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05-0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析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析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要: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从而广泛吸收并且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紧密相连。它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科技的进步、传统文化发展、社会民俗演进起到了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道教 传统文化 关系 影响
一、道教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发展成熟的以“道”为最高信仰准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的宗教。它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宗教意识、性格心理和精神生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是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在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传统文化。因此,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首先表现在它的来源上:主要表现在它将古代原始自然崇拜、神仙方术、黄老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教思想等的吸收融合。
1.道教来源于自然崇拜、神仙方术、黄老思想 (一)自然崇拜 道教思想渊源杂而多端,它有三大基本源头:中国古代的鬼神崇拜、神仙方术和黄老道家。 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由于不能解释做梦、生死等奇异现象,从而认为有一种超越人、超越自然的力量在起作用,原始人既惧怕受到它的伤害,又希望得到它的恩赐。久而久之,人们将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宗先贤视为神灵而祈祷膜拜,从心底萌生了对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和逝去的先祖的崇拜,这些也就成为了其普遍崇拜的对象,并由此逐步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的神灵系统。
上古时代,黄帝时期就开始祭祀天帝,内容有“封禅告天”、“郊祀上帝”等,到周朝时形成了一个天神、地祗和人鬼的神灵系统;战国中期以后,神仙思想逐渐成熟,从官方到思想界到民间,影响越来越大。受这一潮流的影响,神仙思想与道家思想开始交流,而且趋势越来越强。道教吸收了这种鬼神思想,在此基础上将以上的三者再次进行揉合,使之再发展。
(二)神仙方术
神仙方术,是传统中国五术之一,属于民间信仰。古人相信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甚至羽化成仙,这种思想主要来自于先民对自身永葆青春的渴望。先秦时期,道教尚未成形前,人们开始大量的实践探索,寻找各种矿物植物等配置药方,以及研究寻找自身的命门,从事这一活动的人被称为方家或方士,因此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就叫“方术”。例如,秦朝时,秦始皇嬴政派徐福东渡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徐巿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于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领童男童女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第231

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资巨大。战国时期,燕齐和荆楚等地出现了宣扬长生成仙的方士,尊奉黄帝和老子为得道成仙的神仙祖师,提出寻求仙人仙境和不死仙药的主张,并实践导引吐纳、炼丹服药等修炼方术,形成了方仙道。及至中国东汉时期五斗米道张天师出现,修持神仙方术就被说成是“修道”,方士不约而同地共尊崇老子的道家无为学说,原本是哲学理论的道家思想之具体实践和实用方“法”与技“术”,因此也有人称“方术”为“道术”。
(三)黄老道家思想
道家,是中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之一,是后世道教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道教便以“道”为基点建立神学理论体系。老子把“道”作为宇宙的本体、万物的规律,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道教便以“道”为基点建立了神学理论体系;道家注重修炼养生和延年益寿之道,老庄提出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也被道教继承发扬。道家的神秘主义和养生思想所形成的的得道成仙思想成为道教核心信仰。战国中期的齐国出现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学派,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罢黜百家”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黄老道,由政治思想转变为宗教理论。
道家思想是其道教思想最根本的基础,如果没有道家思想作为基础,道教就是一种民间信仰,也难以形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黄老道家思想为道教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道教来源于儒家思想、佛教思想 (一) 儒家思想
儒家主要的思想之一是伦理纲常思想,核心是“三纲五常”,被儒家视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有力武器,是不可变、不可违的“天道”。而这种伦理纲常思想,也为道教所吸收和发展。道教在提倡发扬这些伦理道德思想的时候,经常和它本身的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思想结合起来,甚至其所起的实际效果比儒家更大。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对俗》中写道:“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而且在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里,将“天地君父师”合为一体。当时的儒家经典中还未这样写,而这正是后来流传于社会上“天地君亲师”信仰的由来,其影响不可谓不深远。道教不仅吸收融合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而且把它纳入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为封建社会秩序的维护发挥了更大的特殊作用
(二)佛教思想
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中国化的过程是与道教的建立和完善交织在一起的。佛教传到中国的时,教正处在建立初始阶段。魏晋以来,由于佛教扩大流传范围,道教与佛教人士的见面、接触的机会增加,典籍的浏览也更加方便,他们就互相学习融合,像佛教的因果报应、六道轮回之说也能在道教的经典中找到借鉴的痕迹、此类情形表明,道教在不断筹备完善自己的理论过程中确实注意到洗嗽融合佛教的某些思想观念来丰富其文化体系。寇谦之以后,道教模仿佛教仪节,建立起祈祷、礼拜、诵经、斋醮等一套完整的科仪戒律。但佛教只是道教发展的重要外在因素,而不是生成之源泉。 通过以上诸例说明了道教的思想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它对于中国古代的许多传统文化都采取了吸收融合的态度。也因为这样,所以许多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思想,都在道教之中汇集,并由道教的经典得以留存下来,流传至今。
二、影响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
道教根植于中国文化,因此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古代的科技、文学艺术、民俗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发展了古代的科学技术
道教的最终目标是长生久视、得道成仙。为实现这个目标,道教徒就采用重要的修行方法:服食丹药。为此,他们写了很多炼造金丹的书,做了很多炼丹实验。例如晋代葛洪在《抱朴子?金丹篇》
里讲到“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丹砂就是硫化汞,进行烧炼,其中所含的硫就变成二氧化碳,游离出水银,再使水银和硫磺化合生成硫化汞。这不但开了古代化学之先河,而且也是现代化学之先声。
道教炼丹家往往兼攻医学和药物学,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篇》中,详细记述了灵芝、五玉、云母、珍珠等仙药,据说服之可以延年益寿,甚至可以成仙不死。葛洪还撰有《金匮药方》100卷、《肘后备急方》8卷、《神仙服食药方》神10卷,这些书今天仍是药物学研究学者的宝贵参考资料。其中《肘后备急方》对于传染病如天花、结核病等颇有研究,对免疫法也有较正确的认识。南天师道代表人物陶弘景对药物学也有很高深的造诣,称他为“方图产物,医术本草”。他所着的《视农本草经集注》、《药总诀》、《肘后百一方》,对医学和药物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医道通仙道,道教为追求延年益寿、长生久视而极大地推动了医药学、养生学的发展,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刘守真、傅山、刘一明等众多高道都是医学家。道教治未病、天人同构、自然无为思想成为中医的指导思想,外丹术开创了化学制药的先河,道教在生理学、经络学、解剖学、药物学、性医学、心理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服食、行气、辟谷、导引、调息等方术以及内丹学成为养生的主体内容,道家养生衍生出各种强身健体的武术气功,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都源自张三丰的内家拳。
道教对古代医学的影响还体现在气功方面。而气功的源头之一就是道教之守一、存思、服气、内丹等修养方法。
道教这种征服自然的精神,这种追求突破生命极限的方术实践推动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发展了古代的文学艺术
道教还影响到我国的古代文学。在小说方面, 南北朝以来的《搜神记》、《酉阳杂俎》、《聊斋志异》等志怪小说与道教密切相关,唐宋传奇《枕中记》、《太平广记》等包含大量的道教元素;唐诗也受道教渲染形成了古奥华丽的风格,宋词中大量词牌名源自道教,元曲中神仙飞升题材的曲目十分突出;明清小说包括我们的四大名着也都蕴含道教神学思想,形成了“智者形象道士化”的传统。此外还有独特的道教文学形式被衍生出来,如《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魔小说,李白的游仙诗,陆静修的步虚词,明朝盛行的青词;当代流行的修真小说以丹道为核心,玄幻小说、盗墓小说、武侠小说也与道教紧密相连。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艺术追求写意、神似、自然的风格和神韵。王羲之、顾恺之、吴道子、赵孟頫、黄公望、祝枝山、徐渭、朱耷、郑板桥等书画家都是道教徒,其作品深受道教思想浸润。道教音乐的曲调、唱腔促进了音乐戏曲的发展,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都充分汲取了道教音乐的营养。天人合一思想、风水堪舆道术决定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和建造。
(三)发展了古代的民俗习惯
道教对于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尤为广泛、深刻,有些影响甚至延续至今。例如,对城隍、土地、灶君之崇拜和祭祀,几乎便及全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乃至各家各户。中国的民俗基本上是属于道教的,道教信仰深深积淀在传统民俗里,影响着民间信仰习俗、祖宗崇拜、节日习俗、娱乐习俗和方术活动。本命年拜太岁,祭祀先人烧纸钱,春节祭灶、贴对联、放鞭炮、接财神、闹元宵,这些习俗都起源于道教。如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这是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 (四)影响国民心理
道教对国人的性格心理、伦理道德和民族凝聚力的塑造是无与伦比的。周作人认为:“平常讲中国宗教的人,总说有儒释道三教,其实儒教的纲常早已崩坏,佛教也只剩了轮回因果几件和道教同化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第232-233
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
了的信仰还流行民间,支配国民思想的已经完全是道教的势力了。照事实看来,中国人的确都是道教徒。”
道教尊道重道和唯道是求的人生哲学,激励国人刻苦磨练、知行合一,为求道得道而努力探索、不懈奋斗;道教贵生乐生、逍遥洒脱的精神,塑造了国人热爱生活、求真务实的品性;道教上善若水、以柔克刚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心理;道教阴阳协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决定了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方式;道教奉行“知常容,容乃公”的准则,形成了宽容谦让、包容开放的民族性格,促使中华文明经久不衰。“仁义道德”是中华文化的最高准则,道教既奉行“尊道贵德”,又提倡“忠孝仁义”,把道德践履作为修仙条件,积极推广传播各种劝善书,对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道教大肆宣扬始祖轩辕黄帝,使得海内外华人都尊黄帝为祖宗,形成了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和战胜一切困难的民族凝聚力。
三、结语
鲁迅曾作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学论断:“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英国汉学家李约瑟也认为:“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家。
由此可见,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许地山.?道教的历史[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老子(东周)?着,陈忠?评译?《道德经,?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4] 李平.中国文化概论,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 田季生,贺润坤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年版
[6] 白盾.“中国根柢”何以“全在道教”?——论鲁迅对道教、道家思想的批判[J]社会科学辑刊,198305 [7] 卿希泰.道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现代价值[J].社会科学研究,2001(02 [8]重温鲁迅先生“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学论断?.老子天地网
[9]黄帝在道教中的地位及其现实意义——从祭祀拜祖与道教根源谈起.中国道教协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4412ba1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7f.html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