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之嵇康

发布时间:2016-11-17 20:07: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竹林七贤之嵇康

摘要:魏晋时期(220-317),社会极其动荡,继而形成了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个思想大解放时期.两汉经学的地位被撼动,玄学兴起,人们从崇拜神开始转向名士崇拜,名士之风兴起。此时,人才辈出,嵇康便是其中之一,而且是通才。但这样的人才却不为统治者所容,最终“坐事诛,成为一个时代的悲剧。

关键词:名士; 嵇康; 嵇康之死;


近些年来,兴起了国学热,伴随而来的就是百家讲坛等文化节目。再这些节目中,一些教授、学者讲得深入浅,思想天马行空。这篇文章就是拨开重重历史,靠近魏晋朝。一步一步艰难地靠近嵇康。了解他的名士风采,看他的至情至性性格,看那个惨绝人寰的世界。进一步探究他的死因。

一、什么是名士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个概念:什么是名士?“以袁宏的标准,首先是谈选,就是清谈《老》、《庄》和《周易》,名士必须是出名的清谈家。……其次要有好风度。……更重要的是名士还要有脱俗相。” 又“名士不必须奇才,但是常,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这两个关于名士的观点,笔者认为第一种比较可靠,第二种观点恰好说明当时许多人因为许多人崇拜名士而附庸风雅,犹如猴子学人穿衣服罢了。“真名士自风流”。

二、 嵇康的名士的风采

嵇康(224-263),“嵇康字叔夜,譙國銍人也。其先人奚,會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銍有嵇山,家於其側,因而命氏”。“虞預晉書曰:康家本姓奚,會稽人。先自會稽遷於譙之銍縣,改為嵇氏,取‘稽’字之上,加‘山’以為姓,蓋以志其本也”。两者对嵇康姓氏都有争议,而且是以仇迁。可见嵇康家并不是大仕族。其父嵇昭,当过曹操管理粮食的小官,其兄嵇喜当过太仆和扬州刺史。嵇康与魏氏通婚,拜为中散大夫。当时的名士多为大仕族人家。嵇康不是因为家庭原因而成为名士。他成为名士中的名士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好风度

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人物品评兴盛起来,这时的人物品评虽是为政治服务的,主要用于官员选拔,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上了自己的审美。此时,人物的风度成为名士的一个标准。许多名士的精美样貌,风度都被不同程度的记载在历史中,名士风流成为一种理想的风度为世人追捧。在人们的审美中嵇康“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嵇康的可谓一个标准的美男子,风度翩翩,天然不自己打扮。这是他成为名士的一个外在原因,契合了当时的审美标准

(二)嵇康谈玄

玄学是当时符合环境而兴起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在大一统政权的崩溃中,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经学已不再是唯一正统的观念,人们的思想活跃起来。曹操三下求贤令“唯才是用”一个人之中才性,广招名士,为己所用便是其中表现。它已经打破了两汉以来用人重“孝”、“仁”等评价标准。人们的思想变得多元,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世人追求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生活理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至建安年间(196-220),以“建安七子”为代表他们处在东汉末年的动荡之中,政治热情高涨,提高生命的质量,建功立业,不朽留名。反映在诗歌中如曹操《长歌行》,曹植《白马篇》。在动乱中,一些名士死于战争,有些遭到政治迫害,这时的仕人渴望人生长久。这种思想有三种结果:一是即使行乐;二是服食求仙,追求长生不老;三是归隐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但这时已经开始注重人在世间的个人需求,追求自由、个性。到了正始年间(240-249),玄学运应而生。名士开始大范围的讨论玄学,并成为名士标准之一。例如,在洛阳,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何晏与王弼谈玄,钟会和荀融、夏侯玄参与其中;以“竹林七贤”为中心,阮籍与王戎谈玄,山涛、阮籍和嵇康谈玄,向秀注庄子。“老庄任自然这一点上无疑给重个性、种感情、重欲望的风尚找到了理论依据”。

“所谓玄学,就是玄虚之学”这以精神性的,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强调以无为本。谈玄,在这时因为正它的虚无缥缈,便可以避祸。阮籍的谈玄就达到了这个目的。曹魏集团的钟会与他交谈,以便引出他的政治观点,抓其中的把柄,降罪于他。阮籍当然明白其中奥秘,“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不臧否人物”以求自保。

嵇康玄学思想中最出名的主张是《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所指出的自己在不能任官的“七不堪”、“二不能”后总结“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自己志在“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游山泽,观鸟鱼,心甚乐之”。他反对当时司马氏以伪饰的名教治天下,主张返归自然,这便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即不受社会的约束,与自然相亲近,在自然中从容优游。这便与庄子回归自然的主张相一致。在这种哲学思想指引下便有了“竹林之游”。“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琊王戎、沛人劉伶相與友善,游于竹林,號為七賢。”七贤相与游玩,吟诗作赋,嵇康《酒会诗七首》、《古诗十四首》都有记叙。如《酒会诗七首》(其二):淡淡流水,沦胥而逝,泛泛柏舟,载浮载滞,微啸清风,鼓楫容裔,放棹投竿,优游卒岁。其次,就是他的养生论。他的主张是去欲,,实质是把欲望降低到最低需求上,是一种自我抑制。这与他二十年“未偿见其喜愠之色”相一致。具体养生事项上他认为:要形神皆养,精神对于一个人的身体十分重要;养生要防微杜渐。对于养身的每一件小事都要重视;养生持之以恒。对于养生嵇康还身体力行,亲自锻铁。对于养生他有专著《养身论》,与向秀辩论的《答难养身论》。最后,嵇康还是杰出的音乐家他的音乐造诣是非高。著有《声无哀乐论》、《琴赋》。创作有《长清》、《短清》、《长侧》、《段侧》,合称“嵇氏是弄”。

(三)脱俗的品相

 李山教授认为:“脱俗,就是清逸之气,便是有风神,有神韵”,是有官位而不重视官位,放弃应有的政治责任。笔者并不这样认为,在一个政治恐怖的朝代里,同统治者惨绝人寰,出仕会怎样,已有前车之鉴。孔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当时,为“曹马之争”中何晏、邓飏、丁谧等名士被诛三族。嵇康有哪些脱俗品相呢?

嵇康性情怎样呢?“恬靜寡欲,含垢匿瑕,寬簡有大量。……彈琴詠詩,自足於懷。他有的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胸襟和气度。是至情的认真。

嵇康的性情在对待朋友上展示得淋漓尽致。他与向秀的交往,只要想到对方,就会驾着马车去看望彼此,不管路途多么的遥远。在魏晋时候交通并不像现在这样车如流水马如龙,一千里的路程要走好几天,还要忍受羁旅之苦。向秀为了能经常与嵇康见面交谈,就搬到离嵇康家不远的地方定居,千里之交谈何容易。嵇康居贫,在洛阳郊外打铁,将所打的铁具送予邻人,也欣然接受邻人送的食物和酒。嵇康打铁,向秀就默默无语的帮他拉风箱,这也是一个天真的书生。阮籍出名的有“青白眼”,而嵇康是他青眼相加的人之一。阮籍丧母,籍对前来吊唁的人,白眼相加于礼法之士。有一天,当时的名士裴楷来吊唁阮母,按照当时的礼法,主人要先哭拜,客人跟着哭拜。此时,嵇康披散着头发,箕踞而坐,目光呆滞,裴楷施礼而去,阮籍没有任何表示。嵇喜当时任刺史,也来吊唁阮母,阮籍却白眼相加,嵇喜带着随从不悦而去。回到家中说起此事,嵇康听了,带上五弦琴和美酒来到灵堂,不语。阮籍见此起身相迎,青眼相加。两人边喝酒边弹琴,只听见阵阵琴声飘出,魏晋风流也从这里飘出,惺惺相惜的两人以这种方式送别阮母。

三嵇康之死

公元263年,嵇康被押赴刑场,临终之前“康顧視日影,所琴彈之,曰:‘昔袁孝尼常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絕矣!’”关于此阳春白雪之曲,传曰:嵇康游于洛西,傍晚时分落脚于华阳亭,养身愉心之余引琴而弹。夜幕迫近,有客突然来访,自称是古人,与嵇康畅谈音律、音乐等,见嵇康谈得时十分中肯,高兴之时索琴而弹,弹的正是此曲,曲调凄美、悲壮。后世相传,《广陵散》记录的是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后自刎的悲壮故事。他把这曲子传给嵇康,并要他发誓绝不传予其他人。

这么个才华横溢的人为什么不为需要人才的统治者容纳呢?史书“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常得石髓如飴,余半與康,皆凝而爲石。又于石室中見一卷素書,遽呼康往取,輒不復見。烈乃嘆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輒不遇,命也!’”王烈认为他不和命,这是宿命论的思想。孙登则认为他是“君性烈而才雋,其能免乎!”那嵇康究竟因何而死呢?那先来看看他被定的罪名:

1、与不孝之人结交,并为其辩护;

2、惑乱群众;

3、毋丘俭起兵,嵇康欲助之;

以下我们就来探究嵇康死因:

(一) 时代原因

嵇康生活于223-262年间。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驾崩,魏明帝曹睿登基,“曹马之争”拉开序幕。明帝骄奢淫乱,大修洛阳宫殿,他重用司马懿等一批非曹氏官员,为其埋下了祸根。明帝病危之际托曹爽和司马懿夹辅仅有八岁的曹芳,景初三年,明帝崩,曹芳即位,年号正始。曹爽毫无军事政治才能,但他是皇族宗族,借此他在朝廷上独揽大权,基本上监禁了皇帝,排挤司马懿,任命司马懿为太傅,剥夺了司马懿军政大权。这时,曹爽集团权力十分大,并且任用何晏、邓飏、丁谧等一大批名士为其服务。司马懿避其锋芒,以退为进,正始八年(247年),装病在家,暗中招兵买马,收买人心,制造中伤曹爽的舆论,让舆论有利于自己。李胜出任荆州刺史,借机刺探司马懿病的真实状况。司马懿心知肚明,拿衣服故意掉在地上,喝水、喝粥流得衣襟到处都是,说话口齿不清。李胜回报曹爽:“太傅语言错  误,口不摄杯,指南为北,肯定活不长了。”曹爽更加得意忘形。公元248年幼主曹芳在曹爽兄弟的陪伴下到高平陵祭祖,,司马懿迅速起兵展,占领武库,控制内城,屯兵洛水浮桥,送书曹爽。悉呈其罪证,曹爽图自己和家人性命,不听大司农桓范的建议“召集外郡军马,对伐司马懿”,投了降。这便是著名的高平陵事变。司马懿诛曹爽、何晏等八个家族。“曹马之争”以司马懿胜利告终。后来,司马昭夺取了曹魏政权,并大力宣扬以伪饰的礼、孝治治天下,即名教。大量招揽名士,笼络人心。名士才华横溢,并且有威望,是治经纶奇才,可以巩固其政权。山涛就在这时出仕,平步青云,迁官时推荐嵇康代自己原来的官职。可见,嵇康生活的时代十分动荡,每个生命都是脆弱,易碎的琉璃。

()嵇康的个性与政权的对立

嵇康有一个过于认真,过于耿直的个性。他把自己完全与世俗的伪饰礼教,制约人的自由的规矩完全对立起来了。他与山涛、王戎不同,不想入仕;他与阮籍不同,不会妥协。在《与山巨源绝交书》指出自己“非汤武而薄周孔……”理想是“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与山涛绝交的同时司马氏集团绝交,在政治上,他孤立了自己。嵇康与吕安、吕巽是好朋友,吕奸污了吕安貌美的妻子徐氏。吕安准备休妻,再告发哥哥吕。吕请求嵇康从中调解,在嵇康的调解下,家丑不可外扬,吕安忍气吞声。可是,吕还是担心,便以不孝之名告发了吕安。嵇康写信与吕绝交,并坚持为吕安便解,连累入狱,罪名:与本部孝之人结交,并替他辩解。但三国志记载:“又鐘會傳亦雲會作司馬隸校尉時誅康;會作司隸,景元中也。幹實雲呂安兄巽善于鐘會,巽爲相國掾,俱有寵與司馬文王,故遂抵安罪”。那钟会处心积虑的治罪吕安,陷害嵇康,他们有什么过节呢?《世说新语》:钟会撰《四本论》,始中,甚欲使嵇公一见,置怀中,既定,思甚难,怀不敢出,于外遥掷,便回疾走。又《三国志》载:“鐘會爲大將軍所昵,聞康名而造之。會,名公子,以才能貴幸,乘服衣輕,賓從如雲。康方箕踞而煆,會至,不爲之禮。康問會曰‘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會曰:‘有所聞而來,有所見而去。’會深銜之”钟会十分有才能,但道德方面还有所欠缺。钟会在文帝面前诋毁嵇康道:“‘嵇康,臥龍也,不可起。公無憂天下,顧以康爲慮耳。’譖曰:‘康欲助毋丘儉,賴山濤不聽。昔膂戮華士,魯誅少正卯,誠以害時亂教,故聖賢去之。康、安等言論放蕩,非毀典謨,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釁除之,以純風俗’”。唐人用谮,可见这是个“莫须有”的罪名,谮在《现代汉语大字典》的解释:诬陷;中伤。嵇康因才高,在被杀时,三千太学生上书朝廷请求赦免嵇康,任他为太学师傅。但这也突围他加了一条祸乱群众的罪名,因为统治者要以他的死对其他名士杀一儆百。

(三)嵇康哲学思想的不完善

“这样一个玄学人生观,作为维系个性自由来说,它是意义重大的,但是由于它没有解决个人对社会承担责任,它之注定为社会所摈弃,也就势在必然”。“嵇康的人生悲剧也可以说是玄学理论自身的悲剧”。

对嵇康的简单研究只是抛砖引玉,希望让更多的人开始自己博学的研究,而不再是仅仅局限于文化热的研究,被牵着鼻子走。

[1]房玄龄登撰.晋书.列传第十九嵇康. [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陈寿.三国志.魏书.王衍二刘传第二十一. [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3]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G].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4]刘义庆.世说新语. [G].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

[5]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 [I].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子都丘明等著.正说魏晋南北朝. [I].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7]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I].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ffda0bf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ae.html

《竹林七贤之嵇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