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后发疯的原因分析

发布时间:2018-12-26 04:45: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范进中举”后发疯的原因分析

  范进是封建时代千千万万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封建科举制度的殉道者。他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疯狂追求。范进中举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喜极而疯。那么,一场考试怎会有这么大的魔力,怎么会使一个人发疯呢?

  一、长期科举考试的紧张折磨

  录取过程中的漫长等待麻木了考生的灵魂,而一旦中举,就会受刺激而疯。由于录取名额有限,往往是几万分的努力,竞争万分之几的希望。加之明清科场不凭学生功力,讲关系、重门第,贿赂成风,舞弊事件层出不穷。另外,评卷标准也难统一,阅卷者自身素质很难稳定在高水平上。范进中秀才的文章就是阅卷者看了三遍没有看懂才慌乱打了高分的。明清科举制度已丧失了自身平等、公正的原则,激励读书应举的机制日渐萎缩,选拔人才的标准也渐趋模糊,英才落第者屡见,庸才考中者不鲜。考生价值观念崩溃变异,投机取巧、碰试运气、伺机苦熬的心理非常浓重。他们“咬定科举不放松”的心理依据是,总觉得自己有能力,有希望,总是不甘心。于是,没中的千辛万苦要考中,落第的死不瞑目要再考。白发童生,寿星举人,已是多见不奇。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科举胜负,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范进二十岁应考,历经十二三场考试,考了三十五年仍跋涉不已,与这种心态有很大关系。过长的应举战线和过多的投入,一次次不中的失落和酸楚,必然会产生悲剧性的后果。

  二、社会中的功利思想负面影响

  科举考试不仅毒害了读书人,也毒害了广大群众。科举制度拖带出了一种畸形的社会心态,中举与不中举成了世人品评读书人的标准。范进屡试不第,自然就成了人们冷嘲热讽的对象,世人的势利、冷漠、白眼甚或愚弄,促使范进逐渐走向思想崩溃的边缘。这也可以说是科举考试的间接祸害。考中与否前后反差过于强烈。考中者没完没了地拜谢参谒、游宴题名,繁忙之极,得意之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正是这种情形的写照。超常的热闹强烈地反衬出落第者的悲哀,正常的落第使人心理负荷大大加重,承受压力之巨难以想象。加之考中后又有丰厚的物质、名望回报,考前考后反差过于强烈,严重失衡。得之则荣,失之则辱,“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被视为人生乐事。这样一种社会心态、心理氛围,驱使人们有意无意地踏上科举利禄之途,带着沉重的“荣辱”观,风尘仆仆,奔波不息。我们可以想象范进承受的十几次落第的超常的心理重负,一旦考中,从“地狱”跃至“天堂”,瞬间实现这种强烈反差下的角色转变,对心理极度脆弱的范进而言,中举发疯,虽为小说笔法,但却有其内在必然性。综上所述,科举制度内容扭曲扼杀了范进的人格意识、生命活力,录取过程的混乱模糊和制度本身拖带出的畸形社会心态诱使范进将毕生大部分精力投入科考,并累积了超常的心理重负,它是范进发疯的罪魁祸首,也是小说批判的对象。

  〖HTH〗三、范进的个人自身因素

  范进热衷科举考试,到了痴迷境地,读死书、死读书,顽固不化。却又把所有希望都押在科考上。过热的渴望与冰冷的现实本来是许多读书人遇到的矛盾。但是他特有的遭遇、特有的痴迷,又加重了他脆弱心理上的压力,使其承受力越来越低,一旦遇到激烈刺激,发疯就成了必然。

  范进的发疯虽然是经历封建科举制度的催化才产生的,但是这也和范进本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在封建社会有多少文人才子能够摒弃官场,活得自由洒脱又有尊严。价值观不同而选择的人生也不相同,范进的悲剧是其选择的必然结果。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eea0a2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f8.html

《“范进中举”后发疯的原因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