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

发布时间:2011-10-20 19:38: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歌剧

中国歌剧简介

  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以歌唱为主。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是歌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新歌剧简况:

  我国宋元以来形成的戏曲多大300多种,他们具有歌剧性质。

  我国近现代出现的新的戏曲音乐型设备被称为新歌剧,是为了区别于传统戏曲。他既不同于传统戏剧部,又有别与西洋歌剧。

我国歌剧发展的三个阶段:

  探索阶段:(1919--1944)的新歌剧,或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或是为了适应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斗争的需要。前者,如:黎锦晖的儿童歌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等,在倡导科学、民主精神上,在艺术形式通俗化、民族化上,都做出了有益贡献。后者,如: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向隅的《农村曲》、冼星海的《军民大生产吧》等,都在反映群众革命斗争的内容上、在借鉴西洋歌剧的经验上、在艺术形式民族化的问题上作出了宝贵的尝试。

  奠基阶段:(1944----1955)是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新秧歌运动为起点的。那是,一大批秧歌剧,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为新歌剧的创作开辟了正确的道路。此后,《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又获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进一步探索新歌剧的创作经验。《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草原之歌》等相继问世。

  深入探索阶段:(1956--- )是遵循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方针,进一步大胆探索新歌剧的创作经验的。这批新歌剧大致有三个创作道路。一、紧靠戏曲的创作道路,如:《红珊瑚》、《红霞》;二、基本上坚持《白毛女》的创作道路,如:《洪湖赤卫队》、《江姐》;三、音乐语言及风格都建立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在音乐形式创作手法上又借鉴西洋歌剧经验的创作道路,如:《阿依古丽》等。

  十年动乱,新歌剧停止了创作。1976年之后,新歌剧又有了新的突破,如《伤逝》、《芳草心》《第一百个新娘》等。

  二十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拓荒者是黎锦晖,他创作了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共12部,在当时的中国曾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中国歌剧创作开了先河。1934年聂耳和田汉推出《扬子江暴风雨》,这种话剧加唱的做法后来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歌剧结构形式。从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庆一些专业作曲家在创造民族歌剧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现了《西施》(陈歌辛1935)、《桃花源》(陈田鹤1939)、《上海之歌》(张昊,1939)、《大地之歌》(钱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宾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鉴西洋大歌剧的创作经验,力图解决音乐戏剧化问题。在这些作品中,成就较高、影响最大者,当推黄源洛的《秋子》。在延安也出现了《农村曲》(向隅等作曲)和《军民进行曲》(星海作曲)这两部作品。不久,在延安秧歌运动基础上产生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安波作曲)、《夫妻识字》(马可作曲)这种载歌载舞、新颖活泼的广场歌舞剧形式,改变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并且直接孕育着大型歌剧《白毛女》(马可等作曲)的诞生。《白毛女》在我国歌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继《白毛女》之后,又出现了《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作曲)等优秀剧目。后来歌剧史家把从《兄妹开荒》到《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等优秀剧作在短时期内连续出现称为第一次歌剧高潮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十七年中,我国歌剧创作在创作思维上形成几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继承戏曲传统,代表性剧目有《小二黑结婚》(马可等作曲)、《红霞》(张锐作曲)、《红珊瑚》(王锡仁、胡士平作曲)、《窦娥冤》(陈紫等作曲);一种是以民间歌舞剧、小调剧或黎氏儿童歌舞剧作为参照系,创作新型歌舞剧,其代表作为《刘三姐》;一种是以话剧加唱作为自己的结构模式,其代表作为文革后出现的《星光啊星光》(傅庚辰、扈邑作曲);一种以传统的借鉴西洋大歌剧为参照系,代表作有《王贵与李香香》 (梁寒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望夫云》(郑律成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最后一种是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系,在观念和手法坚持以内容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这种创作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足可证明其卓有建树。

  到了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种是雅化趋势,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审美层次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黄安伦)、《伤逝》(施光南曲),随后是《原野》(金湘)、《仰天长啸》(萧白)、《阿里郎》(崔三明等曲)、《归去来》(徐占海曲),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又有《马可孛罗》(王世光)、《安重根》(刘振球)、《楚霸王》(金湘曲)、《孙武》(崔新曲)、《张骞》、《苍原》(徐占海等曲)、《鹰》(刘锡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歌剧综合美的高层次营杂邙论,《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严肃大歌剧创作的高峰。

另一种是俗化趋势,即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参照系,探索在中国发展我们自己的通俗音乐剧的途径。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刘振球曲)、《风流年华》(商易曲)和《友谊与爱情的传说》(徐克曲),此后这类探索贯穿于整个八九十年代,公演过的新剧目不下百部,但鲜有成功者。

白毛女

《白毛女》是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共产党控制的解放区创作的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创作背景 194252毛泽东陕西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不是超阶级的,文艺要和工农兵群众结合。在同一个时期,延安的共产党人还发动了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这使得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意识到要创作出一个全新的反映共产党的理念的艺术作品。

  1945中共七大准备召开之际,当时苏联红军已经向德国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的一些艺术家在院长周扬的指示下,根据白毛仙姑的传说,创作出歌剧《白毛女》。《白毛女》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共产党的阶级斗争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解放区文艺标志物,迅速风靡各个解放区。之后这出歌剧还在国统区演出,广受赞誉。

  《白毛女》的主题是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北风吹 扎红头绳

女)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

爹出门去躲账整七那个天,三十儿那个晚上还没回还。

大婶给了玉茭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家过年。

(男)卖豆腐赚下了几个钱,集上我称回来二斤面,

怕叫东家看见了,揣在怀里头四五天。

(女)卖豆腐赚下了几个钱,爹爹称回来二斤面。

带回家来包饺子,欢欢喜喜过个年,哎,过呀过个年。

(男)人家的闺女有花戴,你爹我钱少不能买,

扯上了二尺红头绳,我给我喜儿扎起来,哎,扎呀扎起来。

(女)人家的闺女有花戴,我爹钱少不能买,

扯上了二尺红头绳,给我扎起来,哎,扎呀扎起来。

(女)门神门神骑红马,(男)贴在了门上守住家。

(女)门神门神扛大刀,(男)大鬼小鬼进不来。

(合)哎,进呀进不来。  

江姐

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将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的故事搬上歌剧舞台,这就是歌剧《江姐》;此剧由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

  全剧以四川民歌的音乐为主要素材,广泛吸取川剧婺剧越剧、杭滩、洋琴、四川清音京剧等音乐与会和手法进行创作,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优美流畅的歌唱性段落,深刻刻画了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

主要唱

  1.拨开云雾见太阳

  2.巴山蜀水要解放

  3.红梅赞

  4.牡丹花搭彩门迎你还乡

  5.漫山野草斩不尽

  6.青松林内红旗扬

  7.革命到底志如钢

  8.男儿有泪不轻流

  9.干革命后继有人

  10.相对无言难开口

  11.踏着先烈足迹向前走

  12.我们人穷志不穷

  13.共产党里能人多

  14.眼前形势多险恶

  15.人世间有几番明月清风

  16.我为共产主义青春贡献

  17.孩子啊,快接过红旗去打天下

  18.绣红旗

  19.五洲人民齐欢笑

  20.红梅赞

剧中的著名唱段《红梅赞》、《革命到底志如钢》、《青松林内红旗扬》、《五洲人民齐欢笑》、《春蚕到死丝不断》、《绣红旗》等,琅琅上口,过耳不忘,至今仍在群众中广为传唱;《江姐》1964年在北京首演后,立即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1978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舞台演出本拍摄了同名舞台歌剧艺术电影。

五洲人民齐欢笑

  不要用哭声告别   多多立功劳

   到明天到明天

   全国解放红日高照

   请代我把孩子来照料

   告诉他胜利得来不容易

  别把这战斗的岁月轻忘掉

   告诉他当好革命的接班人

   莫辜负人民的期望党的教导

   云水急卷怒潮

  风儿振报春到

   一人倒下万人起

   燎原烈火照天烧

  狂飚一曲

  牛鬼蛇神全压倒

  红旗漫天

五洲人民齐欢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b064614866fb84ae45c8d72.html

《中国歌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