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是中国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

发布时间:2018-06-30 08:53: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扇子

摘要扇子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 不仅是生活日用品,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扇子在书籍中出现的次数很多,本文主要阐述中国明清时期文学著作中出现过的扇子,以及扇子的发展演变、扇子的制作工艺和扇子的文化价值等方面,从而使我们更深切地了解中国扇子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扇子演变扇子文化

)扇子在哪些书中出现以及作用

1《红楼梦》中

第一次出现扇子,儿向宝钗找扇子,宝钗却对发火,无端的做了一次炮灰,

第二27回宝钗扑蝶:“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

第三次是28回宝玉初会琪官:宝玉向袖中取出扇子,将一个玉(王加决的右边)扇坠解下来, 送与琪官。

第四出现宝玉去见贾雨村时,忘记带扇子,袭人给送来。宝玉错把前来送扇子的袭人看成黛玉表白。这次宝、黛二人之间的感情由从先前的不确定,到最终“放心”。

第五次扇子是“石呆子”的古董扇子,贾雨村为了得到这扇子来巴结贾赦,捏造了一个罪名,陷害石呆子一家,把这个古董扇抄来送给贾赦。

第六宝玉想看黛玉作的五美吟,黛玉不给他看,因为宝玉为了方便看黛玉作的海棠诗,将黛玉作的海棠诗写在扇子上。 

还有晴撕扇子玩,元春端午赐礼里有扇子,翠缕向湘云问扇子上的阴阳,湘云醉眠也提到扇子,贾政将扇子赏给宝玉奖励他的诗作得好……

《红楼梦》中的扇子具有暗喻情节发展的作用, 它烘染出贾府贵胄之家锦衣玉食的富贵之气。尤其突出的是以写扇子来表现人物的深层性格, 借此塑造典型的形象。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借跌扇、撕扇, 写出睛雯的泼辣正直、敢作敢当, 身列下陈而秉性刚烈的品格。

宝钗一心想:“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她处心积虑, 巧为周旋于大家庭之中, 是“扇子”引出的故事才使她“偶尔露峥嵘”, 并将其狡猾、对下人乱施淫威的另一面揭露出来。

呆子因扇遭祸虽着墨不多, 但封建世家的贪婪狰狞, 依仗权势乱施淫威, 官绅勾结, 巧取豪夺, 致人死命的血腥场景, 却给读者留下了至深的印象。

我觉得《红楼梦》中扇子的经典情节莫过于晴撕扇子了。晴和宝玉因一把扇子而结怨,又因弄坏了另外两把扇子而和好,当中宝玉曾让去搬扇匣子,并说让她随便撕,这足以说明宝玉的扇子多的去啊。这个时候的扇子一来可以取凉,二来有古典的雅致和韵味,三来还能讨女孩子的芳心,功能还是比较强大的啊!

2《三国演义》中

第五十二回诸葛亮调兵攻取零陵,“车中端坐一人,头戴纶巾,身披鹤,手执纨扇,用扇招邢道荣日:‘吾乃南阳诸葛孔明也。’”似乎已经确立了诸葛亮羽扇、纶巾、鹤的形象。

战争中,诸葛亮大都是这种形象。比如说第一百回“出陇上诸葛装神”,诸葛亮布疑兵捉弄司马懿时,每个车子里都是“簪冠鹤氅,手摇羽扇”,搅得魏兵惊惧万分。第一百零四回“大星汉丞相归天”:“定睛看时,只见中军数十员大将,拥出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孔明:纶巾羽扇。鹤。”司马懿大惊,从而出现“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的笑谈

然而在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中诸葛亮只是“披鹤,戴纶巾”。这时的弃羽扇正暗示了诸葛亮已无兵可指挥,似乎扇子在诸葛亮手中是智慧的化身,只要扇一扇,就会有深谋远虑。诸葛亮 “羽扇纶巾”的形象,给敌军心理上造成一种恐惧,加上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多次出奇制胜。

3)《西游记》中

在第三十五回,看守老君炉的两童子角大王、银角大王用扇炉火的芭蕉扇与孙悟空搏斗,金角大王“右手伸于项后,取出芭蕉扇,平白地扇起火来”。这芭蕉扇的威力实在强大,悟空最后在太上老君的帮助下才得以救出师父。

《西游记》中,有扇出火的扇子,也有能熄灭火的扇子。最有名铁扇公主的灵宝芭蕉扇。该扇一扇熄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扇人就会飘飞八万四千里原著中是84千里,电视剧里是54千里。孙悟空经了曲折终于借到扇子,连扇四十九下,熄灭了火焰山的烈火,唐僧师徒得以继续登程。

《西游记》对芭蕉扇的精彩描写,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美好理想,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这其中的想象力也是超赞的,将“煽风点火”与“风纳凉”巧妙的表现出来,实在是高。《封神榜》中“杨任下山破司”,带了一把“五火神焰扇”,可以把人和神都扇成灰烬;这功力与其可以相抗衡啊济公也有一把扇子,蒲扇,破的。在济公手里,这把蒲扇跟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一样,不是用来消夏的,是一件法器,可以御敌于千里之外,有非凡的神力。

4《水浒传》

《水浒传》扇子使用频率极高,几乎人人一把扇,但没有用扇子做主要道具的故事,同其他作品相比逊色了一些。如林冲的“折叠纸西川扇子”、宋清的“铁扇子”、吴用的“五名扇”、中书家的“葵扇”、公孙胜的“鳖壳扇子”、燕青的“名人扇”和金銮殿上的“凤羽扇”。

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唱上冈子来: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出天气的酷热;后两句借“扇”写出两个不同阶层人的心情状态,突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排名76 地俊星 鉄扇子宋清据说是梁山好汉里最弱的,因为扇子是用来扇风的,但是如果是用铁做成的谁会用,因此来比喻没有用的人.

5)《桃花扇》中

桃花扇是侯方域送给李香君的定情信物。在新婚之夜,侯方域为了表达李香君爱的坚定,送了香君一把宫扇作为定情信物。书中写到李香君血溅扇面、点染画扇、寄扇代书、撕扇出家等情节写出李香君的忠贞。桃花扇这一信物寄托着候李二人对爱情的坚贞和美好未来的憧憬。随着桃花扇的声声破裂,侯李二人的爱情之路也到此终结。

这把桃花扇具有深刻的意义:它象征了侯李悲欢离合的命运、象征了南明王朝兴亡的象征,同时也是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的体现。桃花扇是传奇作品中的一把独特道具,它贯穿了侯李爱情的始末。但是在不同阶段不同场景中,扇子的作用是不同的,它由一般戏剧性道具发生了质的突变,被“活化”了,从无感情之物变为有感情之物。

6明代瞿佑写的《折叠扇》中“开合清风纸半张,随机舒卷岂寻常”向我们展示他的生活态度:一把折扇一卷书,背后是于谦精心布置的书房,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清代项鸿祚的《清平乐 池上纳凉》“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写的是诗人田园生活的恬然自得,带着醉意,用扇子带给自己一些清凉,这种生活在现代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正真享受的到呢?

明宣宗《咏撒扇》的“扫却人间炎暑,招回人间清凉”用直白的语言将扇子的功能介绍出来。

8如果说三侠五义中的严查散的扇子上写的是“尺龙泉万卷书,上天生我有何如,不能治国安天下,枉称男儿大丈夫”从而侧面表现出严查散的正义

中国的大名扇 (一)檀香扇〖江苏〗(二)火画扇〖广东〗 (三)竹丝扇〖四川〗

(四)绫绢扇〖浙江〗

古代读书人为什么都喜欢带扇子?

这叫风流——制造能够流动的风

有风的时候自然是合起来的

无风的时候就张开扇子制造些风

现在也有个别的拿扇子的,或者后面跟把扇子。这就叫做附庸风雅。

扇子的演变

1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级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历来中国被誉为制扇王国之称。

扇子起始于何时?众说不一,但多数学者认为扇子起源于虞舜时代,晋人崔豹《古今注》记有舜为了“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在最早的记载之中,扇子并不是用来纳凉的,而是世界上最早的人才招聘广告:相传舜为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扇子在古代的别称“摇风”、“凉友”,宋陶谷《青异录•器具》:“商山馆中窗颊上有八句诗云:‘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是帚与扇明矣。”

早的扇子是用鸟的羽毛做成的,被称作“羽扇”。商周时代,人们用雄雉鸡绚丽斑斓的长尾制成“翟扇”,并出现了长柄的“雉扇”。此时,扇子成了帝王威仪的象征用作统治者礼仪之具,所以又叫“仪仗扇”。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记载:“以扇逐暑”;西汉刘安主撰的《淮南子》说道:炎火凿池,披裘而扇,不能救也……从这类文字,可以看到扇子在西汉、魏晋已非常流行。以后人们又制作出轻便、美观的团扇、绢扇、纨扇等,并开始在扇面上书写一些字、画。在扇子上题诗作画第一次出现于三国。据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有曹孟德的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平民百姓使用的多为葵扇、棕榈扇、蒲扇、麦秆扇、芭蕉扇等,这些扇子物美价廉,就地取材,很是耐用。

明清时期,浙江、苏州、四川等地盛产折扇,题字作画亦兴于此。这一精湛的技艺从明代开始传入欧洲,然后风行世界。 明清是折扇发展鼎盛期,用料贵重,制作精湛。折扇传入欧洲之后,立即成为当时欧洲妇女最喜欢装饰品。

2 说永乐年间纸折扇大兴,文人墨客纷纷将得意之作书画在扇面上。明清以后,扇面饰以名人字画最为流行,同时扇骨也非常讲究。所用材质有名贵的木材、竹材,也有象牙、玳瑁、金银,并且用扇也分为四季。一时间人们竟相争购,从而使扇子除纳凉外,又增加了诗画的传播功能,真正成为融书画、工艺为一体的美术工艺品。京剧大师梅兰芳在饰演《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时,手里拿的那把黑纸花扇,便是王星记为他特制的真金贴花扇。”由于扇子独特的文化性,所以它和文化名人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宋)何薳的《东坡画扇》相信你们都听说过吧,经过苏东坡画过得扇子,销量瞬间上去了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在扇面上所作《松下读书图》被视为罕之宝。汉字的神韵,在名扇中可谓巧夺天工。《晋书》有言,大书法家王羲之居住山,遇一卖扇老妪。王羲之惜其扇少人问津,龙飞凤舞慨然题字。老妪看着白扇变墨扇,怕更为难卖。王羲之劝她不必担心,尽管去卖。竟是市人见之,出价十倍争买。缘是书扇文字,行气纵横,无限匠心留其中。

3   明代大书家祝枝山,曾喻书扇为美女舞于瓦砾,乃盆景之。其实,书扇环肥燕瘦,气候虽小,却能做到风云际会。吴子深、张大千等人的行书扇,文字如神龙升腾,达数十万港元之高价,令世人刮目。任伯年和赵之谦联袂的扇面,墨笔与金石同在,似有高格名士相谈,更价值不菲。折扇,古称"聚头扇"。明清是折扇发展鼎盛期。

4 扇子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历史,经数千年沿革演变完善改进已发展成为几百种的扇子家族,但总的归纳为二大类;一平扇(即是团扇、葵扇、麦草扇、玉版扇等)不能折叠,二折扇可自如敞开收叠。用于春秋两季扇子,分别称为“春扇”、“秋扇”;浸以香料,摇动时香风四溢的称“香扇”,通常用于旅途之中;藏在靴中的称“靴扇”;以艳丽镂空绫纱做扇面,用来隔着扇子看人的,则有一个非常情色的名称,叫“瞧郎扇”;除此之外,还有制成三面,左右可以能随意打开扇子,中间的有一层暗绘裸女或裸交的图画,称为“隐扇”或者“三面扇”。以扇掩面遮羞,显示出一种温柔可爱,基本上是东方女子的招牌动作之一:晋代女诗人桃叶的《团扇歌》写道:“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憔悴无复理,羞于郎相见。”唐代王建《调笑令•宫中调笑》也写道:“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婚娶时“掩扇”、“却扇”成为一种风俗。南朝陈人周弘正《看新婚诗》:暂却轻纨扇,倾城判不赊。描写当时婚娶时的“却扇”情景;北朝人信《为梁上黄侯世子与妇书》:分杯帐里却扇床前。是故不思,何时能忆?描写北朝少数民族婚娶“却扇”婚俗……

6 在唐代,扇子既是动摇风生、消暑致凉的物件,又是歌女献艺、轻歌妙舞的道具。当时婚娶之时,新娘以扇掩面、新郎诵诗却之。唐人描写歌妓献艺,描写其婉转的歌喉、曼妙的舞姿,更注重的服饰着装、表演道具。宋人洪迈在其《容斋随笔》中说:“唐诗人好以歌扇舞衣为对。”张祜《咏风》:“摇摇歌扇举,悄悄舞衣轻。”描写歌女舞扇翩翩,舞衣轻飘。表演中,歌、扇、舞三者相映成趣,歌因舞而传情、舞因扇而增色。

扇子文化

扇子逐形成扇俗,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农村中,端午节亲友间有相互馈赠扇子的习俗。扇子还作为定亲信物。扇子是友谊的纽带。从唐朝时,扇子就作为赠送邻国礼品,相互大使进行扇文化交流,直到至今中央和省市领导到国外访问扇子作为馈赠礼品。扇子装饰已逐渐进各家各户,扇子已逐渐发展为艺术欣赏品,现扇子艺术价值大大提升,成为收藏爱好者的宠物。

扇子蕴藏着丰实的文化内涵。古往今来,扇子与人们日常生活结下不解之缘,一把小小的扇子,不但已成为融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还拥有很多扇子故事、传说和趣闻轶事,例《苏东坡画扇结案》、《扇子巷穷道士补扇》、《玉孩子儿扇坠奇遇记》、《题扇桥》、《康熙题扇》、《扇子报喜》,以及"扬仁风"的传说,和泰戈尔赠扇题诗等都反映扇文化内涵。数千年的扇文化积累很多的扇诗、扇词、扇联、扇谜。扇子与舞台艺术有着密切关系历来就有风韵婀娜扇舞,扇子可起健身作用,以扇为名或以扇为媒的"扇戏"有《桃花扇》、《沉香扇》、《芭蕉扇》,扇子作舞台上的道具用扇动作来表达舞台上各种道具或表现人物性格。

看某些电视剧,若留心观察,你也许会发现,汉奸、地主老财家的帐房先生也喜欢用扇子,插在后脖颈上。这些人爱执折扇,竹骨油纸做的。但他们似乎很少用它来扇风,倒很像他们的一条人造的尾巴。只是这尾巴不是长在屁股上,而是长在后颈窝里,滑稽之至。

古代小姐、贵妇,也喜欢扇子,她们喜欢用绢宫扇、纨扇、罗扇(统称团扇)。形状多为圆月形。最好有樟木或者檀木的体味儿。京剧《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就爱用扇子,却是折扇,绢面竹骨,上面有大团的牡丹。贵妃喜欢拿大折扇,想是体型庞大又膏腴了,需要拿大扇子来招风祛热的缘故吧。为什么不用蒲扇?蒲扇太老土,不符合她的身份,那种宫扇,则过于精巧,风力又太小,不能解她的风之“渴”。当然,多数小姐都是借扇掩面而笑,突出自己的美。

古代,最喜欢用扇子的人其实是书生,特别是像唐伯虎、郑板桥一类的有点书法、绘画、文字功底的秀才。他们喜欢舞文弄墨,显露风雅。还喜欢拿有题字的扇子跟香闺里的小姐们交换绢帕、汗襟儿,当作定情信物。所以扇子在古代的书生小姐手里,更像一种调情物。

现如今,最喜欢拿扇子的有四种人,说书人二说相声的。像田连元郭德刚,一上台卖弄嘴皮子,就会手拿一把折扇。不是扇风,是作为一种道具。相当于过去艺人登台时用的醒木。三是下棋的。我常在电视上看见聂卫平马晓春柳大华下棋的时候手拿折扇。偶尔展开扇扇。大冬天也如此。他们似乎是在学诸葛亮,以为扇子有助思考。四是文人、书画家,他们自然是在仿古,效唐寅、朱之流。

“随着时代的发展,扇子已经不是那种传统的用来煽风的生活用品了,它的用途在逐渐增多,比如说广告扇,厂家可以在扇面上画上自己的产品,写上产品的功能;同样的还有旅游扇,风景区的地图或者主要景点都可以被印在扇子上。这两种扇子都起到了广而告之的作用。”

扇子汇集了编织、雕刻、书画、刺绣等工艺技巧于一身,正在逐渐向艺术品和收藏品转化 

一把小小的扇子承载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它迎来了炎热的夏天,也带来了一段让人回味无穷的故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dc3defea6c30c2258019edb.html

《扇子是中国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