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王维杜甫的不同

发布时间:2018-07-02 03:38: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封建文化中的诗歌创作在盛唐达到了繁荣的高潮,出现了一个拥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等高水平诗人的作家群,由于诗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其生活经历的不同,其山水诗也不尽相同。如果形象一点来说的话,王维是诗佛,其山水诗流淌着几许荣辱不惊、物我两相忘的悠然:孟浩然是诗狂,其山水诗中隐约包含着对仕途的失望和对世情的激愤;李白乃诗仙,其山水诗有一种翩然出世、悠然如仙的意蕴和气质;杜甫则像诗侠,其山水诗中亦不忘民间疾苦、黎庶沧桑。

关键词: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山水诗、情感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上比较开明、经济上比较发达的朝代,盛唐更是国力强大、思想解放,出现了所谓的贞观之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学方面也出现了高度的发展,尤以诗歌创作为甚。作为诗歌重要题材及流派的山水诗创作在总体上更是达到了高潮,涌现了以王孟为代表的清,即清新、清幽、清丽、清远;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雄,即雄豪、雄放、雄壮、雄奇的风格。

    虽然当时正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一些社会问题还是有所暴露,诗人们照样有些郁郁不得志,于是转而寄情山水。不过,由于诗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其生活经历的不同,其山水诗也不尽然相同。在这里,我们就以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为例来分析一下其山水诗的异同。

这四位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是相一致的,且受到相同的人文精神的熏陶,其诗歌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共通性;同时又由于其精神面貌的不同而使得其创作风格有所不同,进而使得其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果形象一点来说的话,王维是诗佛,其山水诗流淌着几许荣辱不惊、物我两相忘的悠然;孟浩然是诗狂,其山水诗中隐约包含着对仕途的失望和对世情的激愤;李白乃诗仙,其山水诗有一种翩然出世、悠然如仙的意蕴和气质;杜甫则像诗侠,其山水诗中亦不忘民间疾苦、黎庶沧桑。如果对其进行具体分析,我们就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其内在的情感的异同。

 、王维

王维出身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对封建统治阶级有一种天然的包容性;且在他的一生中,虽有仕途不得志的时候,但总的说来,其一生都是比较悠闲安乐的。特别是在他大约四十岁以后,开始过着那种半官半隐生活的时期里,他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并吃斋奉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并见《〈旧唐书〉本传》)。正如他自己所言,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所以他对现实生活基本是抱着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到了晚年,他甚至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叹白发》),完全变成了一个以禅诵为事的佛教徒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王维的诗作中充满了空灵、虚无之感。如: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

倚仗候荆扉。雉缑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父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

                 ------《渭川田家》

在这首诗中,所描绘的薄暮农村的景色气氛,以及那种游离于现实之外的悠闲情调,都会使人很自然地看出王维诗歌的内在情感,也即是王维自身的情感。从此诗中看不出对人情世故的描述,有的只是对山水、田园的喜爱与倾慕。在诗中,既展现了自然风光的优美与闲适,又表现了民俗风情中的那种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景象。于此,我们看到了王维的空灵的心灵境界。再如其后期最为人们所称道的《辋川集》绝句,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新家孟城口,古木馀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孟城坳》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  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古人非傲吏,字阕经世者。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      ------《漆  园》

其中像《鹿柴》这样的诗,如果单独地来看,所写的空山中偶然听到的人声,深林里偶然照到青苔上的一缕斜阳,的确能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竹里馆》、《辛夷坞》也同样写得很幽美。但是,我们如果把空山不见人深林人不知涧户寂无人等句联系起来,就不能不惊讶于诗人感情的幽冷与孤独了。无怪胡应麟要说《辛夷坞》是入禅之作,读之生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菽》)了。至于《孟城坳》一首,从为辋川别墅过去的主人宋之问感叹,联想到自己也不能和辋川山水同在,更表现了他这个庄园主人空虚没落的心情。《漆园》一首中,他以自己亦官亦隐、无可无不可的萧散优游的自画像来替代古人心目中的漆园傲吏形象,思想也同样是消极的。这些诗都在闲静孤寂的景物中流露了对现实生活冷漠的心情,充满了佛家空无寂灭的唯心哲理。

王维山水诗的总体特点:一是在追求形似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神似,即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醇雅的意趣。二是追求画意,将绘画中讲究线条、色彩、构图、意境之美的手法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中,就如苏轼所评价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最著名作品有〈〈终南山〉〉及〈〈山居秋暝〉〉等。

〈〈终南山〉〉简析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简评:此诗首联写远景,勾勒了终南山的总体轮廓,突出其高峻广阔,其中接海隅是夸饰之语;颔联写近景,描绘登山时所见云气的变幻莫测。作者观察细致、刻画传神,使整幅画气韵生动,又增添了朦胧美;颈联转换角度,写俯视所见景色,突出山的辽阔旷远。此联重点刻画山的骨架脉络,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尾联以人物(即诗人的自我形象)作为山水画的陪衬和点缀,余味无穷,是全诗诗眼。这首诗总的特点是不以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胜、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杜甫《望岳》题材与之相同,下面试将《望岳》简析与《终南山》作比较,从写作特色看两位诗人人生态度,内在思想情感的不同。

《望岳》简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简析:这是诗人早期的一首名作,诗中描绘并赞美了泰山的奇伟和高大,并借以抒发自己昂然向上的远大抱负,充满了浪漫气息,有别于杜甫作品的总体风格。诗的首联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对泰山的体验,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颈联写细望所见,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尾联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是全诗的诗眼。全诗没有一个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从远望、近望、细望各个角度写泰山之景,最后两句充满了豪迈的气概,寓有进取之意。

        此诗与王维的〈〈终南山〉〉的比较:都是描写山岳的名作,都从各个不同角度写山岳景色,但〈〈终南山〉〉更突出景色本身,并且把绘画中的线条、色彩、构图、意境等运用到诗中,可谓景中有画,而〈〈望岳〉〉在写景中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感受,并且笔触更注重气魄;尾联都转入写自身,但〈〈终南山〉〉重点是叙述,写的是一幅画面,恬淡、空灵、意味无穷,而〈〈望岳〉〉重点是抒情,表达的是诗人豪迈的气概。

二、孟浩然

孟浩然前半生在家闭门苦学,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四十岁长安求仕失望,漫游吴越,最终归隐故土。他一生虽然基本上过着隐居的生活,但他内心却相当矛盾:既希望朋友引见,进入仕途;又对世事极为不满,心情激愤难平。如在《归故园作》中,他写道: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其激愤欲狂的心境由此可见一斑。而且直到晚年,他这种的矛盾才有所淡化。孟浩然的代表作是山水田园诗。这些诗,有一部分是漫游秦中、吴越等地时所作的。例如:

木落雁南渡,被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隔离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江上思归》

在这首诗中,诗人旅途思归的心情和初冬江上凄寒的景色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怅惘迷茫之中,隐含着一种身世落拓之感。再如其另外几首山水诗: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新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平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登兰山寄张五》



     山寺鸣钟夜已昏,鱼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夜归鹿门歌》

诗中流露的怀慕隐逸的思古幽情,和我们已经很隔膜疏远了;但襄阳一带的景物------点缀着归村人影的平沙远渡、像一弯新月的江畔小舟、鹿门山的烟树、庞公松径下的月光------经过他这位熟悉故乡的诗人不经意地叙述出来,却历历如画,使我们感到平凡而又亲切。

孟浩然诗歌的特色集中反映在三方面:

首先,既有田园诗的高雅闲静,又有山水诗的清新境界。即使写的是平常之景,经过他的艺术处理,也会格外优美和谐。其次,具有雅淡清新、自然朴素的意境美;第三,在冲淡中时有浑健的豪气。

他禀性孤高狷洁,虽始终抱有济时用世之志,却有不愿折腰曲从。张九龄可举荐王维,却无法举荐他,当他求仕无门,便放弃仕宦而走向山水,以示不同流俗的清高。在他人眼中,孟浩然是位地道的隐逸诗人。李白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其实,孟浩然并非无意仕途,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他怀有济时用时的强烈愿望,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云: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简评:这是一首充满比兴意味的诗作。作者写此诗呈送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含蓄地表达想得到他赏识和提拔的愿望。诗歌开头两句写洞庭湖极开阔也极涵浑,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三、四句实写湖,其中波撼两字用来衬托洞庭湖的澎湃动荡,十分有力;五、六两句委婉地向张丞相表白心事。最后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地古语,既含蓄地称颂张丞相,也向对方发出希望得到重用的呼吁。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转入抒情,借景言情,充满比兴意味,委婉含蓄,不落俗套。

  这首诗与杜甫同是写洞庭湖的《登岳阳楼》一诗颇有异曲同工之处,现加以比较:

三、李白

 李白生平浪迹天下,而大起大落的身世遭遇又使他广泛接触了生活的各个层面。他的鲜明的个性就是在充分吮吸时代气息的基础上形成的。李白自年轻时就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范传正《唐右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他具有很强烈的任侠作风: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李白的诗歌正是通过他的个性投影,折射出时代的风容神采,从而成为盛唐的最强音。神游九天之外,梦回八荒之间。如:

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今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继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喜欢的往往不是宁静的丘壑,幽雅的林泉、而是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这些雄伟奇险的山川,特别契合他那叛逆不羁的性格,他好象要登涉这些山川,与天地星辰同呼吸,和神仙鬼灵相往来。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梦境的诗句中,从静谧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曲折迷离的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恐战栗的深林层巅,境界愈撰愈奇,愈幻愈真。最后由梦境入仙境,更完全是彩色缤纷的神话世界。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写出了诗人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好象诗人苦闷的灵魂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李白的山水诗的总体特色有:雄奇、豪放。从描写对象上看,李白喜欢选取高大、壮美、流动的自然山水如黄河、泰山作为描写对象,给人以阳刚之美的享受,如《将进酒》〈〈游泰山六首〉〉等诗;从艺术手法上看,李白的山水诗总是充满着奔放的激情及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表现为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话传说的大量运用等,如《蜀道难》等诗。

《蜀道难》简析

蜀道难

李白

噫吁 ,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 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 ,石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简评:诗一开头,诗人便出语不凡,连用了三个感叹、两个惊呼,一个夸张性的诗句,十分强烈地抒发了面对高险之极的蜀道而生发出的异乎寻常的惊叹。接着,诗人融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于一体,发出了深沉的历史感叹。再接着,又用夸张的手法详细描绘了蜀道之难的程度。最后,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因为此诗写于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社会意义的。总体来讲,在这首诗中,诗人袭用乐府古题,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多变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及其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全诗格调雄放,充满积极浪漫主义激情。

四、杜甫

杜甫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从二十岁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壮游经历。而在安史之乱后,由于自己的人生历程的坎坷以及理想的破灭,他也曾想过退隐。但为国为民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使他走上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杜甫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中的侠客,即使在自己最为穷困潦倒的时候,也不忘民间疾苦。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所以,杜甫的山水诗中总是自然地流露出一种对民生的哀怜。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旷天低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不爱深红爱浅红。

       ------《江畔独步寻芳七绝句》其一

     黄四娘家花满鼷,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芳七绝句》其二

在第一首诗中,我们看到杜甫并不是以个人的喜好为喜好的,他对雨的态度是以雨能否对人民有所好处而确定自己的观点的。他着力渲染雨的美好,最后一句点明了他的题旨:雨的美好是因为它能让人民的生活中多一些好的事物。而《江畔独步寻芳七绝句》是杜甫一生中少有的闲适之作,但即使在如此闲适的作品内,我们夜不难发现隐含其中的忧患之情。至于他的《秋兴》八首,更是首首怀情。现在我们就选其中三首来看一下: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严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其一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复枕,山楼纷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罗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秋兴》其二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涵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锁点朝班。

                                               ------《秋兴》其五

在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的诗,即使是山水诗也忘不了对世事人情的关注,总是一幅悲天悯人的侠义心肠。

   虽然上述四人在很多方面都不尽相同,但作为同一时代的人,其思想上还是有一些可以产生共鸣的地方的。而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些同与不同,唐诗才会百花齐放,使得唐一代的诗歌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通过以上诗作的分析与比较,我们看到静默不语的大自然在不同诗人那里,因为性格,人生经历、社会地位、人生态度的不同而蕴涵了不同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82edeecaeaad1f346933ffa.html

《李白王维杜甫的不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