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写法及例文对汪曾祺小说《鉴赏家》评论

发布时间:2018-12-12 23:46: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学评论 写法及例文对汪曾祺小说《鉴赏家》评论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影视等);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这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

文学评论首先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同时对你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

另外文学评论,先要基于对作品的分析,评价一部作品不宜面面俱到,面面俱倒,就会面面不到。什么思想价值,艺术手段,表现技巧等等都谈,只能蜻蜒点水,哪个都谈不深,谈不透。

另外在写文学评论时,不必大段引述原材料;评论点要集中,鲜明。评论角度不要过大,比如你写“评《红楼梦》“如此宏大的古典巨著,你从何处下手评?很难写,如果你把它缩为“评《红楼梦》中人物的对话”,进而再缩小角度为“评《红楼梦》凤辣子的语言特征”就容易下笔了。

另外观点要鲜明,要用确凿的材料的阐析去支持观点,引证的材料首先要来自作品本身,当然还可旁征博引,材料分析和观点要始终保持一致。对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要对其有关方面作一定的交代。

文学评论,重在对作品本身内容,艺术特点,表达技巧,创作风格等方面的评价,要始终围绕原作展开议论,从分析中得出结论。例文比较中即可找出规律。

总评论

繁华的流放

——读汪曾祺小说《鉴赏家》

《鉴赏家》与其说是作家用诗的方法写小说,不如说他用小说的方法写诗。叶三是鉴赏家,在于鉴画;季陶民亦是鉴赏家,在于鉴人。围绕季匋民的画作获赏果贩叶三,终生珍藏、至死不售的佳话,穿插当地风俗轶事、人情物理的诸多章节,以诗意写清愁,以繁华写寂寞,以平静写伤悼,一切如同亲历,娓娓道来,《鉴赏家》雄辩地成为汪曾祺文化小说的一处要塞。

一、民间奇迹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小说破题陡峭,出语惊人。季匋民虽与叶三身份迥异,但二人都品行高洁,且意趣相投。画家远离尘嚣,忘情于丹青;果贩留意人间幽微、草木细情,这成就了他在赏画时的洞见。这样的两个人是没有雅俗之别也不需要什么弥缝的,故事因之可信、动人。大凡汪曾祺泼墨浓重的人物都近义远利,见贤思齐,心中固有一种道德高标,时时自觉地进行反省、完善,对文化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有时人物本身就是古朴文化的持有者、代表者,叶三、季匋民都是直观的例证。

叶三是不一样的果贩。他不开铺,不摆摊,也不挑着担子走街串巷,而是专给大宅门送货上门;他的果子总是得四时之先,市上还没有时他的篮子里已经有了,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叶三的果品都是他精心挑选的,大、匀、香、甜,极是好看,统为“树熟”;他四乡八镇到处跑,经常外出到产地采办,出去买果子比他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别的果贩都不肯下这样的功夫,他也因此比别人见多识广;他从不说价,买果子的人家也总不会亏待他,这不像交易更像一种人情往来;儿子孝顺、家境殷实、大可在家安心养老的他差不多是为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挣钱,给季匋民送是为爱他的画……

叶三更是不一样的鉴赏家。他是现实中的有心人,富于智慧,有偎近艺术的强烈愿望,更善于从实际经验出发得出关于画作的真知灼见,终于从一个单纯的欣赏者变成季匋民创作的参与者、评判者。

他给季匋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他给季匋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汪曾祺直呼叶三为“鉴赏家”,也就是说作品的题目没用“果贩叶三”“季匋民与叶三”或是“鉴赏者”,都是作家有意为之,这是汪曾祺由衷的结论,也是他向人物献上的一份敬意。能够对季匋民的画品精准点拨,对名家李复堂画迹的真赝识别一二的叶三,也确实当得起“鉴赏家”之名。汪曾祺说:“一个中国人,即便没有读过什么书,也是在文化传统里活着的……我写的人物身上有传统文化的印记。”[当然“鉴赏家”只是叶三一时一地的副身份,他的本职是果贩,但也就足够了;有了他本职的映衬,其副身份无疑多了一种弥足珍贵的、神性的光辉。

汪曾祺的视线几乎会应激式地越过都市,作家在这篇小说里更是特意地、最大可能地安置了一个民间背景。季匋民不是世界、国家、省级画家,而只是一县之冠冕,是否真的有说服力?这与我们指认大家、名流的标准有太大的不同。其实这里也有一个汪氏的判断,他更信赖民间,认定奇人、奇事、奇迹往往就产在民间,有时甚至只产在民间。但季匋民不是的凭空想象,其原型曾任上海新华艺专国画系主任及上海美专国画系教授,兼上海《美术生活》特约编辑,得与徐悲鸿、黄宾虹等共事,39岁时辞去教务重返故里高邮。小说不写他这段世俗眼中更富华彩的人生段落,而写归隐的季匋民,写身在民间的季匋民,自是深味意长。

“一篇小说要在字里行间都浸透了人物。作品的风格,就是人物的风格。”用民间语说民间事也是这篇小说的一大奇观。只有“叶三”才能说出“紫藤里有风”、“这是一只小老鼠”之语。汪曾祺充分施展自己的摹态功夫,还原百姓日常用语,彻底放弃高谈阔论。要知道作家本人就是个著名的书画家、书画鉴赏家,他是有资格高谈阔论的。山东画报出版社曾出过一本图文并茂、读了养眼养心的《汪曾祺文与画》,书中除收了他106幅书画作品之外,更有十五六篇理论文章。据他的女儿汪朝回忆,汪曾祺对故宫博物院书画馆的藏品能够如数家珍。“高僧只说平常话”,汪曾祺借助白描语言的神力,让恬静淡泊的果贩与常常一语中的鉴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e25cca2ed630b1c58eeb55b.html

《文学评论 写法及例文对汪曾祺小说《鉴赏家》评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