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 - 李斯有感

发布时间:2012-09-14 15:38: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读史记——李斯有感



李斯相秦,用他的鬼点子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第一,比如统一文字,秦国小篆成为国家通用文字,再比如焚书坑儒,烧掉除、工之外一切书籍,杀光天下儒生。应该这样看,始皇帝的千古功绩,有一半得算到李斯的头上;同样,嬴政的万世骂名,也有一半是这位相爷出的坏主意所招来的。而这样一位风云人物,最后却被腰斩于市,所以,李斯这个人身上很有故事性、戏剧性,历来是人们谈论的热点人物。

蓝弧在《读史札记》中(载《常熟田》2006年第2期)也浓墨重彩地谈到了李斯,他以《李斯死得其所》为标题,充分表达了对李斯的情感与评价,在这篇文章中,蓝弧以自己的观点和笔法解读了司马迁的《史记*李斯列传》,认为作为人臣,沿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沿着经榜济世的路子往上走,李斯可谓登峰造极!他从楚国蔡县的一个小公务员通过游说秦王,辅助秦始皇成就了霸业,自己也位及人臣之首,然而李斯最后却被具五刑,论腰斩咸阳市。蓝弧认为李斯的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后世2000多年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悲剧。

不错,李斯的最大功劳是他辅助秦始皇成就了霸业,而他的悲剧也正源于这一点——因为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中央集权制之前,正是中国历史上称为先秦的百家争鸣时期,是中国的思想最开放时期,也是中国的知识分子(诸子)们最活跃的时期。李斯是楚国人,但他可以选择效力秦国,和他先后同处于战国时代的苏秦、张仪、商鞅等纵横家们也都在列国王侯贵人间奔走,选取门庭投靠,在当时,朝秦暮楚不以为耻,晋材楚用是佳话,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合则留,不合则去,就连孔子、孟子这样的大家,也周游列国,只为推销自己的学说。然而,李斯辅助秦国成就霸业后,也结束了一个思想自由的时代,因为帝王只剩一个了,用当今市场经济的话语来说是买家少了,知识分子的学说远远供大于求了,没有了选择自由的知识分子,便失落了相对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再也矜持不起来。剩下的只有士大夫们相互倾轧,争相讨好一个主子了,而主子则可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后世的士大夫或者说知识分子虽然没有个个都被腰斩,但他们都成了被挖走思想的奴才。李斯好象为世界、为秦国编了一个圈套,这个圈套在戕杀了无数生命后也把李斯自己套了进去,就连他死时所受的严刑酷法,也是他生前建议制定用来役民——李斯在秦始皇去世后,怕公子扶苏继位后重用大将军蒙恬而失去自己的臣相之位,就在奸臣赵高的威逼利诱之下,篡改秦始皇的遗诏,令扶苏、蒙恬自尽而立胡亥为太子,结果李斯仍被赵高离间,终没有得到胡亥的信任而被借故腰斩于市——李斯真是咎由自取,死得其所!

蓝弧在文章中认为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从一开始就取消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后人认为李斯没有独立人格是对他苛求了。这样的分析是否道理?让我们还是回到历史中去寻找答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不安,但知识分子还是有相当的自由的,知识分子独立性的缺失按理应该是伴随着专制统治的出现而出现的,因为专制政治的特点,就是不允许任何人有独立人格。既不允许有自己的看法思想,也不允许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如果有,便是不臣,就要翦除。秦帝国建立后,李斯建议秦始皇焚书坑儒,消灭异端,就是专制政治迫害知识分子的一个明证。然而值得玩味的倒是中国文明具有注重世俗的特性,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成为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们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很感兴趣。他们在旅行和辩论的过程中,吸引信徒,逐渐形成各自的哲学学派。1)。所以,应该看到,不是说到了封建社会科举时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才信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而是早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诸子百家们就都以自己的学说被统治者接受为终极目标,诚如蓝弧在文中所说:(当时)政治家和诸子并无太大不同,诸子只是兜售自己的政治学不成功的那一部分,如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等都是;政治家就是那些兜售成功且有机会实施自己理论的人,他们都属于这一阶层。看来,中国知识分子之所以缺乏独立性,一方面有其制度上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其文化上的原因,制度上的原因是其被动地被专制政治取消独立性,文化上的原因则是其主动地依附帝王。

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的良心,它应该象啄木鸟一样,对社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病加以针砭,以保证社会的健康发展,然而中国文明在进入阶级社会后,没有出现象雅典文明中那种开放的、民主的、自由辩论的元素,而是慢慢走上了封建专制之路,而且这条路一走就是两千多年,在全世界绝无仅有,其长期形成的无形桎梏,甚至至今仍在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使一些人走不出李斯的怪圈。

在《李斯死得其所》一文中,蓝弧将李斯与当时的纵横家相提并论,认为他们根本没有自己既定的政治理念,他们将自己的荣华富贵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们的确是一群极端自私自利的而偏又出类拔萃的人。的确,李斯正是因为觉得当一个小公务员太卑贱,才向老师荀子学习帝王之术的,荀子的帝王之术就是法家理论,而法家人物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而不是哲学家,他们关心的是改革社会,以加强他们所奉事的诸侯的力量,使诸侯们能进行战争,用武力统一国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些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由法律加以详细规定,法律是专为促进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而制定的。指导统治者行为的不应是受儒家学者赞美的仁慈和公正等传统美德,而应该是他们对权力和财富的需求。2

从史实上来看,秦孝公3年,孝公采用商鞅变法(法家治国理论),国力迅速强大,112年后,秦始皇又采用了李斯的法家理论,统一了中国,可以说,正是法家理论的推动,使秦国的GDP迅速得到增加,秦国由此崛起于战国群雄。

然而法家理论从另一方面看是缺少人文精神的,他只关心国家利益或者说帝王利益而不关心人民的死活,因此秦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秦帝国也存在了短短的十几年就被推翻了。而儒家思想则与之相反,孔子提倡仁义道德,孟子更是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种思想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因此蓝弧在《读史札记》中赞美晏婴、孟轲,而认为李斯等纵横家心中没有人民、没有祖国,在其一生的大多数时间里,也没有良心,应该说,这是法家理论的局限性,或者说,后期的李斯根本就不是什么法家人物,而是丧心病狂的小人,他建议的焚书坑儒严刑酷法”“使中国历史上商鞅、韩非子等等一干人苦心经营的法家,不仅没有成为一种根基于人性关怀的学说制度,而是彻底沦落为帝王之术,3)他自己也因为伙同胡亥、赵高篡改秦始皇的遗诏而沦为一个政客。

秦灭亡后,汉王朝罢黜百家,独遵儒术,儒家正是以他的人性关怀赢得了统治者的青睐,然而儒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比如蓝弧推崇的孟子的民本思想,应该说民本思想是儒学思想的核心,但它与现代民主思想有本质的区别,它宣扬的政治理念是主民而不是民主,在它看来老百姓都是统治者的子民而不是国家的公民。儒学的教育理念是要受教育者附首贴耳,唯命是从,儒学文化不重视人的自然个性,认为人性不是个性,而只是基于社会性的心性,人生的目标就是通过人性的修养来实现社会秩序,做努力统一于社会的人。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这里的指修养,修养高的人去做官,以此作为百姓的楷模,(这个官包括皇帝,当然皇帝是替天行道,他们的言行楷模有周文王、武王等一代明君),然而由于缺乏监督机制,许多修养高的人做了官以后就腐败了,有的修养不高的人也混进了干部队伍,上梁不正下梁歪,整个社会风气就会败坏,最后造成社会动荡,改朝换代,历史周而复始。最典型的要数明代,由于明初朱元璋杀功臣,废宰相、设内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将朝政事无巨细统统集权于皇帝一身,这样一来,按照儒家观点,皇帝的责任也变得空前繁重,这对于开国之君,靠着他极强的使命感和权力欲,面对所有方面的事务压力才能撑得住,到了他的后代,就没那么敬业了,晚明数代皇帝不理朝政,世宗中年以后就不见朝臣;穆宗即位三年也不向大臣发一句话;神宗从万历十七年后三十年只因梃击案召见群臣一次,连旬累月的奏疏,任其堆积如山,不审不批,把一切政事置之脑后,深居内宫,寻环作乐。4)皇帝如此,大臣们便也肆无忌惮起来,他们上朝时居然大摇大摆、高声喧哗、随地吐痰、冒渎君威。而当权威和神圣消解后,人们便开始追求个人利益和欲望、个人意志和个性,于是举国上下,奢靡成风,最终国事糜烂,明代灭亡——儒家治国始终走不出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周期律。

蓝弧在《读史札记》中还赞美齐王田横,田横自割其首送给汉祖刘邦、他的500将士不受招安集体自杀,读来让人回肠荡气,感叹不已。英雄之所以为英雄,正是因为他不象普通人一样苟活着,而是他活得有美感,确切地说,是有审美意义。这种美最后又被残酷的现实所毁灭,更让人心灵产生震撼,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文学要歌颂的不是成功和失败,而是真善美,以此来引领人们的心灵向真向善向美。只是《田横》一文在表达这一主要思想的同时语言上颇多枝蔓,作者常常在叙述某一历史事实后用一破折号引出自己的感想,或者干脆边叙述边议论,这种夹叙夹议的方式并非不可,用得好,能扩展文章的内涵,但太多了,就容易伤害主题。因为主题本身仿佛一条汪洋姿肆的大河,如果枝叉太多,甚至枝叉大过了主干,就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让读者看走眼,这一语言上的暗伤不仅在《田横》一文中有表现,蓝弧的这一辑散文都有这一通病,好在它们还没有严重到让人看不清主题的地步。

蓝弧在《读史札记》中还写到了汉初忠义第一人贯高,从当代的背景去看,作者是借贯高对社会存在的缺乏诚信提出了批评。而对史官记录崔杼弒君一事,蓝弧似乎是对史官和崔杼各打五十大板——崔杼以为他杀的是昏君,因此对史官秉笔直书崔杼弒君,认为是侮辱,因而杀掉史官,这是残忍;而史官们则前赴后继,虽然一个又一个被崔杼杀掉,但仍然直书崔杼弒君,这是愚腐——然而这篇短短的文章,承载的作者的思想不仅仅这些,文中写道:各国史官都视真实为生命,比不得他们不仁不义的后代孽子孽孙,可以将历史随意书写,将事实作弄成婊子的模样。这已经在借古讽今了,当然读史札记借古讽今是非常正常的,也是读史的意义所在,应该说,这种借古讽今的话语在蓝弧的读史札记中比比皆是,有的地方点得恰到好处,但有的地方比如在写到崔杼的这一篇,尤其是在它的点评部分可以说反话连篇,火药味十足,这种语言杀伤力太强,不仅会伤及别人,有时还会把自己也带伤。

在有些人将到此一游南柯一梦皆大书特书的散文热中,蓝弧的《读史札记》(载《常熟田》2006年第2期)以其字里行间对当代英雄精神的呼唤、人文思想的廓清和民本意识的张扬,不由得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散文易写难工,历史题材的散文,尤因爬格子外尚需钻旧书堆而倍加艰辛,常少有人涉笔。常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历史题材入散文,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可惜蓝弧此次笔下的历史人物,都不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未免有些让人遗憾,但其笔锋指向的领域,实在是值得文史作者们大可探索作为的。

历史散文是文学,不是历史,书写历史需要着力发掘或考证被遗落或被忽视的史料,纠错补漏,力图还历史本来面目。创作散文,则不同于单纯的古史钩沉,

其诣在抒怀古之幽情,或借历史酒杯,浇个人心中块垒。与历史教科书相比,历史散文显得更为气象开阔,并兼具历史厚重感和时代现实感。但作家不是历史学家,写作时因手头史料的或缺与所引史实时有误,出现缪误,自属难免,对此,读者不可苛求。当然,作者下笔时理应尊重史实,维护真实,如此,方能更令人信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6454825192e45361066f56f.html

《读史记 - 李斯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