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38657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案例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间:__________________



1 / 11




前一段时间做的一个案例,供大家参考及评说 新课标语文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孙权劝学》 教学依据
《孙权劝学》是从北宋司马光主持编撰的《资治通鉴》中节选的,司马光 (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资治通鉴》对于后世之人以史为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篇小故事对于我们也颇多借鉴价值。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如何用好这篇教材?我以为要从多方面来考虑。从教材编写者的角度来说,教材编写者将它编入人物(且均为“不平凡的人物”)单元,很显然是希望学生能从人物身上吸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因此我们不能单纯的将它当作一般的文言文来对待,而应紧密围绕人物来作文章。从阅读的本质来说,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要从文字作品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与作者建立一种人与人的精神联系,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实施精神上的交流,从中促进自己的成长或发展。那么,这则小故事及其中的人物给学生的感悟、启发,将有力的促进学生的成长或发展。这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那么,就很难说有对新课标新教材的深入研究。当然,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一并加以重视。如对文言知识的积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分析的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总之,力争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整体推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全文,注重对文言字词的积累与运用。
2.体察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对人物的分析能力。
3.从人物身上吸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鼓励学生多角度从文中得到启示。

2 / 11

[教学方式] 用“多维互动”、“生命对话”的教学理念及行为组织、参与并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一、入境发问
教师口述劝学的故事,创设情境,学生针对劝学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疑问。如下: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去劝另一个人读书,偏偏他要去劝的这个人是一个依靠无数次的浴血拼杀而获得提升的武将,而且是一个极不喜欢读书一提起读书就头痛的武将,面对这样一个劝学的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吗?
这里发问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诱发学生学习兴趣,要真诚的面对学生的发问,机智的处理学生的问题,将学生的问题整合为有序、有机的“资源”,实在地纳入整节课的学习中。 二、文意释难(第一次合作) 1.自主读课文。 2.分工解读文意。
全文有两个对话的场面,左边的同学合力译读第一个场面,右边的同学合力译读第二个场面。要注意:一读懂文章写的内容,二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三你还有什么问题?有疑问的可以问老师。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相机点拔学生,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文言知识来解决这里的问题。
3.交流共享。交流共享的目的是让全班学生读懂内容。 三、赏文解“疑”(第二次合作) 1.齐读课文。
2.明确已解及未解的“疑问”。
课前学生提出的疑问中哪些是通过译读已经解决了的,答案是什么?哪些是通过译读还没有解决的,答案又是什么? 3.小组讨论未解决的疑问。 4.全班交流解决。
此部分内容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要能迅速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反应,引导学生集中大家的智慧将所提的疑问予以解决。同时,鼓励学生依托文本发表自己的见解。相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
当然,教师可以作一些事前的设想,如考虑到学生最难解决的问题可能是:孙权和吕蒙在劝与被劝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 四、体验对话(第三次合作)。
有一部分体校的学生,他们刻苦训练,一心想着在全国运动会、亚运会、奥运会上拿冠军,可提起学习语数外等文化课来,就没兴趣,请你们来劝一劝他,让他也学起来。第2-4人为一小组,共同研究出一份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
教学实录
师: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去劝另一个人读书,偏偏他要去劝的这个人是一个依靠无数次的浴血拼杀而获得提升的武将,而且是一个极不喜欢读书一提起读书就头痛的武将,你们说这件事有难度吗?
3 / 11

生(齐):有。
师:别人能听他劝吗?
生(齐):不一定。(也有答“不能”或“能”的。)
师:是啊,这件事难度确实很大,别人很可能不听他劝。叫我们去做这样一件事,可能不太有人愿意,不过还真有一个人愿意做这件难度很大的事呢,面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谁劝谁?他怎么会有这种想法的?他为什么要劝这个武将? 生:他是怎么劝的? 生:他后来成功了吗?
生:被劝的人他说了些什么? 生:被劝的人是怎么想的?
(专家点评:故意的“悬念引而不发”,让学生关注文中的不寻常之处,在学生平静的心湖中投入了两颗石头,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于是“问题”就发现了,产生了,提出了。)
师:大家说得真好。我们来整理一下大家所提的疑问:(1)谁劝谁?他为什么要劝?(2)他是怎么劝的?劝的过程中你说了什么他说了什么?又是怎样想的?(3)劝的结果如何?这些疑问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疑问来读一读这个真实的故事吧。(发放课文材料,板书:孙权劝学)孙权你们知道吗?(生答“知道”)是哪个时代的?(生答“三国时代的)大家从哪里知道是三国时代的? 生:历史书。
生:《三国演义》。
师:《三国演义》是不是历史?(生有的答“是的”,有的答“不是的,是一篇小说。”)刚才有同学说这不是历史,是一篇小说。确实如此,三国演义是小说,里面有虚构的情节,不是完全真实的历史,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孙权劝学》可不是虚构的故事,它节选自司马光所主持编撰的史书《资治通鉴》,是知道司马光吧,就是小时候特别聪明的用砸缸来救落进缸里的小朋友的司马光。好。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以上提的几个问题来读一读这个故事。请大家在下面自由的朗读课文。
(专家点评:巧妙的运用学生的知识来实现迁移,并充分注意知识的正确性,不知不觉中地使学生的知识更丰富,更准确。) 学生大声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
师:读完了?能齐声读一遍吗?这一遍我们只要求把字认准确,把句子读完整,尤其不要把词读断了。 学生大声齐读课文。
师:读得真好,大家只读了一遍就能读得这样准确,流利,真是不错。不过有一个字的读音要注意(板书:邪ye)这里课文下面注音了,读作ye(“爷”,而不是邪恶的邪。把这个字的拼音注到文中这个字的上面,我们把含有这个字的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师:好。要探究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对于一篇文言文来说,仅仅靠我们一个人有时候是不够的,让我们进行第一次合作探究。我们采用组内合作与全班交流的办法吧。全文有两个对话的场面,左边的同学合力译读第一个场面,
4 / 11

右边的同学合力译读第二个场面。要注意:一读懂文章写的内容,二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三你还有什么问题?有字词疑问的可以问老师。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 下面摘录巡回参与时的部分点拔。
生:老师,“结友而别”是什么意思? 师:“别”是什么意思,知道吗? 生:分别,告别。
师:那“友”是什么意思? 生:朋友
师:哦,“结”呢? 生:结交
师:那么就译成“结交朋友,然后分别”。好象不是很通顺?怎么办? 生:结交成朋友,然后分别。
师:对,有时候我们直接翻译的时候讲得不太通顺,这就可以加上一些词来使它更通顺。注意这种方法。请你把这句话及翻译帮老师写到黑板上,让其他不会这一句的同学也能看到,好吗? 生很兴奋地上前去写。
生:老师,“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是什么意思? 师:一个字一个字的看,“孤”是什么意思? 生:我。
师:“岂”呢? 生:不知道。
师:“岂有此理”你们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吗? 生:我知道,是难道有这样的道理吗?
师:对,那“岂有此理”的“岂”是什么意思? 生:是“难道”的意思。
师:那你们把这个“难道”带到句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去试一试,看能不能讲通?
生:我难道想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师:对,在翻译时可以运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比如这里我们就学过这个词的意思,就可以用这个词来试一试,这是一种翻译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请你帮老师把这个字及“岂有此理”的翻译写到黑板上,让其他不会这一句的同学也能看到,好吗? 生也很兴奋地上前去写。
生:老师,“但当涉猎”的“但”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词你没学过?那你们有没有人记得小学时学的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那里有一个“但”是什么意思? 生:是“只”的意思。
师:对,“但”在古代常常作“只”讲。你们在这里把它代进去试试看。 生:只应当粗略的阅读。 师:好像讲得不是很通。 生:只要粗略的阅读。
师:对,在翻译时可以运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比如这里我们在古诗里就学过这个字的意思,就可以用这个意思来试一试,这是一种翻译的方法,同时也
5 / 11

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请你帮老师把这个字及意思还有这句诗写到黑板上,让其他不会这一句的同学也能看到,好吗? 生也很兴奋地上前去写。
其间学生还问到了“耳”、“遂”等,由于学生首次接触到,在从老师处得到答案后都把它写到了黑板上。
生:老师,读了文章后我觉得孙权劝学没有难度。 师:哦?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
生:因为孙权是吕蒙的长官,长官的话吕蒙不敢不听,所以孙权劝学是没胡难度的。
师:嗯,你很喜欢开动脑筋,(面对周围的几个同学)你们认同他的意见吗?(学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这样,等会儿老师把你的问题拿到全班征求意见,好不好?
(专家点评:文言字词的学习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把这一点交给学生,教师相机点拔,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同时,教师的点拔还注意了让学生能联系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并给学生点出此学习方法,这是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这二维并重的很好的诠释。)
师:刚才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很多同学有疑问时主动问同学,问老师,这样一种主动学习的劲头真好,看看大家自信的表情,相信所有疑问都已经得到了解决,那么现在我们进行全班交流,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进行大范围的合作,让我们来一个接龙翻译。按照座位顺序每人翻译一小句。 生接龙翻译,完成得很好。
师:刚才我们通过共同的努力,翻译了全文,翻译得很准确,让我们带着这样一种翻译成功的自信心再次齐读一遍这篇文章吧。 生放声齐读课文。
师:读得很好。这篇文言文的字面意思我们通过共同的合作已经基本弄清楚了,回过头来看一看大家在上课之初自己提出的疑问,你们已经弄清楚了哪几个问题?还有什么问题还没有弄清楚呢?
生:我弄清楚了是孙权劝吕蒙学习,知道了他劝的目的是什么,还知道了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
师:那你能不能具体说说?为什么要劝?怎样劝?劝的结果怎样?
生:孙权希望吕蒙能读点书,从中提高自己的谋略,变得既有勇又有谋,成为一名有勇有谋的武将,才能把军队指挥得更好。劝的话就是文中的句子,我就不念了。劝的结果是吕蒙开始学习了。 师:学得怎么样? 生:学得很好。
师:你怎么知道他学得很好的? 生无语,皱眉思考。
师:你从什么事中可以看出他学得好?
生:文中说他和鲁肃谈话,鲁肃说他“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说他不是以前那个有勇无谋的吕蒙了,还和他结交成朋友,这就可以看出他变得有谋略了,说明他学得好。
师:你读书真细心!是啊,“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前的那个有勇无谋的吕蒙文中把他称为“吴下阿蒙”,这个词成为了一个成语,有人知道它形容什么吗?

6 / 11

生:形容学识浅薄的人。
师:对,后来这个学识浅薄的人却成为很有谋略的人,文中还有一个成语来形容这种转变,你们知道是什么成语吗? 生齐: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师:对,现在这个词有了一点小变化,变成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们看,汉语的词汇很有意思,“刮目相看”字面意思是把眼睛刮一刮,刮得更清楚了再看,这样看得更清楚,啊,那是一个人才啊,可不能小看哟!它表示用新眼光看人。这个词多形象啊。其实我们汉语里面还有类似这样的词,你们有没有人知道? 生:洗耳恭听。
师:哇,你的反应真快!把耳朵洗一洗来恭敬的听。这样的词真是形象生动啊。好,回到我们的课文中来,通过劝与学,一个“吴下阿蒙”却能让人“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了,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呢?
生:我觉得“开卷有益”,我们应该多看书。要多看一些更广范围的书,不要一味的只看一两个小范围的书,古今中外各方面的书籍我们都要看,接触的多,你的知识面就广,将来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都会有用。
师:看来你对开卷有益很有体会,相信你多读书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还有同学想谈谈吗?
生:我们必须虚心地听取别人对自己的建议,如果吕蒙他没有接受孙权对自己的建议的话,那他就不可能变成后来的很有谋略的吕蒙,别人建议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要吸收进来,这样才不断的完善自己。
师:你从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的角度来谈,老师觉得你的思维真是很开阔,你给了老师一个惊喜,谢谢你精彩的发言!确实,一件事确实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给我们以启发。好,让我们再次回头看一看,上课初我们所提的一些问题在我们翻译完全文的时候已经基本上解决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生:劝的过程中怎么想的,这个问题没有解决。
师:对,劝的过程中双方怎么想的还没有解决,因为我们刚才开始提到一个人他要劝一个武将,而且是一个不喜欢读书的武将,劝他去读书,这件事我们公认为是有难度的,但是,把这篇文章看完之后,有的同学就问了,这件事有什么难度呀?孙权不就是吕蒙的长官吗?用现在的话说,那是领导,是顶头上司,领导、上司要你读书,你敢不读?也就说,劝起来没难度。是这样的吗?劝得容易吗?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展开第二次合作,探讨这两个我们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第一,孙权劝学究竟有没有难度?是难还是易?第二,劝的过程中双方都说了什么话,我们是知道的,但是在说的过程中他们是怎么想的,文中并没有写,那么让我们来推测,来猜测,从而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下面仍然是以四人为一个小组展开讨论。
(专家点评:关于本课的已解决及未解决的疑问及已解决的问题的答案,均由学生说出,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于是,学生的积极性被更大的调动起来了。教师抛开了大家都认为的“开卷有益”这一话题,而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毕竟,“开卷有益”学生是能较容易的把握的。这样就把学生的时间充分用在了学生不懂之处。同时,教师在其中相机加以引导,在学生不能解决时作一些方向性的提示,这样更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其中穿插对成语的把握,做到了不露痕迹,而形象生动的讲解更让学生轻松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7 / 11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
师:刚才我们提出两个问题来讨论,老师在下面走动的过程中发现大家对这两个问题很有兴趣,我相信大家的讨论及现在的交流也一定会很精彩,下面我们来交流。你们觉得孙权劝学有难度吗? 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
师:看来这个问题还有争议,那么就让我们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合作,各抒己见,有难度,难度在哪里?没有难度,又是为什么?
生:我觉得有难度,因为这个孙权说了,“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也就是相当于让他学了,而吕蒙却说军中多务,也就是说,在古代的时候将军应该很听大王的话的,因为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而这时候孙权让他学,他却找理由推辞,这说明他极不愿意学,所以说有难度。 师:说没有难度的一方的意见呢?
生:我认为难度是不大的,因为当时孙权说不可不学,那个吕蒙他不是很坚决的说不学,他还是借理由来后人推辞的,说明他不想反驳大王的话,不想直接的把他的话挡回去,
师:你说假如他直接的把他的话挡回去他会怎样说? 生:我坚决不学。 师:这样说行不行? 生齐:不行。
师:那么你们说一说吕蒙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心里想些什么呢? 生:他可能这样想:我是一个武将,读这么多说有什么用?
师:这样想就是说我不学。那就说成了我不学了,那为什么还辞以军中多务啊?
生:因为孙权是个长官吧,他不想反驳大王的话。是为了表示对孙权的尊敬,不至于让孙权被弄得很没面子。
生:还有一点是孙权说不可不学,语气比较重,
师:语气比较重,不可不学,这是个双重否定句,它表示的是必须学,如果我们直接说,你必须学,你一定要学,你们觉得这个语气重不重?哪一个重?
生:必须学的语气要重一些。
师:是啊,明明表达的是一定要学,却说不可不学,可见孙权还是采用了一种略微委婉的语气来说的,为什么要说得委婉一点呢?我们能不能猜测一下他的心理?如果我们真正猜透了双方的心理,那么孙权劝学究竟是难是易就一清二楚了。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猜测孙权此时的心理。
(专家点评:将两个有联系的问题放到一起,找到两者的联系,引导学生重点突破其中的一个来带动另一个的解决,教师的教学机智让学生集中时间与精力来突破难点。)
生:吕蒙是一个武将,武将的性格一般会很刚烈,要想让他做一件他不想做的事就很难,所以孙权用比较委婉的语气来说,不可不学。也是希望他能够接受。我想这就是孙权的想法。
师:看来你很自信,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师:好,看来孙权深知吕蒙的为人,所以孙权用比较委婉的语气来说。刚才同学们也已经说了,吕蒙因为要照顾孙权的面子,所以用了推辞的方法来回
8 / 11

绝。他的心理我们已经说了,那么,此时孙权又是怎么想的呢?请大家接着推测。
生:孙权很生气。这个人怎么这么不买我的帐! 师:哦,他生气了?!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因为从后面孙权说的话中我们一点也不能看出他生气了,他还是心平气和地在和吕蒙讲道理,想说服他,可见孙权并没有生气。
师:是啊,在一般人的心中,吕蒙这样肯定会使长官生气,但孙权并没有生气。你刚才的理由说得很好。那他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生:他可能在想,这个吕蒙啊,脾气还真是有点硬,看来不能给他下命令,要用道理说服他。
生:我补充一点,他还可能在想,看来他是误解了要吕蒙读书的目的,这一点一定要跟他讲清楚。
师:嗯,你根据哪推测的?
生:他后面不是说了吗?不是想他成为博士,而是粗略的了解就行了。 师:你很细心,也很会思考啊。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我再补充一点。他还可能在想,对吕蒙还是要心平气和,尤其要放下君王的架子。
师:哦?你为什么作这样的推测?能对大家说说你的依据吗?
生:我也是听了刚才同学的发言受到的启发,大家看后面他说的话不是一点君王的架子都没有吗?“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里他拿自己和吕蒙作了比较,既讲了道理,又让人觉得很亲切。 师:是啊,孙权他为吕蒙想得真是周到啊。 生:老师,我还想补充一点。 师:好。请你说吧!
生:我觉得孙权还想为吕蒙留有余地,他不是说“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吗?就是说让他去试一试,没有收获的话还可以选择不读。他既然说了这样的话,那就表明他很可能在说之前就想好了,要让吕蒙自己去试一试,吕蒙自己试过后就会尝到读书的甜头,就会喜欢上读书了,因为只有试过后才会知道有没有好处,到时候就不用人来劝他,他也会读书了。
师:哎呀,你真可以称得上是孙权的知音了,居然考虑得这么深入!你的发言给了我们又一个惊喜。孙权劝学时想得真多啊,通过这几个同学的发言,不知大家现在觉得孙权劝学容不容易?。 生齐:不容易!
(专家点评: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反复强调学生推测的依据,这样就引导学生关注了文本,而没有陷入凭空的乱想乱猜,同时学生所说的依据又给另外的学生以启发,实质上是由这些学生教给了其他学生思考的方法,从而也启发了他们去积极主动的思考。再加让教师及时的赏识,课堂的气氛就变得更活跃,学生的发言更积极主动,发言也更具精彩。教师引导学生对人物心理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对人物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另一个问题——孙权劝学有无难度 ——在此基础上就迎刃而解了。)
师:是啊,孙权劝学确实不易,听了他的这一番话,吕蒙接受了他的劝告,开始读书了,在开始读书之前他是怎样想的呢?
生:孙权对我吕蒙真好啊,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来报答他。

9 / 11

生:孙权说得也有道理,我还是试一试吧。
生:我认为上面两种想法都有可能。因为文中并没有写到他是怎样想的,从他的行动中我们也看不出来,只知道他开始学了。所以我认为上面两种想法都可能是有的。
师:呀,谢谢你,你都帮大家总结了。是啊,都有可能,总之,是开始学习了,孙权劝学是成功了。现在回过来看看,我们大家提出的疑问都解决了吧。
生齐:都解决了。
师:劝一个人真是难呀,从孙权身上,你们领悟到了劝人要注意些什么吗?请你帮同学们作一个总结性的发言。
生:劝人首先要态度好,要善于从被劝者的角度考虑;劝人还要讲道理,要用具体的例子说服他,要用事实说话,最好是通过被劝者自己的体会得到答案。
师:说得真好。大家都从孙权身上明白了劝人的要义,那我们就来试一试,也来劝劝人,怎么样?请听:有一部分体校的学生,他们刻苦训练,一心想着在全国运动会、亚运会、奥运会上拿冠军,可提起学习语数外等文化课来,就没兴趣,请你们来劝一劝他,让他也学起来。这道题让我们进行第三次合作,以2-4人为一个小组,展开讨论,共同拿出一份小组内成员最满意的答案来。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讨论进行过程中下课铃响。
师:时间真的是有限啊,大家意犹未尽,也还没能一试身手,来劝一劝同学。不过不要紧,就让我们把探究的时间延伸到课外吧!课外大家把未完成的探究完成,2-4人共交一份你们探究的结果来。让我们来比一比,谁运用得更好,谁劝得更能打动人。大家还可以从今天这节课中得到启发,一篇文章可以从多角度给我们以启发,我们在今后的阅读中也要善于从多个角度来思考,力争有更多的收获。 附:板书设计
多角度感悟
孙权 启示: 劝的态度,讲道理…… 吕蒙 吴下阿蒙→刮目相看 启示:开卷有益 要虚心听取听别人的意见 …… 教学反思
这节课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者以“多维互动”、“生命对话”的教学行为和理念,组织了较丰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面对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者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整节课主要是围绕学生自主的探究在进行。学生在课堂上所讨论的问题不是由老师提出的,而是由学生自主提出来的,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而且提出问题有多个时候,有读文之前提的问题,也有读文之后提出的问题(如“孙权劝学并不难”),这样的方式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生讨论自己提出的问题,其学习的兴趣更浓,而且目标也非常明确。同时,合作的方式也使更多的学生集中全体的智慧,学生在相互的启发中往往有深入的思考和更精彩的发言。自主、合
10 / 11

作、探究在这一节课的体现是充分的。以学生为主体在这一节课的体现是突出的。
当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主导地位的忽视。在这节课中,正是教者的点拔,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的指导;正是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集中时间与精力对难点进行突破;正是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人文启示。这样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都得到发展。
反思这一节课,还是有几点遗憾。一是由于对学生学习基础的把握不够,以至于在译读这一环节所花时间过多,影响了先期设计中的第三次合作,没能让学生当堂完成对同学的劝导。二是由于教者思维的开阔程度不够,所设计的对同学的劝导未免显得有些不够大气。如果能对学生了解更深入,如果能更多的听取老师们的意见,想来这两个问题会得到解决。


11 / 1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effbb7e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25.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