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

发布时间:2020-06-23 20:22: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新闻采访与写作

绪论:新闻写作对新闻采访有很强的依赖性

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1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2 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

3 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2、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围绕事实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前者是后者的认识基础。两者功能又有着明显区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有着一致性:都是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有制约作用: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要写得好,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

一是对通过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过,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二是对采访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其的本质认识正确、理解深刻;

三是对采访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耐人寻味、意蕴丰富之处。

3、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1 敏锐发现生活中的异常;

2 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3 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异猎奇。

2)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解决新鲜的报道内容和模式化的报道方式形成的矛盾,唯一方法就是提倡新闻创新思维。

1 求异、求新、求变,特立独行,另辟蹊径;

2 发挥想象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地联想;

3 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

3)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

1 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

2 善于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

3 善于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

1 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

2 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

3 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5)不畏艰辛:具有战胜困难的能力。

第一章 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

1、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

新闻采访——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特点

1 以大众传播为目的,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

2 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

3 关注事实的新闻价值。

2、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新闻采访是一种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信息互动活动,同时,又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新闻采访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互动行为。

1)新闻采访与三种传播方式有密切关系:人际、大众、人内传播。

2)米德、布鲁默等的符号互动论:个体有在互动过程中将自己视为被评价的客体以此获得自我形象的能力,也有感受并理解他人角色的能力。社会是相互作用的个人的集合体,相互作用的中介物是符号。互动者会运用群体和他人的视角考虑问题,并根据具体情境调整符号的运用,从而成功地彼此调适,达到交流的和谐。

成功的新闻采访的条件

首先,采访应基于双方对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

其次,采访者应该以前台的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

最后,采访者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在认知和情感上去体验受访者的心态。

新闻采访时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社会交换是个体之间的资源互换,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的过程,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通过相互交换资源,各取所需。

3、新闻采访活动的双主体

新闻采访是一种具有双重主体的活动。

记者的社会角色分析:(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与之对应,采访者的社会角色有:(1)社会守望者角色;(2)信息传播者角色;(3)文化传承者角色。

称职的记者必须具备的素养:

1)政治素养.记者正确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以及政治敏感。

2)法律与道德素养.

法律意识——(1)采访写作及日常行为必须合法;(2)所进行的新闻报道不能传播违法的内容。

道德素养——1)健全的人格;(2)不畏权势,坚持真理;(3)有社会责任感;(4)对社会公众有起码的人文关怀。

3)科学素养:最重要的体现是具备应有的科学精神。(1)较为客观的态度去报道事件,(2)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3)有良好的知识结构。

4)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素养;专业理论素养(学习,经验总结);专业精神。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4、采访对象——地位被忽视的另一主体

特点:

1 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人口特征、个体性格、兴趣爱好、人生经历等);

2 与新闻事实有一定关联;

3 出于利益考虑与采访者进行博弈。

种类:(根据提供主要事实还是提供新闻事实的背景)

1 当事人:通常是新闻事实的主体,最重要的采访对象。亲历新闻事件,有较为深刻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2 知情人:通常不是新闻事件中的行动者,但对新闻事件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有可能参与新闻事件的策划。可能了解新闻背景,对新闻事件的把握更加客观。在验证新闻事实、拓展新闻报道的深度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3 目击者:亲眼目睹事件发生的人,通常和事件并没有直接联系,但有较强的现场感受。

4 有关人士。目的:一是借用他们的言论表现出记者自身的观点和看法,二是借助其权威性增加报道的说服力和深度。

第二章 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1、获得新闻线索:采访的起点

新闻线索——关于新闻事实的片段性的简要信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要信息。

特点:

1 相比于新闻事实,多数新闻线索显得较为简略;

2 比较零碎。只有特殊情况下,才有可能完整示人;

3 稍纵即逝。有很强的时效性,重复的可能性极小;

4 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5 涉及较多的是表象。

新闻线索在实践中的功用:

1 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从而产生采访动机;

2 为记者的采访提示了方向;

3 为媒体的报道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

1 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

2 企事业单位;

3 重大文体活动;

4 社会网络;

5 其他媒体的报道;

6 日常的平凡生活。

2、新闻敏感与新闻线索

1)新闻敏感——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的能力和本领。新闻敏感是一种专业能力或素质,是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这种判断力有相当严格地时效要求。

2)新闻敏感具体实在的内容:

1 判断新闻线索及其背后的事件全貌从整体上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2 判断目前的线索哪些与记者采访到的新闻事实、已有的经验知识或者记者以往获得的新闻线索有关;

3 判断目前的新闻线索中最关键的内容是什么。

3)新闻线索的捕捉与搜寻:

1 异常的情况中敏锐地捕捉到新闻线索;

2 根据当前的宏观形势,高屋建瓴地发现事实的新闻价值;

3 敏锐地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4 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捕捉新闻线索;

5 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获取新闻线索。

3、采访与新闻报道策划

报道策划——利用现有的新闻线索和背景材料,策划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材料挖掘的办法,从而更好地利用新闻线索进行有效采访。

组成内容

1 报道的主要目的;

2 动员的资源和媒体内外可以整合的资源;

3 报道进行的时间和程序及所涉及的空间;

4 制定详细的采访计划、拍摄方法和注意事项、采访和写作形式及版面安排;

5 预算及预期效果。

意义

1 为新闻报道提供可行的方案;

2 为新闻采写提供充足的背景和其他准备;

3 为报道提供强有力的队伍。

第三章 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1、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1)资料准备;(2)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3)准备采访提纲;(4)寻找采访机会。

2、资料准备

意义:

1 有助于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提高采访效率;

2 有助于记者应对采访中遇到的困难;

3 有助于记者避免在报道中犯一些简单的常识性错误;

4 有助于记者获得千载难逢的采访机会。

内容

1 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2 了解关于新闻事实的背景材料;

3 了解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使自己能站在专家的立场和知识背景上来看待新闻事件。

“十比一”原则——访前准备,每采访一分钟要准备十分钟

3、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

从个性心理层面分析——四个类型:理性外向型(理性善谈);感性外向型(健谈情绪性);理性内向型(思考深入,不善交流);感性内向型(较封闭,不善言谈)。

从社会心理层面分析——热情配合记者采访;消极地应付记者的采访;故意回避记者的采访;故意阻挠记者的采访。

4、拟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

1)确立采访活动的意图目标——目的性和倾向性的设想。

采访意图必须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要与受众的兴趣一致;要与媒体的报道思想和风格一致。

2)制定行之有效的采访计划

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前期工作的总结,包括表明采访意图,确定的采访对象以及对前期采访准备的简要回顾;二是计划的主体,包括设定采访的大体顺序和活动安排、采访手段和方法。

采访计划的主要内容:

1 确立采访的顺序和活动安排:地点、时间、形象、次数、方式。

2 确定采访的主要方法

3 确定采访的主要问题及提问的顺序:采访的主要内容;进入主题的形式;提问的形式、顺序和态度;拟定采访的开头、过度及结尾的方式。

意义:

帮助记者充满自信地进行采访。记者通过采访计划,内心比较踏实,往往能在采访中将谈话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但也应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应对。

5、想方设法创造采访机会

1 在合适的场合中创造采访机会:(1)创造合适的采访环境,(2)创造合适的语境。

2 在强硬交锋中创造采访机会

3 在侧面迂回中创造采访机会

4 在多次接触中创造采访机会

5 在转换身份后创造采访机会

第四章 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

包括:(1)座谈、(2)访谈/面访、(3)现场考察:

记者的主要工作:提问、倾听、观察、和记录

1、提问

提问——记者通过发问和寻求答案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提问质量的优劣、水准的高下,直接关系到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整体活动的成败。

一、采访提问的诸多难题:

1) 记者的采访活动有着强烈的目的性,因人、因事、因地而异,没有不变的模式;

2) 采访对象的社会阅历、经济状况、政治观念、文化程度、心理状态各不相同,情况极为复杂;

3) 采访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新的线索,也随时可能冒出新的问题,记者需灵活应对。

二、始终掌握提问主动权:

1) 明确提问目标。

1 正视新闻文体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

2 正是新记者新闻价值观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

3 正是不同目标受众群体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

2) 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方便双方沟通的气氛)。

1 用合适的方法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

2 把整个对话有效地控制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

3) 通过追问挖掘事实的新闻价值

三、审时度势地提出精彩问题。

1)不同采访题材所要求的不同提问方法。采访题材是否符合采访对象的利益或价值观

2)针对不同阶层的采访对象的不同提问方法。

1 平视强势群体,

2 尊重弱势群体,

3 与一般群体沟通多用交流的口吻。

四、采访提问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注意提问的逻辑性,

2 提问力求简洁明确,

3 提问有具体的指向性,

4 采访提问的引导艺术,

5 避免说外行话。

2、倾听

采访中仔细倾听的作用

1 了解事实真相、

2 发现新闻线索、

3 提供写作思路。

采访中倾听谈话的原则

1 注意力高度集中、

2 全面地倾听、

3 耐心地倾听。

当倾听的有心之人

1 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者:用合适的提问方式进一步激发采访对象的谈话热情,同时防止被欺骗。

2 对想说而说不出来者:保持耐心,边听边分析,多用引导和启发的方式帮助对方进行回忆和表述。

3 对思维活跃爱跑题者:善于用问题将谈话内容圈定在一定的采访范围内。

4 对处于某种原因讲一半留一半者:学会听弦外之音,将采访对象采取委婉方式传递的信息抓住。

5 对给采访设置障碍者:学会在采访对象的谈话中寻找突破口。

3、观察

1)放开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

1 从听觉器官以外的渠道获取信息

2 把握人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2)活用观察所得寻求更多发现

1 发现新的线索,

2 以观察所得更好地与采访对象沟通交流,

3 注意对细微处的观察

4 通过观察获得至关重要的新闻素材。

3)采访中的几种常用的观察方法

1 正视采访对象、

2 留意每一个细节、

3 进行紧张的思考。

4、记录

笔录的作用:

1 为整理采访对象的谈话要点奠定基础;

2 记录随时产生的灵感与思路;

3 记录观察所得;

4 记录非正式采访时的所见所闻。

记录的方法:

1 快速有效地记录(边问边看,边听边记录);

2 抓住重点进行记录;

3 适当的总结;

4 善于录音设备。

第五章 新闻采访的特殊方法

1、新闻记者的隐性采访

隐形采访——记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就新闻事实进行的采访。

类型:(1体验式采访(不暴露身份和目的,作为社会普通公众,以获取信息);

2伪装式采访(隐去真实身份,隐藏采访目的,以获取所需信息)。

方法和程序

1) 寻找线索和线人;

2) 在采访前确立某种假设确定自己可能在调查中证明什么;

3) 周密地考虑各种应当考虑的问题:【(1)利害关系、(2)采访的先后次序、(3)资料搜集、(4)确定调查的价值;】

4) 确定采访对象之间的利害关系;【七类关系:敌人、朋友、失败者、受害者、专家、警察、有麻烦者】

5) 贴身暗访:为自己设计一个不易被察觉并且便于暗访的身份,要对被暗访者显示出不可抗拒的利益吸引力,要表现自己是“专业人士”,要镇定自若。

6) 获取必要证据:采访笔记、录音、录像、照片、各种书证、实物证据、文件资料的原件或副本。

7) 隐形采访中的观察:去伪存真,探知采访对象的心理变化,及时作出反应。

8) 对所获取的证据进行司法甄别,去除伪证(假证词和假证物)。

隐形采访中的法律道德风险:

对隐私权的侵害——因调查事件内幕而粗暴侵入到他人不受干预的私生活领域。

隐私——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而当事人不愿他人知晓或者他人不便知晓的信息。

2、利用网络作在线采访

1)使用E-mail进行采访

优越性:

1 速度快捷、

2 减少对他人的干扰、

3 费用更加低廉、

4 可以传送大容量的文件,有利于记者提交说明性的资料,有利于更好地表达自己意图、

5 不受地域限制。

不便:①互动性逊于面谈和电话访谈;②发现新问题时不得不再次进行询问;③较难获得有效的证据。

2)使用ICQ进行采访 ICQ—I seek you 网络寻呼机)特点:

无须知晓对方的电子邮件;

互动性更强。

3)使用搜索引擎进行采访:可以帮助记者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以及本来不在采访名单的采访对象。

1 国内和国际一些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权威机构的链接;

2 大量的背景资料;

3 关于一些专家的介绍和专访;

4 公众对于新闻事件发表的评论和反馈。

4)利用网络聊天室和BBS进行采访

3、精确新闻采访

精确新闻采访——已经成为调查性报道的一个主要流派,即追求报道的深入、精确和科学。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调查;量化分析统计;抽样调查;实地实验;民意测验;横向定时调查;纵向追踪调查。

第六章 采访素材的整理加工

1、整理素材的意义

1)防止有价值的材料被遗忘

2)发现采访中被忽视的事实

1 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必要的反刍

2 发现新闻人物的个性特点

3 判断采访素材的新闻价值

4 理顺写作思路

3)弥补采访中的不足与疏漏

1 写作素材不充分

2 新闻信息未经核实

2、整理素材的步骤

1)对采访所得材料进行浏览:

1 核对人名、地名、数字等基本信息,

2 做到对“下锅”的“米”心中有数。

2)对采访笔记进行回忆补充

1 补充的内容:将录音设备中的资料,二手资料以及在采访现场没有及时进入笔记的资料补充。

2 采访笔记补充工作解析:把录音设备中的资料转成文字;将记在心里的内容和二手资料放进笔记;

3、对素材的分析取舍

最为关键的标准是报道的目标和主题

1)对素材进行分析和判断

1 审视采访对象提法的素材。(采访对象不同,对新闻事实的叙述也不同,以为不同采访对象的记忆和立场存在偏差。)

2 拎出相关新闻事实的逻辑主线。(分为:时间维度;因果关系维度;矛盾分析维度。)

2)确定写作时使用的采访素材

1 首先考虑事实的新闻价值;

2 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选择素材;

3 顾及媒体特点所提出的要求。

3)重视新闻素材中的“边角料”

4)形成文章写作的思路和脉络

第七章 新闻写作的共同规律

●共同规律

1) 充分体现对象主体价值;

2) 严格遵守真实性价值;

3) 注意发挥事实本身的作用;

4) 在真实前提下追求时效。

1、充分体现对象主体的价值

1)报道对象或评论对象的价值

1 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只有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兼备的事实,才具有报道价值;

新闻价值所要衡量的,主要应当是事实的素质,而不是人的地位和身份。

社会价值:事实(事件)披露以后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对人的自身发展总体上有利的功用。

2 关于评论对象的议论价值:这种价值应当是评论对象蕴涵某种意义,往往是某种事理,经过评论者发掘、点化、揭示而呈现于受众面前,就能起到引导受众,辨别是非,消除疑惑。激浊扬清,弘扬正气的作用,既可以是正面的事实,也可以是反面的事实。

2)发现和判断对象主体的价值

1 认真发现,准确判断对象的新闻价值:能否发现对象的新闻价值,取决于报道者是否具有新闻敏感,价值判断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事实有无价值;有多大价值;表现在什么地方。

2 认真发现,准确判断对象的议论价值:新闻评论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评论对象的价值又没有自己的发现和准确的判断,又有多少高出于他人的见解。

3)展示并凸显对象主体的价值

1 凸显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在消息、通讯类文体的写作中,既要及时,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又要凸显信息所包含的新闻价值,很重要的就是要在显著的位置让受众意识到所报道的事实何以是新闻,它的价值在哪里。

具体方法:(1)以较大篇幅详细描述;(2)以相应背景进行烘托;(3)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

2 体现评论对象的议论价值:直接或间接的暗示。

2、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

1》定义

新闻真实性——是新闻作品报道事实所达到的与事实实际情况的吻合程度,基本要求是:据实报道、如实报道。

2》特质:慎用夸张。

3》新闻真实性相关的诸多因素

1)新闻真实性与主观倾向:记者在报道生活中的事实时,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不为个人成见、偏见和私利所左右,即使是带有主观倾向的判断应当符合实际,与客观实际尽可能统一。

2)新闻事实与细节描写:在新闻写作中,为了使报道显得更为精确,也为了使报道更具有可读性,常常需要对某些细节进行叙述和描写,细节要符合实际情况。

3)新闻真实与心理描写:对人物描写提出的新闻真实性要求:

1 由相关当事人提供彼时彼地心理活动的具体内容;

2 由其他人提供的真实情况作为采访依据;

3 如果当事人已经死亡,则应由与之亲近的人实事求是地提供当事人当时心理活动的具体内容;

4 因为有关当事人在特定情况下的心理活动难以核对,因为写作时更应强调采访依据,不允许进行主观臆断。

4》新闻真实性对写作实践的要求

1)从诸多方面确保新闻真实性

1 新闻五要素真实准确;

2 对现场的描写务求写实;

3 追求细节的真实;

4 使用真实可靠的数据;

5 确保引语的真实准确。

2)杜绝失实新闻和虚假新闻

1 需要记者在思想上增强责任意识,在理论上划清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界限,在行动上体现敬业精神;

2 杜绝虚假和失实新闻、凭空虚构、任意杜撰,也不能移花接木、添油加醋、平凑配合。

3 尤其要注意:消除隐性失实现象。

4 最根本的方法:深入采访、严格审视、严格核实。

3、注重发挥事实本身的作用

新闻报道:用有价值的事实说话

精选新闻事实

完全用事实说话:并不表明记者没有自己的观点、倾向。

既报道事实又解释事实。

新闻评论:摆事实与讲道理相结合

摆出一定数量的,有说服力的事实性依据;理论性依据。

在真实的前提下追求时效

记者的拼抢意识

记者的新闻敏感

新闻时效性与新闻真实性:真实性被视为新闻的生命,时效性被理解为新闻的要件。

新闻时效性与新闻记者的写作能力

第九章 因媒体而异的新闻写作

1、文字符号与视听符号

1》不同媒体的报道方式不同

1)从信息编码的过程看:报刊以文字字符和图片传递信息;广播以声音传递信息;电视则以连续画面和声音传递信息;互联网可以用多种介质传递信息。

2)从信息传输的途径看:报纸是纸质媒体,以将文字和图片印在纸张上的形式进行信息传播;广播以电波发射;电视以电波发射加导线传输;互联网以导线传输或天线接入。

2》两类符号各自的表意功能

1)文字符号:以能够指代客体的文字字符来运载信息。

2)视听符号:以声音和图像为代表

图像/视觉语言、有声语言、视听语言。

视听符号为表意上带来双层作用:

一方面,对生活场景本身的“复制”,使人们可以通过视听符号了解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

另一方面,这种借助技术形成的“物质客观性”毕竟是一种影像,它与真实生活场景是有区别的。

3》两类符号表意方面的异同

共通性:都是信息表达的介质

相异性:

1 语言文字符号是一种间接性表现符号,字符与客体之间需借助社会既定编码规则才能发生指称作用。表述捕捉内在实质,便于逻辑推理。

2 视听符号是一种直接性表现符号,图片、声音、形象都是可以直接感知的,这些符号或取自客体的外在体现,或源于报道者自身感受,它们在人类共同经验范围内都有比较确定的意义指向。体现客体外在面貌,直接形象。

2、报纸媒体:拥有图文符号的优势

从编码角度看:信息通过文字语言和图片传播,

从信息传输角度看:新闻信息以纸张为介质。

1》以文字语言符号进行新闻写作

1)对作为报道对象的客观世界进行深入解析

2)以文字语言符号进行新闻报道:语言客观、具体、简洁。

客观:用事实说话,对事实的报道符合其原貌,而不是以夸张失实的语言来渲染事实——体现客观,还应当坚持以准确的语言来叙述事实。多用动词、名词,少用形容词、副词。

具体:必须用具体的语言来进行叙述表达真切实在的内容。

简洁:对报纸新闻来说,以较少的字句完整、清晰地表达新闻事实,做到语言简洁,这是一项基本要求。应当删去可有可无的修饰性字句,以尽可能少的文字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尤其是导语应当简明扼要。

3)以文字语言符号进行新闻报道:准确表达情感和观念

1 词语的情感色彩:依据不同的对象、场合,选择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语,更好地表现出新闻事实的本质特征。

2 词语的生活气息:这种生活气息体现在字词的时代感,通俗性两个方面。

时代感——记者需做有心人,要善于汲取老百姓中流传的,生动形象地反映生活变革的新词语。

通俗性——应以现代汉语行文标准,应多用浅显易懂的词语;新闻语言应以普通话为行文标准,使用规范语言;新闻报道中应多用简单句,少用复合句,多用汉语词汇,少用外文单词或字母。

4)以文字语言符号进行新闻评论写作:提出观点、证明观点。

评论新闻事实,发表观点,是报纸新闻评论的要旨。应特别注意用语的理趣和文趣。

1 理趣:是指文字语言在推论,推理时所体现的逻辑思辨趣味。

2 文趣:是指在行文过程中语言文字的语言趣味,多用约定俗成、读者能理解的“趣味用语”,就能让报道增加幽默感。

2》图片符号在报道中发挥重要作用

报纸媒体的图片种类:照片、漫画、图示、装饰。

新闻照片在报纸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1 凸显新闻事实瞬间的视觉冲击力;

2 凸显外在直接意蕴和内在含蓄意蕴的结合;

3 凸显图文配合的审美趣味。

3》报纸在新闻报道中的优势:

1)白纸黑字背后蕴涵事理、情趣:报纸可以长久保留,便于人们仔细阅读和反复品味;报纸可以利用纸质媒体的这一优点,表述对事实及其本质的理性思考,可以达到广播电视媒体新闻报道较难达到的深度。

2)将触角伸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3)利用人们的视觉规律进行编辑

3、广播电视:彰显声画的感染力

1》广播电视在传输途径上的优劣势:

优势:

1 在新闻事实发生后,报道迅速,先声夺人。

2 对新闻事实的展示生动传神,现场感强。

3 以电波发射形式传播,能形成较大的覆盖面。

弱点:

1 受众被动接受,选择性差

2 节目转瞬即逝。

2》广播:以有声语言报道新闻事实

有声语言与文字语言在表述时的异同

不同:

1 在事实的表述上:文字语言以文字作为符号表述真实材料;有声语言——有记者将真实事件写成书面语言,由传播员读博;采录事件发生现场的声响采访当事人,在此基础上制作成有广播特点的报道;对各种声音进行艺术化的再处理,制作成效果的广播故事。

2 在表述的重点上:文字语言,一般通过加“着重号”等方式体现重点;有声语言,以让听众直接感知的语言、语调、语气、停顿等多种播音技巧来处理重点与非重点。

3 在作用于受众的心理感受上:文字语言,一般使用感情色彩较浓的词语,将作者的主管情感、新闻场景中的情趣传递给读者;有声语言用声音的立体感、形象感和对人的心理能产生的影响来传递信息。

运用有声语言报道新闻的若干准则:

1 合乎规范,

2 为听而写。

广播新闻写作的要求:

1 多用双音词,少用或不用单音词;

2 多用口语中语气词,少用书面语言的关联词;

3 应特别注意同意不同义的词,避免误解;

4 标点符号在有声语言中的体现,用停顿和语气来表示。

广播新闻中的音响报道:

以有声语言为主,新闻现场的多种真实音响为辅,两者有机融合而构成的报道样式。主要形式有:现场直播、录音报道、配乐广播。

3》电视:凭借声音、图像传播新闻

1)“谋在先”和“断在现”

“谋在先”即在开机之前的筹划、判断。

“断在现”即在开机采集时面对新闻现场诸多信息时的决断。

二者关系:相互关联,断是谋在表述层面上的进一步展开。

2)现代报道范式:现场报道与展现现场景象

3)传统报道范式:用解说声简洁地传递信息

4)以电视传播的个性展现电视新闻的魅力

电视新闻传播的特性:

1 现场场景呈现——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有新闻价值的生活景象;二是正在进行的新闻事件。

2 记者现场分析与报道。用现场直播方式直接展现正在进行的重大活动。

4、互联网:包容诸多优点的新媒体

1》网络在信息传输途径上的变革(优势):

1)拥有电子媒体的全部传播优势

2)网络的独特优势:

在信息流程方面,除了拥有大众传播媒体的全部传播优势外,还兼有人际传播的全部功能,是名副其实的“多媒体”、“全媒体”。

在信息综合包容方面,不仅包容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形式,还开创了信息虚拟表述,信息交互、信息搜索等全新功能。

3)网络的信息搜索能力:为信息的“二次使用”及至“多次使用”提供了便利。

弱点:

对使用者的素质要求较高;

网络终端设备价格较昂贵。

2》网络新闻信息编码的若干特征

1)就新闻写作而言,现有的两类符号——文字符号、视听符号都成为互联网的编码介质。

2)网络新闻写作一方面依旧遵循传统文字表述,有声语言、视听语言表述的相关规则,另一方面也正在表现出独特的特征:(1)多媒体写作;(2)超文本链接;(3)全方位互动;(4)大功能检索。

3》网络新闻写作和编辑的特殊要求

将新闻的主要事实在标题中加以展示

标题的文字简洁,意思明了

在网络新闻中,消息标题和通讯标题的界限模糊

第九章 消息文体的写作(上)

1、消息文体的分类和结构

1》含义

消息——根据《新闻学大词典》定义,以最直接、最简练的方式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是最经常、最大量运用的报道体裁。

2》分类

消息文体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按篇幅长短:长消息、短消息、简讯、一句话新闻

按结构是否完整:结构完备的消息、结构不完备的消息

按内容:经济、时政、文娱、体育等

具体分类

动态消息:最常见的消息,是就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所作的最具有时效性的消息。应当抓住动态进行报道,让受众获知最新发展动向——一是关注事实从无到有;二是关注事实的从有到变。

评述消息:是一种兼有新闻评论与消息两者特点的报道形式,关键在于促成“述”和“评”的有机结合。

综合消息:带有综合性的报道,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在比较广阔的空间范围进行采访基础上的综合。

3》结构

1)基本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以新闻价值的大小来排列新闻事实的文本结构,是19世纪电报时代的产物。写好此种结构的消息对记者来说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基本功:

1 首先是训练记者对新闻价值判断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

2 其次,可以保证忙碌的读者不至于被迫忍受某些记者自作聪明的写作,从而迅速了解新闻事实的要点。

非倒金字塔结构

时序结构——通常使用在时间因素显得极为重要的报道中,能够使事件的叙述流畅通达,便于理解;

并列结构——是文本的几部分内容并行的一种结构,可以使消息显得更加新颖;

悬念式结构——是一些喜爱挑战传统的记者所偏爱的样式,往往不愿在报道的开头直接展示事件的真相,而是先给一个谜,然后引导受众在报道所披露的调查材料中寻找答案。

2)结构特点:

1 重要消息提前“亮相”构成重心的前置;

2 允许不完整的消息结构的存在;

3 标题和导语的重要性超过主体。

2、正确处理写作中的几组关系

1)尊重事实与精选角度的关系

精选角度的重要性:

1 从事实方面说,存在着被从不同角度认识的可能性;

2 从受众方面说,报道者注重选择报道的角度,才能给受众以新鲜感和新颖感;

3 从记者方面说,精选角度能使他们打破思维方式,拓宽思维空间,从而不断孕育创新之果。

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精选角度:

1 选择有利于突出焦点的角度。

2 选择有利于突出特点的角度。

3 选择有利于突出亮点的角度。

2)语言精准和语言生动的关系

消息语言与其他文体语言的比较:

1 消息语言与通讯语言相比较,前者较简洁直白,后者可以相对舒展,可以采用比较形象的语言。总之,前者较之后者更为概括,后者较之前者更有张力。

2 消息语言与公文语言相比较,后者要恪守规范,前者不排斥形象性,后者强调程序性,在消息写作中,应力避语言的公文化合程式化。

3 消息语言与文学语言相比较,差别很大,前者相当概括,言简意明,不事渲染,后者叙事时常常进行渲染,甚至达到铺张扬厉的地步。

消息语言的要求:

1 追求简洁与明晰的统一;

2 追求严谨与生动的统一;

3 追求具体和概括的统一。

3)用事实说话与发议论的关系

记者对于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蕴涵的道理、本身的见解和倾向,不应当用议论的方式过于直白地说出来,而应当用事实本身说话。

3、各类消息作品个案评析

1)对动态消息个案的分析

在动态消息中,比较常见的是会议消息,会议报到时新闻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改进会议报道,从新闻工作方面来说:

一是由对通稿进行研究向对会议本身进行研究转变;

二是由一般的报道会议向报道会议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的转变;

三是由模式化的会议报道向形式别致的会议报道转变。

2)对述评消息个案的分析

述评消息有别于一般的消息,不仅报道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而且还对事实作出评价、评论。“述”的部分,应叙述清楚,做到眉清目秀;“评”的部分,应紧扣对象,分析其意义、价值、经验或者教训,做到切中肯綮,言简意赅。

3)对综合性消息个案的分析

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由记者围绕某一个中心,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进行采访,在此基础上加以综合,这一类消息的涉及面相当广阔,信息密集,对采访的要求颇高。

一种是,由媒体编辑对各媒体就某一新闻事实所作的报道加以综合。

第十章 消息文体的写作(下)

1、消息文本标题的撰制

1》消息文体标题的不同形态

单一结构标题:结构比较简单,仅有一个标题。在简短的文字中触及新闻的主要事实,而且多数是由一个完整的句子构成。

复合结构标题:

1 由引题、正题、副题构成:引题为引出主要新闻事实进行铺垫;正题将新闻事实交代明白;副题对正题所叙述的事实作进一步的补充。

2 由引题和正题构成;

3 由正题和副题构成。

2》消息文本标题撰制的规律

1) 消息的一组标题可以有分工的不同,但都必须有相应的标题担当起展示、点明新闻事实的任务。

2) 消息的标题的各个标题必须简洁明快,有利于受众在很短时间之内抓住和理解新闻事实。

3) 复合结构标题的各个标题应当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并且应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 消息标题有向精短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5) 消息标题受到媒体特点的制约。

3》消息标题撰制的技巧技法

1) 借由修辞格,增强标题的表现力;

2) 运用新鲜活泼的群众口头语言,增强消息标题的鲜活性;

3) 借助于标点、符合或数字,增强消息标题的情趣;

4) 想方设法求新、求变。

2、消息文本导语的写作

1》消息文本导语的含义

导语是消息文本的开首部分,并不用来介绍事由、缘起,也并不只是起一种引导作用:

1) 从形式上看,是文本的第一个自然段(或第一句话);

2) 从内容上看,必须对新闻事实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加以概括;

3) 从功能上看,必须对所报道的事实进行浓缩、提炼,展示其最新鲜、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对受众形成看一眼就被吸引住的力量。

2》消息文本中导语的特点

用生动的语言展示事实的最具有新闻价值的部分;

用简洁的语言道出新闻事实中受众最感兴趣的部分;

用明晰的语言讲述新闻事实所体现的鲜明特点。

3》消息文本中导语的类型

1)归纳性导语;(2)描绘性导语;(3)叙述性导语;(4)提问式导语。

4》新闻文本中导语的写作要求

概括内容,提供有效信息;

展示亮点,吸引受众眼球;

设置悬念,激起阅读兴趣;

交换套路,借鉴散文优长。

3、消息文本主体的写作

1》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也是具体展示和叙述新闻事实的部分,是提供相对完整的新闻信息的部分。

2》功用:

一是完成对标题和导语所涉及的新闻事实的具体展示,将“浓得化不开”的标题和导语的内容加以展示,使受众了解新闻事实的具体过程,相关背景以及他们想要了解的方方面面。(阐释型主体)

二是对标题和导语所涉及的新闻事实加以必要的补充和延伸。(补充型主体)

三是主体对于标题和导语的内容,既有所阐释又有所补充。(阐释、补充合一性主体)

3》消息文本主体写作的几个关节

1)处理主体与标题、导语的关系

主体与标题、导语之间的关系,应是一种相互配合的关系。

应避免两种情况的出现:一种是:主体与标题、导语重复的内容太多,甚至好多字词都重复出现;另一种是:主体与标题、导语的内容相脱节、相游离。

2)处理好主体与主题的关系

3)注意报道中的转折和连接

4、消息文本背景的写作

1》意义:

1) 从不同侧面对新闻事实进行烘托,使新闻事实获得可供比较的参照系;

2) 用于对新闻事实加以必要的解释和说明,使受众得以排除阅读和接受的障碍;

3) 可使受众加深对新闻事实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

4) 在一部分消息中,背景是面对受众说话的事实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交代和运用背景是消息写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类型

1) 烘托性背景:主要用来构成与新闻事实的对比关系,从某一方面烘托新闻事实。

2) 说明性背景:说明新闻事实的由来,或交代有关人物以往的经历,或对新闻事实本身从历史、地理、科技等方面进行解说,或对于新闻事实相关联的、重要的、难解的概念术语加以解释。

3) 揭示性背景:用于披露新闻事实背后的有关情况,,包括鲜为人知的情况(所谓新闻背后的新闻),为受灾进行理性判断提供依据。

3》运用的原则

1) 必要性原则:是否使用背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 简明性原则:在消息中交代背景,必须体现简明扼要的要求;

3) 灵活性原则:要让背景材料出现在各个应该出现的地方,而不应当过于集中地、呆板地使用背景材料。在消息主体中穿插运用背景材料是一种常见的写法,也可以在标题和导语中进行。

4) 趣味性原则:

5) 通俗性原则:在消息文本中使用背景,目的是为了帮助受灾排除障碍,理解新闻事实,认识新闻事实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必须在化难懂为易懂方面做出努力。

5、消息文本结尾的写作

1》作用

1) 对新闻事实加以概括;

2) 对全篇报道进行升华;

3) 对事实的新闻价值和蕴涵的意义进行点化;

4) 就报道的事实加以引申,以此启发受灾思考;

5) 对前文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予以补充。

2》写作的方法

1) 背景性结尾:在报道的末尾引入富有意味的背景资料,为读者提供一个耐人寻味的思考空间。

2) 描写性结尾:使用极富影响效果的场面描写来结束自己的报道。

3) 引语式结尾:精彩的直接引语式记者最为珍视的材料——即使在匆忙写就的消息中,一些记者也总是设法把最有力的直接引语安置在报道的末尾,已给读者最后留下一个鲜明深刻的印象。

4) 评论式结尾

第十一章 通讯文体的写作(上)

1、通讯文体写作概述

1》定义:

比较详尽,比较生动,对新闻事件或人物进行报道;通讯是对于新闻事实所作的较之消息体现出延展性的报道:包括内容、时间、空间及背景的延展。

2》特点:

1) 内容的延展性:更能报道新闻事实的全貌、全过程,更能具体地展示新闻的某些要素,更能展示新闻事实和新闻人物的描写。

2) 手法的多样性:通讯作品的作者所动用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3) 效果的多层性:使人获得丰富的新闻信息;使人受感动,受感染;使人近而得到理性启迪。

3》通讯的分类

按报道对象分:1)人物通讯,(2)事件通讯,(3)风貌通讯,(4)工作通讯;此种分类被业界人士广泛接受,但有明显的缺陷,并没有囊括一切通讯。

按表达方式分:(1)叙述型通讯,(2)描写型通讯,(3)议论型通讯。

按报道方式分

1 叙事记述型通讯——既可以记人,也可以记事,还可以记地,既可根据事后采访所得材料进行记述,也可根据事发时的目击和同步采访所得材料进行记述

2 调查分析型通讯与工作通讯有一致之处,包含了对工作经验抑或失误、社会问题、认识误区、错误倾向等的较多的理性思考

3 谈话实录型通讯包括专访、访谈、谈话记录等比较特殊的通讯文体,在这一类通讯中,谈话既是主要的采访方式,同时也是作品的主要内容。

4》通讯与相关文体的比较

与消息文体的比较:共同点——都讲究时效性和新闻真实性,注重凸显事实的新闻价值;差别——消息的时效性强于通讯;署名方式差异,通讯中署名位于标题之下,消息中位于消息头之后;标题形态和正文布局差异;文本容量有差异;文本表达有差异。

与新闻评论文体的比较

与报告文学文体的比较

5》通讯对采访工作的要求

1) 在采访中留意细节:人物耐人寻味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句话语,事件富于情趣或理趣的一个细小局部,现场令人难忘的一个镜头等。

2) 在采访中发现问题:记者要有“问题意识”,记者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颇为重要的问题,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写作的方向,奠定了写作的坚实基础。

3) 在采访中观察现场

4) 重视对有关专家的采访:相当一部分调查分析型通讯,常常要由专家来分析问题,或作出权威性的评论。

5) 把握采访中的不同侧重点

2、通讯主题的确立和提炼

1》确立和提炼主题的重要性

1) 主题是作者从新闻素材中提取出来的,用来独照全篇的,可以给人以启发的理念,是作者通过事实想要说的“话”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话”。

2) 确立了合适的主题,全篇通讯所使用材料就有了灵魂,全部文字也就有了凝聚中心,反之,则会成为一盘散沙。

3) 如果经过反复提炼,通讯的主体到达了新颖的、独特的、精湛的境界,那么该作品就会具有相当强的穿透力,会引发受众深入的理性思考。

2》通讯文体主题的确立

1) 体现人物和事件特色:必须从报道对象的实际出发,精心研究其特色,突出其特有的方面。

2) 体现时代精神和强音:作者应致力于潜心研究时代精神中的积极进取的方面,体现时代的强音。

3) 体现作者新颖的理念

3》通讯文体主题的提炼

1) 通过提炼使主题体现深刻性:准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努力追求并揭示事物的本质。

2) 使体现新颖性:要在他人尚未涉足的思维领域确立主题。

3) 使体现独特性:拒绝平庸,在避免趋同上做文章。

3、通讯文体的表达方式

1) 叙述:主要的表达方式,通讯中的叙述比消息中的来得具体、舒展,不同于文学作品中带有虚构成分的叙述,而严格忠实于报道对象的原貌。

2) 描写:对人、事、景、物进行比较细致的描写。

3) 抒情:通讯是一种可以较多地包含抒情性成分的新闻文体。

4) 议论:紧扣事实;体现睿智;切中肯綮。

5) 说明:常常用于交代背景,或对新闻事实本身和与此有关的概念术语进行解释。

6) 不同表达方式的交融

第十二章 通讯文体的写作(中)

1、通讯作品的文本结构

叙事记述型通讯的结构

1) 时间顺序结构(纵式结构):最大的好处就是线索单一,顺序推进,因而条理清楚;缺点是给人的感觉单调,缺少起伏,受众难以保持长时间的阅读兴趣。

2) 空间顺序式结构(横式结构):在这类通讯中,通常所记述的是同一时间点上或同一时间段发生在不同空间中的事情,有时,作者选取某一时间点,然后向不同的空间延伸,记述诸多的人或事,有时,选取的是跨度不大的某一时间段,记述不同空间的人和事,在这里,时间的推移非常缓慢,给人以被故意拉长的感觉。

3) 纵横式交叉结构:体现出记者的笔触在事件过程中某些时间点上向不同空间的延伸。

4) 浓缩时空式结构

5) 蒙太奇式结构:蒙太奇是一种电影语言,其基本特点是镜头之间讲究必要的跳跃和组接。

6) 特殊结构方式:“文无定法”在通讯写作中的运用。

调查分析型通讯的结构

1) 注重由果溯因的结构;

2) 注重于综合分析的结构。

谈话实录型通讯的结构

1) 谈话照录,记者所问,谈者所答,一应记录刊发,结构无须多加考虑。

2) 在忠于谈话内容的基础上,将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加以归并分成若干部分,并加上文中标题。

2、通讯文体各部分的写作

1》导语的写作

纠正对通讯导语的误解:通讯写作中同样重视导语的撰写

几种导语形式

1) 在导语中进行归纳;

2) 在导语中进行叙述;

3) 在导语中进行描绘;

4) 在导语中设置悬念;

5) 用其他形式写成导语。

2》核心段落及其展开

核心段落,是指那些能有效说明中心、主旨的段落,有时候,核心段落呈现线状结构,分布在文章的各个部分。

3》结尾的写作

重视通讯文体结尾的作用:一个好的结尾不仅能使报道获得平衡感,也是报道内容的深化和点睛。

常见的结尾:评论式结尾;对比式结尾;引语式结尾;闲笔式结尾。

3、通讯文体的语言运用

1)标题语言

体现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叙事记述型通讯的标题语言应有一点形象性;

调查分析型通讯的标题,可以在准确的基础上制作得富于情趣和理趣。

2)非标题语言

形象化:应当比消息语言形象。

情感化:通讯作者在使用语言的时候,常常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

散文化

第十三章 通讯文体的写作(下)

1、叙事记述型通讯的写作

叙事记述型通讯包括:新闻小故事、现场目击记、特写、人物通讯、事件通讯

新闻小故事的写作

1》定义:新闻小故事——又叫“小通讯”,是一种记述情节曲折完整的新鲜事实的短通讯。以故事性强,篇幅较少,有别于其他通讯。

2》特点: 报道具有故事性的事实;讲述具有新闻性的故事;演绎具有趣味性的情节。

3》写作要求:

1 精心选择题材;

2 将小故事叙述好。

新闻特写的写作

1》含义:特写——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事物特征的精彩片断,生动形象地再现典型事件、人物和场景的新闻体裁。

2》分类:人物特写;事件特写;场景特写。

3》写作要诀:

1 对片断加以突出和放大;

2 着力写富有特色的片断;

3 着力写饶有情趣的片断;

4 以叙述、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

大型人物通讯的写作

一点必要的说明:人物通讯和人物专访时两个相交叉的概念。

1》定义:大型人物通讯——通常是指以先进人物为叙写对象的、篇幅较大的典型报道。

2》写作要求:

一般要求:根据事实写人物;写活生生的人物;写出人物的特点。

更高要求:写出应有的说服力;写出感染力。

2、调查分析型通讯的写作

调查分析型通讯——是一种在文本中较多地展示对新闻事实的调查分析过程及其成果的通讯。

与叙事记述型通讯的比较:

相同之处:都以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为基础,都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进行较为详细的报道。

不同之处:采访中的关注点不同,写作上的侧重点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不同。

写作要诀:

1 围绕问题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

2 在作品中突出分析议论;

3 在报道事实和分析事实的过程中追求理性深度。

3、谈话实录型通讯的写作

谈话实录型通讯——是一种由谈话充当主要角色的通讯。

对谈话所作的分类:谈话者对记者所作的谈话;谈话者在自然状态中的谈话。

写作前的访谈程序:

1 记者要有备而前往:谈话的内容和质量如何,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此类通讯的成败;对于谈什么、找谁谈、怎么谈、在何处谈等问题,事先都应有精心的考虑。包括:(1)确定谈话的题目、人选和场合;(2)熟悉谈话所涉及的内容;(3)准备好质量较高的问题。

2 让“访”和“谈”碰撞出火花:要处理好二者的矛盾,始终掌握谈话的主动权,“访者”应防止出现显得可有可无或处处喧宾夺主的情况。

4、访谈后的写作阶段

1) 恰当地进行剪裁取舍:要取有价值的谈话,取能体现谈者鲜明个性特点的说话,取谈者具有独到的、深邃的见解的谈话,舍无价值的、大路货的谈话,舍空话、套话和废话。

2) 巧妙地插入现场描写: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3) 机智地进行记者点评:往往是寥寥数语,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十四章 深度报道的写作

深度报道——某些通过展示宏观背景,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解释、预测并达到相当深度的报道的总称。

1、独立文体深度报道写作

1》深度报道的故事化写作

调查性报道的故事化:

深度报道要吸引读者不厌其详地看下去,除了内容深刻和主题宏大之外,必须强调运用生动可读的故事来强化报道的接近性,以抓住读者的眼球。

在相当一部分调查性报道中,新闻事件本身往往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因此,在处理这样的题材时,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准确选择叙事的方式。

在处理比较乏味的题材时,记者应有意识地寻找与主题切合的人物、故事,穿插在报道中,打破题材“大而空”所带来的沉闷感。

解释性报道的故事化:

当报道的主题较为严肃和抽象,或者专业化程度比较高时,怎样才能拉近它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是解释性报道所面临的难题。

DEE“写作法(Description/Explanation/Evaluation——从描写某个具体的个人或事实入手,通过对事件进行一些解释和恰如其分的背景交代,进而点出报道主题,最后在引述当事人或权威人士的话,对所报道的新闻事件作出评价,指出其意义所在,并尽可能预测其发展方向。

深度人物报道的故事化

深度报道的介入,使得人物报道不再成为“流水账”,而是通过有意义的某些片断,某些故事,最大限度地凸显其新闻价值。

2》新闻背景的综合运用

深度报道中带有的背景材料

历史背景:在某些重大事件中,历史背景往往是深度报道尤其是解释性报道最常见和最重要的背景之一。应避免在使用时历史背景所占比例过重,而新闻事实分析过轻的失误。

社会背景:深度报道应帮助受众深入和正确地理解新闻事实,就必须密切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把他们作为新闻事实的背景来解读。

个人背景:对于人物背景的介绍,能使读者更快地进入报道的语境,从而迅速理解报道的深刻含义。

专业知识背景:深度报道关注的问题常常是涉及公众所不了解的专业领域,必须及时地加入对专业知识背景的介绍,否则,受众会由于面临知识盲点而放弃阅读。

3》记者立场和倾向的表露

深度报道允许表露作者的立场

调查性报道中作者立场的表露:记者通常会采用多源求证的方法,来达到“以事实说明事实”的目的。记者的立场,体现为“隐蔽的存在”。

解释性报道中记者立场的表露:“以事实解释事实”是运用大量经过选择的背景性事实来进行分析和评论。

预测性报道中作者立场的表露:一般运用现有的背景材料,依靠科学严谨的调查和分析来解读资料及数据所体现出的新闻事件走向,并在必要时对此进行评论。

3》引语的运用及倾向性语境

报道中的感情色彩偏向往往表现出记者使用的语汇上,在一般的情形下,力求避免倾向性语境(使用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汇、对新闻事实作出倾向性选择、轻事实重评论)。

对新闻事实的倾向性选择往往也会导致倾向性语境的出现。

报道中轻事实重评论的倾向是误导受众的原因之一。

2、连续性和组合式深度报道的写作

1》连续性报道的写作

追踪式深度报道——是深度报道运用得较为广泛的一种形式,随着记者对事实剖析的层层深入,报道陆续发表,既保证了报道的时效性,同时还使受众关注事件的最新进展,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

就采访技巧而言,与独立式深度报道并无二致,但在写作技巧上有所分别:

首先,在追踪报道中,记者对事件没有把握一次性地作出结论,而只能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其次,所有这些报道的导语,应提供当时最新的核心新闻事实,并做到互相连贯;

最后,导语写作时风格应尽量保持一致,即使是由不同记者采写的报道,也可考虑由编辑作相应的出来。

系列式深度报道——采写系列报道的记者则有时间来进行全局性的构思,因此报道既体现出整体上的一致性,又体现出个体上的较强的独立性。

2》组合式深度报道的写作

从编辑的角度看,组合报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将一些独立成篇的文章组合成一个版面或栏目;

二是将一些片断合成一个整体。

组合式报道受青睐的原因之一,是它对于各个子报道的一致性要求不高,可以迅速调动和整合各部门的力量,每个部门或个人完成一个子报道,这样,就可以在最短时间里完成对于重大主题的深入挖掘。

第十五章 新闻评论的写作(上)

1、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其分类

含义:新闻评论式有关论者就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或当前的社会现象所做的分析评论。

特点

具有显著的新闻性

具有强烈的政论性

具有广泛的公众性

具有极强的逻辑性

分类

社论及评论员文章:属于以媒体身份刊播的新闻评论,具有相当高的权威度。

编者按或编后语:编者按是编者所写的按语,可以出现在报纸所刊登的报道和文章之前、之中和之后,使用上相当灵活,既可以写成三言两语,也可以写的洋洋洒洒,完全取决于评论的需要。编后语是编者在编完稿件后有感而发写成的简短的评论性文字,对相关报道或文章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署名时评

随笔及杂文

2、新闻评论的选题

选题的来源:(1)对模糊认识加以辨析;(2)对错误倾向加以制止;(3)对善行义举加以倡导;(4)对认知误区加以纠正。

新闻评论选题的角度:(1)选人所未发的角度;(2)选高人一筹的角度;(3)选另辟蹊径的角度;(4)选平中见奇的角度。

选题的技巧

1)在反复比较中选题;

2)在多向思维中选题;

3)在了解民意中选题。

3、新闻评论的立论

立论的要求:(1所立论点要有的放矢,(2)所立论点要富有新意,(3)新闻评论应当立意高远。

立论的方法

1)借用新闻由头引出论点(以某一新闻事实为由头);

2)直接引出自己的观点;

3)通过提问引出论点;

4)通过辩论得出结论;

5)借题发挥,引出自己的论点。

第十六章 新闻评论的写作(下)

1、新闻评论的篇章结构

1》常见结构:

1 一事一议结构:叙述一件事情,并对此进行分析评述,阐明事实中包含的道理或可以从中引申出的道理。篇幅短小。

2 平行推进结构:围绕中心论点,从多个侧面平行地往前推进,各个段落或者部分之间体现出并列关系。

3 逐层递进式结构:各个部分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沿着论点所示的方向逐层推进。

4 借题发挥式结构:表面上看是在叙述某一件事,叙述完之后,笔锋一转到了另一问题上,谈这一问题,提出评论的真实用意。

2》特殊结构

5 讲述故事式结构:以大量篇幅讲述的是一个故事或多个故事,讲完故事后,以少量的文字说明故事所蕴涵的道理,增强它的可读性。

6 纵横对比式结构:在阐明事理的过程中,如果能展开相应的对比,就可以将道理讲得明白、深刻。

7 突发奇想式结构:关键在于找到所要论述的道理与某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了这种联系,也就找到了这种结构方式的支撑点。

3》新闻评论的结构技巧

1) 以关键词贯穿:关键词应当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不仅应当在形式上发挥连缀的作用,而且应当含有一定深意,有耐人寻味之处。

2) 以创新点支撑:所谓创新点就是人无我有的、别出心裁的地方,它或者表现为一个新的理念,或者表现出一种新的形式。

3) 以形象性取胜:如果一篇新闻评论能用贴切恰当的、形象化的于语言来阐明抽象化的道理,那么,文章的可读性将为之大增。

4) 以评悖论立言:在新闻评论中,评析评论对象言论中的逻辑矛盾,或者评析某种现象所包含的悖论,在此过程中提出并且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论点,也是新闻评论常用的一种技巧。

2、新闻评论中的论证

论证的要求:注意论据和论点的统一;论证过程严守逻辑;

论证技巧:在论证中使用比较;巧用比喻;妙用反讽。

3、新闻评论的行文

1》文字表述

1)行文中的详略:

2)行文中的离合:处理好行文中“合”和“离”的关系,是增强文章可读性和趣味性,提高新闻评论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3)行文中的曲直:在新闻评论中,通常使用的是“直言”这样一种言语方式,但是也会使用一点“曲笔”。

2》叙与议

1)叙述: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但也离不开叙述。一是陈述事实性论据;二是陈述某种现象,用于引起议论的话题。

2)议论:这是新闻评论的着力点,一是运用论据材料证明论点;二是点明事实的意义或者危害、问题的实质,分析事情的原委;三是对评论对象作出正确的是非判断、价值判断和恰如其分的评价。

3)叙议结合:

叙述为议论提供事实基础,议论有赖于所叙事实;

议论是对所叙事实的理论透视和对照,对事实中所蕴涵的道理的揭示和点化;

某些文字更是夹叙夹议的结果。

3》理与情

理性:

1 论点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含量,凝聚着作者对有关问题和现象的达到一定深度的思考;

2 文字所进行的判断和推理符合思维规律,严格地合于逻辑;

3 所提出的理论观点有精湛之处和闪光之处。

情感:

主理与主情的矛盾:情感化太强的文字,会影响理性的发挥;理性太强的文字,会显得缺乏情感的冲击力。

情理统一:

要求作者在对评论对象进行评判时,既不失理性的冷静,又能在笔端常带感情,从而做到将理性因素和情感因素相融合,以理性增强评论的穿透力,以情感增强感染力。

第十七章 新闻写作的创新

1、新闻文体的创新

新闻文体——新闻的体裁、样式,是新闻写作中以文字形态表现的各种写作形式,是新闻事实在新闻传播中呈现出的信息内容、表达特色和结构方式的整体形态。

新闻文体的创新实践

发展的规律:遵循形式和内容的矛盾运动规律

创新的必然性

时代的变化是新闻文体创新的社会基础;

传播技术的发展新闻文体创新的技术前提;

受众的需求是新闻文体创新的根本动力;

对媒体功能的准确定位促使新闻文体发生变化。

新闻文体的推陈出新:

实行各种文体的相互融合;

借鉴社会科学研究的有关形式进行新闻报道;

不同媒体之间新闻文体的相互借鉴;

进行新闻文体的创新实验。

2、新闻写作方法的创新

意义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是对业内竞争压力加大的回应;

是新闻本质所提出的要求;

是受众所提出的要求。

表现:

报道角度的创新、

表现手法的创新、

文本结构的创新、

新闻语言的创新。

创新的原则

遵循新闻写作规律;

借鉴国外新闻写作的成功经验;

增强新闻传播效果。

3 新闻写作思维的创新

新闻写作思维的特征:用事实说话;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归纳和演绎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创新:克服思维的惰性;拓宽思维的空间;倡导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

***名词解释***

1. 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2. 新闻与事实——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3. 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

4. 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5. 吃透两头——吃透“上头”是指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政策指示精神;吃透“下头”是指掌握丰富的实际情况。在采访实践中,既要吃透“上头”又要吃透“下头”,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6. “心入”与“身入”——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7. 新闻记者 ——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同事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

8. 专业记者——专业记者是专门采访报道某一行业或某一战线的记者。专业记者的最大特点是“专”。他们在自己分工的那个方面掌握着较多的专业知识,并有一定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

9. 特派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特别任务派遣的记者。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往往要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

10. 特约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采写任务约请外单位的同志来完成而给以的称号。特约记者采写的稿件一般比较重要,且有特色。

11. 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12. 新闻宣传价值——所谓宣传价值,即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思想、观点、主张)的素质。包括一致性、典型性、针对性、时宜性这几个因素。

13. 新闻选择——是指记者根据新闻价值、自身媒体的定位或版面(时段)需要对已发现的新闻进行取舍和安排。新闻选择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一个是新闻政策标准。只有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政策标准的和谐统一,才是新闻的最佳选择。

14. “耳目喉舌”——无产阶段的记者肩负着党的使命,其职责就是通过报道事实,当好党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耳目喉舌”主要指新闻记者的职责,即及时提供事实的报告,通过采访,尽快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充分发挥记者作为“耳目喉舌”的作用。

15. 新闻报道思想——是指新闻机构在一定时期内组织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它体现着新闻报道的方向和意图,表明报道的目的、内容、范围、重点和要求,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

16. 新闻背景(材料)——是指新闻事实出现的缘由、环境和主客观条件。背景是一篇消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材料。

17. 访问——作为一种采访活动方式,是指记者同采访对象交谈,从中弄清事实真相及其来龙去脉,进而收集构成新闻的事实材料。记者必须学会并善于访问,否则绝对当不好记者。

18. 座谈会——又称调查会,是一种常见的集体访问形式,对于情况错综复杂、矛盾众多的问题,经过座谈会是各方面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表看法和意见,有利于把握全局,弄清事实真相。

19. “搭桥艺术”——搭桥是一种采访艺术,也就是斯诺前夫人韦尔斯讲的“斯诺法”,它的核心是找到使采访对象感兴趣的相似点或接近点,使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从“生”到“熟”,在特定的环境下,选择合适话题,目的是为了赢造生动活泼的氛围的一种采访艺术。

20. 开放式提问——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1. 闭合式提问——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22. 设问——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提些假设的问题,从而证实、了解采访对象对某一事件的真实看法。具有易于开拓思路,能谈深谈透的特点。

23. 采访的“心理控制”——访问这种交往过程,在心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过程。记者是相互影响的主导方,不仅要对被访问者的心理活动做出正确的判断,随之做出的相应的心理应变,还要善于使对方的心理状态为记者所影响和制约,这就是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心里控制”;而且所谓“心理控制”,并不是说记者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而是应当让对方保留不同意见并表示理解,只有求同存异,才能取得共鸣。

24. 新闻采访的观察——就是记者在现场“用眼睛采访”,又称目击采访。它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与收集新闻素材和线索。目击式新闻

25. 目击式新闻——目击新闻,着重强调“目击”,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即通过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及时报道新闻事件。

26. 概览与细察——所谓“概览”,即“鸟橄法”,是对某一事物进行大略的、鸟橄式的全面性观察,抓事物的全貌和轮廓,比较准确、完整;所谓细察,就是通常所说的“细察法”,是对某一事物的某个局部或细节,作重点的、仔细的观察。在一次完整的现场观察中,要将概览和细察有机结合。

27. 巡回采访——也叫游动采访或旅行采访,是记者按照预定设计好的线路对沿途与采访主题有关的情况进行的采访。它具有开阔记者眼界、使报道样式活泼等优点,适用于某些特殊的、重大题材的报道。

28. 交叉采访——指记者证因工作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同时交叉采访两条或几条新闻。这种采访可以充分利用交通、通讯和资料等有利条件,防止漏发或迟发重大新闻,并可节省重复找人的时间。

29. 报道角度——新闻角度,也称报道角度。它是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挖掘和表现新闻的着眼点或侧重点。

30. 用事实说话 ——新闻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它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条报道原则。它寓理于事,把观点隐蔽在对事实的报道中,使人们在接受事实的同时接受记者的意见。它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和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因而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更具说明力。

31. 新闻要素——新闻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一般包括:何时、何地、何事、何故、如何,简称“5W1H”。

32. 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33. 通讯——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不仅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34. 新闻特写——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35. 新闻主题——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主题在新闻中起主导作用,贯穿全文、支配写作,是新闻构思、选材、表达和运用语言的依据。

36. 新闻选材——新闻选材是指挑选那些准备用于写作的新闻事实材料,包括选材和范围和选材过程两部分。新闻选材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极大,因为选材的过程,实质就是组成新闻从而报道新闻的过程,也就是由客观存在至社会传播的过程。

37. 新闻结构——指的是新闻内容的组合与构造,也就是新闻作品的谋篇布局问题。其组成部分包括: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等基本成分。

38. 新闻语言——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用的语言,叫新闻语言。它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特点。

39. 新闻根据(由头)——又称新闻由头,指客观事实作为新闻传播的依据或契机,是一个事实所以成为新闻的根据。

40. 事件性新闻——是指以某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事件性新闻包括大量动态消息、现场特写(新闻素描)等。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还可进一步分为突发性事件和可预见性事件

41. 非事件性新闻——是指与事件性新闻相区别的新闻报道,即对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进而发生的情况、经验或问题等概貌性或阶段性的反映,其时态往往是渐进性的。非事件性新闻包括典型报道、深度报道、经验性消息、述评性消息等等。

42. 视觉新闻 ——即特写式消息,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表现事物,取得视觉效果的新闻。它立脚点先具有消息的特征,其次又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现场感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克服枯燥和概念化。

43. 一事一报 ——指一篇消息通常只报道一个有意义的新闻事件,或事物发展的某一侧面。主题集中而鲜明,表述直接而朴实,往往直叙其事,用事实说话,语言简洁明了,篇幅短小。

44. 电头——指电讯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间的说明,也有只说明新闻单位和时间。用电发往外地称“电”,稿件发给当地的称“讯”。

45. 动态消息——也称“纯新闻”,是最常见的消息类型。它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是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动向的主要的消息体裁。

46. 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实性新闻

47. 新闻导语——是就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的开头部分。

48. 直接性导语——是一种最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突出表现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或最有个性特色、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它适用于时效性较强的事件性新闻。直接性导语又可以分为叙述式、总结式和评述式等。

49. 间接性导语——又称延缓性导语,是相对于直接性导语的种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曲径通幽,引人入胜,间接体现新闻主题,迂回舒展地引出新闻的核心事实或新闻要旨。可分为描写式、引用式、对比式、设问式等

50. 新闻典型——是指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既能反映同类事物本质,又具有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的鲜明个性特点的人和事物的报道。

51. 隐性采访——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它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这种采访的优点是不会因为记者的采访而改变采访对象活动的原貌。

52. 新闻文风——文风是指人们在写文章、说话时表现出来的风格和风尚。新闻文风是人的思想作风在新闻写作上的反映,是人们运用新闻报道手段表现的格调、情趣和作风。

53. “无冕之王”——又称第四等级。西方新闻界自诩记者为“无冕之王”,意思是说记者享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地位。其实,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段新闻媒体大多属于垄断资本所有。从根本上说,他们都有是为垄断资本利益服务的,记者不可能摆脱这种格局。

54. 采访札记——是记者将采访中所见、所闻、所感摘要记录下来,加以公开报道的一种新闻边缘体裁。其题材范围较小,着眼点在于交流信息,推动工作。主要作用有:阐明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匡正视听、明辨事非和提醒注意等。

55. 解释性报道——又称解释性新闻、分析性报道。侧重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阐述事实发生的原因、结果以及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

***小知识点***

1 新闻线索——新闻线索不等于新闻事实,它只是为新闻采访报道担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2 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3 第二手材料——在记者和事实之间存在着一个中转环节的材料,记者从当事人和目击者那里得来的材料就属于这一类。

4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写作的第一要领。真实包括整体真实以至每个细节都必须真实。

5 用事实说话,作为一条报道原则,一种实践方法和技巧,这是新闻写作最大特点和优势,是新闻区别于文学、评论等文体最显著的标志。

6 写事实,表真情,翔实可信,这是新闻写作最基本也是最起码的要求;对事实的说明、分析和判断,也是符合事实的本来面目。

7 新闻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一般包括:何时、何地、何事、何故、如何,简称“5W1H”。

8 新闻要素的选择依据其新闻性和宣传性,在新闻要素是“何事”是核心,新闻报道必须有两个要素,其中必须有“何事”。

9 用事实说话—— 新闻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它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条报道原则。它寓理于事,把观点隐蔽在对事实的报道中,使人们在接受事实的同时接受记者的意见。它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和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因而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更具说明力。

10 视觉新闻——即特写式消息,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表现事物,取得视觉效果的新闻。它立脚点先具有消息的特征,其次又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现场感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克服枯燥和概念化。

11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快,讲求时效,是新闻的第二生命。新闻写作的快,是指它的急就性,就是要脑子快,笔头快,所谓“倚马可待”。

12 新闻写作上的“慢三拍”现象是指:采访慢、写作慢、传播慢

13 边缘文学包括:报告文学、调查文学、采访札记、工作研究、来信

14 一事一报——指一篇消息通常只报道一个有意义的新闻事件,或事物发展的某一侧面。主主题集中而鲜明,表述直接而朴实,往往直叙其事,用事实说话,语言简洁明了,篇幅短小。

15 报道思想——是新闻构和记者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和采写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包括报道内容、范围、重点和具体要求,是记者旱灾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吃透上下两头,眼观四面八方,是确定正确报道思想的根本途径。

16 “上头”是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当前宣传精神;“下头”是指社会实践、群众的实践。吃透上下两头,眼观四面八方,是确定正确报道思想的根本途径。

17 新闻价值——事实本身含有的能够引起受众注意的客观价值的总和。

18 宣传价值——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思想、观点、主张)的素质。新闻的宣传价值有一致性、典型性、针对性、时宜性四个因素。

19 由两个以上的自然段组成的导语,称复合导语。第一自然段称为主导语,其后的导语段落称为次导语或准导语

20 新闻界把新闻五要素或六要素俱全的导语称为“第一代导语”也称“晒衣绳式导语”;把侧重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称为“第二代导语”

21 写好叙述式导语的关键在于:善于分析比较,真正准确的抓住最主要的新闻事实,并精练地加以表达

22 写好总结式导语的关键在于:导语概括事实,要实在,不要空泛。

23 写好评述式导语的关键在于:记者通过深入采访,发现新的事物以后,又能深入地进行分析研究,使自己的认识产生飞跃,以客观的新闻事实为基础,提出分阶段尚示提出的深刻见解,就能使评述式导语中的分析、议论具有新意。

24 消息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主体而不是导语。一篇消息可以没有导语、结尾,但绝不能没有主体部分。

25 新闻背景的穿插安排可以是消息的主体部分,尾部或导语中

26 报告文学结合的新闻性和文学性,但首先必须具备新闻性,其中,真实性最为根本。

27 叙事是事件通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叙事重在目的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表明一定的思想观点。

28 描写是通讯写作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这与消息写作的区别最为明显。

【典型报道】

也称经验消息,是对某一具体部门或单位的典型经验或成功做法所作的比较全面或系统的报道的一种消息。其作用是通过典型,指导一般,带动全局。

对社会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普遍意义的事物所做的新闻报道。通过对典型人物、事件、问题、经验的剖析,教育人民,指导工作。典型报道多数是正面宣扬先进的人和事,也有对反面典型的揭露和批评。这是中国新闻传播工具常用的报道方法。

新闻的典型报道和文学创作中的塑造典型有严格的区别。典型报道的生命和力量在于真实,它报道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新闻的典型只能靠记者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选择和表现,而不能凭借想象去任意塑造,也不能人工扶植。不论正面典型或反面典型,报道时都要恪守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基本原则。

典型报道在我国为什么会成为一种常态。这是因为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还有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大的外部环境。解放前由于我们要面临的是三座大山的压迫,党想把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想要靠无为而治,慢慢的自己向前发展是不切实际的。因而党要让人民醒悟,让人民应该怎么做才能革命成功。典型报道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让人们看到了只要像这些典型人物那样做,我们的革命也就能早日成功。

【资本主义现代报业】

1.19世纪末以来发达国家现代报业演进发展的一般历程:

1)第一阶段 近代报业演变为现代报业;

首先,独立于政府或政党之外的商业性报纸逐步取代政党报纸而成为报业的主体。这些报纸实行商业化经营,广告费和发行费是其主要经济来源。

其次,报纸发行已覆盖整个社会,而不再局限于政界、知识界或社会上层,发行量大为增加。

第三,报纸在相互竞争中逐步兼并集中,出现了拥有多家报纸的报业集团,报业垄断开始发展。并慢慢向商业化、社会化方向演变。

2)第二阶段 报业兼并集中走向垄断;

报纸的数目逐渐减少,“一城一报”现象日渐普遍,一个城市往往只剩下一家报纸或虽有几家但同属一个老板; 报团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发展,这些报团控制的报纸种数和发行量在全国报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3)第三阶段 报业继续发展,垄断的加深,垄断的新特点和新形式。

特点:形成了少数举足轻重的“超级报团”或巨型垄断集团;出现了跨媒介或跨行业的垄断;出现了跨国、跨地区的垄断。 新形式:报业集团、传播集团、联合企业或混合企业、跨国集团。

2、现代报业垄断的成因: 从新闻史来看,报业垄断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报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经济上看,私人所有制和商业化经营,使报业也像其他产业一样,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不可避免地自由竞争、兼并走向垄断。从政治上看,资本势力为了控制经济必然要求控制政治,要控制政治就要控制舆论工具。

3、报业垄断的利弊:

利:

第一,报业垄断化首先是由于政治上的需要。

第二,报纸所有权的集中和对报业市场的独占,有利于报业资本获取超额利润。

第三,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报纸已成为规模巨大的资本主义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大资本家才能经营报业。

第四,垄断报团由于经济实力雄厚和绝对的人才优势,可以多角经营新闻和非新闻性事业,并且在企业集团内部合理配置并且充分利用公司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弊:

第一,报团影响了观点、言论和信息来源的多样化;

第二,报团控制了报业市场,舆论和信息来源趋于单一,损害了新闻自由和政治民主;

第三,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报纸往往不求进取,质量下降。而一城一报造成的垄断价格又直接损害了消费者和广告客户的利益;

第四,报团老板本身是资产巨大的垄断资本家,从而使报团越来越成为垄断资本的喉舌和代言人。

【连续性报道】

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新闻事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多次、连续的报道。

1 以时间为序,随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进程展开

2 在事态进行过程中进行报道,必须把握时效性

3 题材主要为事件性新闻。

优势:

1 信息呈现全面 2 报道过程悬念优势 3 信息传播的时效优势

具体操作:

1 做好总体规划,调控报道流程

2 做好信息衔接,善用事实回顾

3 安排好报道节奏,引发持续关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28c7846941ea76e59fa0436.html

《新闻采访与写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