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夕的古诗大全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精选关于七夕的古诗大全
【篇一】精选关于七夕的古诗:七夕
唐代:李贺
别浦今朝喑,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赏析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一写天上七夕,牛郎织 女相会;一写人间孤男,夜半怅然怀愁。银河是牛郎织女一 年一度相会后重又分手的地方,因此称“别浦”。今夜别浦 云水迷茫,星汉闪烁,牛女在鹊桥上还能依相偎珍惜这美好 的一瞬,互诉别后一年来的相思深情。虽然匆匆一面,仍不 免执手相看泪眼而黯然离去,但他们毕竟是喜得重逢,欢情 如旧,悲中有乐。默想自身,一年前此夕定情以后就天各一 方,重会无日。此刻已到了夜半,正是牛女情浓时;而诗人 则只能怅卧罗帷之中,瞪大了眼,在相思中煎熬,心头的愁 云越压越重,何况今后能否再见一面也在未知之天,真是“思 牵今夜肠应直”(李贺《秋来》相比之下,自己的苦况远 远超过了牛女。首联透过对比,宾主分明地对自己的相思苦 情作了深一层的刻划,可谓岀手不凡。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一夜容易,但在离人的 心里却又是那般漫长。新月终于悄悄地挂在天边,喜鹊搭桥 的时限也已到来。鹊群无可奈何地辞别了银月照映下的人间
穿线乞巧的少
女,鼓翅飞离而去。牛女重又陷入痛苦相思岁 月之中。天色渐明,拂晓的轻寒,秋花映入诗人的曝衣楼。 七夕曝衣,是当时的习俗。“花入曝衣楼”这一凄清的情景, 定会勾起诗人对一年前七夕定情的缅怀,曝衣楼或许就是他 们定情的场所。本来,诗人长夜不寐,一缕情思时时萦绕着 那远去的恋人;如今七夕刚过,只有秋花辉映于曝衣楼上, 当年伊人的倩影却已渺如黄鹤,杳不可见。这一颔联借用坏 境的陪衬和触景生情的手法,表现岀时间的推移和诗人难以 为怀的悲怆心情。
“天上分金境,人间望玉钩。”天已经大亮了,诗人还 痴痴地凝望着碧空的半弯缺月,潸然欲涕。月亮本就像一面 明镜,眼下却只剩下半轮,真成了破镜。牛郎织女可能都各 自拿了一半,苦苦地隔河相望了。然而人间的破镜却难能重 圆。望着望着,他多么想借助天上的玉钩把两颗破碎的心钩 连到一起,有情人总该重归于好。颈联又着想天外,运用浪 漫主义的妙笔,给这一幕爱情悲剧渲染上几丝美丽的光彩, 虽然这毕竟属于幻想。
“钱塘苏小小,又值一年秋。”幻想终于破灭了,诗人 又回到了残酷的现实中。他日思夜想的恋人,可能是像南齐 钱塘苏小小那样的名妓。年前一别,刻骨铭心,不觉又到了 秋风瑟瑟的季节。别时容易见时难,诗人的遭际竟然比牛女 还要不幸。面对茫茫的前景,一阵阵难以言说的隐痛又袭上 诗人心头。这一貌似平谈的结尾,蕴蓄着无限缠绵的情思, 表现岀怅恨不尽的意味。
全诗以构思的新奇、抒情的深细以及语言的工整稳贴见 胜,与李贺歌诗常见的惊才绝艳、橄丽诡奇多少有些不同。 他遣词造句均是生活中的常语,抒情含而不露,味而愈出。
特别是章
法构思之妙实足令人折服,全诗从夜半写到天明, 又以牛女的相会映衬自身的孤处,天上人间,融处生哀,充 分显示出作者过人的功力。黎简《李长吉集评》说:“昌谷 于章法每不大理会,然亦有井然者,须细心寻绎始见。”此 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篇二】精选关于七夕的古诗:七夕
宋代:杨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赏析
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宋的这种主理的诗,对那些喜好 诗的人来说,常有味同嚼蜡之感。但诗如能用简捷的句子, 深刻地表达一种哲理,也不能不说有其特殊的妙趣。杨朴的 这首《七夕》,就是具有这种妙趣的哲理诗。
诗的作者从牛郎、织女七夕踏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发 端,别出新裁,表达了作者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未会牵 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前两句设问:弄不懂牛郎到 底打的什么主意,是怎么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来织满天 的锦绣云霞。这里的“须”字,是一种怀疑和否定,从正面 来解释,就是没有必要来邀请织女作这一切。这两句来得非 常奇,岀人意料,因为很多人把把牛郎织女的神话作为美妙 的故事来接受,对其中所包含的意义从未提出过质疑。以为 神胜过人,天上的仙女自然比人间的一切都要聪明许多。但 诗人却对此表示怀疑。前两句的这种怀疑只涉及到神话故事
本身,但这已足以造成悬念。这两句为诗的
末联所发的奇论, 做了有力的铺垫。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己多”。这两句是说: 年人们都要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天上的织女乞求赐予刺绣、 纺织等的聪慧、智巧,但实际上,人间的智巧己经是很多了, 多得有点可怕。诗人在这里并非是在赞扬人间的机巧,而是 来了一个大转弯,诗人此时想起的不仅仅是人间创造幸福的 巧智,还有行恶的智巧:有巧取牵夺,互相倾轧,以及繁复、 杂多而又绞尽脑汁的勾心斗角。诗人赋予末一行诗中的“巧” 的含义已经不同于第三行诗中“巧”的含义。恰是这种新的 含义,不无道理,但又非常出人料想地拓宽了诗思的领域, 这就便诗的情思和哲理向更深处开掘,一使诗具有了横空出 世、奇崛诡辩之美。当人间充分运用他的机巧来进行勾心斗 角的时候,要邀织女来已无意义。从四句诗的整体和诗情的 深入来看,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表现得很是恰当、巧妙、深 刻。


杨朴在那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种思想和见识是很深刻 的,加之诗语简练、晓白、朴实,就使诗思凝重、洗练,富 有趣味。
【篇三】精选关于七夕的古诗:七夕
唐代:罗隐
络角星河菌茗天, 应倾一家欢笑设红筵。 谢女珠巩箧, 香帐尽写檀郎锦绣篇。

簇成排窈窕, 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赏析
七夕,阴历七月七日,相传为牛郎渡过银河与织女为一
年一度相会。这天晚上,民间陈列瓜果,穿针乞巧。这首诗 就是写七夕的。首联「'络角星河菌茗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角是二十八宿中的角宿,络是网络,当指雾气网络在角宿上。 星河,天上的银河,是分离牛郎织女的。菌茗天,是荷花盛 开的天气。大概想彖牛郎织女在银河边看到角宿和荷花。这 是说的天上情景。下句指人间,有一家人家欢笑地在院子里 铺置红布的筵席,摆上瓜果,来穿针乞巧。
次联:“应倾谢女珠矶箧,尽写檀郎锦绣篇。”谢女檀郎, 指女子和男子。这家的女子把箧中的珠子倒空,要这家的 男子写岀歌咏七夕的锦绣诗篇,放到那个箧里。这里就要写 七夕的诗而言。巩:小珠。三联:“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
穿罢拜婵娟。”
上一句指天上,香帐制作成功,安排得很美 好。李商隐《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这是制作结婚用的圆帐。牛郎织女相会,也要制作圆帐。簇 是指丛聚成团,把香罗几重叠起来缝制圆顶帐子,正是丛聚 成团,故称簇。窈窕,状美好。“排窈窕”,既指安排得很好, 也指安排好织女,窈窕也指女子的美好。这联下一句指人间, 那家人家的妇女引线穿针来乞巧。穿好针来拜美好的织女 星。婵娟,美好,指织女星。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古代计 时的铜壶滴漏报天将亮了,牛郎织女又要分别了,所以惆 茫然,这样相会的佳期又要等一年。
这首诗的特点是用对比写法,第一句写天上的景物,第 二句写人间的情状,有景物,又有欢笑,构成天上与人间相 对照。二联专写人间,不提七夕,在“锦绣篇”里暗指咏七 夕。三联又是对照写法,“香帐簇成”指天上,“金针穿罢” 指人间。“铜壶漏报”二句指天上。此外,第一联写人间“欢 笑”,与第四联写天上惆怅相对。一乐一悲,构成映衬。再 像写谢女的空出箧子来装檀郎的锦绣篇,写人间男女在七夕 的欢乐,又与牛郎织女的临别惆怅构成映衬。在这样的映衬 里,就是衬出天上不如人间了。再就写天上或人间的词句来 看,首句、五句、七句、八句写天上,二句、三句、四句、 六句写人间,即四句写天上,四句写人间。但这首诗题为《七 夕》,应以写牛郎织女相会为主,因此使人感到作者还是看 重人间,所以这样安排。作者写人间的欢乐胜过天上,在当 时有这样的想法,是非常难得的。 【篇四】精选关于七夕的古诗:七夕

唐代: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赏析
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七夕相会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 晓。这首以这样一个凄婉哀怨的悲剧故事为题材的小诗, 抒发了钟情男女的哀怨与离恨,诗人对这对有情人寄予深深 的同情。
首句“烟霄微月澹长空”由写景人手。一弯残月挂在高 的夜空,显得孤寂凄凉。这为牛郎织女七月初七的相会提 供了背景,同时渲染一种气氛,这种气氛与人物的心境相合。 从首句对环境的描写,使读者即便不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 也会感悟到《七夕》令人感伤的基调。
“银汉秋期万古同”中“秋期”二字暗扣题面,“万古 同”三字承上句意,表现了自然界银河天象的永恒状态。意 思是说,“秋期”的银河总是“微月澹长空”,从而进一步渲 染了凄凉的意境。另一方面也说,分居银河东、西两边的牛 郎织女,一年之中只能怀着深长的情思隔银河相互眺望,“惟 每年七月初七夜渡河一会”。这是多么可悲、可叹的故事!于 是,诗人以咏叹的抒情笔调写道:“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 并在此宵中。”每年七夕,苦苦等待的有情人终于相聚在一 起,说不尽绵绵情话,道不完思念爱慕之意;他们会珍惜分 分秒秒难得的时光,温存相守,彼此慰藉,享受着无比的欢 乐与幸福。遗憾的是良宵苦短,短暂的欢聚后,留给他们更 多的则是无尽的相思和难耐的凄寂。相会的欢乐,离别的痛 苦,这一切都发生在七月七E1夜,由牛郎和织女
来品味。
全诗紧紧围绕“七夕”神话着笔,景合情切,不蔓不枝, 后以尾句中的“此宵”扣合题面“七夕”。
【篇五】精选关于七夕的古诗:壬申七夕
唐代:李商隐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 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赏析
前六句讲的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一二句讲的是织女 驾车渡河,与牛郎相会,他们相会之后,害怕此夜良时将 逝,所以“起视夜何其”,直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三四句讲 的是牛女相会时,牛郎好像听到了织女环佩的声音,又好像 看见了她如花之貌,风轻轻的吹来,所以佩响轻微。日薄, 所以花容不萎。想象织女于黄昏时动身离开,故曰“日薄”。 五六句讲的是月桂为他们传送嫩香,白榆为他们投影翳蔽,
成就他们好合。
末联讲的是织女不想要人间知道他们相会的事情,忌有 都卜肆中识灵槎的人。抒发了自己深切的感叹。末句讲的 是双星不想人间知道他们的秘密,深怪成都占卜摊子上的严 老头子懂得灵槎而多管闲事。从字面上看,只能作如上解说; 至于还有什么特定的寓意,尚无有力证据,不敢妄言。
全诗诗人以织女自况,以牵牛比牛党,令狐绚。 【篇六】精选关于七夕的古诗:七夕歌
宋代:张耒
人间一叶梧桐飘, 神宫召 集役灵鹊, 桥东美 人天帝子, 织成云 雾紫绡衣, 帝怜独 居无与娱, 自从嫁西 后废织纟壬, 贪欢绿 不归天帝怒, 但令 一岁一相逢, 别多 会少知奈何, 匆匆 离恨说不尽, 河边 灵官晓催发, 空将

泪作雨滂沱, 泪痕有尽愁无歇
寄言织女若休叹,天地无情会相见。 犹胜嫦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广寒殿。

赏析
这首诗是根据牛郎织女的故事而写成的乐府歌行。南朝 梁殷芸《小说》(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七月令》弓I云:“天 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 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纟壬。 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这则神话将牛 郎织女的被罚阻隔天河,诿之于织女的嫁后贪欢,懒惰废织, 带有封建社会歧视妇女的思想遗毒。这首诗虽取材于此,但 作者却是讴歌他们的深挚爱情,同情他们被迫分离;结尾又 以“夜夜孤眠”不嫁人的嫦娥与之作比,似在喑示天地间较 牛郎织女更为不幸的大有人在,足以启发人们深思。
全诗可分四段。开头四句为第一段,点明时令和鹊桥。 “人间一叶梧桐飘,蘑收行秋回斗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西方之神“舊收”开始行司秋令,北斗七星的斗柄已指向西 方了。金风飒飒,银汉迢迢,星移斗转,这是多么迷人的夜 空。这时“神官召集役灵鹊,直渡天河云作桥”。神宫召集 喜鹊,役使它们直渡天河,云集为桥,以渡织女与牛郎相会。 这四句诗通过具有时令特征的景物和神话中的鹊桥显示七 夕已到,为牛郎织女相会布置了环境,渲染了气氛。
“桥东”以下十二句为第二段,追溯牛郎织女唯七夕一 逢的原因。写了织女婚前、婚后和被谪归河东的全过程, 内容与《小说》大致相同。但文辞流美,叙述宛转,富有情 韵,远非《小说》可比。特别是增加了 “绿鬓云鬟朝暮梳” 一句,与充满着旷怨之情的“辛苦无欢容不理”形成了鲜明
的对比,表现了她“河
西嫁得牵牛夫”,伉俪相得,极为如 意的心情。她由“容不理”变为“朝暮梳”,是热爱男耕女 织新生活的表现。诗人加上这一句,丰富了织女的形象,突 出了她珍惜爱情、追求幸福的性格,使一个“得此良人”, 心里甜丝丝、美滋滋的新嫁娘的身影跃然纸上,而那“贪欢” “废织纟壬”之说,已成了苍白无力的欲加之罪。
“别多”以下八句为第三段,写牛郎织女七夕乍会又离 悲痛。一年三百六十日,他们只有一个晚上能够相会,真 是“别多会少”,但这是天帝的命令,无可奈何。如果是个 忘情者,倒也罢了,却偏偏想起了从前夫唱妇随的无限恩爱, 怎能不痛苦万分。他们匆匆相会,离愁别恨还未说完,可是 “烛龙已驾随羲和”。神话传说中的烛龙(在北方无日处, 目发巨光,睁眼为昼,闭眼为夜),已随御日车之神羲和拉 着太阳从东方升起,一年一度的七夕就这样消逝了。守在河 边监视他们的天官严厉执行天帝的命令,不管她们“相见时 难别亦难”,天刚亮便无情地催促织女踏上“鹊桥归路”。她 心痛似绞,喷涌的泪水,化作了滂沱大雨。但这是无济于事 的,因为“泪痕有尽愁无歇”,有尽的泪水又怎能冲洗掉无 穷的离愁?这八句诗通过“恩爱多”与“别多会少”、“说不 尽”与“烛龙已驾”、难割舍与灵官催发、泪有尽与“愁 歇”的矛盾,把织女内心的痛苦刻划得入木三分,真切感人。
最后四句为第四段,是对织女的劝慰之辞。大意是说, 女你不要悲叹,天地固然无情,但你与牛郎一年一度总会 相见一次,比起“夜夜孤眠广寒殿”的嫦娥来不知要好多少 倍。天地之大,不仅只有嫦娥永久孤眠独宿,“东家头白双
女儿,为解挑纹
嫁不得”(元稹《织夫词》);“所嗟不及牛女 星,一年一度得相见”(施肩吾《古别离》)。人间羡慕织女 的怨女真不知凡几,望夫石之多,亦是见证。诗人将嫦娥作 为孤凄女子的化身,通过她与织女的对比,深化了主题。
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不仅写了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场 面,还追叙了织女婚前婚后的有关情节,展示了她心情变化 的三个过程:嫁前“辛苦无欢容不理”;嫁后“绿鬓云鬟朝 暮梳”;谪归“泪痕有尽愁无歇”。由怨而欢而悲,机声、 指、愁容、欢态、叹息、眼泪都写到了。诗篇多层次、多侧 面地表现她,使一个富有立体感的血肉丰满的少女形象活跃 在读者面前。这是这首诗超过同题材的一般诗词的地方,无 怪乎《侯鳍录》云:“此歌东坡称之”。
这首诗四句一组,一组一意,通俗流畅,平淡自然,是 诗人“满口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 (《贺方回乐府序》)的创作主张的体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a4d724c75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71.html

《关于七夕的古诗大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