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常规基本要求

发布时间:2012-03-21 17:05: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商南县中小学教学常规基本要求

(修订试行

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常规要求。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教学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标,推进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创新的基本途径。教学工作是学校中心工作,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要按课程标准和教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因材施教;既要注重传授知识和学生技能培养,又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第二条 教学常规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以及国家有关教学工作的政策要求,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改革的实践成果制定的教学工作规范。教学常规是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教育基本规律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维持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基本准则。它既是学校及其职能部门管理教学的重要依据,又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教学准则和行为要求。

第三条 教学常规所确立的工作规范,是学校领导、主管部门、教研组、年级组和学科备课组、全体教师必须遵守的基本工作规范。在执行教学常规过程中,鼓励学校在执行基本工作规范的基础上实现教学常规管理的创新。

第四条 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由校长负总责,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负具体责任,学校各部门全力配合,由教导(务)处具体组织实施,并接受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的检查指导。学校要把教学目标、责任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教师个人,明确责任,抓好落实。

第二章

按照国家对课程构成的要求,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习俗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标准,是实施国家课程教学的根本依据。学科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以及教学和评价的建议,是各学科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

  学校要严格三级课程管理,全面实施国家课程计划和标准,严格按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规定课程,不得擅自调整教育部或省定课程计划,随意增加课程难度、增减课程和课时、赶超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切实保障体育、音乐、美术、小学科学、小学英语和综合类、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切实保证学生自主学习、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时间。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是学科课程的延续和补充。侧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各校要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得挤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16-20%,其中综合实践活动占总课时的6-8%,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占总课时的10-12%,提倡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融合。以上三类课程课时安排进入课表,课时调整备案及时,不得随意增减或挪用,课时可分散使用,也可集中使用。

第十条 面对社会发展新形势,各中小学校要严格按照教育行政部门文件要求,以课堂教学或专题讲座等形式,规范开展安全、班团队会、信息技术、书法、国防、法制、廉政、健康(含艾滋病、禁毒、心理等)等教育,所用教学时间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课时。

第十  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在校上课和课外自习时间的规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含课间休息、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小学生不宜超过6小时,初中生不宜超过7小时。住校生每天晚自习时间不得超过2课时,走读生原则上不安排晚自习。严禁学校利用晚自习补习文化课,或组织学科教学活动。

第十 科学安排学生在校作息时间,严格执行学生在校时间的规定,严格实施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集体体育锻炼制度,按时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操、眼保健操,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确保学生在校园内除正常体育课活动外每天至少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切实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日有9小时以上睡眠时间。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关于体育课时的规定(即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各年级均为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开齐开足体育课,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扎实上好每节体育课真正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各中小学每年必须举办一次综合性或专项性的学生运动会,并因地制宜,适时召开春、秋、冬季单项运动会,结合实际经常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运动和竞赛,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

第十  普通高中必修课是为学生打好共同基础开设的,每位学生必须修习。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为拓宽和增强学生有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开设的。除按照国家规定开设选修课外,地方和学校为满足学生多样发展的需要也应创造条件开设灵活多样的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志向、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修习。

第十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利用寒暑假、公休日、课余时间组织或者变相组织初三年级以外的中小学生进行补课,不得举办各类学科竞赛辅导班,不得组织或者变相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举办的文化课补习班。公办中小学在职教师一律不得组织或者参与学生的有偿家教、有偿补课活动,不得在“奥数班”等校外社会办学机构兼职、兼课。

第十  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选用中小学教材,严格按照要求在学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上,推荐使用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小学教辅公告中的教辅材料。严禁选用省教育厅颁布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之外的教材;严禁让书商小贩进入校园,推销其他教辅材料;严禁学校或教师统一组织征订教辅材料,或向学生摊派习题集、考试卷及课外读物。

第三章 计划与总结

第十六 教学计划是确保学校教学工作有序进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包括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学科备课组工作计划任课教师教学工作计划班务工作计划

1、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一般包括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情况分析、目标要求、工作要点、具体措施、主要活动进程安排等内容,每学期前制订一次,由主管校长或教导(务)处起草,校务会或教师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予以公布。在开学前印发至所有基层部门及任课教师,村级小学还应上报中心校教导(务)处或校长办备案。学校应在制订切合本校实际的教学工作计划的基础上,安排好课表、作息时间表和学生活动总量,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

2教研组工作计划应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依据,结合教研组的实际,由教研组长拟订,组内教师讨论,经学校教导处(教研室)审批,于开学后一周内印发到本组教师,并交教务(教研)部门存档。教研组计划包括学期工作目标,教研工作指导思想,教研组情况分析,校本教研的基本内容,工作具体措施,主要教研活动进程安排等。教研组长为计划执行的具体负责人。

3备课组计划应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和教研组工作计划为依据,由备课组全体成员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教学实际,经集体讨论后由备课组长执笔完成,经教导处(教研室)审批,于开学初印发到本组教师。计划内容包括:教材分析、目标要求、教学进度、集体备课活动、学科竞赛活动、学科研讨活动等工作安排及主要措施。备课组长为计划执行的具体负责人。

4每个任课教师均应根据学校和教研组教学工作计划要求,并结合备课组计划,在钻研课标,通读教材和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的前提下,制订出个人学科教学计划。学科教学计划一般应包括:学生学习状态的分析、教材内容的分析、教学任务与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及达成目标的措施、教学进度计划表教学计划一般在开学后一周内完成,经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审批后方能实施。在备课本前面应附教师学科教学计划,以便在平时教学中落实和学校领导检查。学校教导处(教研室)要随时跟踪任课教师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

5班级是学校和各部门及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平台,每学期初,应依据学校及各部门计划要求,结合本班实际,制定班务工作计划。班务工作计划一般包括:指导思想、班级情况分析、目标任务、具体措施、进程安排(附周历表)。班务工作计划由班主任拟定,并经全班学生讨论通过后,上报学校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执行并备案。班主任是执行计划的具体负责人,学校将计划的实施情况作为评价班主任和班集体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十七 计划按学期制订做到整体具有承前性,目标具有针对性,措施具有操作性符合课堂教学改革和构建高效课堂活动的要求,特别是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师教学工作计划,必须体现构建高效课堂活动的基本要素。

第十八 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做适当修改或调整,修改和调整前应向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请示,经同意后实施,并在教学计划的备注栏中详细记录。

 十九   计划制定后,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确保计划落实到位。

第二十条  教学总结是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是评定教学实绩的重要依据。学期结束时,各责任部门和相关人员应及时对照计划,结合工作进度,对工作质量和效果进行反思,并写出书面总结,交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存档。教学工作总结包括:工作进展概况,主要成绩,经验及体会,存在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等。总结要以事实为依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重点突出,观点明确。

第四章 备课

二十一  备课是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是优化教学过程,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每个教师必须认真研读学科课程标准,熟练掌握教材体系,深入了解学生实际,认真、充分地备好每一堂课。

第二十 教师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均应做到“七备”:

1、备课标。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会和把握课程标准对学科的性质、基本理念、任务、目标、内容、实施原则和评价等基本精神的表述,明确学科教学总体要求,确定一定时段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备教材。 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理清教材的层次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弄清本章节知识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确定在教学中应该达成的三维教学目标。同时,要研究教材中的插图、表格、注释和作业等研读有关教学参考资料,整合教学资源。

3、备学生。要认真分析和把握学情。了解学生学习的态度、兴趣、习惯和学习需求,从学习水平、认知结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等方面作全面分析,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4、备学法、教法。要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和课型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以及课程资源条件、教师的个性特征,灵活适当地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在主动构建中习得知识和培养能力,在感悟、体验中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品质、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发展。

5、备教学媒体和教学用具。根据教学的需要,以教学效果最优为原则,恰当运用教具、学具、挂图、视频、模型等多种媒体辅助教学,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

6、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部分,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设置教学环节,具体环节要完整。要在导入、感知、训练、掌握、归纳、运用、检测和必要延伸等方面的设计上下功夫,精选预习、学习或复习的活动内容,精心安排活动形式,把握活动的适时、适地、适量和适度性。

7、备板书设计。板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纲目。课时板书设计包括分块板书和整体板书,要突出学科特点,充分体现教学重点、知识网点及活动主线。板书设计要做到巧妙、精炼、准确、条理清楚,布局要合理、美观,力求多样化。

第二十  积极推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备课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校本教研活动。有利于改进学校备课现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二名以上教师任教相同学科的应建立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

1、集体备课要求: 集体备课要做到“三定”、“四有”、“五议”、“六统一”。

“三定”即定地点:各备课组要有独立的集体备课地点;定时间:集中备课研讨每周不少于2课时;定人员:备课组全体成员都要参加。

“四有”即有主题:集体备课活动前备课组长严格按照计划提前一周拟定好当次活动的主题;有主讲:每次集体备课都要有主讲人;有讨论:每次活动所有教师都要参与讨论;有补救:对上一次活动任务落实不到位的,要提出补救措施。

“五议”:即议学生学习状况;议备课中疑难问题;议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议课后的心得体会;议教改动态、教改信息。

“六统一”:备课组内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每节课教学目标,统一每节课教学重难点统一课堂上提问的主要问题统一学生作业选题基本一致),统一同一年级模拟测试等。

2、集体备课程序:(1)分年级分学科成立备课组,选出备课组长,由备课组长制订学期备课工作计划,分解备课任务;(2)每个教师根据各自备课任务,认真研读课标、教材、参阅相关资料(包括网上信息),提前拿出各自的“备课初案”,并交付同组其他教师传阅(3)备课组教师对每一份“备课初案”进行集体评议,达成共识后,主备教师对“备课初案”进行修订,形成“备课组教案”,供组内所有教师二次备课(独立备课)时参考(4)教师对“备课组教案”进行加工处理(即独立备课),形成“自用教案”。教师在课堂上只能使用“自用教案”。如果教师只有“备课组教案”,没有“自用教案”,即被视为没有完成备课工作;(5)教师课后必须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备课组教案”和“自用教案”,以供下轮使用

第二十  教师上课前要写好教案。提倡超前一周备课,足量备课。实验学科的演示实验,备课时必须预先做一次。教案编写要注重实效,要根据学科特点,按课时备课并写出每一课时的教案。完整的教案应包括:课题、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型、教学方法、教学时间、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资源的利用、课堂小结、练习与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二十五 提倡有条件的学校尝试电子备课。电子备课是指广大教师利用信息工具和网络资源将文字、图像、视频、音频和动画集为一体的备课,它不仅是文本的电子化,而且是基于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下的一种新颖的备课方式,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和质量,便于教师和学校组建教学资源库,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1、电子备课要遵循本常规要求第二十二条,并整合网络资源,按照“无中生有、有中求优、优中求精、精益求精”的思路进行备课。

2、要统一电子备课格式。如,统一文档、字体、纸张、封面、环节等格式。学校设计符合实际的电子备课模板,供教师使用。

3、实施电子备课的学校和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学校和备课室电脑已开通互联网、校园局域网;电子备课室要有比较完整的资源支撑,至少有1台管理机,组成局域网,并和校园网连接,有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打印机等设备;教室已普及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教师个人工龄在五年以上,且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充分利用Internet互联网或校园局域网资源,完善和丰富课堂教学设计内容。现阶段,对于教室尚不具备实施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备课后应将电子教案打印出来,供课堂教学使用。

4、加强电子备课过程管理。学校要建立和完善电子备课制度,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要定期或不定时按要求对教师电子备课情况进行督查,督查结果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教师电子教案至少提前一周上传到各自电脑教案共享文件夹和学校主管部门文件夹中,以便其他教师浏览参考和学校备查。对完全抄袭网络教案、无二次备课者视作无教案;对备课不及时或不规范,学校要及时终止其电子备课资格,重新进行手写备课。

第二十 教案的详略因人制宜,不搞一刀切。教龄在五年以下的青年教师及第一轮上新教材的教师应写详案,重在规范。中老年教师要在规范的基础上注重教案的实用性,重在创新,可以写简案,但必须做到教案主要环节齐全,书写工整。县级以上骨干教师、高级教师教案要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对身兼多年级、多学科教学的教师,学校可根据总体工作安排和教师主攻方向规定一两门学科备详案,其他科目备简案。教案可手写,也可以采用电子教案(网络环境下)。

第二十  上课前应熟悉教案,不得无执教,不用旧教案上课,坚决反对网上下载照搬不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案上课,反对简单分工备课、偷工减料的所谓集体备课的错误做法。不能以在课本、资料上写评注圈点为由而不写教案。不得照搬照抄教学参考书和现存教案,杜绝为应付检查而课后补写教案的现象。要充分考虑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和教学需求合理使用课件,不能用课件代替教案。

第二十  建立教案检查制度。学校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师的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教案进行检查, 原则上学校每期不少于1次,教研组每期不少于2次。要注重教案质量评估,每次检查做到有记载、有等级、有评价,有通报,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提倡建立教师教案教研组(备课组)周查制度、学校月查制度,查后要有签字、有修改建议、有评价记载。学校教导处和教研组每学期要开展一次教案展评活动,对教案进行等级量化评定。

第五章 课堂教学

二十九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环节是师生知识探究、技能习得、情感交流和价值生成的最重要平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教学观念和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学会认知、做事、合作和生存四大支柱为核心的教育目标。

十条  教师在组织、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力争做到以下十点:

1、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都应有清晰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紧扣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准确。教学要讲究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善于挖掘思想方法,合理使用教学资源,内容丰富,重点突出,难度、密度、深度和容量适当。

3、教学方法科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自身特点,选择符合学科要求,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适时适度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并通过教学手段的优化,提高课堂效率。

4、教学过程清晰。要清晰地呈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环节之间要前后连贯、环环相扣,环节之间的过渡要自然流畅,教学过程构成梯度。要适当运用内容小结和方法提示,使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在学生心中形成结构层次和网络体系,便于识记、整合和运用。

5、师生互动积极。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恰当的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机会,尊重学生的见解,重视学生的经验,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注重实践。教师要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6、信息反馈及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绪、思想动态和知识生成状态,注重有效信息的收集,适时调控教学过程,弥补学生在知识、技能上的缺陷。

7、教学艺术精当。教师教学中要讲究教态的艺术、语言的艺术、实验的艺术,学会倾听,学会设问,学会交流,学会欣赏,学会用必要的肢体语言表情达意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启示和感受。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境,机智巧妙地运用教学策略,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

8课型把握得当。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种课型的不同特点的把握:

新授课:新授课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复习(或激趣)导入→新知探究→讨论讲解→练习巩固→变式拓展→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在以上环节中要注意:复习应为导入服务;新知的探究要设计出能有效引导学生活动的问题;练习巩固要注重基础,围绕新知进行有效训练,要控制难度,能让学生品尝到求知和成功的喜悦。

复习课:复习课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专题集成→问题诊断→针对解惑→巩固提升。具体做法是,教师在阶段教学的基础上,对原先的教学内容进行知识集成、专题归类和脉络梳理,和学生交流之后,让学生做诊断练习,在批改诊断练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备课;课上先呈现练习批改主要情况并点评,在讲评诊断练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各个知识点的规律和用法;接着让学生做相应的的巩固练习,使其得到有效提升。

讲评课:作业讲评或试卷讲评课一般应遵循流程:教师研读作业或试卷,研透其中内容,了解命题特点;统计、分析学生答题情况,找出共性的典型错误,并分析错误生成原因;根据试卷特点和学生答题情况,确定讲评目标和重点内容;课堂上必须要呈现错题统计数据,重点解决学生普遍集中的问题;选编针对性和巩固性练习。切忌不作错题统计,不分轻重,从头讲到脚。

9教学效度明显。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追求教学的效度,通过不同的教学反馈,即时改进和优化教学行为。

①有效导入:教师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话题引领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并清晰地明确这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及重点教学内容。

②有效讲授:讲授应遵循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疏密适度,详略得当,层次清楚,节奏适度。力求简明透彻,切忌芜杂贪多。提倡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切勿一讲到底。

③有效提问:教师的提问应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具有艺术性和启迪性,能够吸引学生的回答或回应,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④有效倾听: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的思考预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的回应提供及时的精到点评和反馈。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尤其在面对那些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或错误的答案,教师更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教学的机智,呵护成长中的心灵。

⑤有效评价:面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表现,教师应作出相应的适宜的即时反馈评价;这种即时反馈评价应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充满教师自身的教学思考和机智,能把教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⑥有效媒介:教师要重视多媒体的辅助运用,力求简明扼要、美观大方,有助于教学的拓展和深化,杜绝无用信息泛滥;教师要重视板书的布局,做到书写端正、内容简明、前后连贯、艺术美观,有助于知识的建构和再现,切忌随意芜杂。

10德育渗透明显。各学科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自身德育资源,有意识地把德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要挖掘学科本身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要注意给学生传授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激发创新思维,培养科学探究精神;美术、音乐学科应注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综合实践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做好适应社会的准备。

11、教学行为规范。严格按课表上课,未经教务部门同意,不得随意调课,更不准随便缺课,不占用自修课或其他课程上课;教师应准时上课,提倡提前1-2分钟在教室门口候课;不中途擅自离开教室,不早退,不拖堂,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教师在课堂上应做到穿着大方,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精神饱满,语言规范,板书合理,书写工整,实验操作正确熟练体育教师必须穿运动服、运动鞋上课;教师要尊重学生,及时鼓励、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和闪光点;不讽刺挖苦学生,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不带孩进教室上课,不在课堂上抽烟,不在课堂上使用通讯工具,严禁酒后上课。

第三十  重视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合理使用教学辅助手段。充分利用挂图、标本、录音、投影、录像、课件等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做好图书馆、电脑室、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和资源库的管理和应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有效的资源帮助。

三十二 写字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校要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标准中关于写字教学的要求,抓实写字教学,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和书写能力。同时,各中小学校要大力开展书法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美术、艺术等课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小学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还应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普通高中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程。中小学校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要高度重视教师规范汉字书写基本功训练,对教师要进行经常性的粉笔、钢笔、毛笔“三笔字”书写培训,要将写字教学评价作为学生学业能力评价和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十三  强化课堂教学的管理意识。上课前要检查学生出勤情况,上课时要维持好正常的教学秩序,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规则,教师不得随意离开教学现场,也不能让学生随意离开教学现场,不得随意把学生赶出教室,坚决杜绝上课时间教学现场无教师的现象发生。同时教师要具备足够的教学机智,能及时、恰当地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第三十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是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课后要及时总结教学的成功经验,反思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思考、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为今后改进教学提供借鉴。提倡教师进行主题式反思,可关注:课堂气氛、学生反映、教学效果、时间分配、目标达成、作业反馈、教具运用、难点突破、学生问题、得意片断、不良感觉等方面。要求初级教师反思不少于全学期备课量的13,中级教师反思不少于14,高级教师不少于15,每篇字数不少于200字。教学反思要注意避免应付式的空话、套话,要注重教学反思的质量。

第六章 作业布置与批改

第三十 作业是加深理解和巩固新知识的重要措施,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有环节。作业批改既是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又是获取教学效果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把作业作为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工作。严格执行“教研组设计、年级组统筹、教导处把关、主管校长审核”原则,制定合理的学生周作业布置计划。

第三十 布置作业要坚持目标明确、数量适当、分层布置、格式统一的原则。

1、作业设计目的要明确。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兼顾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准确、全面覆盖知识点,突出重点,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综合性的内容,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作业的重点是学生易混淆、易忽视的教学重点内容。提倡根据不同对象设计不同程度和数量的作业,提倡贴近生产生活适时适量设计一些具有研究性、实践性、综合性等多样化的课外作业。

2、作业量要适当。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在精选作业的前提下,合理控制作业数量,避免机械重复训练,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原则上,小学一、二年级不得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学生(以中等水平学生完成作业时间计算)书面家庭作业量每天控制在1小时以内,初中学生平均水平书面家庭作业量每天不得超过2小时,高中各年级一般不超过2小时(包括阅读、实践性作业)。

3分层布置。针对不同学生对象设计不同程度、可供选择的作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使所有的学生能尝试到成功的快乐。作业数量上实行弹性作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不同数量的作业,照顾学生的差异,多给学生创造自主选择的权利与机会。提倡分层、分类布置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4、作业格式要统一。各科作业要求格式统一、规范,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作业要符合学科特点,对完成作业的形式、时间和书写要有明确要求。不合要求的要督促学生重做,缺交的要补做,做错的要更正。凡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都必须提前做。严禁布置机械性、重复性、难度过大的作业,更不准给学生布置惩罚性作业。

三十七 认真批改作业是督促学生完成作业,检查教学效果,发现存在问题和提高作业质量的重要手段。作业批改要规范、及时。

1、规范批改。作业一律用红笔批改并评定等级,作业批改要认真仔细,评语书写要工整,符号要统一,评价要恰当并富有激励性。格式、书写要规范(正确的划“√”,错误的划“×”),作业评价以等第形式呈现(分别以 “A”、“B”、“C”等形式评定等级)。按要求布置的课内、课外书面作业要全批全改,无漏批、错批现象,严禁只布置不批改。批改次数和学生作业的次数一致,有实例点评,错误有圈点或指正,有改错。建议各学科作业实行“等级+评语+日期”的批改方法(每生评语不少于作业总次数的15,小学还可用带有激励性的标志(如小红花、笑脸、五角星、小红旗等)进行评价。建议小学实行作业等级双批制度一是正确率,分“优、良、合格、待合格”四个等级;二是书写的质量,分为ABCD四个等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教师的作业评价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2、及时批改。一般作业(除作文外)应做到当时批改,单元试卷批改不超过3天,作文批改不超过一周,以保证作业讲评的时效性。提倡作业面批面改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之间互批互改,但不允许用学生批改来代替老师批改,不允许以集体评讲代替老师批改,以张贴答案代替老师批改,以家长签字代替老师批改。

三十八 作业批改应遵循“四有”原则

1、有发必收。教师要督促学生及时上交作业,并及时批复,从而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上存在的漏洞和缺陷,并针对作业中出现的漏洞和缺陷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有批必评。教师对批改的作业应作适当的批改摘记,特别是对具有独创性和有代表性错误的应予详细记录,作为讲评和辅导的依据。

3、有错必纠。一般作业在第二天反馈,最迟在下节课前。对无故缺作业的学生要及时询问原因,进行批评教育和补做,抄袭、马虎的重做。订正形式应当统一,订正不需要擦去错误内容,可在空白处重新作业,订正后的作业仍然要及时批改,并进行二次批阅。

4、有评必展。采用集体讲评和个别反馈相结合。共性的错误要引起重视,详细分析,找出根源,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个别学生出现的个性问题应考虑单独解决,尽量进行个别辅导;学生作业中独创的方法更要及时推广,成果共享。对作业特别好或有进步的学生要及时当众表扬鼓励,定期进行作业展评,通过相互欣赏比较,发挥榜样的激励引领作用,使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三十九 提倡教师要专备“作业批改”摘记本,做好作业批改记录,作为讲评辅导和改进教学的依据。提倡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优秀作业作品和作业中的错题,建立学生“优秀作业作品集”和“错题册”。

十条 小学阶段,原则上品德与生活(社会)、科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不留练习性课外书面作业,可以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布置一些操作、实验、调查、体验、感悟性作业,以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留心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情感态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要有书面作业,任课教师在作业设计与布置中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量与质相结合,注意多样性和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要定期检查教师作业的批改情况。学校每期不少于1次,教研组(备课组)不少于3次。每次检查做到有记载、有等级、有评价,有通报,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第七章 课外辅导

四十二 课外辅导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举措,是确保学生夯实基础和拓展延伸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和教师要广泛采取集中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提优与补差辅导相结合、知识与方法(习惯)的辅导相结合等方式,对不同类学生进行课外辅导。

四十三 课外辅导要注重差异,分类指导,精心实施,讲究成效,着眼于全体学生,力求整体提高。

1、规范辅导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开展课外辅导活动,不得随意占用学生的自习课;要明确辅导的对象和任务,研究辅导策略,确定辅导重点,制定辅导计划,满足不同群体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增强辅导的针对性。课外辅导不得妨碍其他学科教学,不得借故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经济负担。

2、强化分类指导。教师要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坚持分类指导。对学有余力或具有某种特长的学生,应运用课外阅读指导、开设学科讲座(学科实验研究)、开展文体活动、科普教育、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为他们提供超前学习或发挥特长的条件,促进他们脱颖而出;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应通过针对性训练,弥补基础知识缺陷,帮助其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率。

3、重视个别辅导。对个别学生中存在的特殊问题,应及时给予帮助,尤其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不仅要关注学业上的问题,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理感受,多给一份关爱。多给一些读书、思考、回答、演练的机会,教会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师要善于组织并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第四十 不歧视学力较弱的学生。不提倡分重点班,或冠以实验班的做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关注弱势群体。提倡建立家校互动平台,学生在家可以通过平台与老师产生互动,以解决学习上的疑难。

第八章 实验教学

四十五 自然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究精神、动手实践操作的技能技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具有重大意义。同时, 也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研究性学习品质的养成起着重大作用。学校和教师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做到提前安排,精心准备, 科学演示, 手脑并用, 总结方法, 注重实效。

四十六  教师要科学安排实验。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规定的实验内容, 在每学年或学期开学前编制实验计划, 安排实验课题, 准备所需要的器材和药, 保证实验教学安排合理, 科学有效。

四十七  积极做好课前实验准备。教师课前要关注实验和教学的关系, 精心研究实验, 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 确定具体的方法、步骤和操作程序, 并在上课前对实验进行试做, 熟悉实验过程,以保证实验教学过程的实际效果。

四十八  课堂认真落实实验。实验前教师要讲清实验的目的、要求、仪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教师演示实验的基础上, 安排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实验时, 教师应巡视指导, 并在实验室管理员的配合下, 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要严格实验操作程序,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四十九   开发探究实验。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品质。要根据学校实际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课外实验的场所和时间, 给学生创造实验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提倡教师开展探究式实验活动, 提倡学生开展创新实验活动。

五十  完成实验评价。实验完成后, 教师及时检查、了解学生实验的情况, 对实验中的问题和经验进行小结,进一步巩固实验效果。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实验报告, 并认真批阅和评价。

五十一  积极开展自制教具学具活动。各校要组织、引导教师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广泛开展教具学具制作活动,弥补学校实验教学器材的不足。自制教具应工艺讲究,有新意,能直接应用于教学,能入柜、入册,并长期保存与使用。

第九章 课外活动

第五十二条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社会活动、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学艺术活动、参观访问、夏令营活动等

第五十三条 课外活动按规模大小可分为大型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1、大型活动是针对某一年级或某些相近程度学生的需要而组织的课外活动,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形式。这类活动多为群众性的集会、报告会、各种讲座、集体参观访问,各种比赛等,由学校或班级组织。在安排大型活动时,准备充分目的要明确,组织要严密,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活动时间也不宜过长,活动亦不应太频繁。  

2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这类活动形式分散,能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起来也方便。一般有:学科小组、科技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等等。小组的建立,可以是班级的、年级的,也可以是全校性的,但人数不宜过多,人选要看学生对本小组活动是否有浓厚而稳定的兴趣。   

3个人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而独立开展的活动。主要有:阅读报章杂志、文学创作、绘画、音乐、书法、 制作模型、进行某种观察和实验等等。个人活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更甚于小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小组活动在吸引和照顾学生兴趣特长等方面的不足,使每个具有特长和特殊才能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校和教师高度重视,加强引导,防止自流。

第五十四 开展课外活动要做到“五落实”:计划落实、人员落实、内容落实、时间落实、场地落实。要按计划认真组织,保证活动时间和质量,提升活动效果。每次活动要做好记录,包括内容、方法、效果等,注意积累资料,期末认真总结,及时表彰。

第五十五 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只起组织、指导作用,不起主导作用。学生活动的效果用研究成果、实验报告、学习总结、小论文或其他学生愿意采用的形式来反映,不进行考试、考查,对学生不施加任何压力。

第五十六条   兴趣小组是课外活动有效载体,是展示学生个人才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浓厚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广阔平台各学科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加强指导和培养,不断增强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特长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

第五十七条 各科任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组织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尤其要大力推进“大课间活动”、“阳光体育活动”。组织指导兴趣小组的工作量要纳入学校的绩效考核。兴趣小组活动,每学期或每学年应向学校作专题成果汇报。

第五十八条 兴趣小组的活动项目要符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避免成人化。兴趣小组活动的组织指导老师应有简要的教案,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活动。

第五十九条 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必须采取自愿原则,不可强制学生参与不感兴趣的活动。不可要求一专多能学生同时参加多种兴趣小组活动,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不能向学生收取任何活动费用,如需购买必要的器材、服装、用品,由学校统筹安排。

第六十条 对上级教育行政等部门组织的各种竞赛、制作等活动,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宣传,扎实安排,认真组织,确保实效。

第十章 检测与评价

六十一 检测与评价是教学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是对教师教学活动效果和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 对教师掌握教学情况, 诊断教学问题, 监控教学质量, 改进教学工作等都有重要意义。

六十二 学校要科学组织考试考查,要按照学科特点和有关规定组织考试考查, 明确考试考查目的, 规范布置试场,端正考风考纪,科学合理地进行考试考查。要严格考试考查的过程管理, 加强考前试题保密督查,加强平时的检查和提问。按要求参与市、县组织的调研性检测或学业考试。提倡为诊断课堂教学目标达成而组织的随堂测试。

六十三 认真进行命题。考试命题应当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智力发展水平。要注重学生的实际, 以学生发展为本, 突出考试的激励、反馈、调整和改进教学的功能。试卷编制从易到难,题型多样, 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 不出偏题、怪题。要多角度、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考查,科学地把握试卷的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提倡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题库, 努力实行教考分离。

第六十 严格考试纪律。教师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考试作弊,严禁不准后进学生参考、传授考试作弊方法等违违纪的行为。监考教师必须遵守有关考试纪律,按规定时间开考和结束。监考时不做与监考无关的事情, 不得擅自离开考场, 杜绝作弊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考试结束时认真清点并整理考卷,如实填写考场报告单。

六十五 客观评定成绩。试卷密封装订, 严格按评分标准评, 以确保学生成绩的客观公正。要科学合理地制定评分标准, 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充分肯定学生的创见, 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用能力、创新意识的和谐发展。

六十六 强化质量分析,考试结束后学校要及时对每个班级、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的质量分析,撰写质量分析报告,总结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 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要重视对学生自我分析的指导, 发现和鼓励每一个学生进步, 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快。要帮助学生剖析问题, 改进方法, 制定计划, 明确目标。

第六十七  教师教学评价。学校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每学期通过问卷调查、听课、谈话、家访等方式了解教师教学情况,综合评价教师的师德表现、进修培训、教学业绩、教研成果等,并将评价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第六十八  学生学业评价。坚持发展性评价标准,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强化评价的激励功能。各门课程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业成绩、爱好特长等因素,采取学业检测、教师评定、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等多种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等级分设优秀、优良、合格、不合格或ABCD四个等级。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向学生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通报,指导学生家长协同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

第六十九  普通高中要利用学分评价手段来管理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状况,通过课时记录、学习过程表现和模块考试结果三个方面,对学生各学科模块学习进行客观、准确、科学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学习。

第七十  综合素质评价。要按照新课程关于学生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规定,从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习能力与学业成就、体育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个性与创新等方面加强对综合素质评价表的填写与归档管理。评价要做到客观描述与定性描述相结合,尤其要突出学生的素质特长和发展潜能,评语应准确、精练。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要在校内公示,接受监督。要从小学、初中、高中起始年级开始,做好原始素材的收集、整理、评价、填表及建纸质文档等工作。有条件的学校要努力创建学生成长电子档案,方便师生操作,丰富文档的形式与内容,切实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诚信度。

第七十  教育质量励制度。学校应建立“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奖励制度,对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成绩显著或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对学习成绩优秀、进步显著或有专业特长的学生给予表彰。学校用于教育质量奖励的资金应占学校经费的5%10%

七十二 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档案册》(学生素质教育报告册)学科成绩填写实行等级制:85分以上为A等,7684B等,6075分为C等,59分以下为D等;发展性目标(综合素质)实行ABCD级或优秀、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教师的“质性评价”评语应用第二人称,语言亲切、中肯、清楚、简练,富有启发性、激励性。

第十一章 教学研究

第七十三  学校要健全教研组织,拟定学校教研、教改工作规划,确定教研、教改目标、任务和思路,并抓好落实。学校教导处(教研室)是学校教科研中心,负责全校教科研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教研组是教科研的最基层组织,接受校教导处(教研室)的指导,承担教育科研目标任务的具体实施。

第七十  中心小学以上学校设立学科教研组或相近学科综合教研组,村小以综合教研组为主,且各镇要以中心小学为依托,以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为主要成员,组建好小学中心教研组。教研组要根据学校教研规划,制定年度或学期教研计划,扎实开展以校本教研为主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教研组集体活动,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每周不少于1次,村小可间周1次,镇中心教研组,集体研讨每期不得少于2次。教研组学期末应向镇中心校上报书面总结。

七十五 规范开展常规教研活动。常规教研活动要做到“四定一有”,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专题,有记录。要认真组织好上研究课、听课、说课、评课等系列活动,教导处(教研室)要定期不定期对教研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与指导

七十六 积极开展校本联片教研活动。“联片教研”是指相邻的几个镇()联合在一起,围绕一个相同的主题,通过观摩、对话、合作、切磋、交流、研讨等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要建立和完善联片教研活动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竞争机制和评价机制,使学校和教师都能有效地投入到联片教研之中。开展联片教研活动,要从名师引领、新秀培养、结对教研、成果交流、课题研究、质量分析等方面入手,以课堂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共同提高质量为终极目标,通过校本联片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团结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质量意识,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七十  大力开展校本研究。校本教研是伴随新一轮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新教研模式,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学校要健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要以校本研究为载体,积极开展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等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研讨活动,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通过校本研究,让教师学会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要通过校本研究,使学校率先成为学习型组织。

第七十八   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各校要通过教研组引导教师围绕教学热点难点开展研究,在一定阶段内关注一个问题,有目的地组织教师研究教材,研究教学过程,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等,以教学研究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要加强课堂教学评价分析技术、诊断技术和辅助教学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做到“学在课堂、练在课堂、反馈在课堂,矫正在课堂、巩固在课堂、提高在课堂”。

第七十九  加强校内外听课学习管理。各中小学要根据教学改革的新要求,修订完善公开课、听课和评课制度。学校领导和教师每学期每人至少执教一次公开课,并按常规要求积极参加听评课活动加强校际教研。各校应积极主动与兄弟学校建立校际教研关系,经常开展跨区或联片协作、联谊式教研,共同合作,相互开放,交流信息,共同发展。学校要积极学习和引进外地先进教改经验,发现和培养本校的教改典型,做好教改经验的总结和推广,促使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师外出听课、参加培训学习,返校后要落实“四个一”:即作一个专题汇报,交一份学习心得,上一节汇报课,交一份教案,书面材料上报县师训办、教研室存档备查。

第八十  充分发挥名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专业引领作用。特级教师、省市级教学能手、教学名师每学年应至少开展一次面向全县教师的教学观摩课、示范课或教学理论讲座;县教学名师、课堂教学技能竞赛一二等奖获得者每学年应至少开展一次面向全校或片区教师的教学观摩课、示范课或教学理论讲座;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引领实效性强、效果良好的教育教学实践。同时,要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要先于普通教师具备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并带动全体教师实施三级课程。

第八十一  积极开展读书活动,构建学习型校园。应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努力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和业务水平。要引导和鼓励教师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和信息,开拓获取现代教育资讯的渠道,学习新的理论,关注并推广新的科研成果。每个教师每年至少要订阅一种以上本专业的报刊资,并将教师读书的质和量作为教师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

第八十二  加强校本培训。学校要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教师培训规划和计划,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校本培训活动。要围绕课改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理论培训、问题研讨、课例设计、课后反思、案例分析活动,把理论与实践,教学与教研结合起来,把校本培训作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平台。

根据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要求,教师每学期要完成“六个一”的培训任务: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并上交一篇读书笔记; 上好一节教学公开课;编制一套有较高水平的试题;交一份用于评比或交流的教学设计或多媒体教案; 参与一个教育科研课题;有一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得县级以上教育教学报刊杂志上发表或会议上交流或征评中获奖

第八十三  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研究要向教学实践回归, 以教学问题为起点, 以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完善学校制度、提高教育质量为归宿。

1、教师要围绕校本管理、校本课程、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评价等方面积极探索,使课题研究成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支撑,落实“本土化行动、低重心运转、小步子发展、实效性评价”的科研工作思路

2、大力落实“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成长就是成果”的科研理念,扎实开展课题研究,立足教学实践选择真实而具体的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认真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完善,有效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课题研究成为“构建有效高效课堂”研究活动的重要举措,从而逐步形成“课题从课堂教学中去选,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去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去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去用”的研究文化。

3、坚持“短、小、快、实”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教师形成“为自己而研究”的课题意识,按照“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开展课题研究,让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逐步掌握教学规律,形成教学思想,在实践、探索、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核心竞争力,从而使课题研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4、学校教导处(教研室)要做好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并对教师的研究工作给予有效的指导。要认真遴选课题,搞好科学论证,申报程序,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做好结题鉴定,积极推广优秀成果,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八十四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负具体责任。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参与、指导校本教研工作。学校领导参加教研活动,每期不少于8次,并主持、参与一项课题研究。中心小学要对所辖村小的教学研究进行帮扶指导。提倡中小学校长和教学管理人员按规定坚持带课,严格建立听课、检查、评教制度,经常深入课堂及教学各个环节,及时掌握教学动态,定期检查教学工作,加强教学工作的全程管理。

第八十   强化教科研管理。加强对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使教育科研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有总结。各学校要制定教育科研目标考核制度、检查督办制度、经费资助制度、成果处理制度、表彰奖励制度,要认真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要明确教科研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系,要完善教师教科研工作制度和教科研工作考核方案,

第十二章 执行与监督

八十六 校要建立健全教学岗位责任制教学管理考核制度,明确学校领导、主管部门、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教师岗位责任。

八十七 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学校领导主管部门责任人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教师教学工作制度学校领导、主管部门领导、教研组长年级长、备课组长巡课制度教师间相互听课制度。要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学管理评价反思工作机制,提倡周反思、月反思、学期反思、学年反思的评价反思工作机制。学校要把教师每学期执行教学常规情况纳入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第八十  各校要成立有校级领导、教导处(教研室)相关人员和教师代表组成的教学常规督查小组,制定相应的督查评价方案,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普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常规执行情况进行每月一次全程督查,实行一查一通报,一查一整改,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中学九年制学校、中心小学要对辖区内学校一学期检查一次,检查结果书面报告县教育体育局和县教研室。

八十九 县教育体育建立和完善教学常规管理督查、视导机制,并把教学常规管理纳入学校年度目标考核范围,相关股室要根据教学常规的规范性要求,坚持集中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原则对该项工作进行检查。要通过集体调研或专题调研,加强对学校贯彻落实教学常规工作的指导,做到有检查、有反馈、有通报、有实效,并将检查结果作为各校学年终教育质量综合考评教学常规管理部分的直接依据。县上坚持一年一抽查、两年一大查,并将检查情况书面通报全县。

九十 县、镇、学校检查结果要与学校年终考评挂钩,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并作为评优树模、评职晋级、兑现奖惩的重要依据;对在执行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忽视教学常规管理、教学秩序混乱、质量低下的单位和个人将给予诫勉和警告批评,学校校长和分管领导将予以问责。

第十三章

九十一 教学质量管理评估指标

1、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合格率:小学各年级达99%以上,初中各年级达98%以上,高中各年级达99%。青少年违法低于千分之二,犯罪率为0

2、及格率:一类初中80%,一类小学85%,二类初中70%,二类小学80%,三类初中60%,三类小学75%

优秀率:一类初中25%,一类小学40%,二类初中20%,二类小学35%,三类初中10%,三类小学30%

3、普通高中各年级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达85%以上。

4、小学学生体育合格率城区达95%其他90%以上,体检合格率达95%以上,近视率低于20%初中学生体育合格率,一类初中达98%,二类初中达95%,三类初中达93%;体检合格率达95%以上,近视率低于20%高中学生体育合格率达98%以上,达标率达90%以上,毕业生体检合格率达98%

7、演示实验开出率达100%以上,学生分组实验开出率达到100%

九十二 教学常规管理评估指标

1、每学期各科备课最低限量(周课时数×实际上课周数)

小学

语文:一、二年级128节,三、四年级112节,五六年级96节(含习作教学设计)。

数学:一至六年级均为80节。

品德与生活(社会):一至六年级均为48节。

体育与健康:一、二年级64节,三至六年级48节。

音乐:一、二年级32节;三至六年级第一学期16,第二学期32节。

美术:一、二年级32节;三至六年级第一学期32,第二学期16节。

综合实践活动课:三、四年级32节,五、六年级48节。

科学:三四年级32节,五、六年级48节。

英语:三至六年级32

地方与学校课程:一至四年级48节,五、六年级32节。

初中

思想品德:各年级均为32节。

语文:各年级均为80节。

数学:各年级均为80节。

英语:各年级均为80节。

物理:八年级32(含实验教案4节)九年级48(含实验教案6节)

化学:九年级48(含实验教案5节)

历史:各年级均为32(含探究活动教案2节)

地理:七八年级32节。

生物:七年级48(含实验教案4节),八年级32(含实验教案3节)

体育与健康:各年级均为48节。

音乐:各年级均为16

美术:各年级均为16节。

综合实践活动年级48,八、九年级32

地方与学校课程:各年级均为32节。

2、每学期各科作业批改最低限量

小学

语文:一、二年级80次,三至六年级48三年级习作批改8次,四至六年级习作批改7

数学:一至六年级均为80次。

品德与生活(社会):一、二年级学校酌情规定,三至六年级均为20次。

科学:三、四年级16次,五、六年级20次。

美术:一、二年级32次;三至六年级第一学期32次,第二学期16

英语:三至六年级均为32次。

初中

思想品德:各年级均为16次。

语文:各年级均为24次,作文批改7,其他练笔达8

数学:各年级均为80次。

英语:各年级均为48(含作文批改4次)

物理:八年级30(含实验作业4次)九年级40(含实验作业6次)

化学:九年级36(含实验作业5次)

历史:各年级均为16次。

地理:七年级八年级16次。

生物:七年级24(含实验作业4次)八年级16(含实验作业3次)

美术:各年级均为16次。

3学校领导每周代课最低限量

学校长副校长等校级领导2-6节,教导(务)处、教研室等中层领导6-10

4、每学期听课评课最低限量

校长不少于25节,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导(务)主任不少于30节,其他领导不少于20节,教研组长不少于20节,任课教师不少于15节。

九十三 本常规要求适用于全县各级各类中小学。复式教学结合《商南县小学复式教学常规管理细则》(商教发〔2007284号)执行;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可根据其教学特点参照执行。

九十四 本常规要求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修订完善,解释权属县教育育局,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主题词:中小学 教学常规 要求

抄送:各教研组

各小学

XXX九年制学校         20111022

共印10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c274914f18583d049645913.html

《教学常规基本要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