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早期发展史

发布时间:2020-08-27 00:38: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梅花香自苦寒来

——记长乐籍华为公司常务副总裁郑宝用先生

初夏的一天,郑宝用先生回到母校长乐一中,把自己学业、事业上成功的经验和体会,献给自己母校的老师和校友们。郑宝用在一中学籍档案卡片上记载:数理化毕业成绩,数学99分,物理97分,化学97分。80年高考,以数学和物理都是99分的成绩,考上华中理工学院。老师的评语:思维能力强、善于独立思考、学习成绩优秀。二十多年来,郑宝用先生在学业和事业都取得了成功。他为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工程师、常务副总裁、美国华为北美公司总裁、华为公司财经管理委员会主任、教育部认定的华为博士后流动站主任导师、深圳市人民政府科技高级顾问、广东省人大代表、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科协理事,他是长乐市人民政府经济顾问团最年轻的成员。听完他的报告,让人们想起了“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古诗。

免费脚底按摩

  郑宝用1964年5月出生于长乐玉田镇玉田村一个普通的家庭,兄弟五人仅靠他父亲一人在玉田卫生院当炊事员维持生计。l978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长乐一中,他和他班上的同学一样来自农村,艰苦的生活条件,成就了他不怕困难、努力学习和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

  当时整个年段共8个班,5至8班是城里,条件比较好的,1至4班都是从乡下抽选上来的,条件比较差的。他记得当时寄宿在一中的时候,睡得是统铺,每个人睡的地方不到四十厘米,约二十五厘米到四十厘米之间,是绝对不能躺直着睡觉,一定要侧着睡。记得当时厕所就在宿舍边上,男女厕所中间只有一盏灯,晚上1O点钟宿舍熄灯之后,大部分都是1至4班的同学跑到那一盏灯下去读书。当时他们都觉得应该读好书,不能辜负老师的期望,所以应该说都是比较努力学习的。当时他所在的高二2班,总共43名同学,当时高考录取比例为百分之一左右,不象现在录取这么多。43名同学中39名同学当年考入大学,录取率达百分之九十多。

  在长一中寄宿的两年里,他每两个星期回玉田一趟拿番薯米。从城关走到玉田,一趟要走两个小时,由于家里条件差,没有鞋穿。记得第一次回家,穿着拖鞋。他父亲问,走这么长的路,拖鞋拖坏了怎么办 后来他就把拖鞋背在背上,走在返校的路上……后来,不论是回家还是返校,他都是打着赤脚。后来,他在学业和事业都取得了成功,当有人问起郑宝用,你的脑袋为什么这么好用 他风趣地回答:是因为读高中时,每两个星期来回两趟共四个多小时的免费脚底按摩啊!

六十元读大学

  郑宝用回忆说,当时高考之前有统考,他统考的成绩是莆田地区第一名,还得了一百元钱的奖金。他将奖金中的四十元钱给了他父亲,自己就靠六十元钱读完四年的大学。他在学校的时候利用帮老师修自行车和帮学校网球队修球拍挣一些钱,买一些书。

  至于当时他为什么想报考华中理工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则和一部名为《珊瑚岛上的死光》的电影有关系。看完后他一直觉得激光特别神秘,便到处找激光的专业,后来找到了华中理工学院的激光专业,就去报考。到了大学后,发现很不公平,他的成绩比班上同学的高考总分成绩,多了一百分以上。但那时候,福建学生的成绩普遍都很高。由于在中学数理化的基础扎实,总之在大学的几年,他学习比较轻松。

  到了学校后,他才发现激光不是很实用的技术,于是就学了好几门其他专业的课,计算机专业、自动化专业、无线电专业、固体物理专业等,他都学。多学几个专业可以帮学校多做一些事情,多挣一点钱,多买一些书。他当时的想法就是这么简单。可后来在工作实践中还都派上了用场。他l984年毕业后继续读研究生,1987年2月获理学硕士学位。1987至1989年留校带研究生。在武汉九年的学习和研究,他一直处在光电领域的最前沿,充分了解中国国情,也为后来南下深圳创业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自己的交换机

  郑宝用介绍说,当时我们国家特别需要交换机,所以一直在研究。国外产品长期垄断中国通讯市场,价格居高不下,是造成国内电话装机费用居高不下、电话不能迅速普及的重要原因。那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装固定电话要排队、请客,且价格极高。在一个中等城市,装一部家庭电话需要排半年队,花4000多元的“电话初装费”,而单位用户要花5000元左右。当时,中国固定电话的整体普及率尚不到10%。处于短缺经济时代的中国对交换机的需求量很大,国外产品价格很高,利润丰厚。80年代中后期,国内出现了200多家小型的国营交换机厂家,但是,技术落后,只能生产一些小型交换机,主要销售到酒店、厂矿等用户。交换机当时每门成本只要70元人民币,售价是450元美金。而且客户要买交换机,要排长队,要预付定金,一般半年后才能供货。当时只要开通500门的交换机,省领导都会到场剪彩。华为产品投放市场第二年,就赚了3亿元人民币。郑宝用先生亲自主抓此事,各个部门都立下了军令状。为保证进度,华为决定选择国内合作厂家。这是国内首次开发这类过流防护器件,技术难度很大,工艺要求复杂,要求厂家15天内开发出样品。一直到大年三十晚上,双方技术人员还在紧张工作,丝毫没有过年的感觉,有的只是巨大的压力。为了鼓励大家的干劲,郑宝用先生对万门交换机的开发人员说:“你们研制吧,开发出来我保证卖出去10台、8台的!”

  几年的市场运行证明,华为采用的防护方案效果十分理想,彻底解决了我国电信网络线路条件复杂的问题。用户直接搭接220V交流电,用户电路丝毫不损,拆除高压后,用户照样能够正常通话。这宣告华为终于推出了自主研发、拥有知识产权的C&C08万门交换机。C& C08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在技术水平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又符合中国国情。该机型推向市场以来深受用户欢迎,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对民族工业的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并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仅1995年就创产值13亿元。继C& C08程控交换机之后,郑宝用在C& C08一体化网络平台、用户光纤接入网、TW宽带交换机、SDH传输设备、数字微蜂窝和移动通信领域组织和团结青年科研人员向新的技术领域进军,都取得新的成果。

  郑宝用l989年到华为公司至今,主要负责公司产品和市场战略发展的规划工作。在通信技术产品的开发和研制中取得卓著成绩,先后主持华为公司几代程控交换机的设计与开发。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激光自动对准光刻机、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C&C08交换机。现为国家“S-863”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光电子专家组副组长、国家“306”通信项目专家组成员。担任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对搞研发的所有的副总裁级人员建有每周固定几次面客制度,这项制度,郑宝用完成得最好。任正非说:“我经常给大家举郑宝用的例子,说郑宝用为什么会进步很快就是因为他与客户交流多。” 1997年底,任正非说:“希望华为能够出现100个郑宝用……”

  郑宝用先生伴随着华为公司的成长己有十六年的历史了。华为公司从1988年注册资金只有2万1千元,发展到如今的从事通信网络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专门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光网络、固定网、移动网和增值业务领域的网络解决方案,是中国电信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并已成功进入全球电信市场。2004年,华为的销售额为432亿元人民币,目前有员工22000多人。如今,他积极宣传长乐,为提高长乐高新技术含量,调整经济结构,为家乡任正非是学习建筑专业的。转业前是铁道兵某研究所的副所长。八十年代初,解放军大裁军,任正非从部队转业。由于他太太在深圳南油集团任工会主席,所以他随太太转到深圳,在南油集团下面的一家电子公司任副总经理。但不久,在做一笔生意的时候,被别人骗了,有两百多万货款收不回来。他被公司开除了。

没办法,在1988年和几个人合伙,每人2万元,在南油新村一个居民楼里成立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这套房子后来卖给华为的一个老员工杨明骏)。公司虽然名为技术公司,但开始做的都是贸易的生意。也没什么方向,什么赚钱做什么,还卖过减肥药。一次偶然的机会,经辽宁省农话处的一位处长介绍,开始代理香港一家公司的用户交换机产品(就是单位里转分机的PBX)。开始走上销售电信设备的道路。

经过几年的销售,华为建立了一定的销售网络。这时任正非开始考虑做自己的产品,但华为没有任何技术力量,于是他和清华大学的一个教授签定了合作开发用户交换机的协议。那位教授派了他的一个博士生来华为开发。那个学生就是郑宝用。郑宝用是在华中科技大学读的本科和硕士,毕业后留校当老师,刚考上清华大学博士没多久。郑宝用来华为后,成为华为开发的领军人物,就再也不回清华大学了,博士学位也不要了。郑宝用为人随和,性格直率,大家都称他为“阿宝”。

在郑总的带领下,华为开发出了自己的用户交换机HJD48(模拟交换机),并利用已经建立的销售网络取得了一定的销售业绩。但任总并没有止步于此,在1992年做出开发局用交换机的决策。这是华为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这意味着华为正式进入电信设备供应商的行列。因为用户交换机的客户是各种各样的单位,和电信局关系不大。而局用交换机的用户就是各级的电信局。

但华为在开始开发局用交换机时,却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开发模拟局用交换机JK1000。当时数字交换机的技术已经成熟,模拟交换技术处于淘汰的边缘。华为肯定是根据当时的本身的技术能力,决定开发模拟局用交换机。如果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的话,华为很快会被淘汰。

所幸这时出现了一个人物—曹贻安。曹原来是生产线的一名工人,没有文凭。他多次向任总进言,力主开发数字交换机。任总被他打动,在模拟交换机交换机还在开发的时候,同时开始了数字交换机的开发。曹贻安也因此从一名工人升为开发部付总工,数字交换机部的负责人。这是华为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一个例子。不过毕竟技术能力有限,在我来华为几个月后,曹的位置被毛生江代替。曹也逐步淡出华为人的视野。后来的华为人很少有人知道他。我后来几次出差的时候碰到他,他都是背着高尔夫球杆。还有一次就是他可能经常发牢骚,被任总狠批了一通,写了一份检讨,任总批示给公司中高层干部传阅。

后来,在谈及华为的创业时,任总多次说道: “当时我们不懂事,误上了电信设备这条贼船,现在想下都下不来了”。看到华为发展得这么好,也许会觉得他这句话有些娇情。但华为一路走来,任总受了多少磨难只有他知道。

经济建设、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己先后引导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瑞博国际半导体公司、鸿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层主管来航考察招商项目。为家乡的经济腾飞而不懈努力,来回报养育之恩。

  记者手记 一个成功者,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目标的执着、冲动甚至狂热,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我们要有自己先进的交换机。这个信念让郑宝用离开了他学习和研究九年的武汉,南下深圳,为国分忧,去为事业奋斗,后来获得了成功。他以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具有很强的科研开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富于合作的协作精神,多次受到嘉奖。这一切都根植于坚实的基础,“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天道酬勤。依靠自主创新,华为在交换机、接入网、光网络等领域逐渐形成了一股“中国势力”。

本报记者 陈 姝

在全球,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运营商设备采购招标活动中,总是有中国通信设备商的身影,它们以实力打破了中国高科技产品走不出国门的宿命。华为就是其中的领军者。

在中国的高新技术领域做一个国际化的企业,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通信设备企业开始并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在残酷的竞争中学习。

正如华为一位高管所说:“面对我们所处的产品过剩时代,华为人除了艰苦奋斗还是艰苦奋斗。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我们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蚝业村背水一战活下来

1991年9月,五十多名华为人在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开始了创业之路。“一层楼既是生产车间、库房,又是厨房和卧室。十几张床挨着墙边排开,床不够,用泡沫板上加床垫代替。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累了睡一会,醒来接着干。”一位老华为人这样回忆起当初的情况。

那时华为现金流非常紧张,借贷困难,到账的订货合同预付款也都全部投入到生产和开发,华为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12月,首批3台BH-03交换机终于包装发货出厂。12月31日晚,华为在蚝业村工业大楼开了一个庆功会。会后很多员工才知道,公司在当年收到的订货预付款已经全部用完了,再发不出货,有可能面临破产。

这年背水一战的胜利,成为华为初创时期崛起之路上关键的一步。1992年,华为的产品大批出厂,首次产值突破1.2亿元,利润上千万,华为活下来了。这也为后来推出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打下坚实的基础。

天道酬勤。华为的年销售额从1992年的1亿多元,到2007年的全年合同销售额逾1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00亿元),队伍也壮大为6万多人。以华为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依靠自主创新的产品从世界知名的电信巨头手中夺回了相当大部分的市场,在交换机、接入网、光网络等领域开始形成了一股“中国势力”。

大胆创新赢得沃达丰信赖

华为的表现吸引了全球最大的移动运营商沃达丰的注意。众所周知,沃达丰对新的系统供应商选择慎之又慎。在了解华为前,沃达丰有顾虑,CEO阿伦·萨林希望这个来自中国的企业证明自己“有能力像行业领头羊那样进行卓有成效的创新”。

华为最先吸引沃达丰的是创新的分布式基站方案。与沃达丰以往见过的不同,华为的方案中,基带模块只有DVD盒子大小,既可以内置到设备机柜里,也可以放在电梯间等狭小的空间。选站的难度,运输和工程安装费用、网络的建设周期都随之降低。

“颠覆”传统让沃达丰惊讶之余又很满意,但华为带给运营商的惊喜远不止这些。

沃达丰是WCDMA的坚定支持者,仅购买3G牌照就耗费约两百亿英镑。沃达丰这时才发现,华为不仅掌握了WCDMA的核心技术,还拥有自主研发的ASIC(专用集成电路)芯片。其实早在1999年,华为意识到要开发WCDMA,ASIC技术是一种必然趋势。当时业界尚无任何成熟的ASIC,国外某大公司此时公开宣称他们将于2002年推出ASIC。“自主开发风险太大,不如直接购买别人的技术。”这个声音一度叫得很响。但华为认为,要提高WCDMA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不能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必须启动自己的ASIC项目。华为ASIC技术取得突破后,这家外国公司最后彻底放弃了该芯片的开发。

“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成长之路注定充满坎坷与荆棘。选择了这条道路的人生注定艰辛与劳碌,同时也更有价值。”华为一位高管这样说道。所以,尽管技术创新背后是巨大的风险,但华为还是选择了挑战风险。正是在研发和技术上的长远储备,让华为在全球电信市场与世界巨头同台竞技。

相关链接

开拓海外市场熬过电信“寒冬”

1998年,当时负责华为独联体地区市场拓展的李杰刚刚来到俄罗斯。那一年,一场金融危机让俄罗斯电信业停滞了下来。李杰觉得自己“由一匹狼变成了一头冬眠的北极熊”,连续两年几乎一无所获。在日内瓦,华为总裁任正非点醒了李杰,华为不但不会撤出俄罗斯,还要加大投入。如果有一天俄罗斯市场复苏了,华为不能被挡在门外。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通信市场竞争格局也在悄悄发生改变,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际市场萎缩,影响了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同时海外通信设备巨头在国外出现需求紧缩的情况下转而加大对中国的攻势,给华为等国内通信设备企业造成很大的竞争压力。几乎与此同时,华为就开始了海外业务的拓展,对于刚刚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的华为,风险和挑战可想而知。

李杰展开了系列的准备工作:招聘优秀人才,在俄罗斯组建起营销队伍,不断拜访运营商,合资企业贝托华为也开始起步……1999年,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开始带动电信市场的回升,电信业连续三年实现增长。华为经过了6年的努力和等待,最终在俄罗斯取得当年超过1亿美元的业绩。

任正非说:“海外市场拒绝机会主义”。华为以有潜力的第三世界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为突破口,依靠自己的实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将海外市场一点一点啃了下来。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华为的设备已经在包括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西班牙等一些发达国家在内的100多个国家昼夜运转。尤其是在欧洲,华为已经突破了包括英国电信、沃达丰、法国电信、德国电信在内的所有当地一流运营商。

从1998年拓展海外市场以来,华为在海外市场的销售额成几何倍数增长。1999年华为的海外业务收入不到其总营业额的4%;2007年,华为海外销售额已超过70%,规模突破欧洲、北美和日本市场,并已经成功跻身全球前五大通信设备企业。

尽管“中国制造”遍布世界,但很多国家对中国高科技产品知之甚少。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通信设备企业让全世界真正见识了中国实力。

读任正非的《天道酬勤》,文中提到“没有假日和周末,更没有白天和夜晚,累了就在垫子上睡一觉,醒来接着干,这就是华为‘垫子文化’的起源。虽然今天垫子已只是用来午休,但创业初期形成的‘垫子文化’记载的老一代华为人的奋斗和拼搏,是我们需要传承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一名老员工,对此我深有体会,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今天的华为。回顾我在华为经历过的艰苦岁月,许多场景令人终生难忘,在这里,我想讲讲18年前的故事……

  18年前即1991年,华为组装的小型程控电话交换机BH01已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华为代理进口的HAX系列程控交换机,也供不上货。公司决定,集中全部资金和人力,破釜沉舟,几个月内开发和生产出华为品牌的新型用户程控交换机。

  华为于1991年9月租下了深圳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的三楼,50多名华为人开始了艰险的创业之路。整整一层楼分隔为单板、电源、总测、准备四个工段,库房、厨房也设在同层楼。十几张床挨着墙边一溜排开,床不够,在泡沫板上加床垫代替。在工段上班,开发人员累了就趴在桌上,或在地上找张泡沫板、纸板,席地而卧,睡一下,醒来接着干,包括公司领导也是这样。整层楼没有空调,只有吊扇,高温下作业,经常是汗流满面。每天加班到很晚,熄灯就睡。四周用于老化测试的机架,设备上一闪一闪的信号灯,高频电流的振荡声,伴随着枕戈待旦的老华为人进入梦乡。

  有时睡到半夜,突然来车到货,不论是很重的蓄电池,还是机柜,大家都立即起来,卸完再睡。大多数人以此为家,领料、焊接、组装、调试、质检、包装、吃饭、上厕所,一直到睡觉都在这一层楼上。除了到外协厂及公司总部,不少人一连几天都没下过楼,有时候连外面天晴天阴、有没有下雨都不知道。

  没有包装工段,也没有搬运及包装临时工,设备测好后,临时叫上在场的几个人,不分工人、工段长或是经理,也不分大专、本科还是硕士、博士,一起包纸箱,装入木箱再钉上边角铁,然后4、5个人一起抬起机柜箱,装车发货。大家开玩笑地自称为“乡民”,经理就叫“乡长”。市场部招的新员工,一般都要先到总测工段实习,即先当“乡民”,经过培训后,才派出去。美国有著名的“西点军校”,我们自豪地称这是进华为的“西乡军校”。

  当“乡民”,就要参加包装发货。记得一名新来的硕士生,第一天上班就打包,不会干,一上来手指就被铁皮划破,血竟喷到了旁边的墙上,幸好早准备止血胶布,包上再接着干。

  当时华为工资并不高,不论文凭高低,月工资仅几百元。也没有什么补贴,更不计加班费。即使这样,1991年的华为现金流依然非常紧张,借贷困难,到账的订货合同预付款,都全部投入到生产和开发。产品出不来,全国各地已经预定华为交换机的催货电话、电报、传真不断,我们都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若不成功,后果不堪设想。公司领导几乎每天都来检查生产及开发进度,询问原材料到货情况,或开会研究面临的困难与分工。遇到吃饭时间,公司领导就在大排档同大家聚餐。按华为不成文的规矩,同桌吃饭,由其中职位最高的领导个人付款请大家吃饭——回忆那段岁月,虽然环境艰苦,但是大家干得很开心,对未来充满信心,个个都怀着勇往直前的干劲儿。

  开发项目组只有5、6个人,不仅负责硬件像电路板、话务台的设计制作,还要负责全部软件程序的编写与调试。关键时刻,从白天到晚上不断地编写软件,调试、修改、再调试。记得有位工程师负责改写软件和测试全机性能,他累了就抽支烟或闭一下眼,病了也一边吃药一边不停地干。当项目成功,机器出厂,他又到上海指导安装开通,累得连眼角膜都掉了,不得不住院做手术,才保住了视力。

  当时没有任何自动测试设备,外加工焊接的电路板,成千上万的焊点都是品质部的员工用放大镜一个一个地目测检查有没有虚焊、漏焊、连焊。交换机的性能检验是总测工段的工程师用话机一项一项地测试。遇到大话务量测试,往往要将全厂的人都叫到一起,60多部话机,一人两部话机,同时拿起话筒试。天天看测试结果,天天晚上开会讨论攻关。

  1991年12月,我们终于通过了全部的基本功能测试,高温及链路老化测试都显示整机性能稳定,电话打出接入畅通、音质良好。公司决定正式宣布出厂8台,产值100万元。首批BH03(24/224)3台于1991年12月2日包装发货出厂。

  1991年12月31日晚,公司在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开了一个庆功会。全部员工聚集“乡下”,隆重庆祝第一个有华为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产品出厂。简单的自助餐,加上啤酒,我们开了一个简陋而又热烈的庆功会。事后才知道,公司在1991年收到的订货预付款已经全部用完,公司账上已没有什么资金,再发不出货,公司就要破产。

  1991年这一次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胜利,成为华为创业崛起之路上关键的一步。

  这可真是“天道酬勤”。1992年,华为产品大批出厂,进入市场,首次产值突破亿元,利润上千万元,华为活下来了!这为华为在1993年研制生产出C&C08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为其进一步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博主简介:华为前员工

发表于 2004-4-14 21:09

陈康宁

1963年从北京邮电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重庆市电信局工作,直到1987年8月辞职下海。当时我在重庆办了一个小厂和研究所,向重庆厂矿企业推广使用程控小交

换机取代磁石交换机、共电交换机和纵横制小交换机。任总来重庆时,经朋友推荐,我们第一次见面了。任总向我介绍了华为公司生产的40门和80门程控交换机。初次

见面使我感到任总为人真诚、直爽,于是,我成为了华为在重庆的代理商。

任总一回到深圳,立即就发来了成箱的交换机手册及其它资料。随后,我销售和安装了几台机器,由于当时程控交换机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故障率较高,华为公司为了代理

商维护及保修方便,除维修备件外,还多发了一套80门的小交换机,我们维修时就在这台机器上测试或取电路板,最后可将此机及坏的电路板全部返回深圳。为代理商着

想,其实也是为了保证对客户的售后服务,华为公司能发送成箱的资料与说明书,配相当充足的配件和备用机,这是当时国内其他程控交换机厂所做不到的。

BH-01机(40/80)容量小,价格低,我们一般可直接与客户签订货合同,但HAX-100机系香港进口,价格高,订货要难得多。

88年,为落实一个客户订HAX-100系列交换机的合同,我与厂方总机负责人一起到深圳考察华为和订货。华为公司当时在通信领域的确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公司,只

有几个人、一辆小车,在其他地方也没有办事处。谈好合同后,刚好下班,任总叫了公司唯一的一台小车,并安排人陪同,送我们到南头的南蓉酒家用餐。车开了,我们坐

在车上,看到任正非总经理沿着南油的路边一步步走回家。客人坐车,总经理走路,这一镜头使我终生难忘。后来我进了华为才知道,不管公司有多少车,最好的车都是为

客人服务的。

89年,我陪同四川一个地区局的局长及几名科长来深圳考察华为,住在市内的格兰云天大酒店。任总当天在酒店向我们介绍和会谈到晚上11点过,他告辞走后,我们休

息时已经是12点了。想不到第二天早上7点多,任总就到了酒店大堂,等我们一行四川客人下楼吃早茶。当时从南头到福田还没有深南大道,只有一条两车道弯弯曲曲的

土路,路边还是荔枝林和农田,一般开车即使不塞也要一个多小时,任总回南头仅休息了几小时。对客户如此热情和诚挚,使所有人都非常感动。我认为由这样的老板领导

的公司,一定会受到客户的认可,公司一定也有发展。这也促使我下决心,到深圳就到华为。

我是90年3月份准备到华为工作的。出发前,我向一起考察过华为的这位四川地区局局长告别。当时,该地区医院已向国内另一厂家订了一台200门的程控交换机,但

一直未到货,这时局长就通知,对不重视客户、违反协议的厂家,合同取消,改订华为公司HAX-100系列的200门交换机,我代表华为公司签订了合同。于是,带

着这份合同,我于4月1日到深圳上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a8c02fc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d9.html

《华为早期发展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