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大地构造学重点总结 321共享

发布时间:2022-12-09 12:40: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地球A~G七大层位的界面深度与物质组成A层地壳(0~33km[莫霍界面]B(33~410kmC(410~670km[上地幔分界]D下地幔(670~2885km[古登堡界面]E层外核(2885~4640km)—F层过渡区4640~5155km)—G层内核(5120~6371km物质组成:地壳A:上部硅铝层或花岗岩质层主要由沉积岩、花岗岩类和变质岩组成。下部硅镁层或玄武岩质层主要由相当于基性岩类的变质岩组成。B:以橄榄石结构的铁镁硅酸盐为主,C:以变成尖晶石结构的铁镁硅酸盐为主。下地幔D:主要为硅酸盐,此外还有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特别是铁、镍显著增加,主要为镁方铁矿,具石盐结构,硅酸盐具钛铁矿结构,它们是下地幔主要的矿物相。外核E层:物质组成为液态的铁、镍和少量的硅、硫等,过渡区F:可能代表地核中分解的物质,或通过地幔沉积而不能沉入地核的较致密物内核G:物质组成为铁镍合金(2、★★★★★鲍玛层序鲍玛层序由五种岩性组成,自下而上依次为:①底部粗粒递变层:由砾--粉砂组成,具正粒序,粒土杂基多;底部有冲刷面,含砾(为下伏页岩碎屑及生物碎屑等岩层底面各种印模构造发育,砂岩中有异地浅水化石;②下平行纹层:由粉砂、细砂及泥组成,也显粒序性,具平行层理构造;③流水波纹层:粒度变化不大,多为细砂、粉砂,具流水波纹状层理、小型斜层理及变形层理;④上水平纹层:主要为泥质及少量粉砂,可见植物化石及其碎片,具微细水平层理。以上四个小层是一次浊流形成的,共厚几毫米至6米或更厚;⑤深海页岩层:由各种深海软泥组成,多为页岩或泥灰岩,含有典型的远洋生物化石;具微细水平层理,层薄、层面平坦。
3)★★★★★拆沉作用的概念及其基质原理①概念:泛指由于重力的不稳定而引起的岩石圈地幔、大陆下地壳或洋壳沉入软流圈或地幔的过程。基质原理:①大陆下地壳的拆沉作用:对造山带的研究发现,被构造加厚的造山带地壳下部将形成较其下部地幔岩石密度更大的榴辉岩,另外,基性岩浆底侵于下地壳底部以及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残留体,经过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同样会获得较高的密度,因此,由这些榴辉岩和基性麻粒岩组成的下地壳也将形成重力的不稳定性,并将沉入地幔,构成所谓的大陆下地壳的拆沉作用。②洋壳的拆沉作用洋壳俯冲于大陆之下一定深度也会相变为密度较大的榴辉岩而导致重力不稳定,从而造成洋壳的拆沉作用。重力不稳定是拆沉作用的驱动力,直接结果是岩石圈地幔和下地壳沉入软流圈,并引起热的软流圈与下地壳直接接触,从而对下地壳迅速加热而发生广泛的部分熔融,引起造山带范围内广泛的酸性岩浆活动。由于重的榴辉岩和麻粒岩等基性物质组成的岩石圈地幔或下地壳沉入于软流圈或地幔中,因而下地壳或地壳总体成分将向长英质方向演化。岩石圈的减薄将导致重力重新调整,其结果是深部物质抬升,大规模花岗岩岩浆向上地壳的侵入会加剧这一抬升过程。④从壳幔相互作用角度,拆沉作用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动力学过程:它反映地壳、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地幔三者之间的物质交换和动力学过程。1、地壳加厚2、相变获得高密度下地壳镁铁质-超镁铁质麻粒岩相变为榴辉岩。大陆深俯冲过程中部分表壳岩、变基性火山岩和玄武岩质岩石也可以相变为含柯石英(或微粒金刚石)榴辉岩。3、密度倒转引起重力不稳定榴辉岩密度(ρ>3.3g/cm3)明显大于上地幔橄榄岩密度(ρ<3.2g/cm。这种岩石密度的差异引起重力不稳定性和负向浮力。4、拆沉在构造应力的驱动下高密度下地壳和部分岩石圈通过断开和拆沉作用返回地幔5、软流圈上涌,下地壳加热,部分熔融形成花岗岩浆上侵,壳-幔物质再循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b356196d7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18.html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大地构造学重点总结 321共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