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对王羲之的评价

发布时间:2020-05-12 03:24: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名人对王羲之的评价



  名人对王羲之的评价  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

  瘐翼:“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梁武帝:“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唐太宗:“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虞龢:“羲之书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存。’又云:‘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张草犹当雁行。

  孙过庭:“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米芾:“谢安慰问帖,字清古,在二王之上,宜乎批评子敬帖尾也。”

  王羲之的自我评价  吾书比之钟、张当盛行,或谓过之;张草尤当雁行。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尽墨;若吾耽之,未必谢之。后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钟、张故绝伦,其余为小佳,不足在意。去二贤,仆书次之。须使书意转深,点画之间有意。自有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平南、李式论君不谢。《自论书》的有关内容,南朝刘宋时虞龢的《论书表》有过表述;《晋书·王羲之传》也有载录;唐代孙过庭《书谱》曾复引,它们虽有字句上小的差异,但大意则相一致。

  王羲之将自己的书法艺术放在中国书法史这个层次上衡量,他认为"惟钟张故为绝伦,其余为是小佳,不足在意。"而他自己的书法与钟繇、张芝则不相上下,呈并行之势,或者有些地方超过他们,与张芝的草书相比,其水平尤其接近。王羲之对自己书法艺术的评价是中肯而客观的,并没有言过其实,也没有谦谦君子之态,充满了一代大师的自信。王羲之学习钟繇、张芝是花过一番苦功的,钟繇的《宣示表》曾得到王氏家族的高度重视,家族中很多人都临习过,唯有王羲之的书法与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王羲之曾说他"真书胜钟,草故减张",其实王羲之的草书天然纯真,气韵生动,公认胜张,如今从《十七帖》等草书可以看出。王羲之承认张芝的"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功夫,但王羲之晚年的功力并不比张芝逊色。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与同时代的大家相比,"平南、李式论君不谢"。平南即王平南,王羲之的伯父王廙;李式是卫夫人的侄儿,他们都是名噪一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显然是超过他们的,在这里则云"论君不谢"。

  这篇书论对书法创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意"存在于点画之间,而不是在点画表面,这种"意"是玄妙的、高深的,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他认为"意"是书法的最高境界。后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时说"出神入化"就是说它具有"意"的内蕴,"意"是玄学的"意",以表示玄学的情绪。用书法作为玄妙感情的抒发,早在卫夫人的书论(传)中,就已经提出把"意"和形式看成一个整体,作为创作构思前的一种准备,王羲之对"意"作了进一步深化,将"意"作为"书法"和非书法的界限。

  王羲之的介绍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0910b5c5d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9a.html

《名人对王羲之的评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