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C.被遗忘权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十大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3)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着重论证了哪些影响?【答案】1A2B
3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解析】【分析】(1B项,将第一段数字化记忆……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第四段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进行简单拼接,强加因果。C项,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曲解文意,原文第一段表明了被遗忘权的出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D项,曲解文意。原文最后一段可推知,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的行为本身属于数字化记忆霸权,而且明确表示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故选A2B项,以偏概全。原文说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选项去掉了在某种程度上的限制。故选B
3)本题中,由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可知: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着重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首先,被遗忘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可知: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由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可知:对个人权利的影响。故答案为:⑴A;⑵B
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
据不完全统计,自19557月教育部发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

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以来,国家层面以专门文件方式发布的减负令就有10道,若将附带在其他工作的文件计算在内,已出台的减负令多达50多道。如果将地方出台的减负令算进来,过去60余年,我国出台的学生减负令多达上百道。
其实,过去60多年的学生减负实践,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也折射出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代社会、家庭对于教育的不同诉求,以及因时而异的社会价值观。梳理国家层面以专门文件方式发布的10减负令,我们发现,每一道减负令所对应的症状都是因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导致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稍微不同的是,不同时期学生课业负担的程度与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形式和程度各异。
20182月底,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四部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对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有安全隐患、无证无照、应试倾向、超纲教学等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六类突出问题,联手排查、全面治理。数据显示,在调查样本中仅有38%的学生没有报辅导班,其余62%的学生都报了辅导班,可见报名辅导班是普遍现象。
中小学减负,再次成为舆论美注的热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问题。
从以前老百姓关注的学生课业负担到如今的课外负担,一字之差,折射出减负这个老大难问题已呈现出新的特点,也引发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持续关注。
(摘编自柯进、王家源《减负:艰难中前行》,《中国教育报》2018319材料二:
2018年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是中国教育中的一道难题,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经存在,被称作当代中国教育最大顽症。《报告》中,针对我国多个省份的小学生家长、初中生家长和高中生家长发起的学业负担调查显示,有近四成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业负担重。睡眠不足、身体素质下降、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成为教育领域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
图一父母对孩子学业负担过重原因的认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d7f325229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11.html

《最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