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风俗习惯

发布时间:2020-03-20 05:16: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土家族风俗习惯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即湖南省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等市县;四川省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他们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由于长时期与其他兄弟民族的交往,生活习俗、文化等互相影响、吸收,现已通用汉语和汉文。生活习俗与其他民族大同小异,现保留的独特部分极少。

【语言文字】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湖南的永顺、龙山、古丈等聚居地区,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本民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服饰】

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民居】

土家族爱群居,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土家人采取倚山建房,一般为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一般是四列三间,居中的一间要设祖先神位。正侧左右两房住人,多为两小间,叫住“小二间”。小二间前设火铺,火铺中间置火炕,火炕用于取暖的煮饭,火炕上放着铁制三角架。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特别是春节之前,用以烘炕腊肉和香肠等物现在保留亦有。

【习俗】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有“哭嫁习惯”习惯。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廷。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烧棺、辞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死者亲属披麻戴孝,跟随道士行丧礼,还请人唱孝歌,以哀吊亡人。新中国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动,以开追悼会唱丧歌代替道场。

【宗教信仰】

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过去有巫师驱鬼。有的地方信道教。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饮食习惯】

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文化】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不论什么盛大的聚会,都要跳的。“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史诗、山歌最为著名。

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方面,刺绣、编织比较有名,土花铺盖尤为著名。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节庆】

土家族以过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为主要节日。最隆重的是过土家年,俗称过“赶年”,即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进行,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

过年主要活动:

(一)、腊月

过年是土家族最隆重且持续时间最长的节日,从腊月廿四过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除夕夜之前的时间,主要是为过年作准备工作,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要自己制作腊肉、香肠以及糍粑(少数家庭虽然不自己制作,但也要购买)。

进入腊月后,土家族的家家户户就开始着手准备年货了。此时,在外务工、学习的人都要四面八方赶回家团聚。整个腊月日程安排如下:杀年猪,熏腊肉,磨豆腐,打粑粑,炒炒米等。这些都是土家族过年的典型活动特征。

1、赶场

就是赶集的意思,土家的年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的,从这一天开始,人们都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土家族世代生活在大山里,交通不是很方便,平时很少到镇上赶集,这一天人们都会早早的出门,走上十几里的上路到集市“赶场”,置办年货。男人女人们穿上新衣服,女人背上背篓,男人背个背篓(土家语叫满期儿,但比背篓细,更结实)或“弯架子”(用来背重物的农具),将过年要用的鞭炮、烟花、年画、对联、水果糕点等用品买回家。

2、杀年猪

快到过年的时候就开始杀年猪,一般我们都会留一个大肥猪杀来过年。杀年猪后,将猪肉分割成小块,分别熏制,以备以后拜年所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用处)。

土家人杀年猪的时候要请客吃饭,称作“吃刨汤。”杀猪那天,左邻右舍所有在家的男劳动力都会被主人喊来帮忙捉猪、提开水、剖肚、清肠等,女劳动力都来帮忙弄饭。

3、腌腊肉

腊肉在土家人的饮食里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土家人以猪肉为主要肉食,过年自然少不了它。早在腊月初,人们就将年猪杀好,腌上盐,挂在火炉上炕好。这样到了过年就有腊肉可吃了。烧肉通常是男人们的事,将腊肉取下之后,放在火炉上将猪皮烧裂,这样不仅可以退掉皮上的细毛,还可以使做出来的猪肉皮更加美味。

4、打糍粑,

“打糍粑”又称“打过年”,它是土家人过年和拜年时必备的食物和礼品,一般放在农历十二月廿七这天。有蒸米的,有烧火的,有锤打的,有捏制的,有加芡粉的,非常热闹而又其乐融融。糍粑上还会印上喜庆吉利的图案花纹。土家人把打糍粑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认为要是哪家不打糍粑,一年都会不吉利。 糍粑也是土家人的重要食物,以前是土家人过年和拜年时必备的食物和礼品。现在虽然很少拿这个去当作拜年的礼品,但仍是人们喜爱的食物之一。

5、祭灶神

腊月二十四日这天,人们要在厨房里上三柱香,意为祭灶神,然后开始打扫厨房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新年。从这天起,每家每户的大人就要开始叮嘱自家小孩过年的这段时间不要乱说“死”,“背时”之类不吉利的话,以图来年大吉大利。若叮嘱当天还有小孩犯戒的,家长还会动用“武力措施”给予提醒,这叫“封印”。但过了腊月二十四日这天,小孩,大人无论犯了什么错,都不再发火骂人了,一是怕得罪祖先,二是骂和被骂的都有一种不详之兆。所以一家人会和和睦睦过大年。

6、推豆腐

腊月二十五日便开始推豆腐了。每年的这天,大人小孩都不闲着,小孩子要帮助大人筛选黄豆并用水泡好直至发胀。然后将其放入磨子里磨成豆浆,再用纱布过滤。接着再把过滤的豆浆与石膏进行勾兑,别小看着勾兑的工夫,边加石膏时还要边进行搅拌,而且石膏量多量少都会对制出的豆腐产生很大的影响呢!紧接着,再用纱布将勾兑好的嫩豆腐包好放入豆腐箱里挤压,豆腐块就做好了这大概需要一天的时间。

7、炒炒米

炒米是我们这里土家族人必不可少的一种食品,它是把优质糯米用木桶蒸熟,冷却后用油搓散,晾干。称为“阴米子”。随后,用桐油和沙子炒膨胀,便成了“炒米”。

8、打扬尘(即清洁大扫除)。

到竹园里砍几根细小轻便的竹子,捆扎在一起,开始清扫房间里面的灰尘杂物,以便“除旧迎新”。打完“扬尘”后就要清理房间,打扫地面,擦拭家具。到了晚上就要“洗邋遢”了,我们那里流传这这样一句话:“腊月二十八,洗邋遢,腊月二十九,洗腊狗”。不分男女老少都要在这天沐浴,将就一年的污秽洗掉,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男人们还要在这一天理发,过年以后是不准理发的。所以这天理发店的生意特别好,有时要排半天的队才能理上。

9、推汤圆

二十六要推汤圆,将糯米对上少量的粘米(全是糯米就推不动磨)淘洗干净,用温水泡上半天,然后用石磨成米浆(要稀一点,米才能磨得细,做出的汤圆才好吃),磨好后用包袱装好,吊起来将水分沥干,就可以做汤圆了。有时候沥干时间太长,做菜(炸汤圆粑粑)时急着要用,就会在米浆上面垫几层包袱,用柴灰将水分吸干,使其可以做出不同形状的粑粑。汤圆沥干后,会将它掰成小块晒干,能保存到来年的五六月。

10、准备团圆菜

腊月二十九日,经过二十八和二十九的忙碌,团圆饭的菜就准备好了。而猪头肉、腊肉、海带炖猪脚、鸡、鸭、鱼、豆腐这几道菜是每年过年都必不可少的。而每道菜都有其特殊含义:豆腐就是说做人要清清白白,对得起良心。鸡爪通常给家里的主心骨吃,取捞财之意等。

(二)除夕的活动

1)团年

农历大年三十称为“团年”,大年三十是团年的日子,也是土家人一年中最热闹幸福的日子。土家人“团年”相当讲究:第一,家庭成员必须到齐,儿女们不管在多远的地方工作或是念书,都得赶回家一起吃团圆饭。第二,土家人团年所有人必须同时入席,待家里长辈到院子里放完团年鞭炮,入席说上几句喜庆话后,团年饭才正式开始。一般准备年夜饭是家里的女人负责,男人一般负责帮烧火,但是现在一般不烧柴火,所以男人们就是帮忙打打下手,或者贴春联、打牌,甚至干脆看看电视啥的。

2)抢着团年

土家有一种“抢”着团年的习俗,也就是比着看谁家的鞭炮放得早、放的多、放得响、放的长,农历大年三十这天有很多人家在凌晨两三点钟就开始团年,鞭炮声一直不停歇,年味儿十足。因为谁家的团年饭早,意味着来年粮食生产好、

3)叫饭

团年饭菜在桌子好后要举行“叫饭”仪式,即请亡人回家过年,表示土家人不忘祖。仪式通常由家中年长辈分最高者主持,我家通常是爷爷叫饭。请几人就摆几副杯、碗、筷,先前将杯中斟满酒,再将筷子横放在碗边(平时吃饭绝不允许将筷子放在碗上),由当家人喊某某回家团年,然后象征性地给碗中拈一点菜、添一点饭,等一会儿,将酒泼在地上,将饭倒回锅里,再在碗或杯中筛上茶后倒在地上。“叫饭”仪式结束后,就放鞭炮送亡人出门。鞭炮放完后,全家人方可上桌团年。吃菜也是有讲究的,小孩子是不准吃鸡爪的,据说吃了之后写字手会发抖,未婚男女不能吃猪蹄,吃了之后会找不到对象。

4)烧香

团年之前,男主人就会上山或者到各个祖坟前祭祀祖宗。通常是要准备:香、蜡烛、纸钱、一小碗扣肉、酒杯、白酒、米饭,还有最重要的鞭炮。还会带上一把砍刀,用来清理坟上长出的杂草。这种祭祀一般是家里的男人,带着小孩子一起去的,女人会在家里看家。

5)送亮

过年的当天上午还要上山为逝去的先辈烧香,俗话为“送亮”。送亮回来后,家中就用猪头肉在土地神,神龛下祭祀神灵,以祈求来年平安。祭祀完毕后,将盛宴放于桌上,这时,鞭炮齐鸣,大伙在阵阵鞭炮声中吃着年饭。吃年夜饭之前,都会在家门口放一大串的鞭炮,小孩子会放烟花。然后家庭主妇就会拿来狗碗把所有的菜都给狗夹一些,看狗先吃哪一样,那么狗先吃的那一样来年的价钱就会贵一些,然后用筷子叼三粒饭用纸包好挂在树上。这些弄完以后,就可以吃饭了,一般照例是家里的最长者先吃第一口,然后全家人就开始吃饭。平时小孩剩饭大人都会批评,可是这餐团圆饭,大人还会主动要求小孩剩饭,意味着来年有余。

6)守岁

我们土家族人在农历大年三十晚上是不睡觉的,要“守岁”。我们要烧旺火守年,全家人都坐在火坑旁,边看电视边聊天,出谜语。十二点之前一定要先洗澡、洗脚、扫地,穿新衣服,脚要洗翻过膝盖,越洗得高越好,预示来年走人户时会撞到人家正在吃饭,别人会戏称“你三十晚上脚洗得好”。十二点到了,小孩子们便拿着早已准备好的鞭炮烟花,冲出家门去抢年!谁放的最早预示着来年的好运来得最早。接下来就是令小孩子最兴奋的时刻了--发压岁钱。然后大家又坐在一桌前吃放在甜酒里面煮的糍粑,再热几个小菜,围在火炉边吃,有“甜蜜和团圆”的意思。吃完夜宵后继续守岁,直至天明。

(三)正月

除夕以后就是大年初一了,土家人从这一天开始拜年。土家人把正月十五当作过年的最后一天,这天除了还没有拜完年的人家,一般都会在自己家里过,一家人在一起吃汤圆。大年初一要拜年,“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一早上都到父母家拜年,拜完年之后才到丈人家去。

1)拜年

忙碌过了大年三十,正月初一大家多在家活动,不走访亲友,而家中的卫生也不打扫,意在把福气留在家中。过了初一,人们在家就呆不住了,晚辈就会去给长辈们拜年。土家人从农历大年初二开始拜年。这拜年与其他民族有较大的不同:天刚亮,一家人开始收拾,穿戴一新,用竹背篓装好拜年的礼物,至少包括一只“长蹄子”(即猪后腿),这是必备的,此外还有糍粑、烟酒等东西,然后到孩子的姥姥家去拜年。火腿送给外公,腊肉送给舅舅叔伯。进门后,晚辈首先给长辈磕头,然后长辈给晚辈发红包(打发钱)。长辈还会给晚辈泡上炒米茶!一般来说,儿女们到姥姥家会住上一到两天。然后到农历大年初二或者农历大年初三才回爷爷家拜年,其次才到比自己年长的哥姐家拜年,各家必须来回拜年,任何亲戚都不能漏。

2)过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吃完代表“团圆”的汤圆后,土家人的年就到了最后一个大型活动了:“耍毛狗”--一种带有娱乐和宗教色彩的篝火晚会和逗七姊妹、照排排亮、玩龙灯、舞狮子等。

常言说得好:三十晚上的火,正月十五的灯。小孩最盼望的是正月十五的晚上,因为那晚家家户户都要照排排亮。夜幕来临,大人小孩就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点燃一排排的蜡烛,在微风吹拂中一闪一闪的,煞是好看。

玩龙灯最热闹的就要数正月十五了。吃过丰盛的晚饭后,舞龙的人会光临乡里的每一户人家,在每家人的家门口前舞上一会,看热闹的人们则会随着舞龙的人一块玩。转到河滩上进行隆重的“烧龙仪式”。人们用自制的长竹筒装满黑火药,每人拿几支,点燃后对着龙头和龙尾猛烧,喷溅的火花显得十分辉煌,舞龙的人则千方百计地躲避。经历很多回合后,直到龙头龙尾被完全烧完为止。当时的场面非常壮观!嬉笑声,锣鼓声,鞭炮声,使得一年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结束。正月十五过完后,年就结束了,预示着人们又要开始新的一年的春耕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c95671652d380eb63946d06.html

《土家族风俗习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