析语句在文中的作用: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三看语言特点。

(十)赏析记叙文的语言

常见问法:

1、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揣摩文中词语的表达效果。

3、品评加点词语作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4、试比较下列两个句子,你觉得那句好?请说明理由。

答题思路:

首先要了解赏析对象的特点,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用语、遣词是否准确传神巧妙;

2.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从什么角度描写,如听、嗅、味、触觉等;

4.含义是否深刻,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然后结合具体语境,指出其特定作用(即表达效果).

具体思路:

a.解释词语的含义

b.运用某种修辞,体现词语的生动性;

c.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2)拟人:(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形象生动贴切地写出了----

(3)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4)排比:增强语势。使句式整齐,读起来节奏感强;(5)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6)设问: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使句式富于变化;(7)反问:加强语气,发人深省;

(8)反复:强调突出。做题原则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答题公式:-----等词用得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动作或形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去写),表现了人物----的感情。例:《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攀”“缩”等动词写出了父亲爬月台,过铁道时的艰难,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课文实例:《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句中词语偷偷地有什么妙处?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答题公式:本意+语境义;是否用修辞;感情色彩是否变化;化抽象为具体,生动传神;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作者)----思想感情;突出强调-----

(十)了解记叙的顺序

常见问法:

1、文章运用了那种写作顺序?

2、文章插入某一内容有何作用?

答题思路:记叙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等。

顺叙: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写,是最基本的叙述方法。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步》。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件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例:《背影》。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人物描写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例:《羚羊木雕》中在爸爸妈妈逼自己向万芳同学要回“羚羊木雕”时。插入了自己与万芳同学的相处,写出了两人之间的友情。

补叙:对全文情节进行必要的补充。例:《智取生辰纲》中结尾补充交代八位好汉的用药过程,突出吴用等人的足智多谋,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点明了题目。

答题技巧(公式):(1)倒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如:《背影》(2)插叙、补叙——使文章情节更完整,对有关人物、情节或背景作补充交待。如:《羚羊木雕》。

课文实例: 《羚羊木雕》文中在爸爸妈妈逼自己向万芳同学要回“羚羊木雕”时。插入了自己与万芳同学的相处,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万芳是一个仗义的孩子,写出了两人之间纯真的友情,表现了自己的为难心情)

(十二)区分写作手法

常见问法:

1、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2、文章某一情节的设置有何作用?

答题思路:

1、写作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手法:整篇文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以小见大、借物喻人、欲扬先抑。局部段落:对比、衬托、设悬念、动静结合、伏笔和铺垫、多角度多感官。

2、常见写作手法的作用:

(1)象征: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如:《行道树》

(2)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例如:《爱莲说》以菊、牡丹衬莲的高洁品格。《孤独之旅》以杜雍和的孤独衬杜小康的孤独;以鸭群的孤独衬杜小康的孤独恐惧。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面作比较。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的----特征。

(4)借景抒情: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如《蝉》。

(6)侧面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使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精炼。直接和间接相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口技》。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9)联想: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象: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11)以小见大:如:《最后一课》。

(12)卒章显志: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散步》。

课文实例:

《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文章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济南冬天的特点是温晴。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对比方式。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晴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美它是个宝地

答题公式:运用了---写法,-----地写出了-----内容,表达了作者----情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5c867da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3b.html

《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