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小说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柔①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②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①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摇。②飞球:杨树籽
1)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
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4分。意思相近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宿北宋·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注】欧阳修曾坐“朋党”之罪出放外任,这诗是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之作。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第一、二句诗做简要分析。5分)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思念家人,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思想感情以及思念不得的愁绪。2分,点出思念家人,渴盼团圆意思的计1分,点出思念不得的愁绪意思的计1分。)第一句借北雁”“岁欲昏点出季节和时令,岁暮正是与家人团圆的时节,妻子的来信更勾起归家之念,于是诗人渴盼团圆的情感自然就显现出来了,本当团圆,却要远行,无奈的诗人只能在梦中与家人团聚,而秋凉岁昏,则烘托出了难以团聚的愁绪。3分,点出诗句中所写的大雁和岁暮与诗人思想感情的关系的即可计分。
2)这首诗的第四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什么名句?作用是什么?(3分)
2)答案分点:在一夜西窗雨不闻中,诗人化用了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典故1分),巧妙地表达了思念家人,渴盼归家的思想情感(内容作用即表达的情感1分),既亲切自然,又增益了诗的内涵(艺术手法的作用1分)
永远的门(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郑若奎就在住在潘雪娥隔壁。“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手,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烁阒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步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里的水总是清清洌洌,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地空心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位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2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选自《微型小说选刊》19957期,有改动。19.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CFA作品的标题“永远的门”“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可理解为人们的心灵之门;“永远”,既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两位主人公最终被隔绝开来,也可理解为作者的深意所在——改造国民思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B作品的现实意义在于: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日渐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国民的封建意识依然存在,“尊重每一个个体”还没有最终实现,而一些“无恶意的侵犯”还在相当多的领域里产生着作用——不仅仅是爱情。
C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是普通的花店店员,一位是“缺乏才华”的影院美工。作者之所以做这样的设计,意在表明地位卑微者也有爱的权利。通过与院内人们的对比,表现了作者把同情倾向小人物命运的创作观。
D一只透明的蓝色花瓶,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多次,与沉闷、凝滞的冷漠情调形成很大反差,它既象征着主人公纯洁、高尚的情感,也包孕了两个孤寂的人企望相通的微妙心意。E一位文艺评论家说:“在一部戏剧中,如果我们看到一幕的墙上挂着一支枪,就一定会在后面的剧情中近到这支枪响。《永远的门》中,画师屋内那只老式的花竹书架便是这样一支“枪”
F作者最后写人们为画师整理遗物时,发现那花瓶被人擦拭过,瓶中的菊花依然盛开。我们从作品中不难得出结论:这一切无疑是潘姓女子迟到的表白。作品结局这种潜在的圆满,寄寓了作者对笔下人物的祝福。20.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4分)开篇的环境描写中,“古镇”“古井”“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暗示着这里的生活、人们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极易成为一种陈旧定势,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积淀;“普通的小杂院”“普通人家”则暗示这样的聚居地,这样的人群具有普遍性(2分)。这正是小说主人公郑若奎、潘雪娥,促使其生活、形成其性格、驱使其行为的特定环境。作品这里的环境描写为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作了有力的烘托(2分)21.小说中的人物郑若奎去世后,作品写道:“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这里的“莫大的缺憾”是针对什么而言的?(4分)
①对潘雪娥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她失却了情感上的依傍(2分)。②对小院中的人们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他们对“郑、潘二人产生爱情”的盼望一下子落空了(2分)
[评分标准]①指出针对的双方(人们、郑潘二人),各1分:②针对的双方怎么样了,即缺憾的是什么,各1分。22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对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简要说明。6分)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小院人们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2分)。开始,人们热切盼望郑、潘二人能产生感情(1分);接着,人们对二人的缺乏温情表示遗憾与同情(1分);后来,人们为郑若奎的突然去世、也为郑潘二人永远无法结合而悲痛,同时对二人的行为表示敬意(1分);最后,人们看到隔壁上的门,为郑潘二人暗中“私通”而倍感愤懑(1分)
[评分标准]①“线索”是什么,2分;②线索在文中如何体现,4点每点1分:线索的确认不当,本题不得分。

3

学术通俗化不是学术娱乐化
近些年,学术突然与大众亲近起来。不少具有学者身份的人,在电视上以时髦的话语方式,谈先秦诸子,谈三国风云,或古今中外无所不谈。出版界自然也不甘落后,趁机大出这类以浅显易懂而又充满噱头的方式谈论学术问题书。有人对之非议,也有人出而辩护。辩护的理由是:学术的通俗化是必要的,学术走向大众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学术通俗化与学术娱乐化,是极易混淆却又大不相同的两回事。
学术研究的目的,最终是要影响社会,影响大众的生活。实际上,我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许多常识,当初都是高深的学术观点。抽烟有害,如今尽人皆知,当初却不过是实验室里的结论;人权的意识和观念,在中国也日渐普及,起先却仅仅是象牙塔里的呼声。学术的通俗化,其实一直以各种方式在进行着。过去的学者,是很注重这方面的工作的,他们往往一方面从事很专业很艰深的研究,方面又致力于将自己专业艰深的成果尽可能向社会普及。这种普及性的著作,能成为经典。费孝通、萨孟武,都是在学术上颇有造诣的学者,他们都另有多种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著作行世;至于他们的《乡土中国》《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这样的著作,则是在非专业的报刊上发表文章的结集,都是民国时期的通俗经典在将学术通俗化时,必然要考虑到大众的接受水平,必然要将那些最专业最难懂的部分牺牲掉。但这丝毫不意味着迎合大众、讨好大众。如果说,一个学者,在从事艰深的学术研究时,应该心怀一种神圣感,应该有着对学术的敬畏,那他在从事将学术通俗化的工作时,这种神圣感,这份敬畏之心,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学术通俗化,目的是在教育大众、启迪大众、唤醒大众,仍然是以对大众启蒙为目的。它不是要强化而是要摧毁、改变大众心中某些固有的东西。
以这种眼光来看今日学术与大众的零距离接触,称之为学术娱乐化或许更合适。将学术娱乐化的目的,无非是名与利,迎合和讨好大众,就是他们的基本策略。大众最想听什么,听了什么最开心,他们就说什么。而将学术通俗化绝不这样。不妨以萨盂武的《水浒传与中国社会》为例。在这本通俗性的学术著作中,萨孟武对梁山泊集团予以坚决的批判和否定。他强调,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造反集团,不过是一个流氓集团。他从多方面分析了这种流氓集团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指出这种流氓集团在中国历史上屡屡起着极其恶劣的作用。这样一种对梁山好汉的评说,显然与大众心目中原有的情感观念相冲突。而萨孟武的目的,就是要摧毁改变大众长期以来对梁山好汉的仰慕崇拜,就是想清扫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水浒气。如果让今天的那些热衷于将学术娱乐化的学者来讲《水浒传》,他们决不会这样讲。他们一定会极力歌颂梁山好汉,一定不敢对他们的滥杀无辜、打家劫舍有半句微词。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名与利,们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迎合社会上的水浒气为了讨得大众更多的喜爱,也不妨顺便称林冲为帅哥,说李逵是猛男。而大众呢,大众自然乐得合不拢嘴。在这合不拢嘴的过程中,大众身上原有的水浒气,就被进一步强化了。16.根据文意,下列对学术通俗化的理解,确切的一项是(3B解析:AC无中生有,D项以偏概全
A.学术走向大众,影响大众的生活,与大众亲近起来,让大众最开心。B.将学术专业艰深的成果以通俗经典的形式尽可能地向社会普及。
C.牺牲掉学术著作中那些最专业最难懂的部分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的好恶。D.浅显易懂但与大众心目中原有的情感观念相冲突,不会讨得大众的喜爱。

4

1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A
解析:原文是我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许多常识,当初都是高深的学术观点,在A项中变成了如今尽人皆知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常识,都是由当初高深的学术观点,借助学术通俗化方式逐渐普及形成的
A.如今尽人皆知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常识,都是由当初高深的学术观点,借助学术通俗化方式逐渐普及形成的。
B.无论是从事艰深的学术研究,还是从事学术通俗化的工作,学者们都应心怀一种神圣和对学术的敬畏。
C.今日学术与大众的零距离接触,常常以时髦而又充满噱头的话语方式,来解读古今中外的学术问题
D.对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水浒气,将学术通俗化的学者和将学术娱乐化的学者持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18.文中两次例举《水浒传与中国社会》,各有什么作用?(6第一次写《水浒传与中国社会》是论证过去的学者很注重学术通俗化的工作,并致力于将自己专业艰深的成果尽可能向社会普及(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3;第二次举出《水浒传与中国社会》,旨在把学术通俗化与学术娱乐化进行对比,进而揭示将学术娱乐化的目的、表现和危害(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
19.为什么说学术通俗化与学术娱乐化极易混淆?二者有什么不同?(6
因为学术通俗化与学术娱乐化看起来很相似。表面上都要考虑到大众的接受水平,力求浅显易懂。(2但二者又截然不同:前者的目的是在教育大众、启迪大众、唤醒大众。(或以对大众启蒙为宗旨,或它不是要强化而是要摧毁、改变大众心中某些固有的东西。(2而后者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名与利,因而迎合大众,讨好大众。(2分,每点1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初冬夜饮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
[]淮阳,指西汉汲黯切谏被贬,最后死于淮阳之事。作者做此诗时,被久放为黄州刺史。
1)诗歌的前两句描写出一个什么样的场景?诗歌的前两句描写出诗人被排挤,愁思郁积。2分)借酒浇愁,于雪夜地烛光下自斟自饮的场景。2分)
2)最后的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最后的问句表达了诗人流转无定(或四处漂泊)的困苦。2分)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无奈。2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共6分)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5

1)自唐以来,古人做诗主张“外师造化,中的心源”,即是说是人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找出最能体现作者主张的一联的诗句(2分)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这是一首写景诗,写得“意新语工”,试结合全诗,谈谈本诗所表现的思想情趣。4分)
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致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裴给事宅白牡丹裴磷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1前两句是如何写紫牡丹的?这跟写白桂丹有什么关系?(4通过写长安豪贵争赏紫牡丹侧面描写出紫牡丹花外之盛、之美。3fen写紫牡丹花外之盛、之美为后面展开对白牡丹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1分,答“铺垫”即可(2第三句中诗人用一“别”字引出盛开的白牡丹,这样写好在哪里?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2一个“别”字引出了迥然不同的另—番景象,一动一静,一热—冷的对照显出白牡丹皎洁的形象。(2分,“对照”1分,答出白牡丹的形象1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及裴给事的高洁形象的赞美和对其处境的同情。(2
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2c392b000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70.html

《诗歌散文小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