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海浦东高三一模作文分析

发布时间:2019-03-07 17:19: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对悲伤的同情是生活中一种普遍而强烈的感情,然而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生活中、历史上、文学作品中的例子

我们同情柳永“偶失龙头望”,却不知他换了浅斟低唱的一份畅意洒脱,我们同情……张岱、辛弃疾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悲)

《月亮与六便士》

《寒风吹彻》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谁也帮不了谁。

为什么是一种普遍而强烈的感情(为什么会对悲伤同情)

对于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是人性的一种美德。孟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是也。

霍布斯:为他人的苦难而悲伤谓之怜彻,这是想象类似的困难可能降临在自己身上而引起的……便是同情。

卢梭:所谓同情,只是设想我们和受难者一起遭受痛苦而产生的一种想象力。

亚当•斯密:同情感,与其说是因为我们看到某种感情所引起,不如说是因为我们看到引起那种感情的处境所引起来的。

每个人都会经历悲伤、都渴望被理解;内心深处悲天悯人的情怀;社会的价值观

为什么两者的悲伤不同

1.不同的价值观

2.未曾经过,很难设身处地考虑

3.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臆断——更在乎自己情感的流露点

例:《琵琶行》中白居易基于自己仕途不顺,颠沛流离的经历,对琵琶女的悲伤身世产生同情,究其根本,对他人的同情实际是对自己类似情感的自怜。

4.这个世界上来说,不可能有一个人能够彻底对于他人做到完全理解,认知上的差异性是必然存在的。

例:旁观者认为贫困山区的孩子需要物质帮助,但他们其实更想要的是情感关怀

旁观者同情抑郁症患者无法控制自己情绪而对他们异眼相待,但他们其实更希望自己不被视为异类,像普通人一样被平等对待

ly:那么为什么这种现象会普遍存在呢?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无法体会他人的经历,所以古语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在感情体验这件事上似乎并不成立,倘若我们不自己亲身感受一下悲伤者所经历的事,便无法产生与其类似的情感,缺少了这样的前提条件,悲伤者与旁观者难以产生感情的共鸣,故而也就出现了无法真正理解被同情者心中悲伤这一现象。
再深入探讨这个问题,这一现象的本质实则是价值观,人生追求的不同。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前文曾提到,因没有相同或相似的经历,无法产生共鸣,因而造就了这一现象,但每个人的经历往往会不不断颠覆其原有的价值观,并最终形成一个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人生追求。
xxh:人是一种感性大过理性的生物,便常常以为怀抱悲天悯人的善良,来俯瞰世间万象,当自与自己不相干的悲伤袭来,同情就开始泛滥,人们总希望用一份来自集体,出于善良的伤怀展现普遍情绪上的认同从而给予悲伤者以慰藉,我们称这种不由自主的心态叫做同情。…
鲁迅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所以每个人的悲伤,无论来源经历,感想,都不是旁人能够轻易解读和破译的,但当人一旦产生同情的心怀,就会不由自主的将自己带入一个,站在上帝视角的救赎者的角色中去,误认为了解了全部真相的我们,就有了足够可以悲伤别人的悲伤资格,这种企图以自己逻辑去化解别人感情的行为,本就是犯了根本的错误,来自门外的窥探,永远都不能与屋内真正视野相吻合,自以为是的同情,也永远不可能到达悲伤者内心的彼岸。

fm:生而为人,即拥有恻隐之心,这是人性中对他人本能的关护,看见一个人的悲伤,我们似乎能感同身受地递上怜悯与同情,但感同身受真的存在吗?(点题)

鲁迅先生曾落笔道,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我们旁观到别人的悲欢,虽有时不至于到了觉得吵闹的地步,可毕竟是一次对他人内心的二次理解,我们把捕捉到的信息按自己的想法诠释。与此同时,可能也不过是一厢情愿,当事者情感的意义可能就流失在这样的传递中,而填上的都是我认为的,所以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原因)

这样的差错和误解,是人们天然存在的隔阂,毕竟谁都没有读心术,我们以人为镜,可能照出的也都是自己,这种隔阂正如白昼逝去,黑暗降临,如自然之理,一般客观的存在于人际往来,我们每个人都存都在黑暗中并肩而行,也想在这黑暗中试图摸索自己的伙伴,人们对“相通”的尝试从不会因为隔阂而被阻挡,这是一种人文的诗意。(实质—下文)

不恰当的同情的不足

如果旁观者看不到悲伤者真实的悲伤,对于悲伤者来说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影响。

虚情假意,伤害他人

居高临下的同情心

被同情者的情绪被无数同情者正能量安慰背后的期望所绑架。

我们应该如何做

仁慈的标志

社会和谐的润滑剂

给他人温暖

同情虽有诸多不足,但,同情之心不可丢。

人是自己的行路者,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悲亦同理,人非鱼,安知鱼之悲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孤独而黑暗然而个人与个人的不同并不能完全否决他人同情的馈赠和向他人的同情的给予的必要性,若说人生是在荒漠里行走,同情便是甘露包裹了生命,体会出他人与自己的命运共同感,因此,固然同情无法对悲伤完全的理解和感受,人孤独的命运无法被改写,但同情绝不应是一种消极的感情,而应,为人之共有,即使这份感情只窥探到悲伤的一隅也能使人获得更多生活的信心。“每阵风都为了你而叹息,每只云雀为你而鸣纵然不能尽如人意,但这风,与云雀应是人类赖以生活的理由之一,在孤独悲伤的底色里。宋佳玟

我想,对于悲伤者来说,彻底的感同身受是不存在的,旁观者与被同情者所看到的悲伤永远是不一样的,但是以同情作为善意的动机促进,用理解作为对于悲伤者的安慰方式,在很多时候,是对悲伤者更大的帮助。同情即便没有同情到别人内心深处,又何罪之有?

但同情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对苦难的同情不应是偶发性的、一次性的行为,它需要“成长”为长效的机制和完善的体系,尽量减少贫困和不公正对人类尊严的剥夺,减少我们再次同情的机会。我知道我眼中的悲伤不一定你是心中的悲伤,但这又何妨,人类的心灵既有别人永远走不进的密林,也有相互绵延交融的草场。

将心比心,是当下的我们最应掌握的。虽然无法一比一还原,但总归好过冷漠看待。纵使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但旁观者的悲伤也是不可或缺的愿热血难凉。愿世人皆可苦海回身

出现的问题:

1. 结构混乱,忘记了议论文每一部分的写作要点

为什么—怎么办(中间缺少实质、现象、思辨、过度)

2. 语言苍白无力或太多抒情;缺少议论文必须要的有力而鲜明的论述

3. 大段举例,没有质量(考试失利、丢失东西,我有一个妹妹……)

4. 没有逻辑

对于悲伤者,我们的内心柔软处永远会刺痛而产生同情,但是在旁观者眼中,悲伤者之所以悲伤的原因,以及悲伤的对象,可能在前者眼中并未相同这样看来,旁观者眼中所见的悲伤,可能只是由悲伤者的面部表情或肢体动作所传达的悲伤,而并非其心中的悲伤。

5. 越写越偏

但愿往后人们都可以留给他人独自悲伤的时间,悲伤自有其美

粉妆玉饰的悲伤

当旁观者眼里对同情者的悲伤实则并非被同情者心中真正的悲伤,原本高贵的热情变得多么可笑!在诸如此类事件频发之时,我们是否应静静想一下,我们如今的悲伤是否经过了过多粉妆玉饰?点题

对他人情感的体悟错误古已有之,我们多将其批评为,不会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的确,个人立场和思考角度不同,不可避免的使我们理性所应当将自己情感强加在别人之上。就例如前几年的大学生自杀案,我们过多悲伤于学生本身的抗压能力缺失,而被同情者们——学生或者是其家属却沉浸在沉重学业负担和对失去子女的悲痛之中,这一特定思维模式的束缚,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们与当事者处于不同身份立场的情感偏差。原因 内因

当今在各社交媒体爆发的时代,浮躁的生活方式也加剧了我们同理心的缺失与传统非互联网生活不同,我们很少再拿起报纸细细阅读回味最终将千百条思绪化为一声叹息。自媒体的使用前所未有拉近我们与世界的距离,也前所未有疏远了我们心灵的距离。头条推送后,网友不加深思的留言,使我们参与了“同情”的过程,却始终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评论中大比例出现的“我”的强调提升了个人价值认识却换不回我们对当事者发自内心的理解同情当过多信息浮造了我们的生活,冷眼旁观成为习惯,又何谓真正的同情悲伤?外因

更甚者,便是在网络上随处可见的自我同理心夸大以体现社会情怀,加拿大拘留案中有多少人义愤严辞?却又多少人理解当事人当时的恐惧无奈我们说着要富国强国又有多少说话者真正实践过多少人出国旅游真正重视过中国形象刻意放大的对悲伤的同情,在此刻被用于修缮旁观者自身价值的工具,而这种以他人之事为己用的自私背后隐藏的是社会的漠然因为漠然我们忽视了被同情者内心的挣扎,而只关注于表达自己为了同情的同情。也许是因为太多信息使我们身心俱疲,或是事无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让我们漠视,但这漠然心态,是我们最大的悲哀。(实质

做一个真正懂得悲伤的人,此时一个曾十分容易的能力再次成为追求。在互联网时代,也许我们已不能在寻觅世外桃源修身养性,我们也能在信息和字里行间寻觅更深的意义,设身处地的用平常心对待当事者,而非做评论中所谓真理的执掌人找回曾失去的同理美德。怎么办

抛弃粉妆玉饰的悲伤,让纯粹的内心再次为同情流下一滴眼泪,让这一高贵的情怀,从绽光彩,我想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意义。点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ec445a4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13.html

《2019上海浦东高三一模作文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