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望岳》课堂教学实录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杜甫《望岳》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2、了解诗的内容,能准确地背诵这首诗。能力目标德育目标
感受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学习他敢于攀登的雄心和气概。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中美点。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的深层意蕴。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并且通过情景想象,把握诗的景与情。
2诗歌情景教学法。通过对诗歌大意的疏通理解,解决重点词的理解问题,想象诗歌中构建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音频
件:1、课题展示。2、《望岳》书法作品。3、泰山风光。4、老师的随笔。
《教学结构》
这节课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学生的诵读赏析吟诵仿写;二是老师的引导、点拨。整节课分为六大板块:一、导课。二、感悟诗意。三、想象诗境。四:品味诗情。五、品析妙点。六、课堂练笔及比较阅读。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古人,了解一个古人,我希望,通过认识和了解,我们能亲近这个古人并进而崇仰这个古人。这个人,就是诗圣杜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往往用来形容那些在某项学问或技艺方面的集大成者,例如“书圣”王羲之是书法成就最高的人,“画圣”吴道子是画画成就最高的人,那么“诗圣”,就是诗歌艺术成就最高的人了。中国诗坛群星璀璨,单单唐朝,就是大师云集,为什么“诗圣”的桂冠却单单落在了杜甫的头上呢。今天,我们通过杜甫的三首杰作,遥想杜甫的情怀,追寻圣人的踪迹,或许,能获得一些人生的启悟。一次偶然的机会,老师出去游览了名山,而且还带回了一组经典的照片,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欣赏一组泰山风景图片师:看出是哪儿吗?
生:(兴奋不已是泰山,因为我看到了照片里面有一座石碑,上面写着“五岳独尊”!
师:果然好眼力。你们知道是哪“五岳”吗?
生: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北岳嵩山,西岳恒山,而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
师:(赞赏学识渊博啊。现在说说泰山风光给你的第一印象吧!生:高大。
生:树木繁茂,满山的郁郁葱葱。生:险峻。
师:看来,个人眼中的泰山都不一样啊。泰山有着大家说的秀美,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不少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大诗人杜甫就曾经登临泰山,并写上了一首千古绝唱《望岳》(屏显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中国书法名山的魅力吧!二、感悟诗意。(出示视频及音频材料
1、听配乐朗诵,2、试读,师生点评。3、整体感知,疏通诗意。

4、师范读,学生轻吟。组内试读。三、想象诗境。
自由读诗,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杜甫“望”见的泰山有何特点,诗人是怎样“望”?站在哪几个角度?“钟”“割”等字进行炼字,感悟诗意。诗人用这些字,好在哪里?该怎样读?(先组内交流,再分组分句展示汇报。三、品味诗情。
四、品析妙点,学生练笔。
五、比较阅读:《春望》这首诗同样是诗圣的大作,带给你的感觉是否相同。聪明的你,在细心品读中是否发现了其异同。提示:诗人的这首诗是安史之乱时所作,抒发了当时怎样的感慨呢?(先独立思考5分钟后小组合作探讨,小结概括:忧国、伤时、念家。
学生研讨后,分组进行展示汇报-------
师:一个苹果分开后,会变成半个苹果;一种思想交流后,就变成两种思想。思维要碰撞才会迸发出火花。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交流,让思维产生智慧的火花吧!(各组同学进行汇报展示
生:全诗围绕一个“望”字展开,诗人登临泰山,首先望到了满眼的苍翠,树木繁盛,绿色掩映着整个齐鲁大地。我从“齐鲁青未了”体会到的。师:具体是哪个词?
生:“青未了”,就是绵绵不尽的绿色,放眼望去,就是满眼的绿色,真是生机盎然啊!
生:这是诗人远望泰山时看到的景象,因为刚到泰山,站的远,才看清泰山的全貌。
师:这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生:齐答“宽广”。(屏幕显示“广”
生:诗人越走近泰山,便看到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样的景象,所以这是诗人近望泰山,看到的泰山的高大秀美。

师:有见解!那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泰山的高大呢?(屏幕显示“巍峨高大、神奇秀丽”
生:“割”字。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现象。
生:从“割”字,我看到泰山的高与天齐。太阳的光线已经非不能投射到山的北面,才出现“山南易晓,山北犹昏”的奇景。
师:我觉得诗人的炼字功夫真叫绝。这一句里还有一个字用的妙,赋予了大自然生命力-----
生:我知道,是“钟神秀”的“钟”字。因为“钟”是“聚集”之意,诗人觉得大自然也有情有义,把所有的神奇秀丽集中于泰山一身,足见其秀美。生:这是一种拟人手法,大自然将精华集于泰山,仿佛是对泰山的偏爱。师:是啊,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的情有独钟,是诗人的强烈感受,也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这句诗人实际上用了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呢?
生:虚实相生。前面是虚写,后面“阴阳割昏晓”是实写所见之景。师:说得很精彩,你似乎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深处。面对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大巍峨,诗人有何感受?
生:心胸坦荡。我从“荡胸”二字体会到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1b03ee6ec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16.html

《杜甫《望岳》课堂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