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 教学设计一等奖

发布时间:2018-11-17 22:42:0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雨巷  教学设计一等奖

 

1课时

雨巷  高中语文       

1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意象,从而分析意象营造的意境。

2、品味诗歌的音韵美。

3、重点分析“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2新设计

见“板书”

3学情分析

《雨巷》作为人教版高一语文诗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其重点是通过阅读感受诗歌的美,难点是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其深刻的象征意味。

4重点难点

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2、学会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感受诗歌之美

在江南烟雨迷蒙的小巷,我独自撑着一把油纸伞,默默的徘徊在青石小路上,我孤独的心啊,多么想遇到你——我的丁香姑娘,她来了,她近了,她远了,仿若梦境一般,不留一丝痕迹,她是谁?是我日夜思念却无法相守的人哪,还是我那遍寻不到的前方之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雨巷、走进戴望舒、走进他的丁香姑娘。

活动2【讲授】情境一

情境一:课堂的开始,在进行了常规的作者介绍,落实基础知识之后,便让两组学生(16个)谈一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艺术特色的分析,这一环节是提前让学生预习留下的思考问题,所以课上直接谈感想。

学生的回答举例:

1:我谈一谈对第一小节内容的理解。第一小节主要写了雨巷和丁香姑娘两个意象。雨巷是悠长、寂寥的,这是对外部环境的描写;丁香一样的姑娘,带着愁怨,是充满哀愁的。

2:我谈一谈对第四小节内容的理解。第四节说丁香姑娘像梦一样,那梦的特点是虚无缥缈的,那丁香姑娘在诗人眼中同样是虚幻的、不真实的,所以是“凄婉迷茫”。

3:我就写作手法谈一谈。《雨巷》的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只有一个字不一样,将“逢”改为“飘”,这是首尾呼应,其好处是保持诗歌情感和节奏的一致性。

在这一环节中,我更多的是作为倾听者,但在学生表达不清或遇到阻碍时,会及时给予指导。我首先充分肯定了他们的预习,给学生以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我也发现了他们的问题。

问题1:对课文的掌握拘泥于某一小节的同学居多,针对某一句挖掘不够深入,无法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在分析意象时,无法通篇找出意象。

问题2:对课文的艺术特色和结构分析少,学生可能对艺术特色的掌握不够自信,怕说错,所以针对这一问题,总是教师在总结,学生被动的记,遇到鉴赏类题可能还是不会答。

活动3【讲授】情境二

情境二:找出诗中意象,并对意象做象征性解析。

板书设计

                                                          

                                                          

                                                      

                                                                                 

                                                                  

                                                                                   

                                 ,凄     清,又                 

                                                          

                                                          

                                                          

 

   

     学生找出主要意象,我将主要意象板书在黑板上(雨巷、丁香/丁香姑娘、油纸伞)

     板书解析:板书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板书的整体图形是“油纸伞”(将这一意象用画图的形式展现,新颖别致);“雨巷”的特征是悠长与寂寥,分列在两边,给人信息提示和框架之感(雨巷的逼仄与狭长);如果说丁香姑娘的情感特征是“忧愁、愁怨、彷徨、哀怨”,那么她和作者戴望舒的情感共鸣就是“冷漠,凄清,又惆怅”。将课文重点词语融入板书之中,从学生的反映来看,他们也喜欢这样的设计。

     学生能够对文中意象进行分析,并感知意象。

     用多媒体展示文中出现的意象,尤其是“丁香”,不但配以图片,还加入教材中的诗句,从诗词中感知主要意象。

     本文写作最大的特色的运用象征手法,要理解戴望舒选择的意象的象征意味,就要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对于作者的写作背景,我放到意象分析这,而不是一开始就介绍,是希望学生不拘泥于写作背景,对于诗歌内容和意象能够有联想的分析。之后,引入“四·一二”政变事件,让学生将意象分析放在大的社会背景下,提升意象的象征内涵。

对于用象征手法分析意象,学生能够把握较准确。例如:

1:丁香姑娘象征诗人心中的爱情,诗人正值青年,心中有着对美好感情的渴望,将丁香的柔美、纤弱赋予姑娘,是对心仪之人的守候之情;联系当时的社会现状,丁香姑娘还可以象征作者心中的理想,作为一个有志的革命青年,作者心系国家命运,体现了以作者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的志向。

2:我接着上一个同学的观点进行阐述。如果丁香姑娘象征诗人的革命理想,那么寂寥、悠长的雨巷就可以象征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前方路途漫漫,在细雨迷蒙的天气下,看不到前方的道路,所以雨巷的“悠长、寂寥”,就是诗人对前方之路的忧愁与独自一人的孤独之感。

3:我认为丁香姑娘象征着诗人自己。诗人是一个深受浪漫主义影响的现代诗人,那将自己想象成丁香姑娘,本身就是一件很浪漫的事。而丁香姑娘的“愁怨”、“太息”等一系列细腻的、女性化的情感流露,就是诗人心中缠绵的情思的展现,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个女性化的自己。

学生的发言,我都是作为保留意见。诗歌的分析,并不是要最后确定某一观点是正确的,所以,完全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重要的是养成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表达的学习风气。

对于有明确的写作背景的诗歌,我的个人观点是,诗歌固然带有时代烙印,但对于其情感的分析,重要的是学生要找到和诗歌情感的共鸣,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反对将诗歌分析的答案标准化。

 

活动4【讲授】情境三

情境三:在对诗歌意象有了准确的把握基础之上,我抛出“朦胧”这一线索,让学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1:诗人是否遇见了丁香姑娘?

问题2:丁香姑娘具体相貌是怎样的?

问题3:诗人如果想抨击黑暗现实,为何不直接写出“现实黑暗,前途渺茫”等明确的语句?

学生对于问题2和问题3能有统一的回答。对于问题1产生了两种声音。这

个结果完全在我的意料之中,并且,这也是我设计问题的目的所在。

1:我认为诗人遇见了丁香姑娘。关键字有逢→近→过→远→消→飘,这些字写出丁香姑娘由远及近的视觉感;如果没有遇见丁香姑娘,诗人怎么能看到“丁香一样的颜色”,闻到“丁香一样的芬芳”,感受到“丁香一样的哀愁”呢?所以,我认为,诗人遇见了丁香姑娘。

2:我不同意上个同学的观点。我认为诗人没有真的遇见丁香姑娘。因为文中说到“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梦嘛,是没有痕迹的,“春梦了无痕”;课文最后一小节写到“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要是作者遇见过姑娘,那他最后就不需要再次申明想要遇到了。所以,我认为诗人没有真正遇见丁香姑娘。

1和生2代表了两种观点,之所以有两种答案,并且两种答案都“有理有据”,就是因为本诗的“象征主义”和“朦胧”,给人似是而非的感觉。所以,我对这两种答案都给予肯定,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文中没有具体写出丁香姑娘的五官,但用颜色、芬芳、忧愁给我们描绘了丁香姑娘,给人朦胧之感。

4:作者不能直接写出真实想法,怕被迫害。

学生能有自己的观点,并能根据课文内容找出支撑自己理由的语句,表现出对文本的熟悉。这一点非常好。“朦胧”的原因也是作者运用象征手法的原因。

活动5【作业】作业

在课程结束后,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在对课文的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的联想,用诗化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丰富的情感体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efc89f5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b3.html

《雨巷 教学设计一等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