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师夷长技以制夷”有感

发布时间:2023-01-21 19:12: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多一些材料,少一些结论--------听《“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课有感几天前听了一节复习课-----人民版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解放的潮流》在这节课中,这位老师从心态的角度入手,思路非常新颖,对教材的挖掘也较深,听后很有感触。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史潮流。但魏源本人是否已有明确的世界观念,或者说他是否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的‘夷夏之防’呢?接着他引导学生分析魏源的‘制夷’显示了他的什么观念,学生在分析中联系前面所讲的“华夷文化观”,很容易得出了结论:魏源仍然没有以平等的眼光来看待西方,他仍然认为我们落后的只是‘技’,而非文化之‘体’,西方的船再坚炮再利,它终归是‘夷’。因为集体的无意识可以通过个人表现出来,任何一个历史个人的心态往往是他同时代其他人所共有心态的表现,这说明以魏源为代表的国人在天朝受到西方的初次重挫之后,还保持着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优越感,这也就必然导致他们在向西方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问题上,存在着一种‘从容自信的历史局限。”这位老师的思路可以用这一公式展现即天朝上国心态只师夷之“技”魏源本人到底是否突破了传统的‘夷夏之防’呢?在旧人教版《新思想的萌发》的序言部分是这样说的“鸦片战争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新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在序言部分也说到:“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但这位老师认为魏源仍然没有完全突破传统的“夷夏之防”“夷”到底怎么解释呢?这是一个有争议的学术问题。“魏源本人是否已有明确的世界观念,或者说它是否已经明显突破了传统的“夷夏”之防?学术界持完全不同的两种意见。”①
学术问题不是高中阶段教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但教学应该是一个比较严谨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以讲出自己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但不应该只讲一家之言。张分田教授在谈到对“先秦思想”教学内容的处理时说过“在中学阶段,应当以介绍事实性的知识为主,除非特别需要,尽量回避对思想家做出价值判断,甚至连褒扬与贬损的字眼都要少用或不用。必须有所判断的,也应尽可能地隐含在史实陈述之中,这类问题应当由学生独立思考,且大多有待来日。②这对我们的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位老师关于魏源“师夷长技”的分析是以魏源本人仍然保持着天朝上国这一心态为前提的。如果这一前提不成立,本节教学内容该如何处理呢?一、关于魏源本人是否完全突破了传统的‘夷夏’之防,笔者以为在讲授过程中应当是两种学术观点的简单介绍。在《近二十年〈海国图志〉研究回顾》一文中郭汉民/袁洪亮教授这样介绍到:袁伟时认为,魏源已经明确认识到,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西方一些国家在许多方面都已超过中国,中国不但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反而应抓紧向西方学习。因此从五十卷本到一百卷本,他一再呼吁摆脱自我封闭的状态,明确否定了“夷夏之辩”的陈腐观念。郑强胜也认为,魏源并没有囿于“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而是勇敢地承认在文化上有许多国家优于中国,中国文化并不是至善至美的。他虽未突破对外国称“夷”的文化偏见束缚,却已放下了“天朝大国”的架子,视西方国家为有教化之邦。他突破了“华夏中心观”,主张学习西方,为近代西文化交融扫清了障碍。章鸣九等则持相反意见。他们指出,魏源在介绍了世界各国地理历史情况以后,又附上自己撰写的《释五大洲》《释昆仑》,考辨世界中心问题,否定西洋图说把地球分为五大洲的说法,认为是“强割为五为四”,依然坚持中国不仅在地理上、而且在文化上也处于世界中心的迂腐观念。。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21a146b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0d.html

《听“师夷长技以制夷”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