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事件总结

发布时间:2013-10-15 10:34: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专题复习一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四次战争六次运动

列强侵略中国的四次战争

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鸦片战争 ,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两半程度加深

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两半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完全沦为两半社会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战争原因和反抗

▶根本原因:英国为夺取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三元里抗英斗争1841--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武装斗争(不反封建)

2、鸦片走私

▶走私鸦片的目的: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鸦片走私的危害:①白银外流,财政危机

②银贵钱贱,加重人民负担

③毒害中国人身体和精神

3《南京条约》

重要的通商口岸:上海、广州、厦门

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条款:割占香港岛

破坏中国领海主权的条款: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

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条款:享受领事裁判权

破坏中国关税主权的条款:协定关税(危害最大,反映战争本质意图)

4签订条约 1842中英《南京条约》②1843中英《虎门条约》

1844中美《望厦条约》1844中法《黄埔条约》

5、战争影响

社会性质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方面表现为:主权遭到破坏

经济方面表现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把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社会矛盾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革命任务变化:反帝反封建

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借口:①亚罗号事件(英) ②马神甫事件 (法)

中国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联军委员会控制下的广州巡抚柏贵政权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

2、《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1858最重要的条款:外国公使驻京、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航行

《北京条约》1860最重要的条款: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增开天津为商

第三次: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1、战争背景

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李鸿章执行避战求和的方针

2、战争经过

战争爆发标志: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 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

辽东战役:日军在旅顺大屠杀 威海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3、《马关条约》1895--

▶反映帝国主义分割世界的要求: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加深)

▶反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四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1、识记:占领北京(附:北京两次被占领的战争)

2、《辛丑条约》

▶危害最大的条款:清政府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反帝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赔款最多--4.5亿

▶准许各国派兵驻守

▶标志: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㈡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半封建性质

⑴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两原因)

①破坏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主权,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

②西方侵略中国的目的: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通过其代理人对中国实行间接统治。中国仍维持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

⑵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社会的原因

①把中国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中,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 a.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

b.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西方列强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压迫。

⑶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①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操纵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控制中国政治

②中国封建势力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③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剥削制度)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阻碍

④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力量软弱

⑤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其不平衡

⑥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⑷中国社会的阶级变动

①地主阶级→官僚地主、城居地主、资本家

②农民阶级→贫雇农、产业工人后备军(中国农民革命的主力军)

工人阶级---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中国资产阶级↔有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 a.官僚买办资本家

b.民族资本家

⑸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①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②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⑹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两任务的关系: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除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㈢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⑴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终目的:要瓜分中国,灭亡中国

▶“边疆危机”: ①英国入侵西藏、云南 ②法国入侵广西

③俄国入侵新建 ④日本吞并琉球、入侵台湾

▶帝国主义不能瓜分中国原因: 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②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根本原因)

⑵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①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和谅山大捷,但中法战争不败而败

②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⑶民族意识的觉醒

⒈“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维新思想---鸦片战争之后

▶开始睁眼看世界:鸦片战争之后 ▶开始普遍觉醒: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1841编成《四洲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 1843的《海国图志》中)---主张学习外国先进军事、科学技术,开创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共同点:强烈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郑观应《盛世危言》:①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 ②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

③建立议院 ④实行“君民共主”

⒉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甲午战争之后

▶严复《救亡决论》:喊出“救亡”的口号

▶严复《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中国人无疑是振聋发聩的警世钟

▶孙中山“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专题复习二 旧民主主义革命------六次运动

①太平天国(1851-1864

②洋务运动(1861-1894

③戊戌变法运动1898

④义和团运动1900

⑤辛亥革命(1911-1912

⑥新文化运动(前期:1915-1919 后期:1919-1923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兴起原因

①鸦片战争失败,为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加重赋税的征收科派

②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解体

③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

2、运动过程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兴起标志:金田起义(1851年) 席卷六省 定都天京(南京)

▶由盛而衰的分水岭:天京事变 失败标志:湘军被破,天京陷落

3、《天朝田亩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理想社会: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

▶最主要的内容: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制度,平均分配土地,变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

▶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革方案

▶局限: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其中平分土地方案即使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没有付诸实行。

4、《资政新篇》--洪仁玕提出,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

▶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①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

②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脚痛、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

③在思想文化: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④在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强调外国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5、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①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②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③太平天国起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④太平天国起义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⑤太平天国起义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6、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局限性

①根本原因: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无法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②无法制止和客户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③太平天国未能正确对待儒学,把儒学中的封建纲常伦理保留下来

④对西方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不能把西方国家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分开来

7、太平天国起义的教训

①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②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洋务运动(1861-1864

⒈出现时期和代表人物:

♦镇压太平天国起义(1851-1864)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1856-1860

♦代表人物:奕 (中央权贵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⒉兴办洋务运动的目的 ①镇压农民起义(首要)

②加强海防、边防

③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⒊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冯桂芬《校颁庐抗议》(中体西用)

⒋洋务事业:

①兴办近代企业。军用工业以自强,民用企业以求富(江南制造总局最大的兵工厂)

②建立新式海陆军。有福建、广东、南洋、北洋水师(海军主力:李鸿章北洋水师)

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新式学堂: a.翻译学堂

b.工艺学堂

c.军事学堂

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①洋务派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②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翻译了一批西方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③模仿、学习西方的技术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了与社会风气的改变。工商业者地位上升

⒍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在封建主义思想指导下必然失败

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兴办的企业依赖外国,企图达到“自强求富”

③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管理是封建衙门式,官方控制,政府委派,不讲效益,内部腐败

■维新变法

⑴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活动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宣传维新的活动: ①向皇帝上书--公车上书 ②著书立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变法通议》);谭嗣同《仁学》;严复《天演论》

③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

④办学会---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

⑤设学堂---广州万木草堂(康有为)、长沙时务学堂(梁启超)

⑥办报纸---《时务报》、《国闻报》、《湘报》

⑵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①要不要变法--“变天下者公理也”

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③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⑶百日维新--1898光绪颁布“明定国是”,发起“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①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撤销三省“督抚同城”的巡抚,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②经济方面

③军事方面: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采取吸烟兵制

④文化教育方面:创办京师大学堂(北大);提倡西学,废八股;设立译书局

★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是一种温和的改良方案

★戊戌维新是中国民族资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

▶戊戌政变:慈禧以“训政”名义,重新“垂帘听政”,将光绪软禁于中南海瀛台,“戊戌六君子”被杀。---戊戌政变,戊戌维新宣告失败

⑷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①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推动中华民族的觉醒

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③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⑸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民资基础狭窄;维新派代表弱小;寄托于没有实权的光绪

②维新派的局限性 a.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b.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c.惧怕人民群众

⑹戊戌维新变法的教训:

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

②在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是根本行不通的

■辛亥革命(1911-1912

⒈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①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②清末“新政”破产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1、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理解)

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机关刊物:《民报》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三民主义核心) (“创立民国”)

理论上解决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评价: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理解)

内容:

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

要不要改变封建统治土地制度

影响:有利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3、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识记)

黄花岗起义:孙中山、黄兴领导,规模最大

萍浏醴起义: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4、(识记)武昌起义(19111010日)

湖北军政府:黎元洪

南北议和:(南方)伍廷芳(北方)唐绍仪(地点)上海英租界

5、南京临时政府和《临时约法》(理解)

中华民国成立(1912

南京临时政府是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临时约法》

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6、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分析)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推动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新文化运动(1915

1、(识记)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兴起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口号:民主、科学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

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2、内容及其影响(理解)

前期:①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旧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打倒孔家店”(鲁迅《狂人日记》)

新文化运动又是一次文学革命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胡适提倡白话文

影响:思想解放运动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f79daadb9d528ea81c7795e.html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事件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