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电影《樱桃的滋味》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伊朗电影《樱桃的滋味》解析(连载)/王一持
《苍蝇不会自杀》
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影片《樱桃的滋味》浅析王一持
不知从哪里开始,但总得有个开始。此文的开篇就像《樱桃的滋味》中的男主人公巴迪那样横空而来。伊朗电影导演阿巴斯在他的这部深拥生命本真、满溢人文关怀的史诗里,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蕴载着几十暑生命沧桑的中年男人、一个和我们一样仍在活着的人。接下来这个人便开始了他的一段旅程,那么本文亦就随影片中的这个人一起上路,尽管我们都已然在路上。
关于《樱》片的主题,可以作多种读解。在表层上,它的情节主题无外乎是一次对生命归宿的找寻。可深入内里,主题便有了其泛所指空间:对人性的深入探析;对人的生死价值体系的诠释与建构;对人生的诸多思辨与体认;对历史、宗教、人文精神的展示与比照无不可在片中就着樱桃的酸酸甜甜去慢慢品味。
下面,先谈一下本片的类型问题,在总体视象上本片似乎可定位为公路片,就如另一知名的好莱坞公路片《末路狂花》一样,(关于《末》片的读解详见此前我的文章——《花儿在阴沟中怒放》都是发生在公路上的故事。但先不细化,单从两种文化大背景(西方好莱坞电影VS亚洲伊朗民族电影下来进行分析,放开故事本身不论,两片所显现的也绝不是一种风味,包括其剧作的叙事策略及外现的张力。谈到此正好引出我下面的观点:其实我对伊朗电影向来是较不愿给其定位的,因为其自身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及相关人文状况已决定了伊朗电影自身的独具性。《小鞋子》《白气球》《何处是我朋友家》《天堂的颜色》等成功的儿童片到《橄榄树下》《生生长流》及我们正在谈析的《樱桃的滋味》一片,伊朗电影(尤指当代电影所呈现的文化风状正是来自于他们所特有的审美情趣及相关的文化源引。但阿巴斯的《樱桃的滋味》却从其本民族的土壤里发掘出了一个可昭示于全人类的世界性命题——生命。这样,《樱》片就做到了题材的民族化本体,世界化外延。我这里不知恰切与否,总之,不愿将本片归于任何类型化模式内,估且就当其为一首让我感动、给我悲喜的生命挽歌吧!
还是回到本文开头的“一个人”的话题,好开始下面对剧作结构、情节链条及风格样式等的浅析。本片情节平实没有大的起伏,但编导又是如何来结构全片推展剧情的呢?其实本片的编导让主人公巴迪在一出场就扔给了观众一个包袱,这里面自然是本片的叙事策略中的一一大重招——悬念。编导者在结构全片时,在人物前史上故意进行了“留白”,使人物的“三W定律”(whatwhowhere得以升位。巴迪一开始开着车在路上寻找,寻找什么,找什么人给帮忙、帮什么忙,剧作中的情节链条第一张力就已在此设置完成,然后观者的心理探知欲上升到一定档位后,编导又让巴迪向年轻士兵问出了那句话:你看到那个洞了吗?至此巴迪开始讲清他的目的,本片的第二悬念点便又接踵而至——他为什么要自杀?他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方式自杀?剧作情节链中的又一上位点又成功地设置完成。接下来的过程,就是巴迪的一次次寻找。这是剧作围绕本片的人物行动线所作的相应设置。那么,本片的结尾,在一段黑场后,画面的影调从昏黄厚重变为了翠绿青盈,主人公巴迪走入画面与编导主创及山坡上的士兵一起置身于生命的葱绿里,和着那从心底升起的一段悠扬激越的小号乐曲。种剧作编排,这种间离功效,我认为恰恰是全片的点睛之笔。同时此处也可看作是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提到的文章之“大收煞”同时可把巴迪仰躺在雨夜的墓穴中至黑场看作为“小收煞”。这两处出色的运用,恰恰是全片的全部精神实质、神髓得以传达的有力而必要的桥段。从黄至绿,从死至生,这份生命无始无终的自然从容、这份放下后的云淡风轻、满眼葱绿如清风一般直入心怀。
下面再从剧中人物、细节等处浅谈一二。先说人物,除了男主人公巴迪外,其余的人物

均是编导十分不着痕迹且十分到位的按剧情进展而渐进设定的。一路上,巴迪先后遇到民工、年轻士兵、工地看守、神学院学生及至到最后那位在博物馆工作的老人。这些人物的国别、地区亦不尽相同:阿富汗、库博、土耳其等。这样设置就更能体现不同宗教、文化、民族习惯等所带来的诸多反馈,为全片这一探析全人类生命内质的主题带来更多利素。另外,这一串人物符码也更好地展示了全片的时空风貌。但同时,我认为全片有一个较大的败笔,就是对最后重要配角——博物馆老先生的大段关于樱桃及自身相关前史的介绍。我个人一直不太欣赏这一段落,觉得阿巴斯在此处没有太沉住,而是有些说戏、道主题之嫌。其实就全片整体的这种淡定、稳、厚、深远的风味来讲,再加上全片有“大小收煞”的处理,已完全没必要让老者用大段的台词来诠释。只要略一带过就可。全片即使台词及细节中无一处“樱桃”二字出现,但这也对片名及本片内容均无防碍。观众一样可品尝到樱桃的味儿。
关于剧作中的细节,我有几处印象较深。首先是巴迪在屡遭拒绝后正无望地向前行驶,车轮突然陷入地缝,这时从山坡上纷然下来一群民工,他们二话没说地帮助了巴迪,将车又抬上正轨。这看似十分生活且不经意的小细节恰恰内蕴很深,我认为阿巴斯是想通过此处细节诠释生活本来如此,有绝望亦有希望,万事都随缘即得吧!另外,还有一处是关于二十铲土与巴迪的影子。巴迪反复向他人解释请人用二十铲土埋了他即可获钱。但当巴迪无望时,巴迪的身影落入了工地正由铲土机来渐渐填平的深坑中,身影正被埋葬,但人还在地上活着,这份滋味又是由第几颗樱桃而来?这处细节的运用我认为十分出色。
谈毕以上剧作的结构、叙事策略及相关诸点,下面结合世界一些知名影片来浅析一下《樱》片的剧作风格、流派及文化分野。本片的结尾与法国导演阿伦·雷乃的意识流影片《去年在马里安巴德》的结尾虽都属开放性质,《樱》片片尾未具体确定人物的生或死,《去年在马里安巴德》的结尾亦未明确,但《樱》片的结尾更运用了“间离”效果,使其开放的结尾更有新意。另外《樱》片在与法国新浪潮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时期的影片(如《四百下》、《罗马11时》等片又有很大不同,在叙事上、风格上更注重于人物在内心世界的个人行走,二度空间更为明显,白描社会现状的着力度相较来说并不太大。正如我在前面所说,伊朗的电影是世界电影的一个较特立的文化体。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种精神境状中的文化会产生其相应的艺术作品。那么,《樱》片的流派、风格在此可回归到伊朗的本土来思考定位,当其已成其形,状其态时再溶汇到世界电影之大江海中,它形成一股暖流也好,打出一圈涡旋也罢,都已契合了以阿巴斯为首的伊朗电影的风流神髓——“大于无形”。无形但不可无味,樱桃的滋味与李安在《饮食男女》的片尾处让老汉尝到的味儿到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生活的味儿、生命的味儿、活着的味儿。其实,无论人生多么痛苦、我们内心有多么脆弱,不论我们尝到的是什么样的滋味,在心中都应有保有一份坚强。在脆弱中坚强,这是我们应有的一种姿态。(待续)
(选自王一持著作《世界名片读解》,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寻找快乐
——读《樱桃的滋味》有感
人生如一条流淌的长河,每一滴水,碰撞发出的叮咚声,每一层浪翻滚产生的哗哗声,都值得我们去细细聆听;人生似一片漆黑的夜空,无论是皎洁的明月,还是闪闪发光的星星,都需要我们去慢慢欣赏。
《樱桃的滋味》一文主要讲了:巴迪想要自杀,遇到一老人,老人给他讲了自己的故事:老人也曾经想过上吊,那一次因为绳子抛不上枝头,只好自己爬上树,却发现了樱桃,并品尝到樱桃的甜蜜,明白了,也懂得了,看清了很多人生隐藏的闪光点。终于,老人振奋起来,在无限精彩中活下去,直到今天。
是呀,生活中,其实隐藏着很多不易察觉的快乐。而很多自杀者,早以对生活充满厌恶,对它怀以一种绝望的心态,自然不会对他露出灿烂的笑脸,那该如何寻找快乐呢?

贫穷者,不必为自己的穷苦自卑、绝望。你必须知道,世间有一种美丽叫清贫。快乐,只要是心灵的满足,没有规定是财富的充裕。没有金钱,同样可以过得很快乐;清晨,在草地上追追蝴蝶,看看小花,晒晒太阳,伸伸懒腰。正午,在大树下乘乘凉,唱着歌儿,朗读一下如画般的古诗或散文,一边看景一边学习。傍晚,在稻田里坐下来,静下心,侧着头看夕阳下山,盘着腿瞧晴蜒降落,静心感受黄昏中的神秘气息。夜晚,听知了的声声歌唱,寻莹火虫的点点星光,提一只灯笼,到东家谈两句,到西家闹几回。这样不是很好吗?何必一定要山珍海味,金碧辉煌,荣华宝贵呢?
残疾者,不必因自己的缺陷而自卑,而羞愧。你也是一道风景,你也是一个奇迹!残疾人也有能力,加上信念,能胜于常人!看金晶,爱海凯·凯勒,看千手观音的聋哑表演者,看残奥会上的英雄!只要有信念,盲人也能看到世间的色彩,聋人也能用心顷听万物的歌唱。断脚者用独腿走遍天下,打造奇迹,缺臂者描绘世界,铸造辉煌!
看吧,这就是快乐。也许你会说我是一位魔术师,把原本枯燥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有声有色。其实,快乐本来就躲在生活中,要靠你耐心挖掘,仔细寻找。找不到的话,就是你的心态不对了。面对生活,首先不得心烦,更加不得厌恶。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冰霜,都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这样,快乐才会寻声而来,闻名而至。
不要总是埋怨生活没有快乐,只要你乐观地寻找快乐,总会在你微笑回头的一瞬,送上热情的笑意。六年级
哲学电影《樱桃的滋味》
早在去年在北京电影学院听周传基老师给我们讲关于电影时空的专题报告时,周老师就建议我们抽时间去看看伊朗的电影大师阿巴斯的作品,他的电影非常独特。直到最近才有机会欣赏到大师的作品《樱桃的滋味》。影片描述了一个想要自杀的中年人,他在一棵樱桃树下为自己挖了一个坑,想出钱找人将自己埋于此坑内。他先找到一个当兵的少年,少年并没有说出什么理由,只是认为这件事不能去做,并且匆匆的跑掉。随后又找了个青年的神夫,他认为杀死自己与杀死别人是同等的罪恶,劝阻他回头是岸。最后,他找到一位老者,这位老者告诉他自己也曾自杀过,当他爬上樱桃树去绑绳子的时候,无意品尝到一棵樱桃,他觉那很美,并且他看到了象征希望的日出,于是他打消了自杀的念头。最后这位中年人很无奈的躺在他自己挖的土坑中等待黎明的出现!这是一部哲学电影,甚至里面还包含了佛教思想。我记的佛教中有这么一则故事,当有人问佛祖“佛教”到底是什么时,佛祖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只是随手捡起身边的一朵鲜花,然后面带微笑的看着对方。这与那位老者品尝樱桃滋味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对美好事物的一种向往与追求!这是我们生命存在的一种动力。那个中年人为什么要自杀,影片并没有告诉我们,实际上在探讨人的生命为什么要存在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这也是各种宗教在研究的主题。人们其实无法能从正面回答生命为什么要存在,但是人们都能肯定回答的就是不能轻易的灭绝我们的生命,无论说的出理由还是说不出理由,我们都不能轻易的将他灭绝。也许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樱桃与鲜花,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当你绝望时,你是否能去看一次山上的日出,当那暗示一切都能重新开始的红色阳光照在你悲伤的脸上时,你是否还有勇气继续的生活下去!整部影片的背景颜色已黄色调为主,有点宗教感伤主义的感觉。主人公总是孤独的架着一辆吉普车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行走,一方面隐喻他的人生道路崎岖坎坷,一方面表现他内心的焦虑与不安。有一次他差一点开到山涧中,多亏周围的村民相救才得以脱险,暗示他最后的得救!影片整体比较流畅,特别是拍摄人物对话时基本不使用传统的正反打,只是主人公自己的画像在屏幕中,而且电影空间比较开放,人物活动场所绝不局限于银幕之内,你会感觉到在屏幕以外的空间任然存在某个人或正在做某件事,整部影片叙事流畅而不拖拉,确有大师风范!
阿巴斯的代表作《樱桃的滋味》好在哪里?
今天看了阿巴斯的代表作《樱桃的滋味》我觉得将这样一部电影作为一个导演的代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a76cddc1a37f111f1855b85.html

《哲学电影《樱桃的滋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