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浙江高考文言文欧阳行周文集序注释答案详解译文

发布时间:2019-06-29 11:51: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4年浙江高考文言文欧阳行周文集序注释答案详解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欧阳行周文集序

(唐)李贻孙

欧阳君生于(福建的简称)(乡里,乡下)。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qīnxiá,亲近狎昵,过于亲近而态度不庄重)行止(行动,活动)自处(自己处理)。年十(表示约略估计的词。唐·柳宗元《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等到。晋·李密《陈情表》:“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风月清晖,(有时)暮而(还)留,yǎo,怅惘)不能释,不自知所由(原由。又,《汉典》:1.所经历的道路。2.所自,所从来),盖其性所(赞许,推崇。唐·白居易《与元九书》:“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韩非子·五蠹》:“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投合)于心,移日(日影移动,表示时间很久。《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当是时,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通“旨”,意图,宗旨)何如,(将来)不为(网上一大抄的译文中都没有将此处的“不为”译出,编者也没有搞懂)汩没gǔmò,沉沦,沦落。《元史·刘秉忠传》:“吾家累世衣冠,乃汩没为刀笔吏乎!”)饥氓(荒年无食的游民。《明史·杨鹤传》:“大吏闻恶贼,曰:‘此饥氓,徐自定耳。’”)也。未知其为吉凶邪?(感觉这里的问号错误——据句首“未知”判断,这应该是一个否定判断句,而不应该是一个问句。)”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你。司马迁《鸿门宴》:“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家之宝也,奈何(为什么。杜牧《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通“服”。佩服,信服。罗贯中《三国演义》:“族弟刘璋,再拜致书于玄德宗兄将军麾下,久伏电天。”电天:古代对权位显赫者的敬称)圣人之教,慕恺悌kǎi tì,和乐平易,平易近人)之化,(通晓)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惟恐不及。操笔zhǔ,连缀,接连,这里通俗地译为“写”)词,其言秀而多思,(都。宋·苏洵《权书·六国论》:“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显扬,发扬。 唐·刘禹锡《送前进士蔡京赴学究科》诗:“耳闻战鼓带经锄,振发名声自里闾。”)于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崛起,兴起),遂大振耀(照耀,显耀)欧闽(地名,在浙江和福建一带。欧:通“瓯”)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适逢,恰逢)(旧的,原来的)常衮chánggǔn,唐代著名状元宰相)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shì,喜欢,爱好)诱进(诱导进取;诱导进用)后生,推拔(选拔)寒素(寒衣,指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惟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传说中的瑞草)。每有一作,屡加赏进(赞赏奖掖)。游娱(古代帝王饮宴群臣、国宾,泛指以酒食款待人),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谦虚、俭约之德),动不逾节(超越一定的规则)。常公之(这里指常衮对欧阳行周的了解),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传递宋·苏轼《石钟山记》:“枹止响腾,余韵徐歇。”)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指真正的英才)(不久。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陆相贽(宰相陆贽,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大历八年进士,中博学宏辞、书判拔萃科。德宗即位,召充翰林学士。贞元八年出任宰相,但两年后即因与裴延龄有矛盾,被贬充忠州别驾)知贡举(科举时代,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一般以朝廷名望大臣担任。唐宋时特派主持进士考试的大臣。 清代会试的知贡举多于一二品大臣中简派,满汉各一,仅管考场事务,不负阅卷取士之责),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同类;匹敌),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jì,到,及。苏洵《六国论》:“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通“服”。佩服,信服 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穷尽)。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周密严谨);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山重水复,指山峦重叠,水流盘曲。比喻委婉曲折):宜其(掌管)当代文柄(考选文士的权柄),以变风雅(指诗文之事。 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幽怪一·狐仙谈历代丽人》:“黔中某孝廉以博学高才,主持风雅。”)一命而卒(据下面18D项,译为“英年早逝”。据百度相关资料,“一命”在周代是最低的官职,一般泛指小官),天其绝邪!

君于贻孙(作者,我)故旧之分(故交的情分),于外氏(指外祖父母家)为一家。故其属文(编辑的文章)之内名为予伯舅(母亲的哥哥)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验证。《后汉书·张衡传》:“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于集。故予冲幼(年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完成。《战国策·齐策》:“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价(没有。范仲淹《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yì,后代子孙),因获其孙曰xiè)。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终止,完毕,完成)后嗣(指后代子孙)之愿云。

【注】①窅(yǎo):怅惘。②汩没:沦落。③欧:通“瓯”。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其性所 多:超过

B.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振发:显扬

C.宜其当代文柄 司:职掌

D.皆可于集 征:验证

【答案】A(“多”是称赞之意。)

【解析】文言实词是高考的一个必考点。汉字绝大多数是一词多义,所以必须通过语境来理解实词的含义。还可以通过字形、句子结构、语法结构等方法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比如本题中“所多”是个所字结构,所以“多”应活用为动词。 再结合上文“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欧阳君对这个地方很是留恋,所以“多”应为“喜欢”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随人问章句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敢怒

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

无如寡人之用心

贻孙言旧故之分

其身也,则耻师焉

卒后嗣之愿云

而彭祖乃今久特闻

【答案】C(两个“于”都是“对于”之意。A、表顺承/表转折。B、定后标志/……的人。D、连词,来/介词,凭))

【解析】文言虚词也是高考的必考点,解答文言虚词题一是靠记,记住常见虚词的用法。二是靠分析,分析句子的内部关系,判断虚词的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借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

B.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

D.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古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

【答案】B(“乡人都不喜欢他”理解错误,乡人都赞美他,“皆贺之”。)

【解析】文言文文意理解题一般不是很难,但要求考生细心,命题者往往会在一些很细小的地方设置陷阱。如调换时间、人物、事件,再有无中生有、主观臆测断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答案】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本题借助断句的语言标志是两个句末语气词“矣”和句首发语词“且”,可先行断开。再利用文言的4字句式断开“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本段话有两处是可断可不断的。)

【解析】断句时应初步了解语句大意,然后根据结构特点和语言标志,先断开容易理解的语句,再依据对上下文的理解破解难点。文言断句,一要正确翻译句子,能正确翻译一般就能正确断句。二要诵读,语感形成了自然而然能正确断句。三要结合一些常见的句首和句末词。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3分)

译文:

2)又性颇嗜诱进後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4分)

译文:

【答案】

1)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此……也:判断句。若:你。奈何:固定结构,为什么。)

2)(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嗜:喜欢。诱进:引导。寒素: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

【解析】文言翻译都是踩点计分,而命题者设置的点一般是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所以平时要养成这踩点的习惯。翻译时尽量以直译为主,要关注重点词语、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强调字字落实,力求表达通顺。第一句翻译时要抓住“奈何……欤”这一反问句式。第二句要注意省略句的特点,翻译时补上主语“他”宾语“人才”。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欧阳先生出生在福建的乡下,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不跟一般的小孩一起玩,经常独自行动。十来岁时,对村里没什么喜好;每当看到河边山脚有美景之处,内心里感到很高兴,常常拿着一本书,在那些地方流连忘返。等到天清月明,有时很晚了还留在那里,内心怅然不能释怀,不知道原因是什么,可能是他的性情喜欢赞美美好的事物吧。还没有认识几个字,跟着别人询问词句,假如有一句话符合他的心意,会高兴很长时间,边走边吟诵,不知道会走到那里。父母并不了解他的志向。常对人说,这男孩子不知道他的心思是什么,将来恐怕要沦落为饿肚子的游民。不知道到底是吉还是凶?村里见过世面的人,都祝贺他们:这是你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从此之后,欧阳君每天只是读书,叹服圣人的教诲,仰慕和乐平易的教化,懂得君臣父子之间的礼节和忠孝,只怕自己比不上。提笔写文章,语言秀丽,思维活跃,大都是别人不曾写过的,认为为君之道很简单,从此在乡间声名显扬。建中、贞元期间,写文章辞赋的风气兴起,于是声名大振,非常显耀,整个福建人们只知道有欧阳君,不知道还有别人。

当时,原来的丞相常衮来做福建的观察使,他文章写得很好,闻名远近。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欧阳君到的这一天,他把欧阳君比作芝英,欧阳君每写一篇文章,都会得到赞赏奖掖。有宴请,一定会叫他参加。欧阳君谦虚,行动不逾越礼节,常公对他的了解,一天天加深。欧阳君的名声在江淮间越来越大,并且传到都城。当时人们都说常公能识真正的英才。不久陆相贽主持贡举,搜罗天下的好文章,选拔人才的风气前所未有,所以欧阳君也名列其中。跟欧阳君经常在一起的同道中人,彼此不相上下的,有侍郎韩愈,校书李观等。自从把欧阳君与百年来杰出的人才相提并论,人们到现在都还认同这样的观点。欧阳君的文章清新自然,没有沿袭前人的,才华不曾贫乏。他精通理,所以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所以叙事委婉曲折,应该让他掌管考选文士的权柄,来改变文风。英年早逝,上天是多么绝情啊。

欧阳君对于我来说,有故交的情分,外祖父母家是一家。所以他编辑的文集中的文章大多是我伯舅写的,如《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如《与郑居方书》,都可以在文集中得到验证。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在外祖父母家认识了他。大和年间,我做福建团练副使时,他的儿子欧阳价从南安到福州,送给我欧阳君以前写的文章和诗作一共十编,前后一共若干首,哭泣拜托请求我写序言。我答应了他,可是迟迟没写成。欧阳价没有文章留下,又死得早。大中六年,我又做观察使,让手下去找他的后代,于是找到他的孙子欧阳澥。不能让他的文章就此失传。我为文集写下这篇序,也算以此来完成他子孙的愿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902727a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db.html

《2014年浙江高考文言文欧阳行周文集序注释答案详解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