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

发布时间:2014-11-12 19:27: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萧伯纳与《圣女贞德》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爱尔兰剧作家,1925年因为作品《圣女贞德》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

19世纪的英国戏剧一蹶不振,萧伯纳嘲笑它们是迎合低级趣味的“糖果店”,他认为戏剧应该依赖对立思想的冲突和不同意见的辩论来展开。不过,当他听了评剧家朗诵了易卜生的剧本《培尔·金特》后,感受到“一刹那间,这位伟大诗人的魔力打开了我的眼睛。”才开始对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安下心来研究易卜生的剧本,并写下了《易卜生主义的精华》一书,这部书在欧洲戏剧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易卜生的影响下,萧伯纳看清了戏剧这个武器,不仅能扫荡英国舞台的污秽,而且能倾诉自己对这个黑暗现实社会的不满,于是,他立志要革新英国的戏剧。

1892年正式开始创作剧本,他的第一个戏剧集《不愉快的戏剧集》,其中包括《鳏夫的财产》、《华伦夫人的职业》、《荡子》三个剧本;第二个戏剧集包含有《武器与人》等4部剧本;第三个戏剧集《为清教徒而写的戏剧集》包含《魔鬼的门徒》等3个剧本。他的戏剧果真改变了19世纪末英国舞台的阴霾状况,他本人也成为了戏剧界的革新家,掀开了英国戏剧史的新一页。

1923年创作的《圣女贞德》,这是萧伯纳唯一部悲剧作品,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更好的作品,并使得萧伯纳凭借这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称赞为“理想主义和博爱的标记贞德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法国青年女爱国者,笃信宗教,对王子查尔斯十分忠诚。她领导农民群众击退英军对奥尔良的围攻。但在贡比战争中,被勃艮第人所。她被卖给英国占领军后,交付教会法庭审判,诬为女巫,在卢昂广场处以火刑。

萧伯纳的《圣女贞德》写的是一个人的宗教战争。在萧伯纳看来,贞德的历史意义几乎等同于马丁.路德。甚至但丁,但丁是站在中世纪和近代世界分水岭上的第一人,而贞德,则是站在现代世界入口处的第一人。因为贞德的历史功绩,她可以被封为圣女,但作为一个超出她那个时代的 先知,贞德却应当被视为异端而消灭。

《圣女贞德》最精彩的部分是第三幕里,科雄主教和沃里克爵士的一段对白。这两个合谋擒拿贞德 的人道出了贞德应该被剪除的真正原因:贞德的行为暗了一种新的信仰原则(摈弃教廷中介)和一种新的世俗政权的组织形式(民族统一国家),贞德同时动摇了罗马教廷和贵族封建制的基础。科雄主教和沃里克爵士很正确的把贞德所预示的这两种危险倾向命名为“新教”,和“国家主义”。

在宗教改革之前,罗马教廷一向是沟通上帝和世人的唯一合法中介,上帝的圣意只有先通过罗马教廷的官方解释和教皇以及主教团的裁断才能广播人间。一切越过教廷,不经教廷圣裁便个人擅自播扬所谓的“福音”和“启示”的行为,一概要被视为异端而加以打击。这类行为无疑会动摇教廷在人间信仰事务上仲裁权威的唯一性。宗教法庭因此是必须的,为了拯救众多灵魂而烧死一个异端,这不是残酷而是仁慈。罗马教廷的权威必须被无条件贯彻。贞德的行为非常危险,贞德自称受圣凯瑟林的显灵召唤,她直接越过教廷以上帝的名义去煽动法国军队,这种行为当然为教廷所无法容忍。一个目不识丁的村姑如此胆大妄为,竟然越俎代庖替兰斯大主教为皇太子膏油,这不但是蔑视而且是直接破坏教廷的权威了。因为战争时期的权宜之计,教会可以暂时放过贞德,但一旦局势明朗, 贞德就必须以异端被歼灭。纵容贞德,就是坐视教廷的权威在人间被抹灭。

与教会一样,世俗贵族也需要消灭贞德,不单是因为贞德而屡遭败绩的英国贵族,就是贞德为他们赢回荣誉的法国权贵 也视贞德为眼中钉。因为贞德的行为同样动摇了贵族的地位。封建制使大小贵族各自拥有区域的统治权,法王和英王无非是其中最大的贵族而已,对于其它贵族,法王和英王并没有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威。但如今贞德宣扬“讲法语的人民归法王治下,说英语的人归英王治下”,这就把整个贵族阶层撇开了。以语言划分民族区域,以民族区域为国家的组织基础,打破贵族分封而治,在经济上统一,在政治上统一,在国家主义的政制格局下,将再无贵族的利益和地位,贵族将成为国家的附庸,并最终成为疣而被淘汰割除。因此,为了维护当下世界在神圣和世俗政治格局上的完整,贞德必须被消灭。

谁破坏现实利益的分配格局,谁就要被所有人遗弃并剪除,哪怕她是上帝的使者。在法国大部分地区沦陷之前,贞德是救星;在奥尔良光复之后,贞德就成了所有人讨厌的多余负担。她的悲剧下场就可以预见了。

但是,能因为这个世界背叛了贞德而唾弃这个世界吗?显然是不能的。我们宁可相信莱布尼兹的乐观论点:“这个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美好的一个”。宗教法庭 审判贞德的第四幕也是《圣女贞德》一剧中最精彩的部分。审判贞德的宗教法官都是品格端方的神学家,他们抱这拯救贞德灵魂的美好意图来审判贞德,他们甚至愿意网开一面保下贞德的性命,只要贞德承认罗马教廷的最终仲裁权威,承认她所谓的受圣灵感召其实是一种幻觉。这个要求是很自然的,也是很合理的。人不靠自己的理性去判断事件还能靠什么呢?在所谓的奇迹面前,人不能不坚持自己理性的疆界。人活在历史里,人要对自己负责,理性这根手杖尽管不完美有缺陷,但撇开它人却寸步难行。如果上帝为人的短视而遗憾,那只能怪上帝自己没有赋予人以足够的信心。

最后一幕意味深长,贞德终于被罗马教廷平反,并且被封为圣女了。借贞德扶掖起来 的法王查理的一个梦,萧伯纳让所有剧中人物的灵魂来了个聚会。这会儿人们知道自己是错了,曾经反对贞德的所有人如今赞美贞德,并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但当贞德问所有人在同样的情境下是否还会烧死她的时候,所有人都肯定,是的,在那样的情况下,圣女就应当被打成异端被烧死。人们可以事后悔恨,但人必须现实行事。

全剧在贞德的哀叹中结束:“上帝啊,你的国度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到来?”――也许等到历史尽头吧。

1950年11月2日,萧伯纳在赫特福德郡埃奥特圣劳伦斯寓所因病逝世,终年94岁。他用他绵长的一生创作了无数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品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a9d7e4b2f60ddccdb38a031.html

《萧伯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