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碰撞安全系统性设计及地要求要求措施概述--

发布时间:2023-10-06 20:13: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实用标准文案
汽车碰撞安全性设计及措施
汽车结构缓冲与吸能措施
尽管“二次碰撞”是造成人体损伤的直接原因,但是“一次碰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二次碰撞”的剧烈程度,因此“一次碰撞”对人体损害有很大影响。控制好“一次碰撞”对减少人体损伤有重要意义,合理设计汽车结构的缓冲与吸能特性是控制好“一次碰撞”关键。汽车可分为两类区域,即乘员安全区(A区)和缓冲吸能区(B区)
很显然,仅从乘员不被汽车碰撞变形后产生挤压受伤的角度看,乘员安全区在碰撞中的变形越小越好。要使A区变形小,就要求缓冲吸能区(B区)有较大的总体刚度,但B区的刚度过大又会影响汽车的缓冲吸能性能。从缓冲吸能角度看,B区的刚性应足够小,变形应足够大,这就导致了A区变形小与B区变形大的矛盾。
为解决这一矛盾,B区必须设计成“外柔内刚”式的结构,即B区与A区交界处设计成具有较大刚性的结构,而在B区外围设计成具有较小刚性和较好缓冲吸能的结构。由于汽车的结构特点所限,B区抗侧向和上方的碰撞能力较差,而抗前撞和尾撞的能力相对较好。 如前所述,由于汽车轮胎的作用和受汽车底部结构刚性较大的保护,所有汽车抗击来自下方的冲击能力很强,而且,除非汽车坠崖,来自下方的碰撞冲击力一般也较小,所以一般不考虑针对下方冲击载荷的缓冲和吸能。
针对汽车前撞和尾撞的缓冲吸能机构,一般多采用不同截面形状的金属薄壁吸能管,如:矩形截面点焊式,矩形截面缝焊式,三角形截面缝焊式。这类薄壁吸能管在经受一定的轴向载荷后便会产生折叠式的塑性变形,从而消耗大量碰撞动能,达到缓冲目的。通过改变吸能管的截面形状、尺寸、壁厚和材料特性等参数,就能使其具有不同的缓冲吸能特性,从而满足不同汽车结构和性能的要求。尽管薄壁吸能管已成为国内外前撞和尾撞缓冲吸能的主要结构措施,但汽车其他结构的缓冲吸能性能也不容忽视,如车身骨架和覆盖见等在前撞和尾撞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中都有重要的缓冲和吸能作用。
对于侧撞而言,缓冲吸能结构的设计相对麻烦,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即使有足够好的材料来制作缓冲吸能结构,但能用于缓冲和吸能的区间却十分有限。从理论上讲,现有的大多数汽车结构设计都难以提供能与前撞和尾撞耐撞性能相比的耐侧撞性能。现在常用的改进抗侧撞性能的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增加B区两侧的厚度和加大B区两侧的内部刚度。值得提出的是,如果突破传统的汽车底盘设计思路,有可能从本质上改善汽车的抗侧撞性能。如车轮按菱形布置的汽车就因为车轮能抗击侧撞变形具有特别优良的抗侧撞特性。 如果汽车在碰撞中发生翻滚,就可能受到车顶方向的冲击载荷。由于车顶方向的刚度很低,这种载荷很容易造成乘员安全区的大变形。要改善这一方向的刚度特性主要靠加强车辆A柱、B柱和C柱的刚度以及顶棚的刚度,但由于顶棚的结构厚度受到汽车总体尺寸和总质量的限制,车顶棚的刚度增加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即使发生翻车,作用在车顶棚上的冲击载荷一般也比正撞和侧撞时作用在汽车上的冲击载荷小的多,因而车顶棚的刚度可以比其他部位的刚度小很多。
合理设计汽车的结构,以使乘员安全区在变形尽可能小的情况下获得优良的缓冲与吸能性能,是汽车碰撞安全性设计与改进的基本目标。 车内乘员保护措施
为减轻“二次碰撞”给人体造成的伤害,车内乘员碰撞保护措施越来越被重视,且其性能也在不断提高。车内乘员碰撞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安全带、安全气囊、安全转向系统、安全座椅和仪表板等。
安全带的作用是使乘员在汽车碰撞时不飞离座椅与汽车内饰件发生剧烈碰撞。。当汽车受到碰撞载荷后,人体作用在安全带上的力使安全带的运动速率超过一定的阀值后,安全带系统的锁紧机构发生锁止,限制安全带继续抽出,从而达到约束乘员运动的目的。由于汽车精彩文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c81f6d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91.html

《汽车的碰撞安全系统性设计及地要求要求措施概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