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1

发布时间:2023-01-19 14:39: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名解:
1. 温病: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 温毒:由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的具有肿毒特征的表现的一类疾病。
3. 卫分症:是温邪初袭人体引起以卫外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症候,属于外感病表证范畴。 4. 气分症:是温邪在里,引起人体脏腑或组织气机活动失常的一类症候,属于外感病里症范畴。
5. 营分症:是温邪犯于营分,引起以邪热盛于营分,灼伤营阴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症候,也属于外感病里症范畴。 6. 血分症:是邪热发展到血分,引起以血热亢盛,动血耗血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症候,也属于外感病里症范畴。 7. 分消走泄:是用宣气化湿之品以宣展气机,泄化三焦邪热痰湿的治法。
8. 大头瘟:是感受分热时毒而引起的以头面焮赤肿大为特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于冬春二季。
9.
身热不扬:指发热而热势不显的症状,多见于湿温病。由于湿中蕴热,热为湿遏所致,故其发热而热势不扬,热象不显,伴见面色淡黄,口不渴,脉濡缓。
10.
辛开苦降:又称辛开苦泄、苦辛开降,指用辛散化湿、苦寒泄热相配合的治法,多用于湿热性温病,湿热盛于中焦,或痰湿热邪阻滞胸脘者。
11.
神志昏蒙:指意识模糊,时清时昧,似醒似寐,时有谵语的一种症状。可因气分湿热酿蒸成痰浊,蒙蔽心包络,扰及心神所致。多见于湿热性质温病中,常伴见苔黄厚腻,脉濡滑而数等。
12.
透热转气:又称透营转气,适用于温病邪热在营分的治法。热邪入营分,症见身热夜甚,心烦燥扰,斑疹隐隐,舌质红降,脉细数,方用清营汤。即在滋养营阴,清营泄热的基础上,加入一些轻清宣透的药物,如银花、连翘、竹叶等,使营分的邪热转出气分而解。
13. 增水行舟:通过滋养肠道阴液而达到通畅大便的目的,适用于温病热结液枯的大便闭结症,方用增液汤。以增补津液之法,使粪便得以自下,犹如水涨则船得以通行之意。 简答:
1、温病初起的注意“三禁”
禁汗——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暝不欲言 禁下——下之则洞泻 禁润——润之则病深不解
2、叶天士的学术成就:(温热大师)
①《温热论》为温病学奠定学科基础的重要著作,为温病学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②创造性地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辩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 “辨斑疹白()”等温病独特的诊断方法,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温病学理论诊治体系。
③《临证指南医案》为温病的辩证论治提供了范例。 3、湿重于热与热重于湿的区别 湿于热
发热 不扬
口渴 喜热饮

淡漠
较甚
便溏 泻混
白腻
濡缓
湿困脾胃 气机郁滞
燥湿化浊
浊法
于湿
高热
口渴欲饮

4、热闭心包与湿热酿痰,蒙蔽心包的比较 神昏 其他症状 病机 治法 方药

5、如何理解斑疹在治法上的差异: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昏蒙时有谵语,程度较轻 身热,苔黄腻,脉濡滑
湿热痰浊、蒙蔽心包、干扰心神(气分) 清热化湿,豁痰开窍 菖蒲郁金汤
热蔽心包
谵语或昏馈,程度较重 灼热肢厥,舌()舌降
热邪内陷心包,闭阻心包(营血分) 清心开窍 三宝汤
心烦
较轻
便干 泻赤

滑数
热痞阳明 脾湿未化
消气泻热 兼化脾湿
苍术汤
神情
胸腹
二便
舌苔

病机
治法
方药

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斑:宜清胃泄热,凉血化瘀 疹:宜宣肺达邪,清营透疹 6、卫气营血辩证
证型
病机
邪郁卫表,邪正相争
证候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或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邪正剧争,热炽津伤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渴喜冷饮,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

热灼营阴,扰神窜络
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

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身热,躁扰不安,神昏谵狂,吐血,咯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
壮热、不恶寒、口渴、苔
身热夜甚、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
斑疹、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舌质深绛
辨证要点 发热、微恶寒、口微渴


7、葱豉桔梗汤加黄芩方与增损双解散的鉴别 同:治疗表里同病
异:葱:疏表之力较平和,清里之力也较弱
增:不仅疏表用辛温之品,解表之力较强,而且清里作用较强,并有硝、黄攻下之品,所以对表邪偏于寒而里热亢盛又有腑 结者更为适宜
8、实风(凉肝息风)虚风(滋阴息风)的区别
病机 病程 症状
实风
邪热炽盛,燔灼筋脉,热盛动风
极期
手足抽搐,来势急骤,频繁有力,牙关紧闭,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
全身症状
身热、肢冷、昏厥、舌红绛,脉弦数有力
低热,颧红,消瘦,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耳聋,舌红绛而痿,脉虚细
治法 方药 9、风温春温鉴别
病因 发病季节 初起症状
风温 风热病邪 冬春 其他季节也见
肺卫表热证、发热恶寒、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
后期表现 初起治法 10、中气实、中气虚
“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即指素体中阳偏旺者,邪入中焦易从热化而病变偏于阳明胃,表现为热重湿轻;素体中阳较弱者,则邪入中焦易从湿化而病变偏于太阴脾,表现为湿重热轻。若中阳之盛衰无明显偏颇,则大多为湿热并重之证。 11、热结肠腑
证候:身灼热,日陠为甚,腹胀满硬痛,谵语狂乱,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循衣摸床,舌卷囊缩,舌红,苔黄燥,脉沉数 辩证要点:身热,腹胀满硬痛、便秘、苔黄燥起刺为主症 治法:通腑泄热,热毒盛者伍以清热解毒 方药:调胃承气汤,解毒承气汤
解毒承气汤:黄连3 黄芩3 黄柏3 栀子3 枳实8 厚朴15 大黄15 芒硝9 白僵蚕9 蝉蜕10 病案:
1 陈某,男,16岁,恶寒发热,汗少,头胀痛,左胸疼痛,咳嗽,痰吐淡黄而粘,夹有少量铁锈色脘部胀满,大便不行,口多伤 肺胃之阴 辛凉解表
春温 温热病邪

里热证、高热、烦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易伤肝肾之阴 苦寒清里
凉肝息风 羚角钩藤汤
滋阴息风 大定风珠 虚风
邪热久留、肝肾阴损,筋脉失养
后期
手足蠕动,来势较缓,口角颤动,心中瞻瞻大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f9638e4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25.html

《温病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