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文化

发布时间:2012-03-14 13:20: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核心提示:菊花是我国栽培最悠久的传统名花之一,3000多年的历史。历代文人墨客、雅士名流咏菊、赞菊、画菊者不乏其人。作为七朝古都的开封的菊文化,便是在漫长的历史沉酿中形成的,有其独特而丰富的菊文化内涵。     开封曾是北宋王朝的都城,宋代的养菊之风


菊花是我国栽培最悠久的传统名花之一,3000多年的历史。历代文人墨客、雅士名流咏菊、赞菊、画菊者不乏其人。作为七朝古都的开封的菊文化,便是在漫长的历史沉酿中形成的,有其独特而丰富的菊文化内涵。

    开封曾是北宋王朝的都城,宋代的养菊之风达到鼎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逢重阳佳节,东京汴梁城不仅民间有花市赛菊,而且宫廷内也养菊、插菊、挂菊花灯、开菊花会、饮菊花酒……宋代的菊花栽培技术也出现了大的飞跃,从地栽发展到盆栽,特别是出现了《菊谱》、《百集菊谱》等写菊专著。到了元代扩展了养菊的面积,明代已有了相当高的培养菊花的技术,清代菊花品种已发展到233种之多。

    明清时代开封养菊赏菊之风仍很盛行。明代诗人李梦阳写道:“万里游燕客,十年归此台,只今秋色里,忍为菊花来。”清朝乾隆皇帝游开封禹王台赏菊时曾亲笔书写:“枫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历代开封百姓每年在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季节,都要观菊赏菊,饮酒赋诗。现今开封人民酷爱养菊的传统习惯更甚,以养菊、赏菊为乐事。养菊从数量上、品种上、栽培技术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从1982年开始,菊花被定为开封的“市花”,每年10月都举办菊花花会,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更增添了古城的人文魅力,菊花花会至今已举办了27届。

    开封的菊文化源远流长,是大宋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汴绣、北宋官瓷、木版年画等民间瑰宝一样,构成开封文化内涵独有的风景。不同的是,菊花的人文特色似乎更宽泛。“龙亭九月暗飞香,玉圃冰盆育冷黄。蜂恋金蕊翩似醉,心疑春又顾汴梁。”这是今人写开封的咏菊诗。我国是花的国度,也是诗的国度。自古爱花佳话不胜枚举,诸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李白的醉卧花阴、杜甫的对花溅泪……从诗中可见菊花对开封的情有独钟。

    据了解,全世界至今已有上万个菊花品种,目前我国也有数千个品种,无论品种的数量还是栽培技术工艺,开封的菊花应该是最多、最好的。在历年的全国花博会上,开封的菊花技压群芳,独占鳌头,今年又多了四项全国第一。不管是夏菊、秋菊、寒菊(按开花季节),还是大菊、中菊、小菊(按花径),抑或是多头菊、独本菊、大立菊、悬崖菊、案头菊(按栽培形式),开封都应有尽有。每到秋季,古城尽开黄金花,到处是菊花的世界、色彩的海洋。说“开封菊花甲天下”一点也不为过。

    菊花的命名不仅品种繁多,而且构思严谨,想象力丰富,耐人寻味,富有诗意,给人一种艺术上的享受。菊花盛开时,繁花似锦,金黄、纯白、艳红、淡紫,每种颜色还有多种类型,色彩艳丽,落英缤纷,令人眼花缭乱。菊花除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外,还有很多实用(食用、茶用、药用)价值。《御香缥缈录》中记载:慈禧爱吃白菊花;广东人以菊花为酒宴名贵配料;南京人以菊叶做菜入汤。开封人则几乎家家户户都喜爱养几盆菊花放在阳台上,还用菊花包成饺子食用,其滋味清香爽口。目前还生产菊花系列食品,如菊花晶、菊花糕、菊花酒等。

    自古以来,菊花就被誉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百花丛中,菊花向以“花中君子”而名扬天下。那是赞美它的品质高雅。屈原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歌颂菊花高贵品质;陶渊明有“怀以贞秀枝,卓为霜下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足见其他以菊为友,其乐陶陶的心境。开封有一家论坛每年都举办菊花赛诗会,吸引众多网友、文友参与,“不尽菊香挥笔处,诗满论坛情满园”,足见开封的菊文化已渗入到社会各个阶层了。

开封文化

  豫剧祥符调

  【豫剧祥符调】明代的开封,由于周王朱有?的倡导,成为北方戏剧活动的中心之一。明亡后开封郊县民间流行着汴梁腔、梆子腔等戏曲。清初又传入秦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梆子,俗名"讴戏",后来在河南、山东境内流传时形成各种流派,统称河南梆子,又称豫剧。祥符调是豫剧的正宗,唱、念俱用标准的汴梁

音韵,男腔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女腔庄重大方、委婉明丽。朱仙镇是河南梆子科班的发源地,各地科班在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庄王诞辰会集朱仙镇,献戏敬神,互相观摩以求改进。豫剧的飞跃是在本世纪30年代,河南省教育厅樊粹庭在开封对豫剧的声腔、科白、表演、化妆、音乐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使之面貌一新。樊所创的狮吼剧团培养了一代人才,当今豫剧名角无不受其影响。目前豫剧已风行全国,成为一大剧种。其传统剧目有《木兰从军》、《秦香莲》、《打金枝》、《对花枪》等,著名演员有陈素真等。

  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创始人是开封乔治山。乔为清代嘉庆时人,原在开封唱三弦书,经他将三弦改成二弦,从弹拨改为拉奏,取名"坠胡",他经常演唱的剧目为"玉虎坠",群众遂称他为"唱坠书的",后来出了名,就叫坠子书。坠子开始为单人独角,自拉自唱,脚上绑一击槌,用以击节。同治年间与道情结合,形成一人持简板击节演唱,一人拉坠胡伴奏,唱奏开始分工。1920年前后,简板又改用铙钹,同时坠子出现女演员,其中有从梨花大鼓演员改唱的,于是又吸收梨花大鼓所用的扁鼓。河南坠子在开封影响深远,清末城内就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坠子研究会,最早的坠子唱片就是在开封灌制的,自此流传京津,风靡全国,成为全国十大曲种之一。

  鼓子曲

  【鼓子曲】开封鼓子曲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间,当时名牌子曲,在全国兴起,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分支叫"八角鼓""八角鼓"在开封流传甚广,并与民间演唱结合,形成"开封鼓子曲"。鼓子曲的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配以八角鼓、小镲和小碟,演唱者多为劳动人民,常在茶余饭后聚集街头或在茶馆演唱,属自娱性质,不收费用。曲调分为小岔和大曲子两类。小岔即早期八角鼓的"岔曲",曲词文雅,唱腔平稳疏缓,出于文人之手。大曲子则把岔曲分为两截,称鼓头和鼓尾,中间插入其他曲牌,形成结构完整的鼓子套曲,曲牌多达40余个,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生活小段。目前能演唱者已为数不多,殊为珍贵。

  曲剧

  【曲剧】曲剧是在民间曲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唱词和说白都属中州语韵,乡土气息浓重,音乐舞蹈性强,行腔圆润婉转,音乐深沉浑厚,以演出悲剧和幽默小喜剧见长。曲剧在明代称为开封俗曲,清代又传入洛阳、南阳等地,所谓"俗曲源于开封而盛于南阳"。曲剧经历了"板凳头"(不化妆,一桌四凳坐而清唱)、坐堂弹唱和高跷的发展过程,高跷戏在洛阳和南阳盛行于民国初年,抗战前已扔掉高跷,走上舞台。抗战时,南阳、洛阳处于敌后,文化人汇集,曲子戏吸收了京剧的音乐锣鼓经,有了脸谱和角色行当。抗战胜利后,曲剧进入开封,开始称南平调,后来称曲子戏,受到群众喜爱。其优秀剧目《陈三两》1949年后搬上了银幕,《钱塘县》、《狸猫换太子》等传统剧目,亦久演不辍。

  开封盘鼓

  【开封盘鼓】原名迓鼓,是唐宋时军阵之乐。盘鼓一仍古制,鼓面直径42厘米,框径达55厘米。鼓队人数众多,最少八盘,多者达百盘以上。开封盘鼓特长于行进队列,排列次序是令旗在前,接着是大镲,中间是鼓队,最后是马锣和小镲。根据表演场地大小,队形既可横竖变换,也可围成大小圆圈,随着节拍,边敲边舞。由于鼓大、动作剧烈,鼓手寒暑都光膀击鼓,近年虽制有统一民族服饰,仍须袒露一肩,显示威武雄壮。开封盘鼓套路原有200多个,今存常用的有10余种,演奏起来气势磅礴,威武雄壮,节奏强烈,铿锵有力,开封民间极为风行。目前已传播各地,成为颇有影响的民间广场表演艺术。

  相国寺音乐

  【相国寺音乐】相国寺是开封名刹,平常的佛事活动频繁,还有各种庆典活动,因此保存较为完备的乐谱。1927年冯玉祥毁佛逐僧以后,乐僧分散各处,乐谱亦多散失,经多年收集、释译,已达200多首。相国寺音乐属寺庙音乐,大部分为佛曲,但保留不少古曲痕迹,如在音乐典籍中只有曲名未见乐谱的《驻云飞》,在相国寺乐谱中可找到,其结构极似隋唐的大曲。还有其他的一些乐曲也有不少唐宋大曲或法曲的特点。另外,从曲名和曲谱中也保存有不少词曲音乐的踪迹,如菩萨蛮、浪淘沙、望江南、水龙吟、山坡羊、醉太平等。还有明清以来的俗曲如剪绽花、银扭丝及民间俗曲凤阳歌、二八罗戏耍孩等。相国寺音乐集中州佛曲、词曲和民间音乐的大成,是音乐宝库中灿烂的明珠。

  斗鸡

  【斗鸡】斗鸡之俗,源远流长。开封斗鸡承自唐宋,清代最盛,满城有斗鸡坑,是国内长期延续的斗鸡基地之一。豢养于开封的斗鸡称河南斗鸡,经过世代优选,是一个优良的品种。过去开封斗鸡仅在正、二月份举行,现在每逢节庆都有斗鸡活动。

  贺生子

  【贺生子】开封有生育之后向外祖家报喜的旧俗--送红鸡蛋。如生男则送双数,生女则送单数。生育9天外祖家亦应送挂面、红糖、红鸡蛋。生男婴在红鸡蛋上加一黑点,称为大喜,生女不加黑点,称为小喜。更为特异的是老年得子,则邻里亲友纷纷往男婴生父脸上抹锅底或墨,称为"抹喜灰""开花脸"。在农村更有得子者无论寒暑都要翻穿皮袄,倒骑驴,手提着新尿壶,灌着水或酒,边走边饮,亲朋则簇拥左右任意调笑。

  忌岁四十五

  【忌岁四十五】开封传说包拯45岁去陈州放粮,路上遭劫,被迫化妆成妓院的服役(俗称鳖腿)才逃过厄运。开封人认定45岁是个倒霉的年岁,凡逢此岁都诡称4446

  朱仙镇年画

  【朱仙镇年画】雕版印刷在宋代已极为盛行,东京岁节即有印卖门神、钟馗桃版、桃符的。宋室南渡后,印刷作坊及匠人移往朱仙镇。朱仙镇印制的年画,在明清时最盛,与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齐名,有作坊300余家,作品畅销南北各地。朱仙镇年画内容大都取材于民间,如门神、秦琼、敬德、钟馗、灶王以及安乐吉祥为主题的各种画面和民间故事,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线条流畅,粗犷简练,充分表现出中州人民旷达豪放的性格,其作品为国内外美术馆收藏。近年朱仙镇已重建年画社,用木版和胶版印刷年画。并保存古版约有100种,是中国木版套印艺术的珍品。

  汴绣

  【汴绣】汴绣亦称宋绣。北宋时皇家有文绣院、绫锦院、后苑造作所(内有绣作)等,专供皇室之需。民间刺绣亦很普遍,相国寺东有一"绣巷""皆师姑绣作居住",相国寺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宋代刺绣水准极高,以闺阁绣画而言,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绒彩夺目,丰神宛然。汴绣正是继承这种传统,先后绣出唐代韩 NB05C 《五牛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黄筌《珍禽图》及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博得良好声誉。近年又在人物肖像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先后为刘少奇、邓小平、文莱苏丹、马来西亚马哈蒂尔及夫人绣像,绣品形象逼真,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赢得好评。

  小笼包子

  【小笼包子】开封在北宋时有著名的正店王楼,制作山洞梅花包子,号称东京第一。北宋以来流传的包子,都为大笼蒸制,称灌汤包子,俗称汤包。20世纪30年代开封第一楼店主黄继善加以改进,选用上好作料,用小笼蒸制,带笼上桌,包子皮薄馅满,汤多流油,提起似灯笼,放下像菊花。1990年在杭州参加全国评比,赢得"天下第一包"的美誉。近年第一楼小笼包子又新创了"小笼包子宴",用10余种作料调馅的包子,满足了各种口味的要求。目前第一楼在北京、浙江、江苏、云南、河北等省市开设连锁店数十家,"天下第一包"誉满神州。

  鲤鱼焙面

  【鲤鱼焙面】由糖醋熘鲤鱼和焙面两个菜肴组成。醋鱼始于宋代,南宋时传入杭州,称宋嫂鱼羹。兰考东坝头至开封黑岗口段黄河中所产鲤鱼色泽艳丽,形态肥硕,肉味鲜嫩,用此做成醋鱼,是明清两代的传统名菜。焙面又称龙须面,开封称旧历二月二为龙抬头,向以龙须面相互馈赠,以示吉祥。将醋鱼与龙须面搭配,始于清末,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西奔,返回北京时在开封贺寿,河南巡抚以鲤鱼焙面进献,得到称许,并命近侍颁一"熘鱼何处有,中原古汴州"条幅奖赏,从此开封鲤鱼焙面遂闻名遐迩。百年来,此菜风味不减,博得中外顾客赞许。

  马豫兴桶子鸡

  【马豫兴桶子鸡】开封在宋代已有卤鸡应世,颇负盛名。宋室南迁,随之流入建康(今南京)。卤鸡传人马有仁于咸丰五年(1855)重返故里,带回祖传老汁,在开封创立"马豫兴桶子鸡"商号。马豫兴桶子鸡选料考究,以3年内形态丰美、肉腴羽洁的鲜活母鸡为主料,宰杀时从右翅下开口掏出内脏,鸡体宛若桶状,故名桶子鸡。其成品色泽金黄,质脆咸爽,肥而不腻,久嚼愈香,独具一格。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述北宋东京(开封)市肆风情的绘画长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该画内容极为丰富,车轿舟马、桥梁城楼、行商坐贾、官吏仆役、房屋建筑、河流道路及林野树木等都极为生动,最能体现宋代文化特色,极具艺术价值、史料价值。以《清明上河图》为人文景观的建筑在杭州、无锡、济南、开封等地建成,成为文化、商业及旅游景区。同时各种印刷品以及用刺绣、木雕、骨雕、剪纸、烙刻、微雕等艺术手法表现的《清明上河图》亦层出不穷。

有本书叫东京梦华录。唐宋距今千年余由此而来吧。地形有卧牛城之说,北临黄河、地势低洼。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一一二~一一二五)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内容。《东京梦华录》凡十卷,约三万言。1956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东京梦华录》的标点本。2010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再次出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3a79409ba1aa8114431d97d.html

《开封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