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好生活”的背景、基础及意义

发布时间:2018-10-23 21:03: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美好生活的背景、基础及意义

作者:于忠玄

来源:《兵团党校学报》2018年第01

        [摘要]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现实的物质力量和价值追求是形成美好生活的基础。美好生活的提出直接地为改革发展实践指明了道路,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同时为全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

        [关键词]美好生活;背景;意义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1801—0010—04

        [作者简介]于忠玄,男,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哲学。

        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对美好生活的思考和追求,回看哲学思想史,尤为突出。西方哲学发端于古希腊,那时的哲学家们所思考的首要问题就是人应当怎样生活,此后,不论是中世纪的宗教哲学还是近代造就的知识论哲学,尽管哲学家们理论各不相同,但是都要对生活问题作出相应的回答。即使离开哲学范围,人们也从不缺乏对生活的讨论,生活是与人最切近的话题。不同文明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文化,人类关于生活的论述和理论比比皆是。中国人民从古至今都是热爱生活的,近代中国遭受外敌的侵略,人民渴望能够过上民族独立的生活。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的生活目标,富强民主成为美好生活新的内涵。美好生活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向全世界展现出中国人民巨大的生活热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强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美好生活概念,它构成了社会主要矛盾的一方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有关生活的理论研究多种多样,生活概念历久弥新又与大众结合紧密,因而亟待对我国当前提出的美好生活加以理论阐释,廓清其背景、基础及意义。

        一、美好生活概念的形成背景

        在此所讨论的概念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美好生活。从时间上来看是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在实践和理论的不断探索中所形成的美好生活概念。早在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外媒体见面会上就曾说道: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①在这里,美好生活对应于奋斗目标,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民群众许下的庄重誓言。经过五年的不懈奋斗,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突破、新成就,2017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对五年来的探索实践作了总结,提出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阶段性变化的质变节点上,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表现出普遍的多样性,带有强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此,美好生活需要取代了物质文化需要,这既是对历史现实的政治论断,更是对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要矛盾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美好生活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在实践上体现了由奋斗目标向新需要的转变,在理论上经历了由政治承诺到理论概念再到思想理论的发展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ad81da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63.html

《论“美好生活”的背景、基础及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