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是一种什么精神状态那是一种精神和信念

发布时间:2020-06-06 08:42: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工人生活描写是当前都市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常常被都市有关白领、小资的欲望化书写所掩盖,以至忽略。并不是说我们的小说中没有出现工人,只是真正属于工人“观点”、工人文化视角的创作少之又少。天津作家肖克凡的长篇小说《机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

  那个右手捏住了左边耳朵,猫腰撅屁股一口气从左往右转了六圈,两次考入东洋纱厂的姑娘,到哪儿去了?那个创造了“牟棉花工作法”,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又出国援建棉纺厂的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到哪儿去了?那个被誉为“工业战线上的红管家”,曾亲手接过毛主席赠送给工人阶级的芒果,为怕它烂掉又亲手把芒果种下的仓库保管员王金炳到哪儿去了?更重要和更让人关切的是,我们一直说的工人阶级精神和工人阶级的接班人,到哪儿去了?工人阶级的队伍现在当然已经大大地扩展了,不仅“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还有乡镇企业的出现和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就文化身份而言,后者常被定义为农民,却实际上又是典型的产业工人。劳动模范同样如此,不仅有以往我们熟悉的王崇伦、郝建秀、孟泰与后来陆续走上了国家领导人岗位的一些优秀工人代表,还有知识分子、企业家、作家、演员、体育明星等等。想想姚明在评上全国劳模后所流露的自小对于劳动模范的尊敬及其由衷之言。肖克凡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对于工人劳动模范的历史书写和现实书写,便更有一种特殊的和重要的意义。

  这也是一次有难度的写作。当一个历史过程尚未完成或正在展开的时候,对人物命运的把握、判断和审美认知自然要难于一个历史阶段结束,或自以为结束、尘埃落定的时候,我由此猜度肖克凡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心态一定比较复杂。如果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从孙中山先生提出“天下为公”时开始,那么对“公”与“私”的理解及随后的意识形态冲突,一直延续至今。工人阶级的品质被认为是最“大公无私”的,但当前全社会对工人阶级处境的关注却恰恰要从他们的“私”的地方――下岗、就业、生活保障处开始。肖克凡的这部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工人题材写作的难度可想而知。我国的工人题材创作在文学史上曾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解放前,夏衍、郁达夫等都有描写工人生活的创作。建国后,如草明的《原动力》《乘风破浪》、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艾芜的《百炼成钢》等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新时期后的《乔厂长上任记》《沉重的翅膀》《大厂》等反映改革开放新矛盾的作品,是这一阶段新的收获。可渐渐地,工人题材缩小为工业题材。以行业来划分文学,而不是以生活、思想、情感区分文学创作,便显然不甚准确。肖克凡的《机器》恢复了广义的对工人生活的描写它写了王金炳、牟棉花和民族资本家白鸣歧、白小林的关系纠葛,写了这个劳模家庭的子女们如何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写了家庭关系、爱情关系,拓展了艺术视角。这种有“公”有“私”的描写,我认为事实上是在这一领域开辟了更大的艺术空间。

  读《机器》是一次让人感动的阅读。不仅是因为它有上世纪50年代单纯、明亮的色彩,有随后的发展中从各种混沌未开的局面中突围的努力,更主要的是它始终保持着工人阶级精神的追求。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这种精神的追求和目标感,都弥足珍贵。对于工人前辈的历史功绩,无论怎么赞扬、肯定都不过分。王金炳八次调换岗位,都能闭着眼睛在短时间内一丝不差地找到库房的各种材料、物品,是以往技术大比武中我们熟悉的内容。牟棉花作为纺织女工所创下的挡车与每分钟接头记录,随着织机更新换代与无接头工艺的产生,她的记录已成为时代绝响,再也无人会打破;但她退下来养病期间仍为亲友做了许多布鞋,也是为了练挡车接头的手劲、眼力。这是一种精神信念、荣誉感。就如《老人与海》中所说他们可以失败,但不可能被打败。牟棉花的子女也如此。王凤一心要当劳模,上班时间不喝水,不上厕所,为的是创造生产记录;王建设则是一个机器迷、技术迷;他们都继承了传统工人阶级的血脉。义子王援朝、女儿王莹的人生更有启发的意味。王援朝立志建设新农村,抓住了各种正当与不正当的机遇,最后成了乡镇企业金水集团的董事长;从小操持家务的王莹发展成了“女强人”,历经生活坎坷,直至她负责的国企破产后,又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他们似乎与父母一辈有着迥异的思想方式及目标,然而内心深处依然保持着不改初衷的理想主义信念。市场经济转变与随后的价值中心转移,使文学的工人阶级书写似乎成了新的难题,从原有的理想高地后撤,开始了又一轮艰苦的跋涉。《机器》的贡献,不但在于它提供了上世纪的那些老劳动模范的形象――那一时代工人阶级的标准文化形象,让人尊敬,让人感动;还在于它探索及表现了工人阶级的下一代的形象,更为难得。这也使肖克凡的这部以劳动模范家庭为线索的创作,除特殊的题材的重要性外,又连接上了某种扩大的涵义。

  不同时期的工人题材写作,在不同的经济、政治、伦理背景下,自然有着不同的文化涵义,肖克凡的《机器》对于工人家庭两代人的抒写,也赋予了这一题材写作新的历史品格。他笔下人物形象骨肉匀停,精神丰满,性格鲜明,表明了作者对于工人生活的熟悉。《机器》分螺丝钉、曲轴、链条、齿轮、装配线卷,规模逐渐扩大,具有某种象喻的意思。它自然可以使人联想到工人阶级有最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这一说法,但也可以说,暗示了某种历史运动的规律。小说的结尾笼罩着一种浓浓的情调,有自豪,有失落,有坚强意志,有感伤情怀,体现了作家对于世界把握的一种复杂化的眼光。也许当下工人生活的小说也可以写成一曲“悲歌”而不为错,就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颂歌”一样;可我以为肖克凡这部铺衍发展几十年人生的工人题材创作则是无数心曲构成、多种声部回响的工人阶级历史的壮歌。

  肖克凡的小说自然还有一些缺点。评论可以宽容缺点,但不宽容平庸,我想这是文学的规律。当前社会,知识分子、名人之后、高干子弟、企业家或海外关系都可成为可资骄傲的资本,但读了这部让人感动的小说,不管现在在什么岗位上,我希望许多人也可以骄傲地说,我是工人的后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dd1728b74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d5.html

《信念是一种什么精神状态那是一种精神和信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