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杜甫

发布时间:2012-09-18 22:31: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心中的杜甫

我走过泰山脚下,抬头看见东岳之巅上正站着一位面容清瘦的书生,他那坚毅的目光俯视着群峰,好像在告诉世人自己将用其毕生的才华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渐行渐远,我听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绝句在身后空谷传响……我又来到破败的长安城下,看来连年的战火已然磨尽了他的风华,原本消瘦的身躯使之更显憔悴,他载满着“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愁,叹息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无奈,独倚西楼……最后我驻足茅屋边,原来,穷苦与疾病不断侵蚀着他的肉体却从未冷却他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炙热情怀,我听到了,听到了,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嘴里还念叨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就是杜甫,我心中的诗圣。

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波澜老成,其悲愤之情咏至嘴边又突然咽下,如此循环往复,是诗歌宛如一杯美酒那样醇香。他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川,热爱人民,在思想上,杜甫嫉恶如仇,他藐视封建官场上的相互斗争,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穷苦人民,甚至甘愿为这些穷苦的百姓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我喜欢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作者辛苦的盖起了自己的茅草屋,却被肆无忌惮的秋风吹走了,邻家的儿童也仿佛欺负作者,竟然当着作者的面将他的茅草抱走了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作者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 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作者希望天下的有识之士都能有一个好的环境读书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还喜欢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烦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在杜甫有名的“三吏”里面我最喜欢的是杜甫的《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首先对差役这一形象地塑造采用了空白艺术。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了“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到“幕后”,对老妇则是用了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其实呢,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这首诗通过石壕吏的捉人反映了封建统治的残暴,但是比较刻意的表露“安史之乱”人们生活的痛苦。作者看到了人们人民的苦难,并对他们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和愤慨,同时作者又不能反对“安史之乱”,因为这场站乱不平息,人民就会永远生活在困苦中。这样的矛盾的思想在杜甫其他的诗中也有体现。

对于杜甫和李白之间的友谊,我一直是比较欣赏的,从《春日忆李白》之中,可以看出他们感情的深厚。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象庾信那样清新,象鲍照那样俊逸。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自然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象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言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

说到杜甫就不得不说他的《望岳》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一首酷似五律的五言古体诗,尽管全诗为五言八句四十字,且中间两联对仗,但句中平仄声调未按规定顺序演排,各句之间也不粘缀,所以历代选本都归入“五言古诗”本诗所写的虽是泰山,却也是作者借歌颂泰山之雄伟,兼写自己的胸怀,表现了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眼下虽然未得志,但作者自信终能有所成就,攀越顶峰,全诗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不愧是怀有大志者的诗作,所以《唐宋诗醇》卷九评价说:“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则感叹:“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一星开启,灿烂了半个唐朝。他是一个贫困交加的诗人,却敢于指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是一个报国无门的文人,最终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用诗文记录下唐朝由盛及衰的变迁,他以写实手法描绘出来了众生百态他用他的生命讲述了一个历史,他用文字讲出了他的抱负,同样他也用文字讲述了他的一生。

小教2 李知秋 080122009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3e8572ebd64783e09122b54.html

《我心中的杜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