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发布时间:2019-12-31 08:10: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初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 “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 “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 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2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答案】 1C

2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解析】【分析】(1C错误,没有运用象征手法。

2)词人末句写道:生子当如孙仲谋。据有关资料记载,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孙权仪表堂堂,气度不凡,于是感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意思是说,生儿子应该像孙权一样,而刘景升的儿子就像猪狗一样。我们从词人用这一典故来看,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其实,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当然,暗示了自己的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

故答案为:⑴C

⑵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这是一道选择题,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诗歌的理解,考生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选项的说法,判断正误。

本题考查诗歌诗人情感的理解。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语境进行具体的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淮村兵后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注】淮村:南宋江淮一带中的一个村庄。戴复古:江湖诗派著名诗人。

1小桃无主自开花一句,无主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2)请简要概括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答案】 1)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使乐景顿生凄凉,表现了战乱后百姓逃亡,农村荒凉无人的景象。

2)表达了诗人对农村遭受战乱破坏的无比痛心,对百姓因战乱而失去家园的无比同情,以及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战争的厌恶。

【解析】【分析】(1小桃无主自开花:小小桃树虽然失去了主人,但依然在春天里绽开了艳丽的红花。诗人在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给乐景平添了凄凉。桃花不识人间悲苦,花开依旧。这早春的艳阳景色,反衬兵后逃亡,人烟稀少的凄凉,为后面两句点题的诗蓄势。

2)诗人借对寂寞而开无主的桃花、迷茫的春草和晚鸦的描写,把蓬勃的春景写得如此不堪,不写荒凉而荒凉自现;后两句以几处破败的住家为点,又以一一人家为面,点面结合,写出战乱后江淮农村的荒凉破败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遭受兵乱之苦百姓的同情,对战乱给农村带来破坏的痛心,对侵敌的仇恨和战争的厌恶。

故答案为: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使乐景顿生凄凉,表现了战乱后百姓逃亡,农村荒凉无人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对农村遭受战乱破坏的无比痛心,对百姓因战乱而失去家园的无比同情,以及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战争的厌恶。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遣词炼字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对诗句的意思进行分析,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时要整体感悟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环境等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这两句诗句描写了________ 的场面,反衬了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下列选项中,对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句运用姜尚伊尹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内心的冲突。

B. 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

C. 作者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增加了信心。

D. 作者想和姜尚伊尹一样过着悠闲洒脱的生活。

【答案】 1)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

2D

【解析】【分析】(1)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友人设下盛宴为之饯行。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意思是: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两句用夸张的笔法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D.有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姜尚伊尹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故选D

故答案为: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

⑵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2)解答这类选择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即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如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太阳的话

艾青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

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快起来,快起来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

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

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一九四二年一月十四日

1)诗中的________你们________

2)诗中的太阳象征什么?

【答案】 1)太阳;当时社会的人民

2太阳就是光明、温暖,是希望的象征。

【解析】【分析】(1)联系题目太阳的话可以推断的所指,联系全诗的内容、诗人的写作日期可以推断出你们的所指。

2)要联系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根据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撤满你们心的空间等关键句可知,这里运用的是象征手法,且根据相关内容可以提炼出太阳的象征意义。

故答案为:太阳;当时社会的人民;

⑵“太阳就是光明、温暖,是希望的象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赋予太阳人的语言与思想,诗中的你们指人类(人们),指太阳。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

3)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1)修辞手法:用典。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2)诗人用沉舟病树自喻,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仕宦浮沉的感叹;另外这两句诗还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3)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意志坚定)。

【解析】【分析】(1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另一是烂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所以运用的是: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2)诗人被贬23年,今朝回来,感慨万千。在诗中诗人用沉舟病树自喻,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仕宦浮沉的感叹;同时这两句诗还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3)本诗是诗人回洛阳途中,在扬州遇到白居易,白居易对诗人的遭遇表达同情和惋惜,刘禹锡在和诗中虽感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但以长精神,表达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

故答案为:修辞手法:用典。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诗人用沉舟病树自喻,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仕宦浮沉的感叹;另外这两句诗还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意志坚定)。

【点评】本题考查诗句的修辞用法和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学习过程中药注意书本上的注释。

本题考查诗歌名句的赏析,解答此题要选准赏析的角度,从内容和情感上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诗歌主旨的理解。考生要全面理解诗歌,结合诗人的人生际遇、理想抱负、情感思想等进行分析。

6阅读诗歌节选,按要求作答。

刈草的孩子

艾青

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

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在草丛里我

们只看见/一只盛草的竹篓/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

1940

1  开头一句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结尾一句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营造了一种①________的氛围,衬托出刈草男孩②________的特点。

2)阅读泰戈尔的诗句《真理》,以《青春》或《奉献》为题进行仿写。

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泰戈尔《真理》

仿写:________

【答案】 1)阔大、凄美的氛围;渺小

2)示例:青春之水从它的奋斗之河中淌过。

【解析】【分析】(1)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还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开头一句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结尾一句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给全诗笼罩上一层阔大、凄美的气氛,反衬出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的割草孩子的渺小,寥寥几笔,形神毕现,作者的情思也尽在其中。

2)本句的例句由两分句构成,注意它们之间的意义关联,以《青春》或《奉献》为题仿写。如,奉献之树在它的善良之土中长出。

故答案为:阔大、凄美的氛围;渺小;

示例:青春之水从它的奋斗之河中淌过。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楚江:指长江。建业:今江苏南京。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浦:近岸的水面。散丝:雨丝。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古诗常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本诗通过写”“”“”“”“等景物,抒发了离别伤感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 从景物状态看,动与静相结合。例如颔联中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

C. 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背景空阔;海门深,浦树远,背景深远。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

D. 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

E. 从情感表达看,尾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委婉地表达出了内心的忧伤。

2)请赏析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中划线叠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 1B,C

2漠漠冥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气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解析】【分析】(1A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发的离别伤感之情,并没有抒发思乡之情。BC正确。D 从全诗意境看 ,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并不是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E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不是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故选BC

2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中的漠漠冥冥都是叠词,叠词的运用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本诗通过写”“”“”“”“等景物,抒发了离别伤感之情。而漠漠,迷茫。冥冥,昏暗, 不明亮。诗人用漠漠冥冥” 这两个词语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气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

故答案为:⑴ B C

⑵ “漠漠冥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气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点评】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题内容、主题、感情、手法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词的能力。炼词,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据《荆楚岁时记》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城,寻找黄河源头。张骞奉命沿黄河西行数月,在源头见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自此有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的传说。

1)从九曲”“万里沙”“浪淘风簸中任选其一,结合诗句做简单赏析。

2)对诗歌后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

B. “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道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畏艰险的豪迈气概。

C. 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 诗人在叙写离开黄河直上银河去的愿望中,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思想。

【答案】 1①“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蜿蜒奔腾的雄浑气势;②“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波涛汹涌,壮阔奔腾;③“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冲风破浪,一往无前。

2D

【解析】【分析】(1)九曲: 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这里用九曲表现了黄河蜿蜒奔腾的雄浑气势。万里:形容路途非常遥远,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这三个字让我们仿佛看到黄河裹挟着大量泥沙从上游奔腾而下,那种波涛汹涌的气势震人心魄。 淘:用水冲洗。簸:摇动。自:来自。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砂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2ABC分析正确。D分析错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故答案为:⑴ ①“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蜿蜒奔腾的雄浑气势;②“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波涛汹涌,壮阔奔腾;③“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冲风破浪,一往无前。

⑵ D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附参考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仿佛来自天涯。

    现在我们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找牛郎织女的家。

【参考鉴赏】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9阅读《黎明的通知》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1)用文中原话回答。

①“黎明的任务是:________

诗人的任务是:________

2)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③④两节的意境,填空。

露水”“最后一颗星形象地表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___东方”“海上则具体说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___汹涌着波涛则说明了黎明历经________而来的情状。

3)简要分析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的含义。

【答案】 1)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2)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

【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大意,概括出诗歌的中心,再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到答案区域,提取相关语句作答即可。如黎明的任务可直接提取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作为答案。而诗人的任务可直接提取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作为答案。

2)前两个空比较简单,分别是到来的时间和地点。如黎明到来的时间,从露水”“最后一颗星可分析出来。黎明到来的地点可分析东方”“海上两个词语。第三个空需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人经过千难万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才从重庆来到了延安。所以可答: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诗句表明黎明将降临到人类居住的地方,把光明和希望带给渴望着它的人们。再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通知那些饱受日寇铁蹄践蹋的沦陷区的、翘首盼望结束战争的善良的中国人,抗战胜利已经是指日可待。这是诗人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的宽慰,对抗战必胜这一信念的真情流露。

故答案为: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注意对诗句的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内容的理解,要求仔细文段,注意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考生要结合语句,结合背景来确定阐述的内容。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 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 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 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

【答案】 1B

2)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解析】【分析】⑴B项有误,闻说即听说,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选项中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有误。

赏析句子,要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并进一步理解其深层含义。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面对浮云不畏二字,写出了态度:不能躲避,更不能妥协,而应与之抗争。哲理:喻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志存高远方能一览无余,胸襟万里。

故答案为:⑴B

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理解诗句的大意,要注意诗句中写作手法的运用,情感的表达。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耐胸应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请赏析词首句中字的妙处。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字写出了词人的狂傲、豪情,贯穿全篇,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

2)表达了词人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1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思是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用字笼罩全篇,表达了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写出了词人的狂傲、豪情,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意思是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故答案为:⑴ “字写出了词人的狂傲、豪情,贯穿全篇,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

表达了词人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句意,揣摩用字的妙处。

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结合句意的理解和写作背景的把握,明确包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岘(xiàn)山:在湖北襄阳。西晋名将羊枯曾镇守此地,他去世后,当地百姓建碑纪念他。鱼梁:襄阳两水中的沙洲。梦泽:即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

1)下列诗歌中,情感主旨与本诗最接近的一首是(    

A. 曹操《观沧海》     B.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C. 王安石《登飞来峰》     D. 文天祥《过零丁洋》

2)诗人为何不把天寒梦泽深写为天黑梦泽深?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天寒梦泽深中的字不仅从触觉体现季节的寒冷,还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感怀身世的落寞心境;若改为字则仅从视觉来写眼前之景。

【解析】【分析】(1 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故选项中的四首诗歌,情感主旨与本诗最接近的一首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曹操《观沧海》表达的是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王安石《登飞来峰》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文天祥《过零丁洋》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2)结合诗句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分析,天寒梦泽深天黑梦泽深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从触觉来写,是从视觉来写的,此诗是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因此字还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感怀身世的落寞心境,而改为则没有这种效果。故不能改。

故答案为:⑴ B

⑵ “天寒梦泽深中的字不仅从触觉体现季节的寒冷,还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感怀身世的落寞心境;若改为字则仅从视觉来写眼前之景。

【点评】本题考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道标上人归南岳

(唐)刘长卿

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

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

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

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人即高僧;棹为划船工具,代指船;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

B. 首联写道标上人飘然远游之中怀想林中高卧。暗示他即将归去。

C. 颔联点出道标上人归去之地,江岸青草如作者的离愁伴他远行。

D. 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2)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解析】【分析】(1ABC赏析正确。D错在后四句感时抒怀,应是表达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2)结合诗歌题目及 内容分析。这首诗的题目是送道标上人归南岳,最后两联的意思是:道标商人要离开了, 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 最后两句作者以一组流畅的林山云水镜头,写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上人,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故答案为:⑴ D

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点评】⑴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主题、感情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 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具体的语句表达出来,因此理解诗歌的语句内容是体会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因此解答本题,一定要结合全诗内容仔细揣摩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1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凌十一归长沙

曾国藩

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

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

谋道谋事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

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

【注】凌十一:作者的朋友。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答案】 1)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析】【分析】(1微雨写天气,残秋写季节,微雨送残秋是一幅秋雨萧瑟的画面;落叶一词让人想到落叶在萧瑟的秋风在飘飞的画面,而落叶东西随水流让人想到落叶飘落到水里,然后随着水流漂向远方的画面。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这首诗的内容分析最后两句话的含意,这是曾国藩赠给朋友凌十一的一首诗,从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分析,凌十一应该是到京城中谋事,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够成功,因此可以说凌十一当时是失败而归,这让凌十一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当然心情非常的抑郁,因此作为朋友的曾国藩就写这首诗赠给他,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阅读此题可知: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涨满的江水翻滚着白白的浪花,在烟雨迷蒙中传来了杜鹃阵阵的啼声。真是一派乡村四月生机盎然的景象。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写作意图的能力。分析诗歌的写作意图,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15古诗鉴赏

1)仿照(甲)处对字的赏析,给(乙)字也作一个批注。

2)诗歌常常采用违背常理的急转手法,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请从两首诗中分别找出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卧看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胸襟。相照应,面对如此大的天风雨,凡事都避之不不及,诗人却拉开帘子,欢迎风雨的到来,表现出诗人不紧不慢,从容应对,这是何等的开阔心胸,这是何等的自由放旷的气度。

2)【甲】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情。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不感到悲哀,因为他有满腔热血、一颗忠心。【乙】按常理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朱楼四面钩疏箔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理,情节急转。

【解析】【分析】(1卧看是动作描写,表现出诗人风雨欲来时的镇定、安详的神态。面对如此大的风雨,凡事都避之不不及,诗人却拉开帘子,欢迎风雨的到来,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据此作答即可。

2)甲诗首联僵卧孤村不自哀,通过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凄凉的境遇,不自哀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豪放,与前边的内容形成对比,情绪急转。乙诗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的意思是我站在楼上把四面的帘子高高挂起,然后静静地躺下,欣赏着暴雨,欣赏着雨中重峦叠岫的风采,常人面对风雨都会闭窗,诗人却拉开帘子,悠闲地欣赏风雨,这种行为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卧看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胸襟。相照应,面对如此大的天风雨,凡事都避之不不及,诗人却拉开帘子,欢迎风雨的到来,表现出诗人不紧不慢,从容应对,这是何等的开阔心胸,这是何等的自由放旷的气度;

【甲】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情。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不感到悲哀,因为他有满腔热血、一颗忠心。【乙】按常理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朱楼四面钩疏箔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理,情节急转。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进行解答。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对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足鸡豚一个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 颔联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C. 颈联中,诗人在赞美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同时表现了诗人的苦闷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 尾联描绘的意境是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2)下列关于这首诗的格调,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格调高远   意蕴悠长

B. 明快抒情   富含哲理

C. 意境辽阔   基调低沉

D. 豪放洒脱   轻松愉快

【答案】 1C

2B

【解析】【分析】(1ABD赏析正确。C “颈联表现了诗人的苦闷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是错误的,这首诗陆游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第二联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故B正确。ACD不正确。

故答案为:⑴ C⑵ B

【点评】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题目、内容、主题、感情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此题考查理解诗歌格调的能力。格调就是诗歌的格律声调。亦泛指作品的艺术风格。解答是要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

1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 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 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赤亭:地名。在今新疆哈密西南。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酒家垆():此代指酒店。

1)这首送别诗,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这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请结合诗歌的内容、风格、特色、情感等中的一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

2)示例一:(内容)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时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示例二:(风格、特色)全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通俗,声调悠扬,韵律活泼,节奏有致,字里行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

示例三:(语言)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悠扬流美的声调给人以奔放明快的诗意感受。自由活泼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 ,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无疑将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示例四:(情感)这首送别诗既不写惜别的深情,也不写边塞的艰苦,而是热情鼓励友人赴军中参战。

【解析】【分析】(1)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

2)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载)旧历六月。当时,高仙芝正在安西率师西征,李副使(名不详)因公从姑臧(今甘肃武威)出发赶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军中,岑参作此诗送别。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从内容方面赏析)。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悠扬流美的声调给人以奔放明快的诗意感受。自由活泼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将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从语言、风格、特色赏析)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祗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这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英雄豪气使后世多少读者为之激动振奋。

故答案为:(1 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

2 示例一:(内容)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时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示例二:(风格、特色)全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通俗,声调悠扬,韵律活泼,节奏有致,字里行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

示例三:(语言)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悠扬流美的声调给人以奔放明快的诗意感受。自由活泼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 ,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无疑将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示例四:(情感)这首送别诗既不写惜别的深情,也不写边塞的艰苦,而是热情鼓励友人赴军中参战。

【点评】(1)本题考查对作者写作手法的赏析能力。这首诗饱含了作者对朋友劝勉、关怀等情感,但作者构思巧妙,用火热的环境烘托出人物不畏艰苦、毅然前行的豪迈,从而也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理解与鼓舞之情。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风格等方面的赏析能力。《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这首送别诗既不写惜别的深情,也不写边塞的艰苦,而是热情鼓励友人赴军中参战。全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语言通俗,声调悠扬,韵律活泼,节奏有致,字里行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

18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瑞鹧鸪〔宋〕卢

    客里惊嗟(客居他乡,贫困潦倒,如今不觉又是一年将除,如何不惊嗟?)又岁除。萧萧寒雨滴茅庐。山深溪转泉声碎(甲),夜永风摇烛影孤。冷甚只多烧木叶,诗成无处写桃符(乙)。强酬节物聊清酌,今岁屠苏自取疏。

【注释】瑞鹧鸪:词牌名。桃符: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 后来在上面贴春联,因此借指春联。屠苏:酒名。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在理解已有批注的基础上,给(甲)(乙)两处作赏析性批注。

【答案】 示例:【甲】泉声碎实乃心碎。除夕之夜,本是团圆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

【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 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分析】甲处泉声碎泉声是不会碎的,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泉碎实为人心碎,试想过年本该举家团圆,可自己漂泊在外,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不能归家,心碎至极。乙处自己有感而发,赋诗一首,凑成春联,却不能题在自家的门上,表现诗人凄苦、无奈之情。

故答案为:示例:【甲】泉声碎实乃心碎。除夕之夜,本是团圆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

【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 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1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江行

[]严羽

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尾联一个字写出了作者那种________ ________的情感。

2)发挥想象,试描绘出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这一联所写的景与情。

【答案】 1)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

2)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

【解析】【分析】(1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离家的日子,诗人是每天都在心头盘算的。天天盘算着,日子一长也就茫然了,今几宿的疑问,一则说明诗人离家之久,二则表明诗人心中盘算着回家的次数之频。桨声一如游子心中的离家悲歌,一声声、一阵阵,把心都敲碎了,更敲倦了。

2)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江水”“”“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真不知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景中寓情,作者把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寄寓于舟行所见之景中,情与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乡愁与孤单。

故答案为: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

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炼字。考生要读懂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考生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特点,进行描绘。语言要生动形象,忠于原诗,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要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2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2)宋代胡仔《若溪渔隐丛话》评价本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请从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

【答案】 1)上片:望月;下片:怀人。

2)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

【解析】【分析】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要求从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故必须从这两个角度分析。这首词最大的优点是本首词的情感和哲理。诗人能从思亲的情绪中走来,转而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

故答案为:上片:望月;下片:怀人。

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根据上下片主要内容归纳。

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可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作答。赏析本词可从多角度考虑,如主题、语言、情感、写作手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fc0259c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4f.html

《初中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