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诗歌

发布时间:2011-03-16 11:02: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后现代诗歌:乏味超度一切灵魂

初读张岩松的那首《乏味》时,就觉得好,却一时说不出什么具体的理由来,再读、反复读过多遍之后,渐渐悟到了许多藏在诗后的道理或者说事实。这首诗以视角独到的笔触,刻写了人人都曾感受过的那种乏味感觉。而且,无论是从语言的结构与组织,还是从事象的阐解与缀联,此诗都可视为后现代诗歌的代表之作。此诗也的确从内容到形式,即从主题到艺术,凸显着后现代诗歌的某些重要特征。

  后现代诗歌强调乏味,而不是趣味(即美);强调事象而不是意象;强调情节而不是情境;强调细节而不是全景;强调简单而不是深刻;强调平滑而不是折皱;强调含藏而不是醇厚。这七个强调之所以涉及到美学、哲学、语言学、伦理学、修辞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知识,是因为后现代诗歌正是需要从上述各个方面去反映和复原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活动。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都只是当时社会的暂时的精神现象。历史的传承不过是虚幻而已。有的人喜欢在历史里找自我、觅尊严,到头来,除了沾沾自喜,就是妄自匪薄。在线性而永不回返的时间上,习惯回首的人看到的总是真理光辉的正面。真理在熟于深思的人面前,是经不起推敲的。把真理当作垫脚步石,他的思想必亡,而把真理当作魔方,他的思想则会永远保持新鲜和生机。玩过魔方的人,一定都知道,把魔方的某一面或几面都转成相同花色,其实并不难的。只要有一定的技巧,都能很快成功。但如果让你把花色相当混杂的六面都记忆下来,然后打乱,这时再让要你恢复到刚才记忆中的花色混杂的六面来,你就肯定不会那么轻易成功了,甚至永远恢复不了。这是同一的花色,好比是真理的正面,这是便于寻找和确认的。而混杂的花色,好比真理的侧面、背面、里面、外面,则是不易确认和分辨的。当我们面对真理的正面时,我们的思维与真理是极易做到同构和同步的。由此可以断言:惰性是思维和真理的起点与归宿,也就是说,思维以不断摆脱和远离惰性的姿势趋向于真理,而真理则以惰性的恭维和沉默牵引思维。

  后现代性的思维则不同,它完全站在惰性的对立面。后现代性的思维远比恢复出魔方花色相当混杂的六面要复杂和深邃的多。魔方只有现实的、必然的、预设的六面,而人生的思考却有可能的、偶然的、临时的(不可预知的)的无数方面。人生的思考既然可能涉及到如此多的方方面面,那么,我们最终的思考结果就不应该是以真理的形式出现,而是彼此对立、排斥或是纠缠、咬合的诸多真理的集合。这是一个充满无限变量而没有常量的集合,这是一个欲望此长彼消的集合,这是一个需要无法满足的集合,这是一个颠覆神性的方式的集合,这是一个人性顾影自怜的顿悟的集合,这是一个粗俗抵制优雅的勇气的集合,这是一个情节赖以细节推演的冲突的集合。从后现代诗歌的角度看,这些无疑是对人的生存状况或精神现象的一种覆盖。这种覆盖,正是后现代诗歌主题可以树立起来的哲学理由,也是阅读后现代诗歌的一把钥匙。

  以张岩松《乏味》中的诗句为例:地球带领我多绕了几圈/我的年轮开始乏味/相同的话我说过/你只是刚刚听见/走了气的话语勉强覆盖原话的身影。诗人到底想说什么呢?诗人从生活的重负下,看到了时间的另一种面目:。在诗人眼里,时间不再是线性的长度,而是地球带领我多绕了几圈而已。当诗人感到生命不过是总说着相同的话,灵魂又总还以刚刚听见的真诚而无邪的响应,我的年轮开始乏味便象浸水而湿的绸缎被面一样,原本用以覆盖欲望的斑斓彩绘的那些光泽顷然间顿失无踪,正如走了气的话语勉强覆盖着灵魂这句原话的身影。这样的覆盖只能是乏味,而不是其它。

  在生命长河里,乏味其实是度我们走完一生的那一叶小舟。乏味,离我们如此近,而我们却深坐其中而难以自知。如同我们的名字,总是被别人唤起,为别人所熟知。当我们自唤一下自己的名字,哪怕是默念一遍,我们感到的却是一种陌生,一种略具恐惧的陌生。乏味和名字一样,也是经常不为人所想起。

  然而,灵魂不会回避这些。在灵魂面前,欲望不过是乏味之舟的四周那不断泛起的水花与波纹而已。诗人在《乏味》一诗中却让我们发见了灵魂深处蓄谋已久的欲望:你喜爱的成熟不仅是躺在地头/发烫的那种/它们暴露需要名声和地位/需要撕开衬衣/裸露出来那一份晚餐似的疲倦躺在地头的东西很多,但能够发烫的,却似乎只有曝晒在阳光下坚硬的顽石,抑或是陨石。因为需要名声和地位,是从世俗角度切入人性最深的外物,而且,同时因为需要始终都是校验灵魂向度的一种力量,在需要的力量下,名声和地位便开始成为灵魂。努力伸长脖子勾望的一堵绝壁,开始成为人的欲望中可以与幸福、快乐、美女、金钱诸多美事等价交换的手段、筹码,抑或是骗术。名声和地位的诱惑由来已久,这种诱惑本是外在于欲望的伦理法则,由于是共着同一个思维的逻辑起点,即需要,因此,欲望就拥有了与名声和地位一样的权利与方式,这就是暴露

  既然是暴露欲望,就需要撕开衬衣,并让欲望再次回归裸露出来的肉体。那一份晚餐似的疲倦犹如少妇低垂的乳房,断续地燃着迟疑的欲望。这里,晚餐是欲望的时间名词,指示着疲倦的前因后果。疲倦是欲望暴露的一次阻断,它向肉体的内部缓慢地四散,并从肉体出发,为乏味捎来欲望暴露的最原始的证据。乏味也因此在肉体上找到了可以依俯的皮肤

  诗人在皮肤上走失的一丝不挂疲倦,即我的过去。虽然它蒙了一层面纱,一层忧虑,但诗人的灵魂还是怅然若失。因为诗人是乏味的参与者和制造者,乏味也正是借诗人的灵魂而有了远离肉体欲望的可能。当乏味”“走入诗人断断续续的回忆之时,欲望自然就蒙了一层面纱,一层忧虑。欲望曾被名声和地位裹着,被衬衣裹着,如今又被皮肤裹着,但是,这些包裹都不足以窒息诗人乏味的灵魂。乏味如同带领我多绕了几圈地球,孤悬宇宙。时间或生命除了标示乏味的长度,已别无他义。

  《乏味》一诗在后现代诗歌的诗性发觉上,并不仅限于心理或精神层面的乏味。它的另一个诗性发觉,是事象的捕捉与缀联。事象,我们不妨定义为:以简单的细节在对一个情节进行平滑叙述中所选取的富有含藏的事物本相,或者说生活表面的那些心理本相。事象是比意象更具诗性的心理因素的外化。后现代诗歌讲究诗句的轻便组合,而排斥那些为一种喻体所虚设的一种或多种喻义的意象堆砌。为达此目的,后现代诗歌通过事象所缀联的诗句乃至整首诗歌,都必然地要追求一种诗中有诗的艺术效果。这种诗中有诗的艺术效果,不能简单理解为诗歌的整体性比喻或不同诗境的叠加。诗中有诗,即通过一首诗歌,可以读出与之相近或不同的另一首诗歌来,而这另一首诗则完全存乎读者的品读。后现代诗人只须完成他的有所含藏的诗歌就行了。解读后现代诗歌不能简单地对某首诗歌去做随意地曲解或岐解。这种解读是对后现代诗歌的贬低,而且这种解读容易混淆现代诗歌与后现代诗歌的界限,极易将后现代诗歌引入一个危险的尴尬境地。

  在《乏味》一诗中,有三个突出而典型的事象:乏味发烫一丝不挂。先说乏味,虽说乏味远没有滋味”“趣味这样的意象有诗意,却是深含诗性的事象。触及乏味的系列动作有:带领说过听见走了气勉强覆盖。这些动作充盈或推演着乏味这一事象的内涵与外延,并最终致使乏味成为诗人投射在心灵上的巨大阴影,一如原话的身影难以为欲望所覆盖

  再如事象发烫。围绕它的系列动作有:成熟暴露撕开裸露疲倦。这些动作将欲望给予了最直接最真实的再现。由此,我们还看到了诗人个体户里的那种社会性诱因,即名声和地位。然而如此有理有据的欲望,带给诗人的却是那一份晚餐似的疲倦

  最后说说一丝不挂这个事象。牵动它的系列动作有:走失怅然若失走入。从审美上看,同时也与中国传统诗学中的讲求含蓄的古训几成对立之势。然而通过阅读,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丝不挂这一事象的深奥与绝妙。这种深奥与绝妙在诗人后现代性的哲学思维里,闪现着诗人的那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诗性锋芒。而在现代诗歌里就的确少见这种敢于化腐朽为神奇的诗性锋芒。诗人的这种诗性锋芒,虽然直指欲望,照亮的却是诗人独守乏味的灵魂。

  最后说一句,何谓后现代诗歌?一言以蔽之,其实就是以含藏动感的事象叙说超度灵魂的乏味。仅此而已。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2322b2e0066f5335a8121e9.html

《后现代诗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