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复习

发布时间:2018-01-17 10:29: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阐述观点:

1、西方古典美学家席勒将崇高分为“理论的崇高”和“实践的崇高”,怎么理解?

崇高是希伯来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所培育出来的审美形态。

席勒认为崇高与美一样,来自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感性关系。崇高产生于人的感性本能与自然对象的矛盾,当它作为认识的客体与人的表象本能矛盾时,它就是理论的崇高,当它作为感情的客体与人的自我保存本能矛盾时,它就是实践的崇高。理论的崇高是与我们的认识条件相矛盾,实践的崇高是与我们的存在条件相矛盾。实践的崇高在感觉强度方面比理论的崇高具有大得多的优越性。

在理论的崇高中,自然作为认识的客体,处在与表象本能的矛盾之中,在实践的崇高中,自然作为感情的客体,处在与自我保存本能的矛盾之中。席勒把崇高的感性本性归结为表象本能和自我保存本能两种心理要素,从这两种人类感性本性与理性本性的矛盾冲突中归纳出理论的崇高与实践的崇高。

2、康德的喜剧观点:“紧张的期待化为乌有”,怎么理解?

“紧张的期待”形成是因为一些“能够在一瞬间眩惑人”的东西使听众的心弦因疑惑而被拉紧,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究竟,因而造成一种紧张期待的心理状态。

由紧张的期待到突然转化为虚无所引起的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活动是:如果那假相化为虚无,心意再度回顾,以便再一次把它试一试,这样一来,人的心理就处于急速继起的紧张和弛缓来回动荡的状态,这动荡,如同弦的引张,反跳急激地实现着,必然产生一种心意的振动,并且惹起一种与它合着的内在的肉体的运动——肺部把空气用急速相继的呼吸吐出去,这运动不受意志控制地向前继续着,使人疲乏,同时也产生一种精神的兴奋,因而是有益于健康的运动,笑即由此而产生。

康德举例说有一个印第安人去参加宴会,在筵席上看到一个坛子打开时,啤酒沫喷出来,大声惊呼不已。别人问他为什么惊呼,他指着酒坛说:我真弄不清这些泡沫是怎么被装进坛子里去的。康德认为,人们听了这件事会大笑,笑的原因并不是认为自己比这个无知的人更聪明,而是由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在紧张的期待中得到的却是印第安人这样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回答。康德的看法指出了喜剧的心理特征。

这种看法从主体的感受出发研究喜剧的效果,虽然指出了产生喜剧结果的心理特征,但没有揭示喜剧的本质。紧张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并不总是产生“笑”的结果

3、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陌生化”理论(什克洛夫斯基,维戈茨基),怎么理解?

陌生化的内涵:

①文艺创作不能够照搬所描写的对象,而是要对这一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处理。

②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

③陌生化就是使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经过一定的审美过程完成审美感受活动。

“文学性”应该体现在文学语言的特殊性上,即这种文学语言要经过艺术的故意加工(以新形式写旧内容而变得“困难”,这种艺术加工的手段就是“陌生化”。所谓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中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即使事物“不熟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创作方式。

文学的价值就在于让人们通过阅读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在这一感觉的过程中产生审美快感。审美感觉的过程越长,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4、“崇高”与“壮美”的异同

共同点:都指美好的东西,属于美学范畴。

不同点:

(1)文化背景不同。崇高源于希伯来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壮美源于《易传》。《易传》认为宇宙万物生存和变化的原因来源于阴和阳两种对立因素的相互作用,在此影响之下,中国美学将美分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即壮美和优美。文章从天地之道而来,天地之道是阴阳刚柔的统一,文章也就分别有阴阳刚柔之美。因此,中国美学中的壮美不具有西方美学中的崇高那种宗教的文化内涵(神是崇高本身“最纯粹的表现”)。

(2)中国美学中的壮美和优美源于《易传》,《易传》认为阴阳刚柔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所以壮美和优美的关系也不是相互排斥、分裂、隔绝的,在文艺作品中也要兼顾壮美与优美。中国美学中壮美与优美之间的互相渗透和互相融合,在西方美学的优美与崇高的关系中是没有的。

(3)崇高是指值得人们精神上崇敬、向往的力量或思想境界。它高于具体形态,但又使人能够感觉到它的震撼力,侧重于精神方面(如崇高的理想)。壮美指某些事物能使人有崇高、严肃、雄壮之感,侧重于具体事物(如壮美的山河)。

案例分析:

1、 美国动漫与中国动漫的审美特征比较认识

(1)画面音乐(精工细作与粗制滥造)

美国:线条舒展流畅,色彩明快,音乐优美,引人入胜,注重细节刻画,整体效果强烈

中国:大多线条色彩简单,形象幼稚。比较成功的中国动画大多运用民族戏曲、民族绘画、剪纸、佛教音乐、象征、夸张、虚拟、装饰等各种民族化的艺术手段。

(2)题材内容(创新与模仿,文化融合与故步自封)

美国:原创,自主构建世界观与人物设定,情节曲折,生动有趣,塑造人物性格鲜明。

中国:故事内容传统化、形象传统化。以爱国、历史上著名人物为主题、拯救世界一类,思维太过拘束,不够广阔

(3)主题思想与人文关怀(娱乐与说教)

美国:英雄主义卡通是美式卡通的一大特点,强调力量、速度、气势、动感和崇尚强者为王的美国精神,娱乐色彩浓厚,潜移默化传达美国思想。

中国:大多空洞无思想,以低级趣味博人一笑。部分动画思想传统化,以宣扬传统美德为目的,说教色彩浓厚。

(4)社会价值(可持续商业价值与纯捞钱)

美国:注重动漫的商业价值与可持续发展,带动电影产业发展,一般将动漫制作成电影电视系列。

中国:商业价值高,但质量参差不齐,创作理念浮躁,以捞钱为目的。

中国动画的典型代表——葫芦兄弟

《葫芦兄弟》具有独特的中国味道,中国动画片风格特点是对艺术性的要求非常高,创作非常严谨,追求的是彻底完全的民族性与传奇性。中国式的动画无论是从场景设计和服装设计,都很有传统的中国味道。经典的国粹剪纸和皮影的融合,很有艺术特色。中国动画片风格特点是题材内容严肃,以育人为主。影片根据中国民间侠义惩奸除恶的神话故事编写而成,民族性和民族风格较强,是中国动画第二个繁荣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至今已经成为中国动画经典。故事情节曲折惊险,人物造型新奇,节奏强烈,音乐明快。在貌似简单幼稚的故事中隐喻着一个关于信念、关于救赎、关于牺牲的故事。

美国动画的典型代表——狮子王

西方动画片风格特点是取材范围广,想象力丰富,《狮子王》的背景在生命力旺盛的非洲草原,有较强烈的民族特色。影片围绕着生来就注定要成为万兽之王的小狮子辛巴的成长历程,对于权力斗争、罪恶感与生命中应承担起的责任等做了完美的诠释,表达了辛巴对爱的理解,对于自己成为非洲大地上的王者所应肩负的责任,以及对于成功的不懈追求。整个剧情跌宕起伏,富有文学色彩。爱、成长、生命、自我救赎这类有深远意义的感性主题超越文化和国界,具有深刻的内涵。影片是一部探究生命中爱、责任、学习的温馨作品。

中西动漫各具特色,中国动画片风格特点是有含蓄的幽默感,早期的动画片对艺术性的要求非常高,创作非常严谨,商业意识淡薄,题材都是反映我们民族自身的。西方动画片风格特点是注重幽默感,注重商业效应,从题材的选择到制作效果的追求无不渗透着商业理念。影片不刻意强调“育人”的理念,如果说某部影片有教育意义也是影片内容自然而然带出来的。因为育人不是西方人制作动画片的目的,让观众“乐”才是根本,只有观众乐了,商业目的就达到了。

2、 结合赵本山小品谈谈你对中国人审美心理的认识

赵本山的小品艺术是一种搞笑艺术。其来源于东北二人转,以后虽有发展,但本质没有变化,最显着的特点一是幽默,二是低俗,其低俗主要表现在具有以下两种文化倾向。

一是不尊重他人的人格,不尊重他人的感情,不尊重他人的思想,不尊重他人的生活,不尊重他人的身体,不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尊重他人的习惯,不尊重他人的生命,致使赵本山小品艺术,愚蠢、麻木、低级、霸道、无知、肮脏、甚至是流氓的习性充斥其中,是自虐,更是人。

二是封建文化的糟粕,赵本山艺术中,凡是身体有缺陷的人地位低,妇女地位低,单身汉地位低,上智下愚,官智民愚,男尊女卑,封建宿命,读书做官论的思想十分明显。

赵本山小品《捐助》中围绕儿子考上大学的贫穷寡妇,以低俗的艺术、夸张的手段,演绎了农民的低能、死要面子、沉迷生物本能、习惯跪拜等病态精神,赢得了现场观众(多是权贵精英族)的喝彩与叫好。

赵本山艺术绝对不是赵本山一个人的艺术,他的艺术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走红近三十年,也绝对不是偶然的。赵本山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他所体现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水平,是一个群体审美能力的水平,是一个群体精神状况的水平。我们可以批评赵本山,但绝对不能责怪赵本山,这一切都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如果没有赵本山也必定会有一个其他什么本山来填补这个文化的留白。

(1)赵本山作品受追捧与社会现实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苍白和民众的精神麻木有关

(2)赵本山的作品总是找一个无谓的由头,嘲笑和愚弄社会底层民众(主要是农民和残疾人)。故事情节与细节仅仅停留在引人发笑即“可笑”的层面。那些引人发笑的元素充斥着不少粗俗、卑劣的民间文化因素,诸如心胸狭隘、自私自利、欺负弱小、愚弄诚实等等。

(3)迎合了中国人“比下有余”思想观念,看到残疾人、农民形象被愚弄,产生一种病态的自我满足心理,因而受到追捧。

理论阐释:

1、诗庄词媚,结合唐诗宋词谈谈对两个时代审美文化的认识

“诗庄词媚”是对诗词总体特征的一种概括,这首先表现在诗词的题材内容上,诗多表达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沉浮为主,词多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其次体现在诗词的风格上,即使同样的题材,在诗词中也会呈现不同的风格.如怀古题材的诗多沉郁苍凉,而词却往往在历史沧桑中插入艳情.再次体现在诗词的语言上,词的语言相比于诗显得更精美典雅、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1)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无不喷涌奔腾着昂扬的生命活力。昭陵古雕中雄伟健伟、神采飞扬的“八骏”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

(2)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这一时期的各种文化样式无论是哲学、文学、艺术还是社会风气,都在不同程度上浸润着宋型文化的特有风貌。

(3)原因:

唐朝的建立是经过几百年的战乱后,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土地大量荒芜。而且再加上当时的民族成分复杂,这样这个思想较为没有束缚, 所以多种思想可以百家争鸣,国家的环境较为好。所以当时社会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放,文化较为有活力,对于变革也看得很开。

宋朝人口已经很多了,而且儒家思想已经基本确立,民族较为单一。随着人口增加,思想的单一,宋朝的文化也日趋保守。人口的增加,使得国家必须将重点放在统治人民,保证人民正常的生活,对于变革则始终是否定的态度,因为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任何小变革都不是小事情。所以才有了儒家思想的标榜,儒家思想反而在影响民族文化, 于是就产生宋朝的文化,从而影响中国1000 年。

安史之乱引发了潜藏已久的种种危机,以杨炎两税法的财政改革为法律标制,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崩解,庶族地主经济与小自耕农经济迅速发展, 直到占据社会经济的主体地位。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相呼应,中国文化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

2、从传统到现代,人类的审美趣味发生了很大变化(古典、现代、后现代),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差异巨大,结合中国具体文学现象(作品)谈谈你对审美文化的认识。(观点明确、现象典型)

(1)古典

明清戏剧、小说

(2)现代

交际花:《日出》陈白露 《子夜》徐曼丽

封建家族接受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家》高觉新、高觉民、高觉慧

(3)后现代

荒诞派戏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1f30929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f4.html

《美学复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