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阿拉伯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分析

发布时间:2016-02-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阿拉伯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分析

魏嘉星
(哈尔滨师范大学 东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作者简介:魏嘉星(1988-),女,黑龙江绥化人,哈尔滨师范大学东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助教,本科,研究方向:阿拉伯社会学
摘要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而提出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紧密相联,在互利互信的同时,实现更好的合作与交流。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战略的人才保障,高校阿拉伯语专业肩负为社会输送优秀专门型人才的重任,不断探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此同时,阿拉伯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关键词:一带一路 阿拉伯语专业毕业生 就业

20139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同年10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
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5 3 27 日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标志着对中国发展将产生历史性影响的“一带一路”战略进入全面推进建设阶段。据了解,中国已成为阿拉伯国家第二大贸易伙伴、九个阿拉伯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阿拉伯国家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地、第七大贸易伙伴、重要的工程承包及海外投资市场,2014年,中国与迪拜双边贸易额达1750亿迪拉姆(约合479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29%成为迪拜最大贸易伙伴,同时,中国已成为沙特最大的进口国,占沙特进口总额的13.6%阿拉伯国家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天然和重要合作伙伴,双方在能源、轨道交通、水利工程、电力、通讯、港口、电子信息方面有着紧密合作关系,培养适应型、复合型、高端阿拉伯语人才已成为这一战略保障的核心需求之一,政府、市场对“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政府在促进阿拉伯语专业就业政策分析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强化与周边国家在传染病疫情信息沟通、防治技术交流、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加强科技合作”“开拓和推进与沿线国家在青年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开发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带一路”战略将为沿线国家地区改善民生、提供就业机会。201541011日,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指导,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一带一路’大型网络招聘会”“全国高
校就业联盟工作座谈会”在西安召开,旨在为相关专业人才提供就业岗位,研究“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校阿拉伯语专业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阿拉伯语教育开始从私立的院校经转变成国立高等院校,阿拉伯语教育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是,当时的阿拉伯语教育水平相当于现在高中水平,提升阿拉伯语教学层次成为当时的重要任务。继马坚先生在北京大学创建阿拉伯语专业之后,对外贸易学院、外交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北京语言学院及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等多所高校相继批准开设阿拉伯语专业,至此高等阿拉伯语教育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与此同时,大批的留学生归国也扩充了师资力量,为国家培育了大批阿拉伯语人才。这些人才为抵御西方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外交空间的打压、开辟外交新环境做出重要贡献。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各个领域得到飞快的发展,高等教育领域也进行了深化改革迈向了新台阶。阿拉伯语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阿拉伯语专业纷纷独立成系,同时,为节省时间和经济成本,适应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将5学年制改为4学年制,在经贸,政治,外交,科研等领域培养大批专业人才。目前,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外,还有天津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等近40所院校开设阿拉伯语专业,每年向社会输送千余毕业生。
此外,地方阿拉伯语培训机构已蓬勃发展起来,受到外语学习者的广泛欢迎。
三、阿拉伯语学生就业能力及影响因素
虽然就业市场在阿拉伯语人才需求很大,但阿拉伯语毕业生在就业上并非一帆风顺,除了有少部分毕业生可以进入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国企、事业单位,大部分还是在与阿拉伯国家有业务往来的中小企业,还有部分毕业生从事与自己专业完全无关的工作或者未能就业,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阿拉伯语主要通行于西亚和北非地区,是阿拉伯国家的官方语言。全世界约有两亿一千万人每天使用阿拉伯语,阿拉伯语被称作最难学习、掌握的语言之一,阿拉伯语专业学生多数认为阿语语法复杂、难以理解,以黑龙江省两所高校阿拉伯语专业毕业生为例,根据毕业生自我评价分析,自评60-70分的是比例最高部分。学习掌握阿拉伯语曾是多少阿拉伯语学子的不懈努力的目标,无论在是全国各地高校的阿拉伯语专业、亦或是阿拉伯语学校、甚至全国遍布的清真寺,每日都能听到、看到认真朗诵阿拉伯语教程、研习语法的场景。为了掌握一口流利、地道的阿拉伯语。青年学子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艰辛,但最终还是有部分学生未能非常熟练的掌握阿拉伯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学习成绩优异、专业素质过硬的毕业生成为就业单位争相追捧的目标,学习成绩一般、专业素质普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缺少竞争力,难以获得就业单位的信任。





2.性别问题成为阿拉伯语专业就业难点
目前,全国高校阿拉伯语在校生女性占到64%阿拉伯语专业就业的性别特点已经严重影响到女性报考此专业无论在外语专业学习上,或是从事外语类相关工作中,女性都是占据主体地位的,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女性在语言学习中有着比男性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外语类专门院校,男女比例可达到110以上,女性记忆灵活、细腻、善于沟通的特性在外语学习和运用上得以发挥。阿拉伯语也是如此,大多数高校阿拉伯语专业、阿拉伯语培训机构都是女多男少,女性的学习成绩总体上也要比男性要好。
阿拉伯国家信仰伊斯兰教,在风俗、习惯上往往重男轻女。同时,在与阿拉伯国家密切合作的能源、设备制造、水利建设等行业,女性从业者所占比例较小,尤其在边远艰苦地区的石油勘探、地质测量等专业几乎没有女性从业者,阿拉伯语女毕业生更多从事于经贸、旅游、语言教学等行业,从行业角度来看,性别已成为限制阿拉伯语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另外从事阿拉伯语相关行业多长期在国外,对于女20%20%16%60-70自评得分50-6070-8080-9090-10014%30%
性毕业生结婚、生子等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培养一名阿拉伯语工作人员要花费工作单位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在人才招聘市场,阿拉伯语女性毕业生存在着劣势。
附表:近五年阿拉伯语毕业生性别比例变化 年份/性别 2012 2013 2014 2015
64% 45% 35% 64% 33% 55% 65% 33% 3.整体薪金水平较高,但就业范围狭窄
根据近两年二十四分数据的平均值,阿拉伯语毕业生平均起薪3299元,1k-2k占到27%2k-3k5%3k-4k5k-6k均占24%,其余占20%。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是毕业生平均起薪最高的三个学校。毕业生最好就业的三个城市是广州、北京、银川。
阿拉伯语毕业生具备语言优势,可以进入各个行业的企业就业,但就从业类型来看,大多数从业者从事的翻译和贸易两大行业。翻译和贸易行业整体薪金水平较高,毕业生大多能得到满意的报酬,但从事相关工作的长期出国、工作地点可能为边远艰苦地区等问题成为毕业生、毕业生家长考虑的因素。
四、阿拉伯语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虽然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阿拉伯语专业就业有一定优势,但在研究阿拉伯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时也发现一些问题,结合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

1. 就业期望值过高、信息不对称
阿拉伯语专业就业前景乐观,导致部分学生在找工作中自我定位模糊,期望值超过自身能力,更出现了攀比的现象。班级一人高薪就业,其他同学就在招聘中抬高条件,要求优厚待遇;一人进入优质单位,其他人就对中小企业不削一顾、盲目乐观,最终错过就业的最好时机。
对于这种情况,学生只看到了招聘中好的情况,却不能审时度势,看清自己的能力与条件,供不应求的情况正在转变,市场对专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不是所有毕业生都能被用人单位接收。
2. 缺少就业主动性、消极就业
由于阿拉伯语从工作性质和地点的限制,少数毕业生消极就业,主要表现为:盲目跟风报考公务员、考研,并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根据家人和身边人的建议报考本专业,毕业后在家人的安排下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专业学习得过且过;无目标出国,出国后不适应国外生活后又选择回国,浪费时间和金钱;受网络、社会不良思想影响,拒绝工作,在家啃老。
3.在就业招聘时缺少诚信,随意毁约
阿拉伯语从业者普遍待遇优厚,薪金较高。有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一山望着一山高”,盲目签约,在签约后频繁毁约,一方面让学生诚信度下降、单位对学生的认可程度下滑,另一方面导致就业单位招聘成本加大,降低了就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往来机会。同时,毁约后能否有新的工作单位也成为不确定因素,影响高校就业率。
根据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高校角度提出如下解决思路。

1. 由学院为阿拉伯语专业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就业指导 当前学校就业指导课程具有普遍性,多是结合大学生就业礼仪、就业心理开设的缺少针对性的。应由专业教师,结合阿拉伯语专业,在阿拉伯文化、阿拉伯社会、阿拉伯语翻译技巧等课程当中,结合课程内容,为阿拉伯语专业学生提供就业建议与思考,如有能力的高校,应开设阿拉伯语就业指导专门课程,详细介绍阿拉伯企业投送简历注意事项、面试技巧、阿拉伯礼仪等有针对性内容,以此让毕业生有明确的职业方向和较高的单位认可度,提升就业能力和信心。
2. 充分发挥班主任、学生工作者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定期为学生开大型班会,针对学生在就业过程存在的问题和盲点进行指导讲解,介绍国家、学校的相关就业政策,根据学生的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规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职业,参考国内外高校的先进经验,为学生提供合理建议和心理辅导。
五、阿拉伯语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一带一路”是中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而提出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不仅将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全面对外开放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而且也会对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并对国际经济格局变化产生推动作用,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科学支撑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提供合格人才这一命题,这也为当前的阿拉伯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宏观上看,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我国的阿拉伯语教育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国开设阿拉伯语专业的学校不断增加,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阿拉伯语人才: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大批优秀青年教师喷
薄欲出,为阿拉伯语教学和科研垫定了坚实的基础:阿拉伯语教材不断更新与时俱进,不同种类的工具教材不断更新种类增多:每年多次召开阿拉伯语高校教师学术研讨会、阿拉伯语研究生论坛等科研活动;借助新闻媒体等途径阿拉伯语教育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微观上看,阿拉伯语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院校阿拉伯语专业师资薄弱,少学生技能实践对接平台,缺乏创新思维这些问题仍存在在高校阿拉伯语学科建设当中,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总结阿拉伯语专业的就业现状,在一定时期内,阿拉伯语专业仍然会有较大的优势地位。人才相对需求较大,提供岗位较多,收入较高,全国阿拉伯语学生数量,尤其是研究生数量仍保持在较低水平。但仍要清楚的认识到,社会对阿拉伯语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男女性别差异很难改变,扩大招生规模、高校增设阿拉伯语专业,部分阿拉伯语学生缺少就业意识、盲目跟风、就业信息不对称、缺少诚信等现象都为今后阿拉伯语学生就业提出了挑战。因此,加强阿拉伯语专业就业指导,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思路和价值取向;强化专业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阿语毕业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力建设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就业环境。“一带一路”为阿拉伯语就业提供了新的广阔的空间,阿拉伯语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坚持不懈,迎接挑战,阿拉伯语毕业生应敢于面对机遇和挑战,肩负起祖国经济建设赋予的使命,我们相信阿拉伯语一定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 外交部, 商务部.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R].北京: 外交出版社 [2]陈成文,胡桂英.择业观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3]周波. 阿拉伯语专业就业现状及其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26
[4]曹庆锋.伊本·盖伊姆.经济思想初探[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2 [5]马超.刍议全球化背景下的阿拉伯经济一体化体系[J].商场现代,2011,(3 [6]海晓敏. 浅谈阿拉伯语专业的发展前景[J].前沿探索,20131 [7] 吕可丁. 最难学的语言———阿拉伯语 J《高校招生:高考升学版》.2006( 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31dde217c1cfad6185fa7c8.html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阿拉伯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