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

发布时间:2019-02-28 10:12:5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

【篇一:公开课教案:杜甫诗三首】

教案:杜甫诗三首

教案:杜甫诗三首九羊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5.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歌时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实他自己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律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

诗词导入

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他曾回忆他的自负心情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

在他的笔下,多少辛酸苦累倾泻而出,多少的忧国忧民积郁其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有《杜少陵集》。

2.基础积累

1)认读字音:

(dio) (si) 急暮砧(zhn)

2)理解词义: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连天) 系(指系舟上岸) 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 催刀尺(指赶裁新衣)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3.文学常识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

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信息筛选

一、介绍写作背景(请选看下文课堂建议补充资料)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1.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注意节奏,如: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萧森。节奏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一字尺构成。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明确:孤独抑郁的感情。

3.掌握诗歌内容。

1)先让学生串讲每联的大体意思。

明确:第一、第二联形象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第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到故园,第四联写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

2)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这首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4.请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合作探究

一、深入阅读,分析情景交融的特点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

2.这些景物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凋伤萧森可以看出秋气的肃杀,他日泪孤舟可以看出诗人的忧伤与孤独。

3.试举例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试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两句为例。 明确:这两句很好地做到了情景的和谐统一。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

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我们感到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但诗人并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所见所闻,也不是简单地描写景物的特征,而是赋予它们某种性格某种精神。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危急。在这里诗人其实是用豪迈、宏阔写出了哀愁,诗人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的深刻感情融入了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诗人所要表现的感情也就有了依附。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二、名句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先由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然后交流总结。

赏析:这两句集中体现了诗歌的主旨。此时诗人身在夔州,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的萧条,不觉潸然泪下;联想到自己的老病孤舟,又不觉引起了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目睹国家残破,而自己又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折,诗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而这正是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体现。

方法点拨

律诗绝句的朗读节奏:

从句式方面来看,五言的诗歌一般为二、二、一式,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七言的诗歌一般为二、二、二、一式,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从意义的表达来看,有时因表达意思的需要而有特殊的情况,如势拔/五岳//赤城就变成了二、二、一、二式了。

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绝句,回答第12两题。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说一说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诗的意思。

明确: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

2.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整首诗歌先写草堂春色,再写雪山江船,有动有静,色彩鲜明,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表达了无比欢快的心情。

分析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解读

本课选读的是《秋兴八首》的第一首,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

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第三联开始,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最后一联,诗人将的焦点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收束,余意绵绵。

课堂小结

刘禹锡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的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希望大家课后能够仔细品读。

作业设计

1.背诵《秋兴八首(其一)》,预习后面两首诗歌。

2.写一篇《秋兴八首(其一)》的散文化作品,4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故事导入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心。当杜甫来到她的出生地时,他会有何感慨呢? 知识积累

1)认读字音:

(shu) 青冢(zhng) (xng)

2)理解词义:

去(离开) 紫台(紫宫,汉宫廷的名称) 青冢(这里指王昭君墓)

省(曾经)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环珮(妇女戴的装饰物)

信息筛选

一、介绍写作背景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1.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诵读提示: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略有变化,如一去两句速度要慢点;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明确:沉郁怨愤的感情。

3.掌握诗歌内容。

1)请学生串讲诗句的意思

明确:首联点出王昭君的出生地,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颔联叙述昭君的遭遇,感慨无穷,从正面赞扬了昭君的坚强性格。后四句指斥君王昏聩,致使昭君遗恨千古,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的美好品质,又同情她的不幸。

2)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怀抱的咏怀诗。诗人叙述了王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同时把自己去国离乡的愁恨寓于其中。他的遭遇与昭君的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间;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但又不敢怨君。所以只能借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4.请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合作探究

一、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请学生分析讨论: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试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明确:借昭君其人其事,除了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了自己的怨愤之情。运用了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二、名句赏析。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明确:第一句写汉元帝按图召幸铸成大错,王昭君既已远嫁匈奴,汉元帝只能在画图中约略地看着她的青春美貌了,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第二句写昭君已经出塞,纵然月夜魂归故里又有什么用呢?除了讽刺汉元帝外,也写出了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 能力提升

比较阅读:

请学生阅读白居易的《王昭君(二首)》,试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作比较,说说二者在风格上有什么异同。

王昭君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其二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分析参考:相同之处在于都写了王昭君的不幸。不同的地方在于白居易的诗歌明快浅显,立意巧妙,诗歌以昭君自己的角度来入笔,先描写她为胡地风沙所困,已变得憔悴,形象鲜明,但不愿让皇帝知道,只希望回国,有恋主之情;杜甫的诗歌则深沉得多,他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写,借昭君来寓自己的不幸与怨愤。

规律总结

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杜甫的这首《咏怀古迹(其三)》中的人物形象就是王昭君。

2.对诗歌形象的鉴赏:

1)借助诗歌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这首诗歌就是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来表露自己的不幸和怨恨。

2)借助诗歌形象,分析诗歌意境。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就是借景来抒发感情,营造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气氛。

3)借助诗歌形象,体会诗中的哲理。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向我们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分析鉴赏

《咏怀古迹(其三)》解读

本诗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不知何所指,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着一赴字,便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第二句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一句生长明妃尚有村,包含了万千感慨,颇寓怜惜之意。

从第二联起,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用对比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

【篇二: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教案王珍彩第 1 5 2016.04.18

【篇三: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的诗风。

2、掌握诗歌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

3、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4、学会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情感;

5、背诵。

过程与方法

诵读 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讲授点拨相结合

情感与价值观

国爱民之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难点:如何鉴赏诗歌;如何把握诗人之情感;掌握其中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

一、导入

李白vs杜甫谁更牛

二、解题

秋兴八首

”1.秋高气爽 萧瑟肃杀 2.自然之秋 人生之秋 国运之秋

何为兴?1.秋日兴致?2.因秋起兴?

八首其一组诗,第一首(作用:奠定情感基调)

杜甫(知人论世)

三、知人论世

杜甫(712212日-770年),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即这一时期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四、解析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先看首两联:

秋兴八首(其一)(自然之秋-国运之秋,对国家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担忧)

时令,白露,白露为霜:深秋寒冷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自然之秋)

首联:深秋之景起兴(秋意浓)

深秋 巫山巫水 落叶凋零残败的 萧瑟阴森的景象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国运之秋)

颔联:风云突变、风起云涌之景 多事之秋:比喻动荡不安的政局

背景: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这使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流寓四川,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

安史之乱虽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危机四伏,犹如四季之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秋兴八首(其一)(自然之秋-国运之秋-人生之秋,因战乱常年流落他乡、不能归故里的孤寂悲哀

想起去年,此时之泪极度渴望落叶归根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两年过去了,我仍然滞留在他乡 个人漂泊 ,孤苦无依

人生之秋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步步紧逼的寒秋,身上单薄的冬衣,他人团圆的温暖

无处可逃的乡愁,不能归去的伤痛,羁旅途中的孤寂,

在整个天地间回荡,这样的寒冷该用什么来抵御?

背景:

杜甫沉重多舛的一生

1.35岁前裘马轻狂;

2.35岁长安落第、困守十年、多次献赋得小官;

3.安史之乱投奔肃宗被俘,冒险逃脱后封左拾遗、工部员外郎;

4.言事触怒天子被贬;

5.晚年漂泊川、湘、鄂;

6.58岁死于湘水之上。

寓居四川近十年,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秋兴》时,他已55岁了,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组诗。

五、评价

《秋兴》被誉为是

一生心神结聚之作(《唐宋诗醇》)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意,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也许真的是穷而后工吧,时代用冷酷的目光选中了杜甫,让他受尽种种折磨,用枯瘦的手去蘸起人民像墨汁一样的浓黑的悲哀,来记录盛唐这个伟大的时代如何走向没落。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备受后人赏爱,又有谁知道,那每一个字都是他眼中的泪,都是他心里的血,都是他无可奈何的惨叫!

——《唐之韵》

六、温馨提示

移情入境法: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咏怀古迹》

一、导入

四大美女

闭月:貂蝉拜月 (一计一谢一连环 ,一朝兴亡一唏嘘 ,一笔一纸一方砚 ,一段风流一段书)

羞花:贵妃醉酒 (一喜一悲一相对 ,一串荔枝一串泪,一诗一吟一梦里 ,一朝酒醒一朝醉) 沉鱼:西子浣纱 (一颦一笑一捧心 ,一国倾废一霎间,一船一浆一生伴 ,一日归来一湖烟) 落雁:昭君出塞 (一车一马一路尘 ,一鸣秋鸿一缕魂,一曲一唱一声怒 ,一月空照一丘坟)

二、关于《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杜臆》有解释:

中间昭君一章,??”

三、复习回顾:咏史怀古诗

1.

2.主要抒情手法:

1)借古讽今 2)借古抒怀

3.基本内容:

壮志未酬之伤痛

4.理解思路:

思想。

诗人的态度、思想。

具体阐释:

解古: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宫人都贿赂画工。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被画工丑化,不得皇帝召见。

后来汉与匈奴和亲,令昭君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汉元帝才知道她的美貌为后宫第一,传说因此杀了许多画工。

四、解析

(一)、整体感知

q: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了昭君怎样的心事? 怨恨

(二)具体解析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夜月魂

远嫁异邦之怨

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对汉元帝昏庸糊涂的怨恨

q: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

(三)思考与讨论

q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q2:开篇不写昭君,而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有何作用?

q3: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自身怎样的情感?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左拾遗。后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6ea26be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95.html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