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及其对策

发布时间:2022-11-23 15:05: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及其对策
江口县闵孝中学:杨学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教育制度的改革,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尊师重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化,以及高考升学等一系列教育体制上的改革深化,教师的工作压力明显增大,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引发了职业倦怠现象。我们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积极研究探讨解决办法。
本文侧重探讨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及对策。
一、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产生原因及危害
职业倦怠是一种人们因为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不能妥善地应对工作中的挫折而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在教育教学中的突出表现是:教师在工作中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学方式落后,教学作风懒散,对学生不负责任,对工作厌烦。严重的表现为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有跳槽想法。其结果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既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又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2007年教师节重庆市教科院公布的“教师的教学环境调查”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该市500多名一线教师中,76.9%的教师感觉压力大,51%的教师落下了‘职业病’37%的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国内其它媒体诸如此类的报道也屡见不鲜。
教师的压力因执教学校、班级、课程的不同而不同。沈阳市心理研究所专家调查显示,

班主任老师比科任老师压力大,中小学教师比大学教师压力大。而在尖子班、重点班和升学年级任教的教师压力更大。不少教师形容自己执业的主导心态,用了“麻木”“焦虑”“郁闷”“无可奈何”等消极词语。在面临工作重压和遭遇较大打击后,表现出“烦躁”“焦虑”“消极”“退缩”“绝望”等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职业倦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起始于工作应激。应激是我们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面临威胁和不利事件或需要,付出比平时更大努力的情形时产生的紧张状态。工作应激是一种精神压力,是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的问题。适度的工作应激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功能活动具有促进作用。但长期的过于强烈的工作应激会引起各种令人感到不适或痛苦的心身症状,严重的还会造成人们对许多疾病的易感和免疫力降低的倾向,甚至染上某些疾病。所以工作应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工作倦怠是当代人突出的心理卫生问题。按照工作应激的职业要求——自控程度模式,教师是一个高要求、低控制的职业,容易造成高度的职业应激,也就是说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易感群体。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因素、行业因素、学校组织因素,也有个人因素。教师的职业倦怠带有鲜明和独特的行业特点,归因也与别的职业有所不同。
抛开外部因素,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诱因有五点:一是工作压力大。现在大多数学校把学生成绩与教师业绩挂钩,特别是尖子班、重点班、升学年级的教师,教学压力,社会压力,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大多数教师长期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二是人际关系紧张。教师之间,特别是年轻教师之间竞争激烈,教师与校方、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部分教师不会妥善处理,不能适应这种状况。三是学生问题。近年来学生中间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网恋,厌学等等问题,给教育教学带来难度。四是教师家庭问题。教师收入不高,工作繁重,无暇顾及家庭和孩子,对工作投入大量的精力,对亲人的情感投入减少,长此以往,家庭亲情逐渐淡薄,家庭内部易出矛盾。五是教师情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c76fcf6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8b.html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及其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