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赏析

发布时间:2018-10-06 02:31: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沈从文《边城》赏析

 【摘要】:《边城》是湘西凤凰之子——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也是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边城》是一首精美的散文诗,一部人性的牧歌,一部“善”的悲剧,是二十世纪乡土文学的代表作,更是中国白话文的先驱之作。它影响了一代代湘西、中国,乃至于世界的文学爱好者,不仅启迪了读者的心智,还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世界。沈从文先生以创作的独立性与独创性成就了小说《边城》,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闪光点与人生的丰富性,以故乡这块热土为背景,糅合自己身旁的人物为原型,塑造了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用乡土气息的文字夹杂湘西特有的俗语俚语,结合现代白话文,进行了一场二十世纪文学语言的新的革命,被许多学者称为诗化的语言,生发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改革开放后,重新受到世人的关注与厚爱。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继鲁迅后的又一位文学巨匠。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翠翠、人性、牧歌

  《边城》是湘西凤凰之子——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也是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

  《边城》是一首精美的散文诗,一部人性的牧歌,一部“善”的悲剧,是二十世纪乡土文学的代表作,更是中国白话文的先驱之作。它影响了一代代湘西、中国,乃至于世界的文学爱好者,不仅启迪了读者的心智,还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沈从文先生的挚友巴金先生曾赞扬他有“独特的风格”,“很高的才华”和“金子般的心”。虽然沈先生以《边城》为代表作的篇章由于翻译以及篇幅原因,没有获得瑞典皇家学院设立的诺贝尔文学奖,但是许多世界级的文学家坦言,在中国的作家群中,数沈从文“实力最雄厚”。如果先生在世,那中国“最强有力的候选人”就是沈从文先生。

  沈从文先生以创作的独立性与独创性成就了小说《边城》,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闪光点与人生的丰富性,以故乡这块热土为背景,糅合自己身旁的人物为原型,塑造了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用乡土气息的文字夹杂湘西特有的俗语俚语,结合现代白话文,进行了一场二十世纪文学语言的新的革命,被许多学者称为诗化的语言,生发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改革开放后,重新受到世人的关注与厚爱。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继鲁迅后的又一位文学巨匠。

  1深邃的意境

  “边城”,位于中国的西南,四面环有雪峰山、武陵山和云贵高原。青山包围,绿水缭绕,与世隔绝,美丽且寂静,安详而平和,是中国最美的“桃花源”,隐逸中透露着丝丝古韵,质朴间含着缕缕苍凉,落寞中呈现着几分平和。正如沈老所说,“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1]作品当中散发着如诗如画的气息,纯净而悠远,那更是沈老精神的王国。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翠翠生活的地方---茶峒渡口——最集中地展现了湘西的地方特色、民俗民风,沈从文以他从容、素淡的笔墨娓娓道来,尽显其淳厚的大美。历史上知名的酉水(即白河)两岸风景的描写是如此逼真,其艺术再现手法有着使人神往倾心的精巧与大胆。例如,当文中写到,傍晚时分,当别的鸟都休息的时候,只有一只杜鹃在晚霞中叫唤, 烘托了翠翠有着不安,心头藏着心事。尤其写到了空气中泥土的气息,草木的味道,还有各种甲虫的气味,从不同侧面烘托出了一个温柔、宁静而美丽的水边黄昏。再如,文中写到,在月光淡淡泻下清辉的、柔和而宁静的夜晚,祖父吹起了芦管长调,翠翠在白天晒热的石头上坐着,大黄狗则在旁边转悠,给我们描摹的是清幽柔美的夜。这种如诗如画的纯净气息,犹如一支悠扬的苗家长调,叙述着生命的无限美丽,探索着时空奥秘与哲学世界的永恒。

  2大美的人性

  作为《边城》里用墨最多,描写最出色的绝对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聪慧伶俐,温柔含羞的一个湘家妹伢。在她身上,集中体现着整个湘西少女之大美;在她身上,可以看到有着原始古朴遗风的凤凰山水所哺育出的少女那独有的灵秀与隐约的野性。这个“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清山绿水,一对眸子明如水晶” [2]的女子,是沈老依据记忆中一个女子的原型,结合爱妻张兆和的温柔贤淑,从而塑造成为这样一个让读者久久难以忘记的艺术形象,可以说,翠翠这一形象是沈从文思乡情怀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文中写道:“翠翠如山头的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3]那简直是一个仙女下凡了,这样淳朴而纯洁的乡村少女是作者以高妙的艺术形式赋予的不朽之精灵。而这样一个精灵,就是留在千万个读者心中的经典形象,有如西方女神——维纳斯,定格在后人的脑海中。

  翠翠的爱情是这部小说的主线,那是超脱了世俗利害关系的纯净之爱,是来自青年男女双方的自由之爱、朦胧之爱。这情感来得纯真而真切。沈老将它贴近人性的角度去叙写出来。这爱情随着春去夏来,也随着沱江水渐渐变得明净起来。爱情在朦胧中成长,一点一滴,长得饱满而坚定。二佬,那个灵性的小伙,英俊潇洒,勇敢浪漫。初遇的时光,翠翠为之“沉默了一个晚上”,甚至摆渡时也时刻惦记着心中的白马王子,真是一瞥虽短暂,心灵的答案却悠长。然而,当这位羞涩的少女真见到二佬时,又扭捏不自在,装作不在意来掩饰那怦然的心动。豆蔻少女初开的情怀,少女含羞的心理,想与异性交往而又不敢直接去表达,不曾开口却在心底反复咀嚼的心理,被沈从文用简约、朴实却生动的笔墨描写得淋漓酣畅,而又拿捏到位。沈从文没有直接写出翠翠的心理活动,只是交代了她区别于平时的异常行为,而这一异常行为的原由却在上文已经交代,把这一答案藏在文中,把想象的空间交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揣摸。这一留白的处理,彰显了翠翠的艺术形象,于是一幅“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少女心花悄悄绽放的图画就跃然纸上了。沈从文先生用湘西特有的风情,把青年男子对女孩自由恋爱的方式称之为“马路”。二佬就在翠翠熟睡的夜里,去对面的山头去歌唱,睡梦中的翠翠“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了起来,仿佛向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飞窜到悬崖半腰,去摘虎耳草!”[4]至此,沈老用翠翠平时生活中的生活场景入梦,来了一个象征爱情的虎耳草。用镜头回放的形式,把歌声带起的少女涟漪层层拨开,直到触到心尖的颤动点,才得以继续向湖心飘荡开层层微波。而把通过提亲的行为称为走“水路”,这种特有的地域方言凸显了文字的内涵,读者读后在惊讶之余记忆犹新。

  爱情这一崇高的主题在沈从文的笔下,生发着强大的生命力。萌动的情感,散发出了人性的光辉,难怪有人称翠翠是沈老象牙塔中的女神。

  读过《边城》,翠翠就活在了读者的心里。文章最后写到翠翠那没有着落的爱情,令千千万万的读者去惦念。那么如此鲜活的艺术形象又是如何创造的呢?文章一开始就写到了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再插叙她那漂亮母亲的悲剧,以爷爷隐约中的担心为文本的发展铺垫,灰线千里。再接着就写到翠翠初遇二佬,于是她就把这位漂亮且有灵气的小伙子装在了心里,不凑巧的是,爷爷与船总顺顺却撮合将翠翠与大佬的结合。从这一层面上说明,她和与自己两情相悦的二佬的情感发展一开始就预示着不顺利。况且,船总顺顺有心把那个有一座碾坊的王家姑娘娶回家当二媳妇,更是给他们的恋情发展设置了又一重障碍。同时,端午节二佬的流血也暗示了悲剧的发生,在大好日子里流血在湘西人的眼中是不吉利的事情。后来,当兄弟俩发现,两个人同时爱上这个如黄鹿的黑皮肤女子时,两人商议各自以唱歌“走马路”的自由恋爱的方式向心爱的姑娘表白。大佬作为家中的长兄,他深受地域人情的熏陶,凡事谦让着弟辈。尽管他心中有千万个不愿意,最终还是退出了竞争,带着负气下江而去,结果船翻人亡。而质朴而又单纯的人们用狭隘的视角去审视这件事情,并且把这偶然的不痛快事件归罪于这个天真无邪的女孩,爷爷作为间接的鄙夷对象,也带着别人的白眼与不痛快回家,在家里沉默寡言,长吁短叹。于是翠翠就生活在这样的阴影当中,而所有这些都是命运的安排,她只是作为一个女性从第六感官感觉到了边上气氛的不正常,对于具体的事情却一无所知。他心中的白马王子——二佬却在她睡着的时候向她求爱,而她偏偏睡着了。作为彼此倾心的青年男女中的主动人物,他没有告别,也没有留下一字半句就离她而去,那可真率性而为的举措了。在落寞的氛围中,爷爷也在暴风雨肆虐、白塔倒掉的晚上死去。翠翠按照乡间的习俗守亡灵,那是何等的凄凉,读者读到此不禁心生怅惘和愤慨。送爷爷下葬后,孑然一身,接过爷爷的旧业,继续为茶峒人摆渡。只是船还是那只船,河也还是那条河。翠翠却再也不是那个天真无邪、对爱情充满美好单纯憧憬的女孩子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深深的悲凉。作者是以一颗善良、纯正、怜惜的心来写翠翠的悲剧的,一切都是不巧,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是那么的无奈,透着薄薄的凄凉。正如沈从文曾经说过的:“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难免产生悲剧。”[]

  然这样的形象却是许许多多青年女子的缩影,沈从文先生是本着人性的立场去塑造这样一位女子的。

  文中的另一位主人公——翠翠的祖父,终其一生为山民服务,直到在白塔倾倒的夜间死去。即使收了点钱,也要买些茶叶,泡些茶叶水为过路的人解渴消暑。那确确实实是“义工”所为了,一天,一周,一个月,一般人或许能够做到,难得的是一辈子他都这样做。这就是典型的湘西汉子,勤劳、质朴、善良的劳动者。他一心盼望孙女翠翠有一个好的归宿,不像她的母亲走错路,他才可含笑九泉。所有这一切,体现了祖父对于亲人的深深关爱,处处展现了淳朴敦厚的人性魅力,人性的善良在作者笔端跳跃。

  文中的船总顺顺,即使心中对这位老渡船者有怨恨,但是每时每刻都没有忘记给他一些物资,甚至在他死后也是他来料理后事。再说二佬,他没有在翠翠心有所属而心生杂念,而是习于水性,安于山水,该是水路还是水路,该上陆路还是陆路,根本没有什么歪心思。而正是他这种纯净的诗人性格,使得翠翠这颗芳心有所归属。文中还交代了另外一些小人物,如老祖父买猪肉时,卖肉的总给他来一块最好的肉,而这位老渡船人只管往钱箱子里扔钱,他连眼睛都不抬一下,充分显示了彼此的信任和关爱。还有那个杨马兵,在爷爷离去,翠翠没有依靠的时候,和翠翠一起送老朋友最后一程,也体现了他与爷爷之间浓浓的友情,只到最后,当翠翠一个人继承爷爷的事业时,过往的人都怀着同情怜悯之心,往竹桶子里塞,为的是茶峒的白塔得以修缮。文中的大小人物,没有一个不是烙印着边城醇厚的地域风情,与边城的景致一起散发着灵动的深情。就连大黄狗也是如此通人性,从文章开始到结尾,它是那么的忠实和善良,在沈从文的笔下,它显现了人性的大美。

  3诗化的语言

  对于一个喜欢文字的人来说,读了《边城》之后,最觉得余味无穷的是文章的语言。只要在二十多章的篇幅中,随便拈出其中的一段,都会被文中如散文诗般的语言所深深吸引。如一首首饱满的散文诗一气呵成,清新流畅,婉转自然,不温不火,形成了沈老独特的艺术语言。后人评论沈老一生的艺术成就,认为在写边城这部作品时,应该是人生当中最得意的阶段,不但在爱情上如沐春风,而且在艺术创作上更是如日中天。作品的语言既不同于前期语言的放纵,文白夹杂太多,本地俗语俚语衔接生硬的瑕疵;也胜于四十年代后的作品,语言受意识流、西方后现代文艺思潮影响过多,在情感上跳跃过大,语言晦涩难懂的倾向。这时的文学语言是作者扎根于自己的“文学共和国”所形成的特有语言风格,明白晓畅,琅琅上口。这一方面是作者在大量古代文艺作品当中吸收了营养,尤其对作为祖国文学瑰宝的唐诗宋词进行了认真的消化吸收,从而更加注重韵律的跳动,为诗化语言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石。而单有这个基础,还成就不了《边城》这曲田园牧歌。文章的奠基石是特有的地域风情,沈老在故乡这块热土当中,寻找到了楚文化遗产。在苗、土、汉民族边陲地,拈出了各族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嘤嘤有韵的山歌、情歌、傩戏,把这些俚语穿插在文字里,从而在文学上进行寻根,并深深地扎在故乡的沃土当中。把灵魂寄托在故乡情景当中,一幕幕充满声色的场景再现在他的脑袋里,于是沈老以一星期一章的悠然舒缓的速度去完成这部田园牧歌,有效地进行了一场白话文的创造,担负起了文学发展的新任务。

  汪曾祺先生曾这样评价:“《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先生盛年时期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文字那样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于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有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6]汪先生这段评论,是我对沈从文《边城》诗化语言的论述的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同时,湘西的沅陵河流,以及酉水等等古老河流,也是成就了沈从文诗人气质的因素之一。我们知道他曾经也写了大量的诗歌。他写的诗歌文句都比较短小,但是思想却比较深邃。当时在进军北京时,曾经得到了徐志摩先生的好评,并得到徐的欣赏与提携,得以立足文坛。几乎在沈从文的所有文字当中都漫漶着水的气息,灵动而深情。同时湘西独具风情的吊脚楼、古城堡、山歌等,也是成就沈从文诗化语言的一个重要支点。所有这些自然景观,交叠厚重而悠久的地方人文景观,如竿子营、江西会馆等等,都激活了他诗歌的咏唱主题。于是,他用湘西这特有的风土人情,去构建那血肉丰满,晶莹剔透,圆润亮丽的诗化语言。从而表现了诸如生存与死亡、爱情与欲望、永恒与变化这些普遍性的问题。最后,在这些最普普通通的人物当中,完成了喜怒哀乐的文字叙述,展示了一个梦境般的文字王国,如救人、助人、摆渡、教子等等都写得相当理想化。在他的笔下,《边城》俨然就是一个地道的桃花源,难怪众多中外读者读到《边城》,一下子被吸引,不惜跨越千山万水来此探访、猎奇,凤凰古城也因此而驰名中外,给千年古城带来了生机和繁荣,而这些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沈从文的妙笔生花。

  正如鲁迅有他的“鲁镇”,福克纳有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一样,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卓越作家,总是用地志学的方法去写,把情节与语言巧妙结合起来,进行了角色的转换,塑造了一个个饱满的人物形象;包括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的顿河,也为作者唱了一曲曲苍凉悲歌的故土……[]而这些文学的君主,确实是把真正的故乡创造了出来,而且给了故乡以独特的生命活力和迷人魅力。里面的许多描写,有些是儿时的所见所闻,有些是自己亲身经历,有些是一个个美妙的传说,这些文本都是他们故乡文字的蓝本。正是故乡这快沃土,才滋养了沈从文这位大文学家的灵魂,《边城》中如诗的语言就是从这块生命的沃土当中流淌而出。

  4淡泊的心境

  沈从文在创作《边城》期间,正值中国社会四分五裂时期,各种势力割据局面正在形成,中国大地国共两党的较量也日趋加剧。在文学这个领域中,也分为左翼文学联盟与御用文人团体,为各自的信仰服务。只有沈从文等几位作家游离于两个党派之间,因为湘西那时还很闭塞,很有原始的人情风貌。而这一印象却永久地定格在沈从文的脑海,于是当沈从文跑到大城市居住,对于城市人的市侩与庸俗格格不入。他对于上流社会的虚伪与糜烂生活也是深恶痛绝。两相对照,于是深深地怀念起家乡的淳朴与尚未泯灭真情的物质文明。尤其是传承了中华几千年的道德风貌的逐渐丧失,更让这位有任重道远的作家心生不安,于是他试图用道德的力量给更多的人以勇气与信心。《边城》的创作,正如日本作家山宝静所说:“看起来很平静的笔底下,恐怕隐藏着对于现代文明的尖锐批判与抗议——至少怀有嫌恶之感。”[]

  同时,我通过研究一些书籍还窥测到当时的湘西,也已经是各种势力相互纠缠,那种古老的文明也正在逐步丧失。尤其是物质的膨胀与积压,表面上看来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取得了进步。可是只要仔细琢磨,就不难发现,在沈从文离家的十八个春秋里,故乡的文明也渐趋堕落。农村社会的淳朴人情美也几乎丧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夹杂了实际功用的人生观念,让当地的民风发生质的改变。而《边城》的温情正体现在把一种很深的怀旧情绪,用一种来自心底的温暖文字来叙述。但是越往后面读,越被文本后面的深重悲剧感所牵念,读者的心越发沉重起来。虽然随着时光的流逝,现实中的有些东西渐渐远去,而沉淀在作者心中的却是中华民族最美好的情感,也是楚文化的精髓,一种来自心底的真情,一种对故乡的温情赞歌。这种对于真、善、美的执著与肯定,对故乡的深深关爱,才使得作者以持久而饱满的人性关怀去创作这部田园牧歌。正是基于对美的眷恋,对于故乡的深情,才使得他写出如许的经典美文。用自己的时代责任感去塑造了一个个美丽而又令人崇敬的人物形象。于是那些人物、场景和故事,都深深植根于后人心中。

  可是,当沈从文以这样的角度去诠释的时候,来自文学界的批评与不良声音也接踵而来,人们纷纷责难,中国是这样一种人性姿态吗?那是你沈从文的胡言乱语,更是带有诋毁时代进步的恶俗作品,典型的恶之花。当然也有一些有良知的作家却十分推崇这部文艺作品,为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并且走向世界做了热情的宣传和肯定。沈老又这样说道:“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事实上,沈老正是以这样一种虚怀若谷的姿态,去迎接那些风风雨雨的人生。他的人生也正如这部《边城》中的主人公翠翠那样,有着薄薄的凄凉。在1949年之后竟然停止写小说,在创作最辉煌的人生时段离开了他钟爱的小说创作,去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如书法,绘画,民间服饰等等,那厚厚一本《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就是佐证。

  沈从文先生用一生的心血对生活架设了一张滤网,过滤掉现实生活中的假、丑、恶,留下了真、善、美,从而心明眼亮,仁厚旷达。用一份平和,一丝淡定,一腔柔情去感恩人生。于是将穷乡僻壤的边城,描绘成了人们心中的洞天福地,山水秀丽,风光旖旎,富有浓郁地方风土人情的世外桃源。

  《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又是浪漫主义的结晶。它用淋漓的笔墨,厚重的历史,独特的语言,体现了一种现实的爱,浪漫的追求。所有这一切,都将成为永恒,足以唤醒人们那份对美的追求。

  现在,当我们重新拾起心底的苍凉,去审视这部作品,不难发现,经过历史的沉淀,它如金子般的光焰已经映红了千万人的笑脸。正如沈从文所说“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10]因此,许多世界级的文学家坦言,在中国的作家群中,数沈从文“实力最雄厚”。此言绝非危言耸听,而是掷地有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f55e5363763231126edb11fe.html

《沈从文《边城》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