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寺殿堂的构成

发布时间:2017-09-07 03:20:4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佛寺殿堂的构成

  中国常见的佛寺殿堂有许多类型,包括三门殿、弥勒殿、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伽蓝殿、祖师殿、玉佛殿、三圣殿、药师殿、观音殿、三大士殿、念佛堂、罗汉堂、佛学苑、戒坛殿、藏经楼、方丈室、斋堂、放生池、如意寮、化身窑等,佛寺建筑的布局内容随着宗教礼仪、教义的不同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各异,下面简要介绍其特征:

  三门殿,亦名山门殿,因象征“三解脱门”而得名。门两旁塑两大金刚像,守护佛法。

  弥勒殿,一般寺院将弥勒的真身塑像置于天王殿,有的寺院将弥勒的化身塑像专供一处,即称此处为弥勒殿。上海龙华寺设有弥勒殿。弥勒殿的建筑常为单檐歇山式或单檐庑殿式。殿两侧置有蹲立石狮和石幢。

  钟楼位,于天王殿左前侧,一般为三层飞檐歇山式或三檐庑殿式。击之以召集僧众。因其供奉地藏菩萨,亦有称之为地藏殿的,一般地藏殿也设置于寺院的东边。

  鼓楼位,于天王殿右前侧。一般为三层飞檐歇山式或三檐庑殿式。佛寺素有早撞钟、暮击鼓以报时之说。鼓楼中供奉关帝,其左胁侍为关平,右胁侍为周仓。也有供奉观音的。

  天王殿,一般而言,天王殿是三门内的第一重殿,有着显正却邪的意义。单橹歇山式或单檐庑殿式。正门左右两侧有石幢,左右前两侧有钟楼和鼓楼。殿中供奉弥勒的真身或化身。东西两房供奉四大天王像。

  大雄宝殿,其是佛寺的正殿,亦称大殿。日本称之为金堂。其建筑式样有重檐庑殿式或重檐歇山式等。大殿左右有石幢,大殿前有大香鼎,殿内正中一般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像。有各种不同姿势的佛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之意,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另一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表示佛说法的姿势,有的大殿中供奉的是三世佛,称横三世佛,即释迦牟尼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也有其旁各有两位菩萨立像或坐像。有的大殿供奉毗卢遮那佛,有的供奉阿弥陀佛,有的大殿两侧供有二十诸天,有的大殿则于后两侧按古制供有十六罗汉。一般大殿供奉的像前挂着欢门、长明灯、幡、金幢……正中一尊像头顶处为藻井,分外精美。

  法堂位,于大雄宝殿后面。法堂是演说佛法和传戒集会的场所,平时常作佛事用。也有在其他殿堂进行这些活动的口伽蓝殿位于大殿东边,属配殿。殿正中供奉波斯匿王,左边供奉柢多太子,右边供奉给孤独长者,以表示崇敬。

  祖师殿位于大殿西侧,此种布局以禅宗寺院最常见,其他宗派亦仿效。殿正中是达摩禅师,左边为六祖禅师,右边为百丈怀海禅师,其他宗派的寺院再加祀本宗祖师像。

  玉佛殿,供奉释迦牟尼玉佛之地,有的供奉于楼中,如上海玉佛寺中的玉佛楼;有的供奉于偏殿中,如上海龙华寺的玉佛殿,屋顶属硬山式。

  三圣殿,其为寺院重殿之一。常为重檐庑殿式或重檐歇山式。殿正中供奉阿弥陀佛,左胁侍为观世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此三圣为“西方三圣”。三圣皆于莲花座上,幢幡皆有莲花图案,甚至地上皆刻有莲花图案。也有的供奉“东方三圣”,正中是药师佛,左右胁侍是日光普照菩萨和月光普照菩萨。药师殿俗称药王殿,供奉“东方三圣”。

  观音殿又名大悲坛,有的寺院将观音殿设于轴线上无量寿佛殿之后,屋面为歇山式。有的将观音殿置于偏殿,屋面为悬山式或硬山式。殿中供奉观音塑像,旁有童男童女。

  三大士殿供奉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的殿堂。与宋、元以后民间对观音菩萨的敬仰与日俱增有关。

  念佛堂,寺院僧众修持之处。如没有念佛堂,可在所供奉的佛像处念佛,如三圣殿。

  罗汉堂,今北京碧云寺、成都宝光寺、苏州西园寺、汉阳归元寺、昆明筇竹寺等处,皆设置有五百罗汉堂。

  佛学苑,其是佛教寺院附设机构之一。

  戒坛殿,位于中轴线东侧的僧众生活区,为传戒的场所。内供奉多尊佛像,正面莲花座上是释迦牟尼佛。殿前多有一门状小殿,内供优波离。

  藏经楼,一般藏经楼中藏有三藏十二部。

  方丈室,佛寺长老及住持说法之处。亦称丈室、函丈、正堂、堂头等。

  斋堂供,应素食的食堂。中央供奉一座佛龛。

  放生池,一般放生池四周垂杨夹道,架着两座小石桥,池中心小岛上有一座朱红栏杆的凉亭,亭里石碑上刻“放生池”三字。

  如意寮寺院中医疗场所。

  化身窑,俗称大葬场。

  另外,殿堂内外陈设亦名目繁多,如下:

  照壁,亦称“影壁竹:“影墙”.、。照墙”,即设于建筑物前或大门内的一道墙垣。或设于山门前,如苏州寒山寺;或隔路设于山门对面,如上海玉佛寺;或设于山门外必经之路上,如杭州灵臆寺。有的镌刻浮雕,如九龙壁、五龙壁、三龙壁,有的题寺名或诗词,有的书以“南无阿弥陀佛”。照壁可增加佛寺气势,显得敞朗宏伟。

  牌坊,亦称牌楼。一种门洞式的用木或砖搭起的建筑物,有纪念和装饰作用,如扬州大明寺。

  石狮,成对置于山门或大殿两侧。经幢一种刻有佛的名字或经咒的石柱。现存经幢大多为唐至北宋的。

  香炉,亦称宝鼎,烧香器皿。一般置于天王殿、大雄宝殿前。还有供奉于佛像前的香炉。

  梆直,形木鱼,中空,粥饭时击之为号。常悬挂于大雄宝殿东庑廊下。

  云板,亦称大板。云朵装金属板,上铸有字,击之报时。

  云鼓,绘有云彩状的鼓,专报午斋之用。

  台座 ,供奉佛像于上的台,常见有莲花座、金刚座、须弥座等。

  光背 ,置于大雄宝殿主尊佛像背后,仿佛起着“反光镜”的作用,使“丈光”普照。一般多为近似椭圆的叶状,可细分为顶光、身光等层次。

  钟、鼓无论佛寺规模大小,一般于大雄宝殿的东西两侧分别置放钟和鼓。

  宝盖, 即华盖,罩于佛像之上,平顶圆柱形伞状丝织物,也有以金属或木制成的。

  欢门 ,挂置于佛像前的方形大幔帐,多手工绣奇花异卉、珍禽瑞兽,以示尊重。

  幡悬,挂于佛殿两侧或前方与两侧。四周,长条形丝织或棉织物,以示敬意。上或绘狮、或绘龙、或绘莲花,也有书写经文的。

  长明灯,亦称续明灯、无尽灯,常当空悬挂于佛像前或大殿中央,也置于庭院中间围以玻璃柜。

  烛檠,即落地烛台。放置于佛像前香案两侧,精雕彩绘。中

  国佛寺殿堂的形式大致分为殿宇式、楼阁式和都纲式三种。

  殿字式的特色可概括为“上栋下宇”、“上尊而宇卑”,汉地寺院大都以方形作为空间隔定的贯常形式,以山形双坡作为空间封闭的原始顶式,一定的阶基与崇峻屋顶互相呼应,屋顶与台基之间的立面多以木质窗檑相间而成,鲜用封壁,左右两面山墙少有开墙辟门的习俗。汉地寺院历代极受注意的屋顶的演变使其式样极其丰富,但基本形制保持不变。喇嘛庙则直接受到藏式建筑的影响,采用碉楼式建筑式样,以方形作为空间隔定的一般形式,以平顶作为空间封闭的常见顶式,以石为墙起楼,下宽上窄,四周开窗,正面建筑一般稍低,形似碉堡。流行于云南边境地区的小乘佛寺,普遍采用干栏式建筑式样,方形取空,山形双坡封顶,以竹木立柱起架为楼,上为居室,下为杂屋。

  楼阁式是由于冶铸、泥塑以及制漆技术的发展,可以建制形体高大的佛像,比如有高大的毗卢遮那佛像、弥勒像、观音像,必须建造高大而中空的楼阁而形成的建筑式样。北宋雍和官的万福阁与东西两侧的永康阁、延绥阁用两座阁道连接,造型别致,别具匠心。都纲式是藏传佛教所特有的佛殿形式,常见于西藏、青海、内蒙,其是佛殷与经堂结合的产物,殿内不仅供奉佛像,而且进行诵经、举行法事。

中国汉地佛寺布局

  中国汉地佛寺的平面布局非常灵活,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单体布局、组群布局和园林布局三类。

一、单体布局

  单体式布局除了在佛教圣地中的茅庵、精舍、精室之中可以找到范例之外,中国汉传佛教寺院一般没有此种形制。

二、组群布局

  历史上曾出现过多种布局形式,最早出现的是廊院式。这是一种受印度佛教寺院形式影响,并结合中国传统构图而形成的形制,即在每一个佛殿或佛塔的四周以廊屋围绕,形成独立院落,大型寺院可由很多廊院组成。据载,献帝时笮融在徐州所建寺院即是廊院式布局的。东汉由于舍宅为寺的风气影响,寺院的最初形制为住宅式,“博敞弘丽,廊庑充溢”。魏晋南北朝塔庙普遍兴起之后,人为兴建的寺院保持了汉末塔庙布局的传统,以塔居中,前有寺门.后有佛殿。北魏洛阳永宁寺的布局可作为此时期塔庙的代表。永宁寺规模恢弘,平面方形、四面开门、中央耸立主体建筑。住宅式寺院与塔庙经过南北朝时期的搓磨融合,至唐而向更为繁芜的形制发展。随着塔的中心地位的跌落,讲堂、佛殿、方丈室等主要建筑构成的多重对称院落成为寺院的核心,曾经雄峙一时的塔则成为附属物。据<关中创立戒坛图经>记载,唐时大寺动辄十数院之多,且以二、三层楼阁为全寺的中心,原来居于中心地位的木塔转为重重叠叠的楼阁取而代之。廊院式寺庙中宽广的廊壁也为佛教壁画艺术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场所,丰富了寺院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廊院式寺院构图特色是向心的。对于独院来讲可以形成强烈的艺术面貌,但对于多院的组群布局则显得主题过于分散,不易形成统一构图,也不适于修建于较复杂的地形上,所以后来被纵轴式布局所代替。廊院式布局实例已无存留,仅在个别寺庙布局上存有痕迹,如明代太原崇善寺的布局。

  纵轴式布局将各主要殿堂布置在一条轴线上,每个殿堂前左右各置一座配殿,形成三合或四合院落。这种排列有序的院落群可引导信徒有秩序地、有层次地观赏全部寺院,以达到信仰的高潮。轴线上各进院落可以借助主体建筑造型不同、院落空间大小不同以及附属建筑不同以取得建筑艺术上的变化。较大的寺院还可以并列有两条或三条纵轴线,在侧轴部位可以建造塔院或花园、禅房等。每进院落根据地形高低建立在不同的标高上,虽然平面布置是规整的,但实际建筑空间却是丰富多变的,每个寺院都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所以这种类型成为中国佛寺中应用地域最广、时间最长的寺院类型,纵轴上的主要建筑大致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某些佛教寺院的藏经阁()在最后。山门一般有门三道:象征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三解脱门”,故名“三门”。殿内左右分塑二金剐力士守护佛法。山门后的天王殿,中供大肚弥勒,背塑韦驮,左右分列四大天王,东西南北各护一天。再后的大雄宝殿供奉本尊一释迦牟尼或其他诸佛,是整个寺庙的核心。殿内两侧多塑十八罗汉或二十渚天。法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合之处,最后的藏经阁()是珍藏佛经与文物的地方。大雄宝殿两旁的东西配殿,东为伽蓝殿,供像三尊:波斯匿王()、柢陀太子()、给孤独长者(),两侧常供十八伽蓝神守护寺院;西为祖师殿,专祀该宗奠基与功绩卓著的祖师。其他尚有斋堂、客堂、寝堂、延寿堂、库房、浴室等按照东内西外——东边为僧侣寝居、西边为施主寝居的原则分布左右。在总的布局大体不变的情况下,个别寺院也常根据自己宗派、环境的需要而对部分殿堂配置加以调整,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均而不僵、严而不死的灵活原则。河北正定隆兴寺是纵轴式布局的优秀实例,北京碧云寺是沿山区地形布置、纵轴式寺庙的佳作。

三、园林布局

  园林布局可分城市型、山林型和综合型三类。城市型一般位于城市及近郊,寺外无园林环境,常有独立的寺园?园内以人工造景为主,其风格和构景特征与私家园林差异不大;山林型一般位于自然风景优美的山林村野,寺外具有园林环境或山林环境,以自然景观为主,辅以人工造景;综合型一般位于风景条件好、地形复杂的近郊,既有自然景观为主的构景,又有人工景观为主的构景,两种构景方式综合并用。

佛教四大名山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代表中国佛教的特质。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代表佛教的慈悲(爱心),九华山地藏菩萨代表大愿(孝道),五台山文殊菩萨代表大智(理性),峨嵋山普贤菩萨代表大行(落实),所以这四位菩萨在中国佛界的地位非常崇高,纵然不是在这四大名山,一般比较大的道场也都会供奉这四大菩萨。

1.大慈大悲观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不单是佛教徒,就连一般人也都知道,在一般民间信仰中也是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最受欢迎的一位菩萨。

在中国唐朝时候,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而简称观音菩萨,相沿成习,所以现在世人多称观音菩萨。唐朝以后,观音菩萨多被塑画成女性形像,就像一位慈母一样,以此来表现观音菩萨的慈悲。希望用母性的大爱,来表达菩萨对一切众生若赤子的慈悲。所以,菩萨本无男女相的分别,而是为了度化众生,因此在很多观音菩萨的感应故事里,菩萨大多以女身示现,这是众生对无私之爱祈求的感应,是观音菩萨慈爱的象征,也是菩萨形像多是女众的原因。

观音菩萨慈悲心重,真正是不忍众生苦,时刻不忘为众生拔除痛苦而施予安乐,经上说:「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

众生多苦,所谓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众苦交煎,正希求一种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辅助与指导,而菩萨悲智双运,所谓「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观音菩萨以其平等、普遍、广博的爱心,赢得了「户户观世音」的信仰与尊敬。

观音菩萨在《楞严经》中,以耳根圆通而被文殊菩萨称赞为二十五圆通中第一圆通,因为「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特别敏略,容易藉由听闻佛法或是梵呗唱诵而起信。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观音菩萨是善财童子所参访的第二十位善知识,善财到补怛洛迦山菩萨住处,观音菩萨为他解说「大悲行法门」。

而《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则是叙述菩萨观世音度化众生种种苦难,随时随处,应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予以救济。凡是遇到危难的人,称念观音菩萨的名号,菩萨便会实时观其音声前往解救。

中国民间根据《华严经》「五十三参」中,善财童子到补怛洛迦山观世音菩萨住处参访菩萨的说法,结合菩萨在浙江定海县东舟山群岛的诸多感应事迹,认定这里就是观音菩萨在中国的住处,名之为普陀山。沿袭下来,普陀山便成了信众朝拜观世音菩萨的圣地。

根据同样的典故,而有了「童子拜观音」的形像。又有人把善财童子与《法华经》中的龙女,共同做为观音菩萨的左右胁侍。现在我们最常见到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千手代表神通,千眼代表智慧,表示菩萨眼到手到,有能力随时随处应众生之所感而前往救助。

观音菩萨的慈悲,是真诚理性的爱心,等视一切众生如自己的儿女,以爱心呵护之,以智慧调教之,是悲智双运的代表。

2.解救苦难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地」是大地,「藏」是宝藏。大地能承载万物,含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是现代人所共知的事实,用来形容我们的心地也含藏无量的宝藏,要以孝道来挖掘。

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为我们介绍地藏菩萨在忉利天宫接受释迦牟尼佛的嘱咐,在世尊圆寂之后、弥勒菩萨成道之前,在这一段没有佛法教化的时代,用孝道代替佛陀教化众生。并介绍地藏菩萨在无量劫前为婆罗门女、光目女时,为了救度生前造诸恶业而堕入恶道的母亲,而发大誓愿,所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地狱当然是实有其处,但是在这个地方,它也是一种表法,表世间最苦之处,所以凡是至极苦难的时间与处所,都是地藏菩萨救度众生的场所。所以,地狱是地藏菩萨救度众生的场所,因为这里是六道轮回中最苦之处。

其实,地藏菩萨教化之处并不仅限于地狱,在这世间中,凡有苦难的地方都有地藏菩萨的身影。比如世间的种种天灾人祸,常常被形容为人间炼狱,当此之时,所有来帮助这些受难者人们,不都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吗?

关于地藏菩萨的故事,相传唐朝新罗国王族出身的僧人金乔觉,在玄宗时泛舟渡海来到中国。当他经过安徽池阳时,见九华山峰峦起伏,林木蓊郁,是修道的好处所,于是在山中择地而居,潜心修行,并得到当时山主闵公的护持。闵公之子又跟随他出家,法名道明,后来闵公又礼其子道明和尚为师出家。数十年后,金乔觉以九十九高龄示寂,肉身不坏,全身入塔。因为他生前笃行地藏菩萨的行愿,所以后人便把他当做是地藏菩萨的化身来尊敬。

现在九华山地藏菩萨的肉身宝殿,就是当年金乔觉的修道处。后人为纪念闵公护法之功与道明和尚传法之德,于是就把他们塑成一僧一俗的形象作为地藏菩萨的胁侍。

我们常见的地藏菩萨形像有许多种,一般广为流传的是佛经中所形容「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形」的出家人形像,左手持如意宝珠,右手执锡杖,或坐或立于莲花上,有些形像头戴五方帽,这是我们所熟悉的地藏菩萨法相。

3.般若智慧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是梵语音译,意译为妙德、妙首、妙吉祥。文殊菩萨是般若智慧的代表,经常出现在般若系的经典之中,与普贤菩萨同为华藏世界的上首。

经典中常说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诸佛之母,这是说般若智慧是诸佛的老师与母亲,众生非般若不能成就佛道,佛陀非智慧不能出现世间。但是般若智慧无形无相,不可触摸,经上常形容般若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很难用言语表达,故而用文殊菩萨做代表,给凡夫一个智慧形象的比喻,希望藉此而理解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提到:在东北,有个叫做清凉山的地方,那里有菩萨叫做文殊师利,他和他的眷属及诸多菩萨共一万人,常在山中演说法理。而在中国山西的「五台山」,因为终年积雪,夏天仍然寒冷,从来没有过炎暑,又叫清凉山,因此众人便以五台山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久而久之,这里便为信众们朝拜文殊菩萨的圣地了。

我们常见的文殊菩萨造像,是座脚跨青狮,手持如意(或宝剑、莲华等),头戴天冠,身披璎珞衣着,飘逸且雍容华贵,柔和中带着雅静的天人像。狮子是兽中之王,有「狮子一吼,百兽胆裂」之说,因此经中常常将佛陀说法比喻为狮子吼,形容佛陀的法音对众生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把狮子作为文殊菩萨的座骑,则是表菩萨智慧猛利,能伏一切烦恼。

文殊菩萨的智慧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要保持高度的理智,不可以感情用事。佛门有句话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有智慧为先导的慈悲与方便,才能长养菩提,接引众生。

4.德行圆满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的梵文名称是「三曼多跋陀罗」。他掌管一切诸佛的理德、行德,代表「德」与「行」。据说他有延命之德,发过十种广大心愿,决心要为佛教做弘法工作。

菩贤菩萨的美名尊号是「大行普贤」。白象是功德圆满的象征,所以普贤菩萨的佛像大都是头戴五佛冠,左手叉腰或执铃,右手执金刚杵,骑着六牙白象,这头白象是大圣天王的神体。

另外普贤菩萨的形象,在密教胎藏界是两手合掌,或左手执青莲,右手伸掌;而在金刚界则为右手执青莲,左手握拳。普贤在金刚界又称作「金刚萨埵」,即金刚手菩萨,是佛陀的护法神,也是各种金刚的首领。

普贤菩萨,是华严会上的上首菩萨,是菩萨最高行门的代表。经中说菩萨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而且纯一妙善,所以称作普贤。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参访的第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普贤菩萨。菩贤菩萨为善财童子说十种广大的行愿,善财童子因此而圆满成佛,所以称为大行普贤菩萨。

十大行愿是普遍而广大的修学原则,是佛法中一切行门的高度概括,是一切菩萨成佛的必修课程。一切众生依此行愿而圆成佛道,一切诸佛依此行愿而教化众生,因此在因地的菩萨称为位前普贤,位后普贤是倒驾慈航诸佛的称呼。由此可知,普贤菩萨是代表普遍而广大的修行方法,人人依之而行都是普贤菩萨,因此不能执定他只是一尊菩萨而已!

中国的信众根据《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所说:西南有山名曰光明,普贤菩萨游处其中,便认定座落在中国西南四川省境内的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我们常见的普贤菩萨像,大多是头戴宝冠,身披彩衣,手持莲花,华上置经,面如满月,乘坐六牙白象的天人像。象的特征是力大而稳重,所以常用来形容菩萨的修行勇猛而稳健,不急不躁,徐徐疾进。象是白色,表心地清净;表菩萨以六度含摄万行,牙尖破障,不畏一切障。菩贤菩萨和文殊菩萨,同为华藏世界的上首菩萨,与毗卢遮那佛,同称为华严三圣。

综观上述,我们可以了解观世音菩萨的仁慈博爱、关怀一切,地藏菩萨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文殊菩萨的甚深般若、广大智慧,要得到普贤菩萨的大愿大行,踏踏实实地做到,才算是真实的孝慈与智慧。所以四大菩萨代表着中国佛教的特质,也是佛弟子学习的典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a23620a76c66137ee0619d0.html

《中国佛寺殿堂的构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