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学实录(省优质课一等奖)

发布时间:2018-10-17 22:40: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核舟记》教学实录(省优质课一等奖)

师(出示桃核)  同学们,老师拿的是什么?

生: 桃核 

师: 通常,我们吃桃时都会扔掉桃核,但是有位艺术家却能让桃核变废为宝  这位艺术家用桃核做了什么呢?这位艺术家又是谁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明朝作家魏学的《核舟记》去寻找答案 

(生打开课本  

师: 下面,我先检查一下大家预习课文的情况  大家齐读一遍课文,老师想看看大家的朗读有没有进步 。(生齐读课文  

师: 同学们的朗读真让老师刮目相看!同学们今天的朗读进步最明显的是对节奏的把握更准确了,舒缓的节奏让我感受到了文言文特有的韵味  下面,我们看昨天留下的练习题 

(屏显练习题  

师: 第一小题包含三组字词,我们分别请三位同学来说 

生: 第一组的第一个“为 ”是“雕刻 ”的意思 

师: 你从哪里找到答案的?

生: 课下注释 ④。

生: 第二个“为”是“是”的意思,也是从课下注释找到答案的。

生: 第二组的“ 可”分别是“ 大约”和“可以”的意思。

师: 很好,回答得又准确又清楚。

生: 第三组,第一个“端”指“右端”,第二个“端”指“端正”。

师: 三位同学都回答得很好。 现在,我们观察一下这三组词,它们都是同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解释。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叫什么?

生: 一词多义。

师: 我们来看下一组字词。

生: 加点的“ 冠”字,应解释为“戴着帽子”,是名词用作动词。

师: 不仅能解释,还能说清用法,真棒!

生: 加点的“髻”字,应该也不是名词,我觉得意思应该是“梳着发髻”。

师: 这位同学很会猜读。 这两个加点的字都改变了它们原本的词性,这种现象叫——

生: 词类活用。

师: 我们班同学的文言文功底很不错。 通过这两个练习 ,我们同学应            方法——分类法。 下面,请三个同学翻译一下这三个句子。

(屏显句子,学生翻译。 

师: 昨天的课后作业还要求同学们结合注释读懂课文。 理解课文方面,同学们有没有疑问?如有,请举手。

(生无人举手。 

师: 同学们不举手,那说明你们都读懂了!那我就考考大家。 请再次默读课文,完成大屏幕上的填空题。

(屏显。 

 1)课文介绍的这件工艺品是(  

 2)制作者名叫(  

3)这件工艺品主要表现了( )和(  、( )这几个人一起在( )游玩。

生: 课文介绍的这件工艺品是核舟。

生: 第二个空应该填魏学 

生: 不对。 应该填王叔远。

师: 有争议了,同学们仔细读读题。

生: 应该填王叔远,因为题目问的是核舟的制作者,魏学 是文章的作者。

生: 接下来的三个空应分别填苏东坡、黄庭坚和佛印。

生: 他们是在赤壁游玩。

师: 通过完成这三道填空题,我们简单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同学们只读懂了这篇课文的四分之一。

(生露出疑惑的表情。 

师: 为什么说大家只读懂了课文的四分之一呢?我们接着往下看。同学们先齐读一遍课文第 1 自然段,然后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中统领全文并集中表现核舟艺术特点的关键词是什么?

(屏显问题。 生齐读第 1 自然段,读完后沉默。 

师: 看来大家有点迷茫。 俗话

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先看这篇课文的出处。

生: 课文选自涨潮编的《虞初新志》。

师: 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也选自《虞初新志》呢?

生:《口技》。

师: 同学们的记忆力真好,《口技》中统领全文的是哪个字呢?

生:“善 ”。

师:  。《口技》中的“善 ”就出现在第一句话里  同样选自 《虞初新志》的《核舟记》会不会和《口技》类似呢? 《核舟记》统领全文并集中表现核舟艺术特点的关键词是 ——

生:“奇巧”。

师: 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 同意。

师: 很好。 大家都很聪明。 通过这个问题,同学们要学会一种思维方法——联系的思维方法。 学习时前后勾连,思维就会得到拓宽,知识就会容易掌握。 那作者是怎样具体表现核舟的“奇巧”的呢?

(生默读课文,思考后回答。 

师: 课文是我们学习的宝库。 大家有新发现吗?

(生摇头。 

师(笑)  遇到“拦路虎”了?没关系,我们一起思考。 这样,我们先解决一个比较容易的问题,并用原文回答。 核舟多大?这表明核舟的雕刻材料有什么特点?

生: 写核舟大小的句子在第 2自然段。“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说明制造核舟的材料很小。

(师板书“雕刻材料小”。 

师: 下一个问题,文中第几自然段的哪句话粗略地统计了核舟上雕刻的内容?

生: 课文第 6 自然段对核舟上雕刻的内容作了统计。“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师: 好。 现在,我们根据这个句子做做加法,看看核舟上一共刻了多少东西。

(生计算。 

生: 一共 53 样东西。

师: 现在,请大家完成这个填空。(屏显。 

统计结果表明核舟上雕刻的内容(  

生: 多。(师板书“雕刻的内容多 ”。 

师: 雕刻核舟的桃核是如此之小,王叔远刻出的内容竟是如此之多。 作者首先使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表现了核舟的“奇巧”?

生: 对比,衬托。

师: 在大家通力合作下,我们找到了表现作者“奇巧” 的第一个方法。 但是,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仅表现了核舟的“奇”。 作者还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核舟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一位同学对课文第 34 自然段的缩写。

(屏显。 

船头坐三人,中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佛印绝类弥勒。 船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师朗读缩写片段。 

师: 大家看,这位同学的缩写虽然文意很通顺, 但写出核舟的“奇巧”了吗?为什么?

(生摇头。 

师: 有同学认为缩写没有表现出核舟的“奇巧”,还有一部分同学仍在思考。 现在,请大家在原文中勾画出这位同学缩写时去掉的内容。

(生勾画。 

师: 这位同学缩写时去掉的内容,分别运用了 哪些描写方法来写人物?

生:  3 自然段运用了动作描写来写苏东坡和鲁直。

生:  3 自然段还运用外貌和神态描写来表现佛印。

生:  4 自然段主要用动作描写来写两个童子。

师: 大家找得又快又好。 这些描写有什么特点呢?

生: 这些描写都很生动。 比如,“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动作描写很具体,让人觉得东坡和鲁直的关系很亲密。

师: 他读得很细致,还有其他同学要发表意见吗?

生:“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 黄不属”一句里的外貌描写, 让我觉得佛印很潇洒。

师: 听了这两位同学的精彩分析,我相信大家都体会到了作者描写的生动程度。 那边还有一位同学举手,我们来听一听他的意见。

生: 我认为作者的描写不仅生动而且还很细致。

师: 你给大家说说理由。

生: 我找到的是第 3 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一串念珠都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这说明写得细。

生: 我找的和他找的不同,我找的是第 4 自然段。“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核舟本身已经很小,作者却还要写童子的右手和右脚趾,这自然是写得很细。

师: 联系核舟的“奇巧”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抓住细微之处来写人物呢?这说明核舟的雕刻技巧有什么特点?

生: 作者只有这样细致地描写,才能表现雕刻者技艺的精湛。

生: 作者只有将核舟写得如此细致,才能表现核舟雕刻得很“奇巧”。

生: 作者这样细致地描写,是要表现核舟“奇巧”的雕刻技艺。

师: 同学们分析得多好呀!

(师板书“雕刻技艺巧”。 

师: 这就是说,作者还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核舟的 “奇巧 ”呢?

生: 细节描写 

师: 对大家来说,这是一种新的描写手法,叫细描  它很像我们学习过的白描手法, 只不过白描是写意地勾勒,细描是工笔地刻画  除了今天学到的核舟外,大家还知道我国有哪些很有名的工艺品呢?

生: 我知道一种微雕艺术,是在米上刻字,刻下的文字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特别神奇 

生: 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是唐三彩,经历千年历史之淘洗,现在它还能绽放艺术的光彩,这让身为中国人的我特别骄傲 

生: 精巧的工艺我们身边就有,甲秀楼那古香古色的身姿倒映在南明河上,就是一幅最美的画 

师: 同学们的介绍很精彩  今天,我们跟随魏学 的精细妙笔欣赏了“奇巧 ”的核舟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品读课文,赏析课文写作手法的效果 ”。 学完课文,我想起这么一句话:“与智慧结合的幻想是艺术之母和奇迹之源 。”我们应该为核舟的奇巧惊叹不已,我们更应该为伟大的中华民族骄傲不已!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339a272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1c.html

《《核舟记》教学实录(省优质课一等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